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動心靈,一剪一鑿方寸間」——傣族剪紙藝術的審美文化內涵

2020-06-13 小書蠹

傣族剪紙產於雲南傣族地區,最早見於一千五百年前,主要流行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其最早形式源於傣族祭祀儀式所用的紙幡,後來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充實發展,形成完善的剪紙並被廣泛應用於祭祀、賧佛、喪葬、喜慶及居家裝飾等方面。2006年5月20日,傣族剪紙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觸動心靈,一剪一鑿方寸間」——傣族剪紙藝術的審美文化內涵

傣族剪紙

古老的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締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藝術,剪紙是中國民間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我國剪紙的產生當在漢代,距今兩千多年。20世紀中期在新疆高昌故址出土的南北朝(公元 386—581 年)時期的《對馬》、《對猴》等五朵團花,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剪紙實物。剪紙是以紙張為材料,採用剪、刻等技法,創造出鏤空的藝術形象,其藝術形式源於長期的民風民俗、文化結構等方面所形成的集體審美意識。

「觸動心靈,一剪一鑿方寸間」——傣族剪紙藝術的審美文化內涵

對猴剪紙

地處我國西南邊陲的傣族剪紙,因其獨特的藝術造型,成為我國民間剪紙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傣族剪紙藝術受當地的自然氣候、民族風俗、歷史人文、審美觀念等因素影響,歷經漫長的歲月,精妙絕倫的傣族剪紙已成為一幅幅圖式,寄寓了傣族人民濃鬱的地域風情和民族信仰。因其獨特的地域環境、民族風俗、歷史人文等,剪紙造型藝術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徵。

「觸動心靈,一剪一鑿方寸間」——傣族剪紙藝術的審美文化內涵

傣族剪紙的最初形式是用於傣族佛寺祭祀的紙馬及金水漏印的範本等。現在見到剪紙用於佛寺的記載是周裕《從徵緬甸日記》中,即乾隆三十二年(公元 1767年)在日記中記「宛頂"(畹町)到木邦,沿途見佛塔無數。「塔內唯有佛像而已",「崇尚佛教,每至大村寨,或土司所居,必有緬寺,浮圖,上懸白紙幡竽"。

傣族剪紙的造型藝術是傣族先民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樸素的原始印象和審美思維的映射,蘊含著傣族傳統的文化風俗和濃鬱的民族風情。呈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其外在藝術表徵,同時還有造型藝術背後所蘊含的民族風俗、人文歷史等。

「觸動心靈,一剪一鑿方寸間」——傣族剪紙藝術的審美文化內涵

傣族剪紙藝術的美學形態與傣族民俗文化的整體背景息息相關,深深植根於傣族「自然-人-社會」的整體系統。傣族剪紙是傣族民間藝術中最為樸素的符號語言,透射出傣族人民淳樸的原始印象與審美思維。

原始圖騰崇拜的造型觀

原始社會,原始先民還沒有掌握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在自然界中是相對弱勢的群體。原始先民既沒有鳥類的翅膀,也沒有猛獸的利齒,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還是一種軟弱的動物,難以抵禦自然現象和尖牙利齒動物的侵襲。對原始先民而言,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種都無法知曉的神秘力量。「神秘」是原始人類思維的最基本的特徵,原始人周圍的實在本身就是神秘的。

在原始人的集體表像中,每個存在物、每件東西、每種自然現象,都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身居高山密林的民族群體以各種動物為休戚與共的親密夥伴,他們向來有崇尚動物、動物習性與益鳥益蟲的崇風美俗,便把某一種動物、植物或非生命物視為自己部族的祖先,希望擁有同祖先一樣的「神力",原始先民寄予這些崇拜物太多的情感寄託。原始人不僅認為他們同某種動物之間的關係是可能的,而且常常從這種動物引出自己的家譜,並把自己不太豐富的文化成就歸於它,這就是原始崇拜。

「觸動心靈,一剪一鑿方寸間」——傣族剪紙藝術的審美文化內涵

傣族剪紙孔雀圖

圖騰崇拜形成了傣族特殊的審美思維,在剪紙藝術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圖騰崇拜的造型觀體現在傣族剪紙藝術中主要有:孔雀、大象、棕櫚等圖式。如,孔雀是傣族人民最喜愛的動物之一,在傣族地區流傳著許多關於孔雀的美好傳說,對傣族人民而言,孔雀是美好、幸福、吉祥的象徵,孔雀藝術形象是傣族剪紙喜聞樂見的圖形樣式。

