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雲南傣族特色剪紙,一個經歷多文化衝擊的民俗藝術!

2021-01-09 百世為將紅塵一俗子

一轉眼,今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大半,再過三個月,就又到新春了。小時候,每次過年最愛的就是小夥伴們一起去玩耍。時過境遷,現在已是成年,童年春節能力下記憶的也並不多。不過現在記憶深刻的就是要吃好吃的,要放鞭炮,要貼窗花春聯了,尤其窗花,每臨近春節,總會提前準備,要想好剪什麼類型的,剪什麼圖案,怎麼剪好看,當時姐姐媽媽都是會在這塊苦下心思。那麼朋友們,你們知道每次過年都會貼的窗花剪紙的來歷嘛?

其實剪紙呢,來源於民間手工藝,是勞動人民在農忙之餘,通過剪紙來寄託對美好未來的嚮往。當然每個地方特色都不一樣。就比如說雲南的傣族剪紙,它就是更多表達一些和宗教信仰的關係,當然了這樣的一般是信徒們敬神拜佛的貢獻之物。裡面包括有雲南地方特色的大象、牛羊、佛塔、衣褲、器皿、人物、花鳥及吉祥的圖案等。至於它這個造型呢,就簡顯簡單了。

其實形成這樣的風格,也是和當地歷史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原因。在之前,傣族剪紙多用於婚喪祭祀,後來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充實和完善。其中佛教傳入雲南的時間不早於唐代,而後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乘革囊渡金沙入雲南,在兩次文化衝擊過程中,傣族剪紙非但沒有消亡,反而吸收兩方元素,逐漸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傣族剪紙。一張小小的剪紙,體現了文化的交融,同時也是歷史的見證。見過剪紙的都知道,一般以紅色打底,同時也有以藍色,黑色的,顯示著勞動人民對美好日子的嚮往。整體紙張雖然不大,不過也不容小覷。傣族剪紙其製作過程非常具有技術性,需要以特製的剪刀、刻刀、鑿子和錘子為工具,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點,一般可剪八層紙;鑿子和錘子有穩、鑽、靈、活的特點,一次可鑿五十餘層紙。

相比較傣族剪紙,我們老家這邊就比較簡單了,大剪刀上去咔咔咔,剪出來一個大輪廓,然後再用小的秀眉刀再修剪。我老家北方的剪紙,更多的是線條粗獷類型的,因為這和我們這邊的風俗民風有關係。當然了各地都是有各地的特色。並不是說哪個好,哪個不好,更多是當地人對這份手工藝的認可和傳承。

在當前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中,傣族剪紙面臨困境。因為剪紙藝人收入低微,年輕人大多不願從事這一行業。現在傣族剪紙的傳承人寥寥無幾,且年事已高,這一特色民族藝術急需搶救和保護。其實大家應該能發現,在現在科技發展快速,消費水平日益增加,人們更多的是追求的是如何掙更多的錢,傳承文化反而被忽視。

一個民俗文化的形成很不容易,通過近千年的時間,和多種文化碰撞,才造就了獨一無二的特色。小編在這也呼籲對大家,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多關注這一些民俗傳統手工藝,畢竟這也是咱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人嘛,活著總不能忘本,不說以這個為生,但至少這份傳承不能斷。

你老家裡又有什麼獨特的民俗手工藝呢,可以分享給小編,下一期,小編會寫留言排名靠前的民俗工藝噢!

