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民俗文化的特色與傳承

2020-12-13 南方新聞網

——以首屆嶺南民俗文化節為視角

  3月1日上午,首屆嶺南民俗文化節在廣州市黃埔區南海神廟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出席並宣布文化節開幕,出席開幕式的還有廣東省委、省政府,廣州市委、市政府及黃埔區的領導。

  此屆民俗文化節同時也是第八屆廣州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據統計,3月1日至7日,超過百萬人參加了這次民俗文化節。而就在2月上旬,廣州市越秀區舉辦的第二屆廣府廟會,為期7天,共有「趕集人」500萬之多,比去年首屆廟會多出200餘萬。2011年佛山秋色歡樂節,僅3天就有180多萬人參加;2007年湛江市首屆中國雷祖文化節,10天時間約有33萬人參加……

  除了人數眾多外,近幾年在廣東省舉辦的各類文化節還呈現幾個共同點:主辦方均是當地(市、區、縣)政府;規模增長快,其中2010年後文化節參與群眾均超過百萬人次;以傳統民俗、節日或信仰為基礎;節日期間都有相應的「拜神」活動,如秋色歡樂節的秋祭、廣府廟會拜城隍、「波羅誕」廟會拜南海神等。

  面對越來越多的傳統嶺南民俗重新被人們「拾起」,像嶺南民俗文化節這種以政府為主導、以群眾為主體、以地區來命名的節慶在嶺南地區逐漸興起,不禁引起人們對民俗傳承和發展路徑的思考。

  信仰:民俗傳承的核心部分

  地理位置和發展歷程造就了嶺南民俗文化濃厚的地方特色。「廣東境內,漢民族和少數民族的風俗均具有嶺南的地方特色。本地的漢民族習俗與其他省、區的漢民族風俗同源同流,而在具體情節和表現方式上又有不少差異」,「廣東境內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風俗差異雖較大,卻也會有不少相通之處,從中可以看出漢民族與各少數民族之間風俗文化的互相交流與影響」,蕭亭在由其主編的《廣東省志· 風俗志》(以下簡稱《風俗志》)的「概述」部分對廣東地區民俗文化特色作了如是闡述。

  對於民俗的傳承和變異,《風俗志》中也作了分析:「許多風俗事象的存在和變異都離不開人們生活的歷史背景和生存空間。」當代民俗學者也普遍認同民俗本身既具有延續性,又具有變異性。在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教授劉曉春看來,嶺南民俗中的有些內容已經「脫落」,但整體的繼承情況相對較好,因為廣東人比較固守民俗的信仰傳統,凡事講究意頭,敬畏神明,崇拜祖先,人際關係淡而不薄,禮尚往來。民俗信仰支撐了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研究員陳忠烈長期關註明清以來珠三角地區的民俗發展,他覺得在嶺南各類民俗中,節慶民俗傳承得較好。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會長、《神州民俗》雜誌總編輯劉志文認為,在衣食住行四類習俗中,嶺南人對「吃」這一習俗相對繼承較好,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畢竟時代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

  2月17日,在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聯、中共廣州市黃埔區委和區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嶺南民俗文化論壇上,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周大鳴表示,民俗是彰顯城市性格的重要部分,中國社會的發展正逐步告別「鄉土」而走向「現代」,在新的語境中重釋民俗、演繹傳統已成為一個迫切的任務。

  此外,劉曉春和劉志文都認為,在傳承過程中民俗不可能完全保持原樣,但核心部分一定要傳承下來,這個核心部分就是——信仰。

  路徑:民俗傳承最終要靠民眾

  有諸多因素可以影響民俗傳承和發展,其中政治要素是較為重要的一項。劉志文認為,「總體而言,廣東各界對民俗文化越來越重視了,省一級單位舉辦民俗節,這在以前是沒有的。這次(首屆嶺南民俗文化節)是我們廣東繼承傳統文化的一個重大舉措」。正是由於廣東先後提出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強省戰略,各級政府日益重視文化建設,在民俗文化發展中的參與熱情不斷提高。

