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並沒有那麼大——基於國際比較視角

2020-12-09 騰訊網

作者

閆德利騰訊研究院資深專家

對數字經濟規模的測算,世界範圍內大致形成了兩套體系。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國家,他們對2017年本國數字經濟規模佔GDP比重的測算結果是5.5%-8.9%;二是我國,結果高達32.9%。差距之懸殊,令人咋舌。如下圖所示。

不同機構對2017年本國數字經濟規模佔GDP比重的測算結果(括號內的機構為數據來源)

歐美:數字經濟規模

佔GDP的比重不足10%

美國、英國、加拿大等歐美國家往往把數字經濟作為一個特定行業。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數據,2018年美國數字經濟規模是1.85億美元,佔GDP的9.0%,是繼房地產和租賃業、政府、製造業之後的全美第四大行業。

2020年8月,BEA對2018年的數字經濟分類標準(數字使能基礎設施、電子商務和數字媒體三部分)進行了修正,在此基礎上得出以上結果。修正後的分類包括三部分:

(1)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主要是ICT產品和服務,包括硬體、軟體和相關支撐設施(尚未納入統計)三類。

(2) 電子商務(E-commerce)

(3) 收費的數字服務(Priced Digital Services):包括雲服務、數字中介服務(尚未納入統計)和其他收費數字服務三類。

根據BEA測算,其他收費數字服務是美國數字經濟的第一大行業,佔比47.5%;電子商務是第二大行業,佔25.1%,其中B2B佔16.8%,B2C佔8.3%;軟體、硬體和雲服務分別佔13.4%、10.1%和3.7%。如下圖所示。需要注意的是,美國數字經濟中製造業佔比非常低,硬體僅佔10.1%。這是與我國的一個明顯不同

2018年美國數字經濟的組成結構

英國數字、文化、媒體和體育部(DCMS)把數字經濟劃分為九個子行業:電子產品和計算機製造;計算機和電子產品批發;出版(不包括筆譯和口譯);軟體發布;電影、電視、視頻、廣播和音樂;電信;計算機編程、諮詢和相關活動;信息服務活動;計算機和通訊設備維修。根據DCMS測算,2018英國數字部門增加值為1490億英鎊,佔經濟總增加值(GVA)的7.7%。

加拿大統計局也對本國的數字經濟規模進行了測算,2017年是1097億加元,佔GDP的5.5%。

信通院:我國數字經濟規模

佔GDP的36.2%

在國內,信通院、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社科院數技經所)、清華大學等機構對數字經濟規模測算做了積極的探索和研究。其中,信通院的起步最早,投入最多,研究最持續,數據最系統,影響也最大。

信通院把數字經濟分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兩部分:

一是數字產業化,即信息通信產業,具體包括電子信息製造業、電信業、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網際網路行業等。

二是產業數位化,即傳統產業應用數位技術所帶來的生產數量和效率提升,其新增產出構成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信通院數據,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佔GDP的36.2%。這一數據被廣泛引用。

社科院數技經所採用了類似的分類方式,但測算結果與信通院有明顯差異,如下表所示。

一是總體規模不同。根據社科院數技經所測算,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佔GDP的17.2%,而信通院是36.2%。

二是組成結構不同。根據社科院數技經所測算,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兩部分的規模相當,大致是1:1,而信通院則是1:4。

信通院和社科院數技經所對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測算結果對比

清華大學許憲春教授(曾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採用了與歐美國家類似的方式,把數字經濟劃分為數位化賦權基礎設施、數位化媒體、數位化交易和數字經濟交易產品四部分,並測算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佔GDP的6.46%。結果與歐美國家相近,便於國際比較。

按歐美口徑,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

佔GDP的比重宜為7.2%

(一)信通院和BEA結果懸殊的原因主要在於產業數位化

信通院和BEA分別是中美兩國最有影響力的測算機構。對2018年美國數字經濟佔GDP的比重,BEA的測算結果僅為9%,信通院的結果高達60.2%。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把數字經濟劃分為數字部門、數字經濟和數位化經濟三個層次,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兩者巨大差異的原因。如下圖所示。

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對數字經濟的層次劃分

(1) 核心是數字部門(Digital sector)也即IT/ICT部門,包括硬體製造業、軟體和IT諮詢業、信息服務業和電信業。

(2) 窄口徑是數字經濟(Digital economy)在數字部門的基礎上加上數字服務、平臺經濟,以及共享經濟和零工經濟的一部分。

(3) 寬口徑是數位化經濟(Digitalized economy)在數字經濟的基礎上加上電子商務、工業4.0、精確農業、算法經濟,以及共享經濟和零工經濟的另一部分。

