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王竹青,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僅使用普通的麵粉和水,經過王竹青的靈巧雙手,竟然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洛川面花藝術品。花團錦簇、栩栩如生已經不足以描述這種精巧的民間技藝。
在農村鄉間,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都會蒸製各種各樣的花饃,春節蒸大饅、棗花 、元寶人 、元寶籃;正月十五做面盞、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雞、面豬等 ;清明節捏面為燕;七巧做巧花,形如石榴、桃、虎 獅 、魚 等;四月,出嫁女兒給娘家送「面魚」,象徵豐收 ;也有女兒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頭餛飩 ;寒食節上墳時用「蛇盤盤」以示消災;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嬰兒滿月做「囫圇」謂之「龍鳳呈祥」、「猛虎驅邪」;老人祝壽用「大壽桃」等等。
花饃,也稱「面花」 ,是中國民間麵塑品,因花式各樣而命名。花饃盛行於明清,但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早已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
面花的內涵豐富,色彩鮮豔,造型千姿百態、粗獷生動、誇張變體,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歷史人物、民間傳說,均可變成栩栩如生的藝術造型,表達對祖先的祭祀、長輩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是百姓寄託心願的一種方式。
「洛川面花素來以大膽隨意,色彩鮮豔,生動逼真,妙趣盎然著稱,具有一種天然之美。優秀作品大都帶有獨特寓意,既注重文化內涵,又強調食用功能,既是可口的傳統麵食品,又是精美的民間藝術品。」王竹青這樣說道。
王竹青,陝西省延安市洛川縣人,生於1968年,自幼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她製作的洛川面花,造形細緻、形態逼真,是一種獨特地方特色的藝術品,餐桌上的美味佳食和饋贈親友的禮品。
她製作面花的原料主要以白面為主,製作所需的工具為極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製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壓、搓、撥、按等。雖然這些工具看似都很普通,但是到了她的手上,似乎被賦予某種魔力一般。只見她隨手捏起一點面,隨意地揉一揉,搓一搓,在手掌的揉捏之間,一個個人物或者動物的雛形便已形成。
她的用色有如水彩畫,強調彩色暈染的水分感覺,從深向淺過渡,既有民間色彩的絢麗,又如水彩般的清淡,像雨後的虹彩。
從事面花創作多年,王竹青的作品屢次獲獎。2018年陝西鹹陽市,民間藝術展面花大賽一等獎;在2019一帶一路「中美日國際剪紙交流展暨非遺剪紙展演」中榮獲銀獎;2019年延安洛川水渭第二屆旅遊文化節暨花饃大賽一等獎;2020年第二屆延安文化傳承博覽會文化旅遊商品大賽中榮獲三等獎;第三屆陝西民間工藝品獎,博覽會暨第五屆陝西民間文藝被評為三花獎......
藝術本來就源自於生活中,在未來的日子裡,王竹青將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洛川面花的創作之中,成為一名中華民族傳統民俗藝術的真正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