  以首屆嶺南民俗文化節的定位為例。黃埔「波羅誕」廟會是廣州乃至珠三角地區民俗文化的源頭之一,舉辦嶺南民俗文化節就是希望藉助廟會的影響力,對活動內容、形式、規模、檔次等作進一步提升,以政府為主導、以群眾為主體,省、市、區三方合作,最終形成嶺南民俗文化的大薈萃與大展示。

  對此,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葉春生表示,「在民俗活動中,政府倡導、企業資助、民眾參與是我們的原則。古語云:上導之為風,下習之為俗。這符合民俗發展的規律」。劉曉春提出,把傳統民俗文化看做一種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傳承的生活文化,還是作為一種地方符號予以展演的文化遺產,需要認真思考。他認為,嶺南民俗文化節的最終目的不應只是民俗文化的集中展演,而應該是通過民俗文化的集中展演激發民眾文化自覺,從而珍視民俗文化傳統,自覺傳承民俗文化。

  民俗活動中官方參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劉志文表示,政府參與和主導民俗文化節,表明了官方對某些民間信仰的認同,這種認同有利於促進雙方形成和諧的關係。不過,民俗傳承最終還是要靠民眾,這才符合民俗的本質。

  理論:南北民俗學研究的差異

  民俗發展路徑的爭議也在不斷提示我們,有必要加強對嶺南民俗進行理論研究。

  《風俗志》中顯示,廣東人對嶺南民俗的研究古已有之。廣東學者黃遵憲(1848—1905年)的《日本國志》對風俗的範圍、形成、特點以及研究風俗的目的,提出了獨到的見解。1927年11月,顧頡剛與容肇祖、董作賓、鍾敬文等人發起組織民俗學會,推舉容肇祖擔任民俗學會主席。同年,顧頡剛和餘永梁草擬的《本所計劃書》對廣東乃至全國民俗研究有巨大貢獻。

  20世紀50—70年代,廣東民俗研究進入「低谷」,成果甚微。直到80年代初,廣東知識界才又開始重新關注風俗研究問題。1984年11月,廣東民俗學會在廣州成立。

  對於當代民俗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專家們普遍表示,目前對廣東民俗理論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提高。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鄧啟耀說:「廣東民俗理論這一領域的研究學者不是很多。以中山大學為例,人類學系所做的相關研究偏重文化類,中文系的研究偏向民間文藝類,民間戲劇的研究已經擴大到非物質文化研究這一領域了。」

  關於我國民俗理論研究的南北方差異,鄧啟耀認為:「南方的民俗學相對重視田野調查,北方的比較重視理論研究……事實證明,人類學比較重視田野調查的路徑是對的。目前,南方的民俗學研究與人類學、非物質文化研究還與現代傳播學結合起來,形成了新的發展框架。」

