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洛川面花文化,綻放特色民俗風採

2020-12-15 時代記憶文化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王竹青,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僅使用普通的麵粉和水,經過王竹青的靈巧雙手,竟然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洛川面花藝術品。花團錦簇、栩栩如生已經不足以描述這種精巧的民間技藝。



在農村鄉間,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都會蒸製各種各樣的花饃,春節蒸大饅、棗花 、元寶人 、元寶籃;正月十五做面盞、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雞、面豬等 ;清明節捏面為燕;七巧做巧花,形如石榴、桃、虎 獅 、魚 等;四月,出嫁女兒給娘家送「面魚」,象徵豐收 ;也有女兒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頭餛飩 ;寒食節上墳時用「蛇盤盤」以示消災;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嬰兒滿月做「囫圇」謂之「龍鳳呈祥」、「猛虎驅邪」;老人祝壽用「大壽桃」等等。



花饃,也稱「面花」 ,是中國民間麵塑品,因花式各樣而命名。花饃盛行於明清,但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早已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



面花的內涵豐富,色彩鮮豔,造型千姿百態、粗獷生動、誇張變體,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歷史人物、民間傳說,均可變成栩栩如生的藝術造型,表達對祖先的祭祀、長輩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是百姓寄託心願的一種方式。



「洛川面花素來以大膽隨意,色彩鮮豔,生動逼真,妙趣盎然著稱,具有一種天然之美。優秀作品大都帶有獨特寓意,既注重文化內涵,又強調食用功能,既是可口的傳統麵食品,又是精美的民間藝術品。」王竹青這樣說道。



王竹青,陝西省延安市洛川縣人,生於1968年,自幼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她製作的洛川面花,造形細緻、形態逼真,是一種獨特地方特色的藝術品,餐桌上的美味佳食和饋贈親友的禮品。



她製作面花的原料主要以白面為主,製作所需的工具為極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製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壓、搓、撥、按等。雖然這些工具看似都很普通,但是到了她的手上,似乎被賦予某種魔力一般。只見她隨手捏起一點面,隨意地揉一揉,搓一搓,在手掌的揉捏之間,一個個人物或者動物的雛形便已形成。



她的用色有如水彩畫,強調彩色暈染的水分感覺,從深向淺過渡,既有民間色彩的絢麗,又如水彩般的清淡,像雨後的虹彩。



從事面花創作多年,王竹青的作品屢次獲獎。2018年陝西鹹陽市,民間藝術展面花大賽一等獎;在2019一帶一路「中美日國際剪紙交流展暨非遺剪紙展演」中榮獲銀獎;2019年延安洛川水渭第二屆旅遊文化節暨花饃大賽一等獎;2020年第二屆延安文化傳承博覽會文化旅遊商品大賽中榮獲三等獎;第三屆陝西民間工藝品獎,博覽會暨第五屆陝西民間文藝被評為三花獎......



藝術本來就源自於生活中,在未來的日子裡,王竹青將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洛川面花的創作之中,成為一名中華民族傳統民俗藝術的真正傳承者!