「觸動心靈,一剪一鑿方寸間」——傣族剪紙藝術的審美文化內涵

《傣鄉孔雀圖》

陰陽相和,生殖崇拜,萬物不息的本能價值皈依

「陰陽相和,化生萬物,萬物生生不息",這表達的是生命與繁衍的人類本能價值,亦是是中國民間造型藝術的本原哲學。黑格爾在《美學》中,論述遠古文明中不自覺象徵,認為「東方所強調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識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創造力……更具體的說,對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狀來表現和崇拜的」。


「觸動心靈,一剪一鑿方寸間」——傣族剪紙藝術的審美文化內涵

剪紙中生殖崇拜

傣族剪紙藝術中有許多圖案是傣族先民對生殖崇拜的思維映射。傣族先民生產製造能力有限,在簡陋的生存條件下與惡劣的自然條件進行不懈的鬥爭,單獨的個體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無法生存,這就註定了原始先民必須選擇群居的生活方式。原始社會生產力極低加之嚴酷的自然環境,原始先民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因此繁衍生殖是關係整個部族存亡的大事。據有關研究資料:山頂洞人平均年齡未超過 30 歲,當時雲南的先民也不可能例外,這就必須用人口數量的迅速增加予以彌補。

在原始部落中存在的陰陽思想,認為陰陽思想是由男女交合這個基本觀念起源的,生存和繁衍是一切生物最基本的本能。正是出於對部族生存和延續的強烈渴望,傣族先民將種種美好的希冀以圖形符號的形式寄託於陰陽組合的平面藝術中。

「觸動心靈,一剪一鑿方寸間」——傣族剪紙藝術的審美文化內涵

陰陽思維觀對民族文化和原始思維的影響,同樣也反映在雲南傣族剪紙藝術中,傣族剪紙藝術的《白牛公主的故事》、《象的女兒》等圖案,直接取材於民間口頭流傳的故事傳說,剪紙圖案沿襲至今影響了傣族先民原始思維的陰陽造型觀。陰陽造型觀是傣族人民長期社會實踐中的經驗和體會,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將這種觀念以符號的形式寄予剪紙造型藝術,渴望部族的繁衍和興旺。

宗教的信仰觀

傣族全民信仰佛教,最初的剪紙用於傣族佛寺的祭祀活動中,傣族佛堂寺院,用白象、馬鹿、孔雀、淨瓶、神佛、靈塔、亭閣等圖案來裝飾長柄扇、長幡以及佛龕。

傣族佛寺大殿中的佛傘、長幡,多以剪紙作為裝飾,造型簡略單純,有一種原始稚拙的意味。其內容題材多以表現傳統的佛教故事為主,如鹿王本生、象王本生、牛王本生及蓮花本生等。剪紙藝術語言結合佛教故事作為裝飾,一方面營造佛寺氣氛對信徒傳教教化,另一方面體現出傣族人民對佛祖虔誠的信仰。

「觸動心靈,一剪一鑿方寸間」——傣族剪紙藝術的審美文化內涵

傣族佛像剪紙

傣族剪紙藝術還有一項特殊的作用是用作金水漏印的範本,金水漏印是傣族佛寺中一種裝飾工藝,根據裝飾部位的形狀、大小刻製圖案進行裝飾。剪紙裝飾的圖案非常豐富,大致可分為:佛像、佛塔、人物、孔雀等,金色的漏印圖案在暗紅色的牆面上格外顯得金碧輝煌,營造富麗熱烈、佛法恢宏的宗教氣氛。

中國樸素哲學文化的濃縮的真意識觀,無遮攔平面透視

在造型藝術中,科學透視法是西方所倡導的焦點透視法,遵循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透視規律。在西洋畫中,中心透視法首次創造了一個具有統一的世界中心的形象。傣族民間剪紙藝術是中國樸素哲學文化的濃縮與再現,傣族藝術家用最為樸素原始的造型思維來詮釋傣族剪紙造型藝術。如寺廟的剪紙造型用一種全視角的方式來展現佛寺建築,佛寺建築平面展開,既看到正面,又把看不到的側面也表達出來。