相關焦點

  • 論嶺南民俗文化的現狀與發展
    20世紀80年代後,良好的經濟環境吸引了各地飲食文化進入嶺南飲食市場,嶺南民眾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各種飲食文化兼收並蓄,經過融匯、提煉、創新,吸納八面來風,形成粵菜獨特的品牌。  嶺南文化處於中原文化圈的邊緣位置,按著「民俗傳承周圈論」理論:「(民俗事象)從中心地形成一次性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其變化的結果表現為向周圈的分布」。
  • 【嶺南文化】學院「嶺南特色工藝非遺傳承經典」叢書正式出版發行
    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廣州民俗藝術節集中展示傳統嶺南民俗文化
    3月18日開幕,將持續到22日的首屆廣州民俗文化藝術節上,「沙灣飄色」、沙湧鰲魚舞等各種極具嶺南特色的民間藝術吸引了各路遊客置身其中,感受傳承千百年的嶺南文化。   剛滿三歲的小女孩,打扮成中國古代皇帝的造型,雖然面帶稚氣,但凌空四米站立,還能一邊悠閒地搖著摺扇,一邊向觀眾揮手致意。民俗文化藝術節上,著名的「沙灣飄色」遊行隊伍一路走來,引起了觀眾陣陣掌聲。
  • 惠州龍門農民畫聚焦嶺南民俗 被譽「廣東文化名片」
    近年來,龍門縣委、縣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保護、傳承和發展龍門農民畫,將其打造成富有特色的文化產業,成為體現民俗風情、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文化品牌。   龍門農民畫名片   龍門農民畫被譽為「嶺南藝術奇葩」和「廣東文化名片」,於2015年入選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創作源於清代各種民間傳統手藝,如剪紙、木雕、壁畫、畫畫床等。
  • 帶你走進嶺南印象園,一起領略嶺南文化特色
    在廣州,你若要感受嶺南民俗文化、體驗嶺南特色風情,那就一定要去位於廣州市大學城南的嶺南印象園看看了。看著石板街道兩旁的店鋪隨風飄著絲綢旗,再看看那植物根須做成的韻味十足的門帘,一個個文化元素一點點細節布置,仿佛回到了過去的那個嶺南小村。
  • 三下鄉 | 在新時代裡傳承優秀傳統嶺南文化
    飛簷翹角,雕欄畫屏,這是一座集明情古建築藝術和佛山傳統文化的民俗類博物館,它凝聚了佛山深厚的歷史,匯聚了眾多古代的工藝遺珍。很難想像,這座博物館坐落在一片繁華的鬧市之中,它就是祖廟,也是文傳院「嶺南文化」社會實踐隊的主要走訪地。 走進佛山祖廟天地,感受嶺南特色文化。
  • 第二屆寶安區民俗文化節啟動,喊你體驗嶺南古邑民俗風情!
    千百年來,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民俗文化在這裡交融、碰撞、傳承與發展,經過漫長的時間打磨和淘洗,逐漸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寶安民俗。「民俗文化」為引子,深度開發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探尋民俗文化的多元素表達,力圖將「寶安民俗文化節」打造成為集賞、玩、品於一體的具有深刻文化底蘊、地域特色的知名文旅節慶活動,讓遊客沉浸式體驗民俗文化風情,感受文化傳承溫度,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 佛山堅持城市歷史文化傳承保護 建設嶺南風貌名城
    這是近年來佛山市委、市政府開展城市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建設工作中的縮影。  佛山歷屆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城市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建設,堅持走歷史文化與城市融合之路。這種傳承,這種精神,正是成就一座城市價值最寶貴的富礦。誠如市委書記魯毅所言,文化立世,文化興邦。
  • 嶺南師院「搭臺傳藝」傳承嶺南紡織服飾文化
    學員的學習課堂8月3日到30日,像沈小麗一樣,來自廣東省各高職院校20餘名骨幹教師齊聚在嶺南師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系「充電」,參加廣東省2020年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項目「緊缺領域教師技能傳承創新」——嶺南特色紡織服飾類國培班,學習探討傳承嶺南特色紡織服飾文化,他們很快將自己的學習成果應用到新學期的課堂上
  • 佛山不但有黃飛鴻的「佛山無影腳」,更有獨特嶺南韻味和民俗特色
    其實,佛山更是一座底蘊深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嶺南特色水鄉,有陶藝之鄉、粵劇之鄉、武術之鄉、民間藝術之鄉、美食之鄉等美譽,人文和自然旅遊資源豐富,可以說是嶺南文化的一張名片。祖廟:老佛山的精神祖屋,見證佛山的歷史佛山祖廟位於佛山老城禪城區,是一座具有濃厚嶺南特色的廟宇建築,和廣州陳家祠、肇慶悅城龍母廟合稱為嶺南古建築三大瑰寶。
  • 傳承節日文化習俗 品味特色民俗習慣