相關焦點

  • 傳承洛川面花文化,綻放特色民俗風採!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王竹青,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僅使用普通的麵粉和水,經過王竹青的靈巧雙手,竟然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洛川面花藝術品。花團錦簇、栩栩如生已經不足以描述這種精巧的民間技藝。
  • 非遺地圖 | 傳承洛川面花文化,綻放特色民俗風採!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 嶺南民俗文化的特色與傳承
    面對越來越多的傳統嶺南民俗重新被人們「拾起」,像嶺南民俗文化節這種以政府為主導、以群眾為主體、以地區來命名的節慶在嶺南地區逐漸興起,不禁引起人們對民俗傳承和發展路徑的思考。  信仰:民俗傳承的核心部分  地理位置和發展歷程造就了嶺南民俗文化濃厚的地方特色。「廣東境內,漢民族和少數民族的風俗均具有嶺南的地方特色。
  • 傳承文化精粹·綻放寶藏之光
    為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活態」保護,進一步發揮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引領作用,講好房山故事,持續打造雲居金名片,2020年8月13日,「傳承文化精粹·綻放寶藏之光」——雲居寺首屆非遺民俗文化展示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 洛川面花,見證不一樣的傳統文化
    洛川人傑地靈「取千裡瞬間,收百裡風俗」民間文化璀璨奪目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洛川面花藝術寶庫的璀璨明珠綻放於廣袤大地人民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洛川面花造型別致,形態逼真,是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餐桌上的美味佳餚和饋贈親友的禮品。
  • 傳承節日文化習俗 品味特色民俗習慣
    傳承節日文化習俗 品味特色民俗習慣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元宵節的習俗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也有一些地方會有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中國的節日很多,節日文化更多。節日文化是一咱們國家在漫長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民族文化、民族風俗和民族習慣,有著很深刻的寓意。中國是一個注重傳承的國家,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不僅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 新時代背景下加強白馬民俗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研究
    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187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特色濃厚, 民族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深厚,已成為傳承發展白馬民俗文化的重要非物質文化基礎。二、文縣白馬民俗文化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一是對白馬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目標和路徑缺乏總體規劃,尤其在分步實施、分類保護、創新發展、永續利用方面還缺乏長遠科學的規劃。
  • 文化傳承,雲南傣族特色剪紙,一個經歷多文化衝擊的民俗藝術!
    當然每個地方特色都不一樣。就比如說雲南的傣族剪紙,它就是更多表達一些和宗教信仰的關係,當然了這樣的一般是信徒們敬神拜佛的貢獻之物。裡面包括有雲南地方特色的大象、牛羊、佛塔、衣褲、器皿、人物、花鳥及吉祥的圖案等。至於它這個造型呢,就簡顯簡單了。其實形成這樣的風格,也是和當地歷史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原因。在之前,傣族剪紙多用於婚喪祭祀,後來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充實和完善。
  • 民俗節慶,如何在融合中傳承文化根脈
    原標題:民俗節慶,如何在融合中傳承文化根脈一場主題為「體驗傳統節令 傳承文化根脈」的非遺嘉年華吸引不少遊客。新華社發觀眾在「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展」的「數字非遺」展區了解京劇臉譜。伴隨著春節、端午、清明、中秋等傳統文化節日的傳承和創新,越來越多節慶文化活動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成為傳統民俗文化集中展現的平臺。傳統節日是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應如何挖掘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如何促進民俗節慶與人們的現代生活相結合?
  • 2019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兩岸文化展海絲風採 魅力民俗築幸福榕城
    福州新聞網2月17日訊(記者 邱陵)民俗展演、風味小吃、旅遊推介、有獎互動、手工技藝……17日-18日,2019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在福州花海公園火熱上演,參展項目上百項,現場演職人員近千人,打造了一臺規模大、特色濃、項目多、節目精、參與廣的文化盛宴。