相關焦點

  • 世界最大傣族鋩鑼 傣族剪紙雲南德宏亮相
    原標題:世界最大傣族鋩鑼 傣族剪紙雲南德宏亮相  世界最大傣族鋩鑼 傣族剪紙雲南德宏亮相【解說】4月14日,正在雲南德宏舉行的2015年國際潑水狂歡節上,世界最大的傣族剪紙、傣族鋩鑼,經世界紀錄協會認證,成為新的世界紀錄。
  • 「觸動心靈,一剪一鑿方寸間」——傣族剪紙藝術的審美文化內涵
    傣族剪紙產於雲南傣族地區,最早見於一千五百年前,主要流行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其最早形式源於傣族祭祀儀式所用的紙幡,後來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充實發展,形成完善的剪紙並被廣泛應用於祭祀、賧佛、喪葬、喜慶及居家裝飾等方面。
  • 【初心故事】會跳舞的剪紙 ——記德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
    把傣族剪紙藝術傳承和弘揚為己任的,在德宏,樊湧亦是很重要的一人。▲樊湧作品 串寨樊湧現任德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藝術學院副院長,也是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雲南省青聯委員,德宏州級委領導聯繫專家,德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享受雲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 剪紙作品傳承中華民族文化
    剪紙,顧名思義就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係,逢年過節抑或新婚喜慶,人們把美麗鮮豔的剪紙貼在雪白的窗紙或明亮的玻璃窗上、牆上、門上、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鬱喜慶。
  • 「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文化傳承助力鄉村振興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涉及傳統技藝、民俗、曲藝、民間文學等方方面面。芒項村的傣族傳統制陶技藝與老百姓日常生活實現有機融合,成為百姓增收、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最早的時候,傣族只是將剪紙應用到祭祀中,圖案和花紋較為簡單。而今,傣族剪紙已由傳統的賧佛、祭祀、喪葬剪紙,發展到用於家居裝飾、建築、旅遊紀念品的現代剪紙,題材內容增添了有關農業豐收、民俗節慶、新人新事等,剪紙材料有各種彩紙,也有布、鋁皮和金屬。
  • 賈四貴用剪紙彰顯漢字民俗文化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現任教於延安大學,兼任榆林學院等多所高校教授,同時任天下名人藝術大賽組委會主任,《名人藝術》主編,北京怡源國粹文化公司藝術總策劃,上海世界非遺文化城管委會剪紙委員會顧問,景德鎮市當代紅色文化陶瓷設計院院長,中國和諧西部網特邀主編,中國城鎮在線藝術總顧問,耀州窯唐宋陶業有限公司藝術總指導,陝西省政協委員。
  • 【非遺】宣撫古樂:傣族傳統音樂文化藝術史詩裡的「活化石」
    宣撫司署坐落於雲南省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娜允古鎮內。這座古建築群保存完好,融傣、漢建築特色為一體。它所代表的傣族世襲土司的統治,自明清延續到民國時期,歷經500餘年。「宣撫司禮儀樂舞」是孟連刀氏土司統治期間,勐啊芒朗寨的百姓為孟連土司繳納勞役地租的一種方式。在土司統治時期,專為宣撫司署的迎賓、節慶、趕擺、嫁娶等活動進行演奏。
  • 傳承洛川面花文化,綻放特色民俗風採!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優秀作品大都帶有獨特寓意,既注重文化內涵,又強調食用功能,既是可口的傳統麵食品,又是精美的民間藝術品。」王竹青這樣說道。王竹青,陝西省延安市洛川縣人,生於1968年,自幼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她製作的洛川面花,造形細緻、形態逼真,是一種獨特地方特色的藝術品,餐桌上的美味佳食和饋贈親友的禮品。
  • 傳承洛川面花文化,綻放特色民俗風採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她製作的洛川面花,造形細緻、形態逼真,是一種獨特地方特色的藝術品,餐桌上的美味佳食和饋贈親友的禮品。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傣族潑水節你想參加嗎?不一樣
    竹樓、筒裙、小卜少……說起這些,人們自熱而然就想到傣族。傣族是雲南特有的15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及瀾滄江流域的河谷平壩地區。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傣族人們的生活也是如此。
