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剪紙產於雲南傣族地區,最早見於一千五百年前,主要流行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其最早形式源於傣族祭祀儀式所用的紙幡,後來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充實發展,形成完善的剪紙並被廣泛應用於祭祀、賧佛、喪葬、喜慶及居家裝飾等方面。2006年5月20日,傣族剪紙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傣族剪紙
古老的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締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藝術,剪紙是中國民間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我國剪紙的產生當在漢代,距今兩千多年。20世紀中期在新疆高昌故址出土的南北朝(公元 386—581 年)時期的《對馬》、《對猴》等五朵團花,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剪紙實物。剪紙是以紙張為材料,採用剪、刻等技法,創造出鏤空的藝術形象,其藝術形式源於長期的民風民俗、文化結構等方面所形成的集體審美意識。
對猴剪紙
地處我國西南邊陲的傣族剪紙,因其獨特的藝術造型,成為我國民間剪紙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傣族剪紙藝術受當地的自然氣候、民族風俗、歷史人文、審美觀念等因素影響,歷經漫長的歲月,精妙絕倫的傣族剪紙已成為一幅幅圖式,寄寓了傣族人民濃鬱的地域風情和民族信仰。因其獨特的地域環境、民族風俗、歷史人文等,剪紙造型藝術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徵。
傣族剪紙的最初形式是用於傣族佛寺祭祀的紙馬及金水漏印的範本等。現在見到剪紙用於佛寺的記載是周裕《從徵緬甸日記》中,即乾隆三十二年(公元 1767年)在日記中記「宛頂"(畹町)到木邦,沿途見佛塔無數。「塔內唯有佛像而已",「崇尚佛教,每至大村寨,或土司所居,必有緬寺,浮圖,上懸白紙幡竽"。
傣族剪紙的造型藝術是傣族先民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樸素的原始印象和審美思維的映射,蘊含著傣族傳統的文化風俗和濃鬱的民族風情。呈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其外在藝術表徵,同時還有造型藝術背後所蘊含的民族風俗、人文歷史等。
傣族剪紙藝術的美學形態與傣族民俗文化的整體背景息息相關,深深植根於傣族「自然-人-社會」的整體系統。傣族剪紙是傣族民間藝術中最為樸素的符號語言,透射出傣族人民淳樸的原始印象與審美思維。
原始社會,原始先民還沒有掌握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在自然界中是相對弱勢的群體。原始先民既沒有鳥類的翅膀,也沒有猛獸的利齒,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還是一種軟弱的動物,難以抵禦自然現象和尖牙利齒動物的侵襲。對原始先民而言,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種都無法知曉的神秘力量。「神秘」是原始人類思維的最基本的特徵,原始人周圍的實在本身就是神秘的。
在原始人的集體表像中,每個存在物、每件東西、每種自然現象,都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身居高山密林的民族群體以各種動物為休戚與共的親密夥伴,他們向來有崇尚動物、動物習性與益鳥益蟲的崇風美俗,便把某一種動物、植物或非生命物視為自己部族的祖先,希望擁有同祖先一樣的「神力",原始先民寄予這些崇拜物太多的情感寄託。原始人不僅認為他們同某種動物之間的關係是可能的,而且常常從這種動物引出自己的家譜,並把自己不太豐富的文化成就歸於它,這就是原始崇拜。
傣族剪紙孔雀圖
圖騰崇拜形成了傣族特殊的審美思維,在剪紙藝術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圖騰崇拜的造型觀體現在傣族剪紙藝術中主要有:孔雀、大象、棕櫚等圖式。如,孔雀是傣族人民最喜愛的動物之一,在傣族地區流傳著許多關於孔雀的美好傳說,對傣族人民而言,孔雀是美好、幸福、吉祥的象徵,孔雀藝術形象是傣族剪紙喜聞樂見的圖形樣式。