傣族剪紙藝術是傣族人民勞作之餘豐富生活的藝術形式,其藝術創作形式完全是中國樸素原始思維的折射。傣族剪紙藝術構圖布局、人物造型,手法奇妙,一圖多景,一幅見方或帶圓的剪紙中,無論是人物、動物、植物、場景,都盡量表現得全面無殘缺,力求巧填空白,顯示飽滿狀態,並不注重從科學的透視、比例、構圖方面如實的刻畫。

「觸動心靈,一剪一鑿方寸間」——傣族剪紙藝術的審美文化內涵

傣族剪紙透視藝術


傣族的民族文化、民俗結構是傣族剪紙藝術生存繁衍的土壤和母體,從遠古茫荒時代沿襲至今,透過一幅幅剪紙,我看能審視傣族剪紙的造型藝術是傣族先民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樸素的原始印象和單純而真摯的審美意識的映射,蘊含傣族傳統的風俗文化和濃鬱的民族風情。傣族人民赤誠之心,通過雙手表現出來的剪紙藝術,裡面飽含了傣族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然的尊敬,寄託了家庭溫暖和諧,生活吉祥安康,環境清新美麗,萬物祥和有序的美好願景!

相關焦點

  • 文化傳承,雲南傣族特色剪紙,一個經歷多文化衝擊的民俗藝術!
    不過現在記憶深刻的就是要吃好吃的,要放鞭炮,要貼窗花春聯了,尤其窗花,每臨近春節,總會提前準備,要想好剪什麼類型的,剪什麼圖案,怎麼剪好看,當時姐姐媽媽都是會在這塊苦下心思。那麼朋友們,你們知道每次過年都會貼的窗花剪紙的來歷嘛?其實剪紙呢,來源於民間手工藝,是勞動人民在農忙之餘,通過剪紙來寄託對美好未來的嚮往。當然每個地方特色都不一樣。
  • 剪紙(方正剪紙):一剪入夢
    清代中葉,隨著東北地區的開禁,關內移民大量湧入黑龍江,帶去了許多中原民族民間文化的成果,剪紙技藝即在這一時期傳到方正。經過當地居民的不斷努力,方正剪紙逐漸形成了與中原剪紙不同的地域特色。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方正剪紙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既掌握傳統剪紙技藝又善於表現新生活的剪紙藝人。方正剪紙古樸純美,充滿藝術魅力,剪紙藝人師出多門,流派紛呈。
  • 紙間藝術——淺談中國剪紙藝術的歷史文化淵源
    據古文獻記載,剪紙起於漢代,從新疆出土文物《對猴》《對馬》可佐證,其作品連接流暢,以一、三、五異數而裁,對摺而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個春秋。流傳至今,剪紙從單一色,化為多色,風格多變,包羅萬象。我們就通過剪紙雋永鏤空的圖案樣式,淺談剪紙藝術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
  • 長汀剪紙,「剪」出客家的文脈
    一把小巧的剪刀、一疊裁好的色紙,雙手默契地配合,折線與剪線交錯,刀鋒沙沙劃破薄紙,好似靈蛇遨遊水中。很快,一幅幅栩栩如生、精美絕倫的剪紙作品便誕生了。且不說那些花草樹木、魚蟲鳥獸、亭橋風景,光是一個「福」字,就有好些花樣。在古老的閩西汀州文廟,一場別具特色的「長汀客家剪紙作品展」及現場剪紙表演正在進行。
  • 柘榮剪紙:「剪」回傳統文化 融入現代生活
    「剪紙有她獨特的魅力,不同時代,詮釋主題不同,表達方式也多樣,賦予剪紙的價值也就不同。前幾天,團省委就向我們訂製了五幅以不同時代福建青年勇於擔當為主題的剪紙作品……」五一小長假剛剛結束,提及柘榮剪紙技藝,孔春霞接受本網採訪時欣然敞開了心扉。談話間,孔春霞饒有興致地拿起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只是一眨眼功夫,一幅惟妙惟肖的剪紙作品便在其方寸桌前誕生了。
  • 刻刀鑿紙不能稱剪紙嗎?湘西踏虎鑿花不僅是剪紙,還是國家級非遺
    踏虎鑿花是流傳在湘西地區的一種傳統剪紙藝術,至今仍廣受人們的喜愛。與一般剪紙不同,鑿花不用剪刀,而是用刻刀鑿刻而成,這種形式最初起源於湘西瀘溪縣踏虎鄉,所以通常被稱為踏虎鑿花。沈從文先生在《塔戶(踏虎)剪紙花樣》一文中記載到:湘西花紙從「華勝」發展而來,名叫「神福喜錢」,一般人家門楣上,豬圈茅房,無處不貼到。此外船上、貨擔、犁鋤上也貼到。這裡的"華勝"又叫"花勝",是剪鉸成不同花形的一種闢邪物。