    傳承節日文化習俗 品味特色民俗習慣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元宵節的習俗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也有一些地方會有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中國的節日很多,節日文化更多。節日文化是一咱們國家在漫長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民族文化、民族風俗和民族習慣,有著很深刻的寓意。中國是一個注重傳承的國家,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不僅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 嶺南師院致力傳承嶺南特色非遺漆藝
    1月7日,廣東省農工商職業技術學校美術老師肖瓊盤點過去一年的學習培訓成果,令她尤為高興的是,接連兩年參加嶺南師範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承辦的嶺南特色漆藝國培班,創作的兩幅作品《迷•藏》《海客談瀛洲》分別入選了2020年廣東省首屆青年漆畫展、廣東省第七屆漆畫作品展。
  • 書香節颳起「最炫嶺南風」嶺南文化講座吸引大批讀者
    嶺南文化是南粵之地的千年明珠,凝聚著嶺南人的文化情感和歷史體認,也是嶺南人的精神棲息地。2015南國書香節不僅為讀者呈上了一系列特色嶺南主題展館和圖書展銷的文化大餐,還為讀者獻上多場內容多彩的嶺南文化講座,颳起最炫嶺南風,讓廣東本土讀者更深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也讓非本土讀者領略嶺南文化的魅力。
  • 首屆嶺南古琴大賽在海珠舉行 決出多個獎項傳承嶺南古琴文化
    大賽邀請古琴傳承人、琴社及傳承基地代表以琴會友,共同推進「古琴藝術」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促進嶺南古琴文化的繁榮。古琴藝術(嶺南派)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廣東古琴研究會會長謝東笑先後帶來《詩經·桃夭》、《動靜》、《玉樹臨風》曲目,引領觀眾接受嶺南古琴文化的薰陶。據悉,海珠區歷來注重嶺南古琴的保護及傳承,每年舉辦200餘場普及性嶺南古琴公益課、嶺南古琴進校園等惠民活動,培養了大批嶺南古琴愛好者。
  • 以嶺南文化助推南海美麗鄉村建設
    ②具有傳統嶺南軟文化實力優勢  我們都知道,古村落的文化內涵不僅包括該村落的布局格局、建築特點與風貌、周邊自然環境等物質形態,同時還包括其代代傳承的民俗節慶、傳統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具有當地特色的宗教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僑鄉文化等人文風俗風情。
  • 文化傳承,雲南傣族特色剪紙,一個經歷多文化衝擊的民俗藝術!
    當然每個地方特色都不一樣。就比如說雲南的傣族剪紙,它就是更多表達一些和宗教信仰的關係,當然了這樣的一般是信徒們敬神拜佛的貢獻之物。裡面包括有雲南地方特色的大象、牛羊、佛塔、衣褲、器皿、人物、花鳥及吉祥的圖案等。至於它這個造型呢,就簡顯簡單了。其實形成這樣的風格,也是和當地歷史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原因。在之前,傣族剪紙多用於婚喪祭祀,後來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充實和完善。
  • 傳承洛川面花文化,綻放特色民俗風採!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王竹青,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僅使用普通的麵粉和水,經過王竹青的靈巧雙手,竟然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洛川面花藝術品。花團錦簇、栩栩如生已經不足以描述這種精巧的民間技藝。
  • 傳承洛川面花文化,綻放特色民俗風採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優秀作品大都帶有獨特寓意,既注重文化內涵,又強調食用功能,既是可口的傳統麵食品,又是精美的民間藝術品。」王竹青這樣說道。
  • 佛山六佾禮樂再現孔誕盛景 全面展現嶺南聖域文化特色
    「孔誕祭孔是一種崇敬聖賢和遵循傳統的文化儀典,在古代被稱作『國之大典』,可見其重要性,為了能重現祭孔大典,根據孔子的典故、古代祭祀的流程等,精心設置了麒麟開路、宣讀祭文、行拜禮、六佾舞等儀式規程表演,希望能讓更多人感受到孔聖文化的歷史傳承價值。」佛山市祖廟博物館副館長莫彥表示。
  • 傳承共享·記住鄉愁 第二屆寶安區民俗文化節熱鬧上演
    傳統美食、非遺技藝、民俗體驗、獅王爭霸、古風巡遊……數不盡的特色民俗文化等你來體驗!12月19日,以「傳承共享·記住鄉愁」為主題,第二屆寶安區民俗文化節在清平古墟正式拉開帷幕。千百年來,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民俗文化在這裡交融、碰撞、傳承與發展,經過漫長的時間打磨和淘洗,逐漸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寶安民俗。記者了解到,寶安全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290處,包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國家級「非遺」名錄1個、省級9個、市級15個、區級29個,非遺項目總量多,種類齊全,特色鮮明,總數佔全市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