《傣鄉孔雀圖》
「陰陽相和,化生萬物,萬物生生不息",這表達的是生命與繁衍的人類本能價值,亦是是中國民間造型藝術的本原哲學。黑格爾在《美學》中,論述遠古文明中不自覺象徵,認為「東方所強調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識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創造力……更具體的說,對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狀來表現和崇拜的」。
剪紙中生殖崇拜
傣族剪紙藝術中有許多圖案是傣族先民對生殖崇拜的思維映射。傣族先民生產製造能力有限,在簡陋的生存條件下與惡劣的自然條件進行不懈的鬥爭,單獨的個體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無法生存,這就註定了原始先民必須選擇群居的生活方式。原始社會生產力極低加之嚴酷的自然環境,原始先民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因此繁衍生殖是關係整個部族存亡的大事。據有關研究資料:山頂洞人平均年齡未超過 30 歲,當時雲南的先民也不可能例外,這就必須用人口數量的迅速增加予以彌補。
在原始部落中存在的陰陽思想,認為陰陽思想是由男女交合這個基本觀念起源的,生存和繁衍是一切生物最基本的本能。正是出於對部族生存和延續的強烈渴望,傣族先民將種種美好的希冀以圖形符號的形式寄託於陰陽組合的平面藝術中。
陰陽思維觀對民族文化和原始思維的影響,同樣也反映在雲南傣族剪紙藝術中,傣族剪紙藝術的《白牛公主的故事》、《象的女兒》等圖案,直接取材於民間口頭流傳的故事傳說,剪紙圖案沿襲至今影響了傣族先民原始思維的陰陽造型觀。陰陽造型觀是傣族人民長期社會實踐中的經驗和體會,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將這種觀念以符號的形式寄予剪紙造型藝術,渴望部族的繁衍和興旺。
傣族全民信仰佛教,最初的剪紙用於傣族佛寺的祭祀活動中,傣族佛堂寺院,用白象、馬鹿、孔雀、淨瓶、神佛、靈塔、亭閣等圖案來裝飾長柄扇、長幡以及佛龕。
傣族佛寺大殿中的佛傘、長幡,多以剪紙作為裝飾,造型簡略單純,有一種原始稚拙的意味。其內容題材多以表現傳統的佛教故事為主,如鹿王本生、象王本生、牛王本生及蓮花本生等。剪紙藝術語言結合佛教故事作為裝飾,一方面營造佛寺氣氛對信徒傳教教化,另一方面體現出傣族人民對佛祖虔誠的信仰。
傣族佛像剪紙
傣族剪紙藝術還有一項特殊的作用是用作金水漏印的範本,金水漏印是傣族佛寺中一種裝飾工藝,根據裝飾部位的形狀、大小刻製圖案進行裝飾。剪紙裝飾的圖案非常豐富,大致可分為:佛像、佛塔、人物、孔雀等,金色的漏印圖案在暗紅色的牆面上格外顯得金碧輝煌,營造富麗熱烈、佛法恢宏的宗教氣氛。
在造型藝術中,科學透視法是西方所倡導的焦點透視法,遵循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的透視規律。在西洋畫中,中心透視法首次創造了一個具有統一的世界中心的形象。傣族民間剪紙藝術是中國樸素哲學文化的濃縮與再現,傣族藝術家用最為樸素原始的造型思維來詮釋傣族剪紙造型藝術。如寺廟的剪紙造型用一種全視角的方式來展現佛寺建築,佛寺建築平面展開,既看到正面,又把看不到的側面也表達出來。
傣族剪紙藝術是傣族人民勞作之餘豐富生活的藝術形式,其藝術創作形式完全是中國樸素原始思維的折射。傣族剪紙藝術構圖布局、人物造型,手法奇妙,一圖多景,一幅見方或帶圓的剪紙中,無論是人物、動物、植物、場景,都盡量表現得全面無殘缺,力求巧填空白,顯示飽滿狀態,並不注重從科學的透視、比例、構圖方面如實的刻畫。
傣族剪紙透視藝術
傣族的民族文化、民俗結構是傣族剪紙藝術生存繁衍的土壤和母體,從遠古茫荒時代沿襲至今,透過一幅幅剪紙,我看能審視傣族剪紙的造型藝術是傣族先民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樸素的原始印象和單純而真摯的審美意識的映射,蘊含傣族傳統的風俗文化和濃鬱的民族風情。傣族人民赤誠之心,通過雙手表現出來的剪紙藝術,裡面飽含了傣族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然的尊敬,寄託了家庭溫暖和諧,生活吉祥安康,環境清新美麗,萬物祥和有序的美好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