  • 在雲南能買到的這些土特產,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去雲南的時候,是否見過這些特色紀念品,甚至是買過。其實他們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少數民族也多有佩戴銀飾的習慣。大理鶴慶的銀器鍛制多是手藝人家族世代傳承。常常能在大理看到,街邊有打制銀器的手藝人,這只是銀器鍛制中的一項工序。
  • 手工剪紙的民俗文化
    剪紙藝術不僅能夠表現出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群眾的審美情趣,也蘊涵民族的社會深層的心理。 中國地域遼闊,民俗文化地域深厚,風格迥異。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民俗風情,薰陶出不同的剪紙藝術風格,剪紙藝術在我國民間形成了中國流派。
  • 感受南寧剪紙之美 傳承壯鄉非物質文化遺產
    剪紙,遍布於我國傳統民間社會,是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優美、清秀、細緻、玲瓏的藝術風格和地方特色。南寧剪紙藝術,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壯鄉文化藝術瑰寶南寧剪紙作為我國南方剪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吸收借鑑了許多廣西民族文化元素,創作題材涉及動物、花草、人物、風景和圖騰、符號等。
  • 剪紙文化值得傳承
    剪紙是一種民間文化,種類和內容豐富多彩,最常見的有窗花,喜花,魚蟲年獸,花草樹木等等還有很多自然景觀也是人們剪紙的題材。我曾經在剪紙教材上看過剪紙藝人剪的十二生肖,神情十分惟妙惟肖,給人活靈活現之感。剪紙的用處十分廣泛,大多都是為了美化生活。
  • 談述磁縣剪紙藝術的文化內涵
    華夏文明得以幾千年生生不息地延續,除了文字的記載傳承之外,還有一種更為重要的文化記載和傳承方式——民間的文化創造與文化生產,這就是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口傳身教」的民間文化傳統。這種民間文化傳統使得華夏文明的文化得以延續,是幾千年之後的人們不忘傳統。
  • 灣甸鄉以「五個傳承保護」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品牌
    近年來,昌寧縣灣甸傣族鄉在加快經濟建設步伐的同時,積極挖掘地域民族文化內涵,加強「五個傳承保護」,大力打造少數民族文化特色品牌,為「宜居、宜商、宜業、宜遊」民族特色美麗小鎮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2013年至2017年,灣甸鄉以美麗鄉村項目為主,對帕旭自然村實施整合民族示範村建設項目、危房改造項目、省級重點村項目,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傣族特色民居改造和傳統村落保護,提升了自然村的基礎設施,鋪築青石板路2300㎡,新建草坪和停車場1100㎡,安裝太陽能路燈30盞,完成自然村汙水收集及處理和消防布置。結合傣族民居、民俗、文化特點,建成了集田園、山水風光為一體的傳統村落。
  • 看一眼少一眼,雲南那些即將失傳的民間老手藝,你知道幾個?
    說起雲南民族傳統手工藝品 大多數人都認同雲南民族崇尚傳統 時至今日雲南很多地方還延續著 千百年手工藝術製作和 手工技藝傳承的古老方式 如「活化石」般頑強地生存著
  • 嶺南民俗文化的特色與傳承
    此屆民俗文化節同時也是第八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據統計,3月1日至7日,超過百萬人參加了這次民俗文化節。而就在2月上旬,廣州市越秀區舉辦的第二屆廣府廟會,為期7天,共有「趕集人」500萬之多,比去年首屆廟會多出200餘萬。
  • 黃浦江畔迎來白族扎染和傣族剪紙,吳涇文創再添新彩
    此次「技藝彩雲南·相約黃浦江」系列推介活動,由雲南民族博物館、吳涇鎮人民政府、上海藝術管理與文化創新緊缺人才培養基地聯合主辦,以雲南非遺項目——白族扎染、傣族剪紙技藝為核心,通過圖文、視頻、動畫等形式,開展表演體驗、文創研討、課堂學習、社區互動等多種交流活動。
  • 晉中:榆社剪紙,剪出來的文化傳承
    剪紙藝術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蘊,其文化價值也越來越受重視。它所表現出的形式特點體現了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剪紙藝術是我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文化和幾千年來歷史積澱的產物,是我國大地上以人為本,口傳身授的活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