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指出:「根據定義的不同,數字經濟的規模估計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4.5%至15.5%之間。」不同機構發布的測算結果都稱之為數字經濟,但具體指向不同。這是信通院和BEA差異的最大原因之所在。歐美國家把數字經濟看作一個特定行業或相關行業的集合,統計的是數字部門或窄口徑的數字經濟。而信通院測算的是數位化經濟,不僅統計了信息通信業(數字產業化)這一特定行業,還加上了賦能融合部分(產業數位化)。從國際比較角度,我們似乎宜拿數字產業化部分與歐美所指的數字經濟進行比較。根據信通院數據,2019年我國數字產業化佔GDP的比重為7.2%,2018年為7.1%,低於美國同期9.0%的水平。

(二)統計意義上,產業數位化不宜算作數字經濟

根據信通院的定義,產業數位化是傳統產業應用數位技術所帶來的生產數量和效率提升,其新增產出構成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數位技術一樣,工業技術和工業產品也廣泛應用於其他行業。二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催生了當時新的經濟形態——工業經濟。作為原有傳統產業,農業通過應用工業技術和工業產品,提升了效率,增加了產出。但人們不會把新增的農產品作為工業經濟的組成部分。通過施用化肥而多收的麥子,仍是麥子,仍屬於農業。鴨子因吃了飼料而長得更快更好,人們不會把多長的二兩肉算作工業經濟。因此,從統計意義上講,不把產業數位化作為數字經濟的組成部分,似乎更為恰當。

當然,我們不能否定對產業數位化進行測算的價值和意義。如何衡量數位技術對其他行業的賦能和提升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信通院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測算成果領先世界。

對產業數位化進行測算,首先需要回答數位技術對其他行業的貢獻是因果關係,還是相關關係,又或者是什麼其他關係。如果是因果關係,2019年產業數位化佔GDP的29%,給人的直觀感覺是過高。如果是相關關係,那麼產業電力化(電對其他行業的貢獻)佔GDP的比重可能要接近100%。其實,不管是哪種關係,人們都難以得出產出中是有多大比例分別是由勞動、資本、數位技術等要素所帶來的。實際操作中只能採用模型估算的方法,極易受到人為因素影響。

由於數據準確度不同,把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分開測算、分別使用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是實現了產業數位化的完整性。當前產業數位化測算的是信息通信產業之外的其他行業應用數位技術所帶來的生產數量和效率提升,是把信息通信產業排除在外的。信息通信產業不僅構成了數字產業化部分,其本身也面臨數位化轉型問題,也通過數位技術應用提高產出和效率,當然是產業數位化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其他兩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一)歐美承擔測算工作的多是政府部門,我國則是科研機構

在歐美國家,對數字經濟規模進行測算的多是行業主管部門、統計部門等政府機構,例如美國是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英國是數字、文化、媒體和體育部(DCMS),加拿大是國家統計局。我國則是以信通院、社科院、清華大學等科研教育機構為主,尚未看到政府部門關於數字經濟規模的成果發布。相較於政府部門,科研教育機構所掌握的國民經濟核算數據比較有限,測算工作高度依賴國家統計局的公開結構化數據,不得不進行權衡、取捨和估算。

(二)在我國,網際網路行業僅佔數字經濟規模的3.4%

「數字經濟」概念的提出和網際網路直接相關。中科院計算所李國傑院士認為,全球資訊網是最近三十年信息領域最偉大的基礎發明,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這些不斷出現的新名詞均不及其影響深遠。1993年,全球資訊網技術免費向公眾開放,網景、雅虎、亞馬遜、eBay等一大批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創立,網際網路產業化元年到來。在此背景下,Don Tapscott於1995年首次正式提出了「數字經濟」術語。

今天,提起數字經濟,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公司市值也比較高,容易受到關注。但在其他方面可能並不突出。例如我國今年有133家公司上榜財富500強榜單,但網際網路公司僅有4家——京東、阿里巴巴、騰訊和小米,排名也不高,分別為第102名、132名、197名和422名。

在數字經濟中,網際網路佔比並不高。信通院沒有給出數字產業化內部結構的具體數據。根據下圖可以判斷,我國數字產業化的主體仍然是電子信息製造業和軟體產業,兩者增加值合計佔比達80%以上。網際網路行業增加值大約僅佔數字產業化的6%,是最小的一個行業。根據工信部數據,2019年我國規模以上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企業完成業務收入12061億元。據此計算,網際網路行業佔數字產業化增加值的17%,佔數字經濟規模的3.4%。