  • 晉江民俗文化新名片 五店市鬧元宵
    此次元宵燈會著力營造喜慶、祥和的傳統元宵佳節氛圍,將中華傳統文化與閩南特色文化相結合,展現晉江市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內涵、精髓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凸顯閩南傳統花燈藝術特色。燈會特別設置了晉江市直單位專區、街鎮專區、少兒專區、旅遊系統專區、冠名企業專區、企業專區等多個賞燈區域,展示晉江各鎮、街道、市直有關單位、企業的花燈,讓市民朋友體驗到晉江的獨特民俗魅力。
  • 亳州四小展示書畫藝術作品傳承傳統民俗文化
    12月28日,亳州市第四小學舉行校園文化藝術節暨第二屆學生書畫展活動,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民俗文化,豐富學生文化生活。氣勢磅礴的擊鼓表演、喜迎新年的快樂舞蹈、活力四射的啦啦操等開場節目,點燃了師生和家長的熱情,將活動現場氛圍烘託得更加熱烈。
  • 展非遺瑰寶風採,育童真民俗情誼
    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讓幼兒了解具有本土特色的廬州文化,創造具有亮點的民俗文化環境,提升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全面提高師幼的人文素養。5月28日上午,合肥市安慶路幼兒園教育集團開展「展非遺瑰寶風採,育童真民俗情誼」慶「六一」傳統民俗進校園活動,總園、城市之光分園、桃蹊分園及早教中心近1000名師幼齊聚城市之光分園,同慶六一,共賞民俗。
  • 捏泥塑、耍社火、畫臉譜……來寶雞這些特色鄉村,發現民俗之美
    寶雞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厚的文化傳承從而形成了眾多的民俗傳統悠久的特色鄉村你都知道嗎?在這些地方你可以看到寶雞人的婚喪嫁娶傳統習俗、欣賞鳳翔泥塑、馬勺臉譜、千陽刺繡、西府社火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風採,感受寶雞手藝人的工匠精神。
  • 專家談攝影:淺析人文攝影對民俗文化的傳承作用
    本文以民俗文化的現狀和影像的記錄性為出發點,對影像和文化的聯繫進行探討,並分析民俗文化傳承中人文攝影發揮的作用,旨在通過影像的方式為民俗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提供更好的條件。我國作為文化大國,有著不計其數的民俗文化,其精神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它的發展和傳承對民族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人文攝影是以人或人的活動為拍攝對象的攝影門類,而民俗文化來源於民間,是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以此來看,人文攝影和民俗文化有很強的聯繫性,人文攝影在民俗文化的傳承過程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
  • 遼陽縣政協圍繞保護傳承民俗文化開展調研
    為推動全縣農村民俗文化保護傳承工作高質量開展,11月25日,遼陽縣政協組織教育文化界委員到八會鎮開展專題調研。,實地考察農村民俗文化保護傳承情況,切身體驗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民俗館設農家廳、生產用具廳、工匠技藝廳、民俗文物廳等多個展廳,收藏了大到磨盤、穀倉,小到糧票、銅錢等大量上個世紀的農村生產生活用品,展示了許多瀕臨失傳的民間技藝。一件件珍貴的老物件留存著歲月的痕跡,散發著濃厚的民俗文化氣息。民俗館還設立了雷鋒先進事跡展廳,成立了「郭明義愛心團隊八會民俗館分隊」,把傳承民俗文化與弘揚雷鋒精神、開展公益服務創新融合。
  • 瀋陽老北市文化園 探尋關東特色民俗文化
    老北市文化園 老北市場是瀋陽早期文化的最初聚集地,有著很深的文化傳統。當年的老北市場曾是清朝第一個廟會市場,也是上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中國傳統十大鬧市區之一,有「 東北第一市」之稱。
  • ——《朝鮮族民俗文化及其中國特色研究》成果簡介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學科成果 >> 民族問題研究 朝鮮族民俗文化及其中國特色研究 ——《朝鮮族民俗文化及其中國特色研究
  • 以核心價值觀引領民俗文化傳承創新
    民俗文化是普通民眾的傳統生活文化,蘊含著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內核。「民俗」即人民大眾的生活風俗,民俗文化大都從原始部落文化、親緣和地緣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繼承發展而來,如圖騰崇拜、節慶祭祀、婚喪嫁娶、農林漁獵、勞作休息等,也都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經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傳承而深深打上了時代和民族的烙印。
  • 弘揚傳承 地域民俗文化的使者
    這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滲透,無疑對蘭西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蘭西的民俗文化更接近人情世故,更符合人性的需求。小的時候,楊中宇就受到了父親的薰陶。那時候每到過年,他都把父親寫好的對聯、在供銷社買的門神貼到大門上,然後跟在父親身後給老祖宗上香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