  • 爭論:刻刀鑿出的不能叫剪紙嗎?湘西踏虎鑿花比一般剪紙還好看
    踏虎鑿花是流傳在湘西地區的一種傳統剪紙藝術,至今仍廣受人們的喜愛。與一般剪紙不同,鑿花不用剪刀,而是用刻刀鑿刻而成,這種形式最初起源於湘西瀘溪縣踏虎鄉,所以通常被稱為踏虎鑿花。湘西苗族自古崇尚巫蠱,信奉鬼神,鑿花藝術的產生離不開巫蠱文化,它與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密切相關。
  • 從印章國禮看方寸間的文化內涵
    原標題:從印章國禮看方寸間的文化內涵 有網友表示,總書記的講話為文藝指明了發展方向,總理用行動來發揚傳統文化的魅力。還有網友評論,總理千裡送印章,禮輕情意重,一枚印章承載著雙方領導人之間的友誼。物質承載文化,文化體現價值。本期,我們將為您講述方寸印章中的文化內涵。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青田石雕、壽山石雕和昌化巴林雞血石等中國特有的名貴印石曾多次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友人。
  • 談述磁縣剪紙藝術的文化內涵
    一、 磁縣剪紙藝術的起源與文化淵源  (一)、早期剪紙藝術的雛形  中國民間剪紙是作為一種信仰的載體出現的。剪紙藝術具有較強的傳承性和穩定性,尤其是地域偏僻交通閉塞地區的剪紙保持了古樸稚拙的原始藝術特色,在發展上與遠古原始文化藝術觀念遙相呼應。  二、 磁縣剪紙藝術的用途與特點  (一)、剪紙藝術的用途  對於舊時期的婦女來說,針線活是日常必不可少的一門手藝,也被那一時期的人統稱為「女紅」,剪紙的產生與當時的「女紅」密不可分。刺繡的花樣為剪紙的紋樣做了模板。
  • 銅鑿剪紙書籤,非剪、非刻,而是以鑿代筆、以敲代畫
    作者:有-品-軒來源:孔網app動態 銅鑿剪紙書籤,堪稱精品中的精品,珍貴異常。貴在稀有,貴在特色,貴在其早已「斷流」。銅鑿剪紙,原本就是世界上最獨特最「另類」的一個剪紙品種。"獨特」在一一國外無有、國內僅此佛山一處;「另類」在一一它所使用的原材料為極其稀缺的銅箔、它所採用的技法
  • 辛氏剪紙:靈心妙手 紙上繁華
    她不僅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認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還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她就是剪紙藝術。當然這天的剪紙全是一色紅紙,而剪的內容都離不開雙喜字。有剪成桃心頭的,有剪成花框的,有剪成蓮花盤繞的,也有剪成傳統的萬字花環繞的……這些難以一下子說清的各種剪紙,有的貼於窗戶,有的貼於門首,有的貼於拜天地的中堂,也有的貼在各種器皿和用具上。反正是舉手抬腳,皆見喜,逢喜必雙。
  • 剪紙藝術的審美意蘊淺析:廣泛的主題內容之美
    同時,剪紙藝術也不斷地與其他藝術形式和載體進行著相互的融合和滲透,北宋的陶瓷製品,清代的服飾、扇面上都常能看到清晰典型的剪紙圖案。可以說,兼具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藝術形式多變、文化寓意深刻等特點的剪紙藝術無疑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代表,是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包涵的多方面審美意蘊更使其成為了中國民俗文化的瑰寶。
  • 「一剪之趣奪神功」:傳承千年的剪紙文化,你了解多少呢?
    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者刻刀在紙上剪刻的花紋,用來張貼或者點綴室內所用,是我國傳統民間裝飾藝術的一種。郭沫若曾用「一剪之趣奪神功,美在民間永不朽」的詩句來讚美剪紙藝術,可見其高超的美術價值和藝術價值。剪紙不僅是作為展現生活現象的民間藝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剪不斷」的內蒙古剪紙藝術