2019年我國數字產業化內部結構

(來源:信通院)

數字經濟是隨著不斷發展、快速演進的數位技術而形成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對其沒有也難有一致的認識。如何準確衡量數字經濟,對全世界的統計學家和經濟學家都是一個巨大挑戰。BEA、信通院等機構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對提升人們對數字經濟的認識水平、完善數字經濟測算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於「我們仍處於數字經濟的早期階段」(古特雷斯,2017),對數字經濟的認識和測算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共同努力。

參考資料:

[1]閆德利,數字社會發展與治理叢書之《數字經濟》,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0年4月

[2]馬駿、司曉、袁東明、馬源、閆德利,《數位化轉型與制度變革》,中國發展出版社,2020年5月

[3]閆德利,認識數字經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2018年9月27日

[4]閆德利,我國數字經濟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強 ——基於中美比較視角,騰訊研究院微信公眾號,2020年10月13日

/往期文章

「在看」我嗎?

相關焦點

  •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我國數位化戰略的不斷實施,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不斷擴張,2005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僅為26161億元,佔GDP比重14.2%;到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358402億元,約是2005年的13.7倍,佔GDP比重36.2%。
  • 數字經濟與法律規制
    這些海量數據資源不僅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而且直接涉及社會公共安全利益、國家安全利益與消費者隱私利益。基於維護公共利益、國家利益與個人權利視角,我國立法機關有必要修訂現行反壟斷法、網絡安全法、民法以及其他法律,清晰釐定這類由社會公眾產生的數據資源的非私有屬性,並授權特定監管部門實施常態化的數據要素市場監管行為,以確保數據資源的收集、管理、分配、利用都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
  • 基於稅收視角的自貿港建設國際比較與政策建議 - 中國稅務網
    首頁 >>研究探索 >> 正文 基於稅收視角的自貿港建設國際比較與政策建議 2019-01-29 | 來源:《國際稅收》 | 作者:鄭 燕 蔣 軍 鄭 雷
  • 陳根:數字經濟地位凸顯,數字稅收國際博弈
    7月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20年)》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5.8萬億元,佔GDP比重為36.2%,佔比同比提升1.4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既催化了數字經濟的發展,也給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前景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成為了經濟民族主義再次興起的催化劑。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國在針對大型科技公司徵收數字服務稅方面的分歧,成了下一輪全球貿易摩擦的潛在引爆點。
  • 於洪君:中國的數字經濟發展與國際數字經濟合作
    (二)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態勢與數字鴻溝數字經濟在美國常常也被稱為信息經濟,意在突出支撐新經濟形態的信息技術特徵。美國複合技術聯盟主席D.塔帕斯科特在其1995年出版的《數字經濟——聯網智力時代的承諾和風險》一書中曾經指出:信息技術的數字革命,使數字經濟成了基於人類智力聯網的新經濟。
  • 數字經濟動能強勁 我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成就令人矚目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 題:數字經濟動能強勁 向網絡強國不斷邁進——我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成就令人矚目  新華社記者餘俊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系統部署和全面推進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
  • 數字經濟成就業「穩定器」「倍增器」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7.2萬億元,增長超20%,顯著高於當年GDP增速,佔GDP比重達到32.9%。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對GDP的貢獻為55%。「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目前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影強表示,隨著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我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加速增長,新就業形態不斷湧現。
  • 楊濤:釐清數字貨幣的理想與現實_經濟_宏觀頻道首頁_財經網...
    數字人民幣概念自提出後熱度不斷,憑藉著其天然具備的顛覆基因和廣闊的應用場景,它必將在支付等諸多產業掀起新一輪革命浪潮。在全球央行熱誠關注這一全新領域的大背景下,我國央行率先加速推進數字貨幣的試點,不禁讓我們驚呼,數字貨幣真的來了。然而,理想和現實如何統一?
  • 彭文生談數字經濟:下個十年
    第一個容易理解,就像製造業貿易量擴大後會產生國際摩擦,服務貿易量擴大也可能帶來糾紛,中國需要積極參與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國際貿易規則的變革。稅收方面,針對數字經濟繞開現行徵稅準則的逃、避稅問題,國際上討論比較多的替代性方案是基於用戶徵稅,這需要進行國際協調,以確定各國所屬的應稅稅基。在世界大變局背景下,國際協調難度正在變大。
  • 理論周刊丨智能經濟有望實現我國數字經濟更多「從0到1」的突破
    編者按隨著以算力、算法、大數據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成為新基建的「底座」,數字經濟正進化到以人工智慧為核心驅動力的智能經濟新階段。未來十年,智能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標籤。當前,以智能經濟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尚處於初創期,我國亟須大力發展智能經濟,以智能經濟發展為契機全面助推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經濟發展的主力軍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總規模預計為35.9萬億元,名義增長14.7%,顯著高於當年GDP增速,佔GDP比重達到36.2%,同比提升1.4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已成為近年來帶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預計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對GDP的貢獻為76.1 %,相比2018年的67.9%有大幅增長。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成為帶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關鍵力量。
  • 碼鏈經濟:沒有壟斷的數字經濟新生態
    這意味著,我國已經認識到,以金融為代表的一些領域的壟斷現象已經對我國的整體經濟運行產生了影響,亟需發揮《反壟斷法》的作用予以糾正。  歷史上的壟斷,多屬於國有壟斷,處在石油、電信等國計民生相關領域,各方面風險國家可控。
  • 數字貨幣:基於紙幣替代的空間與框架
    2018年國際清算銀行(BIS)提出了 「貨幣之花」的概念模型,從四個維度對數字貨幣進行定義:四維度:發行人(中央銀行或非中央銀行)、貨幣形態(數字或實物)、可獲取性(廣泛或受限)及實現技術(基於帳戶或基於代幣)
  • 2018.11:國內外數字經濟測度指標體系研究綜述(徐清源等)
    濟——一個新的視角》對於數字經濟有長期的跟蹤和前瞻研究。,也沒有匯集成總的指標,並未對世界各國的數字經濟發展情況作出對比和評價。,對於我國建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作為首個以城市發起的針對地方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測量體系,該指數有一定的先驅性。指標體系的選取過程中,基本能夠反映數字經濟的主要特徵,所選指標可獲得性強,併兼顧可擴展性,能夠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進行調整和完善。基於大數據進行的挖掘與分析有一定的先進性,也是統計監測的一大趨勢,但是如何對大範圍的數據進行清洗、加工和解讀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 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行業市場規模預測
    中商情報網訊:近年來,「數字經濟」成為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熱詞,以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在不斷發展中迸發出引領時代的巨大能量。數據顯示,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已由2005年的2.6萬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35.8萬億元,數字經濟佔GDP比重已提升到36.2%,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2020年,數字經濟進一步發展,尤其在新冠疫情下發揮著重要性。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佔GDP比重已近四成,對GDP貢獻率近七成。
  • 2020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大會暨展覽會落幕
    10月28日,由深圳市工業與信息化局、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政府指導、高科技行業門戶OFweek維科網主辦的2020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大會暨展覽會在深圳舉辦。本次大會以「數字經濟賦能,助力智能時代」為主題,就數字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技術與發展趨勢、韌性智能製造系統、數字經濟的新機遇與挑戰、數位化管理等方向進行探討。
  • 我國區域5G產業政策比較研究——基於政策目標、工具和執行的分析
    「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研究-基於新時代和新工業革命的視角」(編號:18VSJ054)研究成果之一;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基於大數據的北京市共享單車產業監測與發展趨勢研究」(編號:17YJB018)研究成果之一。
  • CNNIC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9億網民大市場 數字經濟育...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報告顯示,截至3月份,我國網民規模已達9.04億。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在線教育、電子政務等網際網路應用與群眾生活結合日趨緊密,「新型基建」也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
  • 基於民族視角的「一帶一路」文化基礎研究
    我們選擇民族視角進行「一帶一路」研究,是為了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運用全新的理論範式審視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力圖給它一個合理的解釋,促進中國經濟繼續高速發展,為世界經濟貢獻我們的模式。它「確定了以平等、主權為基礎的國際關係準則,在威斯特法利亞條約籤訂後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裡依然是解決各國間矛盾、衝突的基本方法」[3]。這期間,有些後來崛起的國家不滿威斯特法利亞體系對其進行的約束,於是大肆搶佔殖民地,尋求自身民族經濟規模、範圍效益的最大化,終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 彭文生:數字經濟的下個十年
    以下為彭文生演講全文:我講的題目是「數字經濟:下個十年」,我想今年疫情的衝擊可能使大家都意識到數字經濟的重要性,我就此提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從宏觀角度來講,我們談到數字經濟,大家可能會想到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學習,由此延伸到擔心以後會不會有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