    百歲剪紙大師張花女(中)在教女兒柴梅女(左一)剪紙。(1998年攝)「剪似銀馬,紙如草原,剪飛紙轉,花開萬千。」這是作家馮驥才對和林格爾剪紙藝術的評價。內蒙古剪紙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剪紙文化大家庭中佔據重要位置。因北方草原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互相交融而形成鮮明特色的和林格爾、包頭剪紙,先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第九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舉行之際,本版刊出《「剪不斷」的內蒙古剪紙藝術》,展示具有悠久歷史的內蒙古剪紙藝術。
  • 剪紙藝術與現代藝術的融合,值得一看
    (一)具有豐富的外延特點 民間剪紙由於其內涵的藝術語言多樣,因此具備了多種功能特性。一般來說,民間剪紙的功能特性可以分成三類:裝飾類、稿樣類和俗信類。裝飾類的剪紙尤為常見。人們把剪紙貼在它物之上以供觀賞或者增加他物之美,起到了美化環境的作用,如窗花、燈花等。
  • 感受非遺文化「大道至剪—張永忠師徒剪紙藝術展」亮相紫竹院
    「這幅作品充分體現了北方剪紙流派外拙內清的特點,乍一看上去比較粗獷,但細細品味很清秀。」牆上還掛著幾件長2.5米的作品,如此大幅的作品,也是在完全沒有底圖的基礎上完成的。「在下第一剪的時候,並不知道最後剪成什麼樣子,邊剪邊創作邊構圖,也是剪紙的奇妙所在。"張永忠說。
  • 一釐米剪40刀 泰山剪紙傳承人趙英把剪紙藝術傳播到世界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田陽 見習記者 孫正一盞紅紙折幾折,一把剪刀依照樣式在紙上轉圜,展開就是象徵著喜慶、繁榮的剪紙作品。泰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山剪紙傳承人趙英有一把跟了她23年的剪刀,每當剪刀在她手中遊走,就有一幅特色剪紙作品呈現。
  • 初春枝滿族剪紙:一剪一刀講述滿族風情民俗文化
    剪紙作品《瓜迭連綿》(圖片由受訪者初春枝提供)  國際在線遼寧頻道報導(呂文衛):在瀋陽,有一位年近七旬的剪紙藝術家,她把剪紙當做人生追求和樂趣,人紙相融,用一剪一刀傳承滿族風情民俗文化。  滿族民間剪紙在東北地區已有數百年歷史,其在滿族民間社會生活中經久不衰,這一藝術形式已融入滿族民眾的生活,演化為一種習俗。據初春枝介紹,滿族剪紙的起源是滿族祭祀用品,以滿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勞動場面為主要內容,因此在圖案上不像現代剪紙那麼充滿設計感,在視覺效果上沒有那麼精緻,但滿族剪紙在技法上主要採用陰刻法,用特有的剪紙語言傳達著樸拙、渾厚的民俗風情。
  • 「大道至剪——張永忠師徒剪紙藝術展」在紫竹院公園行宮啟幕
    2020年9月8日,「大道至剪——張永忠師徒剪紙藝術作品展」在紫竹院行宮開展。本次展覽由北京市紫竹院公園管理處主辦,北京皇家園林書畫研究會承辦,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民間文化創新發展中心作為展覽學術支持。此次展覽是紫竹院行宮展區恢復開放之後精心為廣大遊客觀眾準備的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展,也是剪紙藝術家張永忠大師首次攜師徒一起,三人同心協力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薪火相傳的傳承展。
  • 佛山非遺:獨有銅鑿、銅襯剪紙後繼無人
    佛山剪紙:  南國一剪天地燦  舒惠芳 文/圖  剪紙藝術在全國多地可見,其中佛山剪紙自古就是南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創造了中國剪紙藝術的多項不可替代的巔峰。銅鑿剪紙、銅寫剪紙、銅襯剪紙為佛山獨有,它地皆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