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極簡主義的我,最近重讀了日本山下英子的《斷舍離》,然後又是一番更深的感悟——捨棄繁瑣,一切從簡。
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立足當下,踐行新陳代謝式美學的書,它不僅僅只是告訴我們如何去收拾東西、整理物品、清理雜物這樣的收納術和整理術,更多的是教我們如何踐行一種生活哲學,以及對我們自己人生的深度整理。
通過處理多餘的雜物,來擺脫執念,恢復自我,發展自我,這種自我探查法被叫作 「斷舍離」。「斷舍離」最初源自瑜伽的哲學觀念——斷行、舍行、離行。表面要求我們捨棄一切無用之物,但實際是要告訴我們人生整理不在於貼標籤式的整理本身,而是靜下心來審視自己,弄清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和不需要的,而不是成為物品的附庸。
從精神層面理解,是要求我們放掉執著心、得失心和分別心。保持一顆平常心,坦坦蕩蕩,輕輕鬆鬆地生活。學習放手無用之物的同時,感受「斷舍離」的真正意義所在。

有舍方有得!捨得,捨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獲得。我們表面斷的是物品,但實際脫離的是——執念。正如佛陀說的「內觀」,往內觀察自己身心實相,以智慧洞見一切煩惱的根源,從中解脫,開展內心智慧及發展愛心的一種過程。這能使人以安詳的心態去面對生命的起伏,使內心達到完全的淨化。
斷舍離就是「生活的新陳代謝」,為確保空間的乾淨整潔,而將物品儘可能地縮減到最適合的量。讓我們刷新對物質的觀念,建立一個舒適的生活空間,做出最適合當下的選擇和決斷,從而成就自在從容的人生。
物品要去用才能實現其價值,反之不然。因此,建議大家多跟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把不要又捨不得扔的物品及時處理掉;好的物品可以分享給有需要的人或是以捐贈的方式處理掉。不需要的東西可以扔掉,有用的閒置品,可以送給有需要的人。其實,這樣真的挺好的。我一直就有這樣一個小小的踐行,每隔一段時間就來一場「斷舍離」,給自己一個輕盈的人生。
佛陀說,你是自己的主人。是的!讓我們一起來一場做減法的修行吧!人生路上一定會遇見各種美好的。其實,我們需要的東西越多,就越容易迷失在物品之中。斷絕一切不需之物,才是幸福生活的開始。不要讓自己成為生活的奴隸,欲望無止境、難以滿足的人。正如本書作者所說的那樣,放手一個無用之物,就騰出一點空間。處理一件多餘之物,就減少一份負擔。減少一次浪費,就恢復一分精氣神。然後,翻開人生新篇章。

《斷舍離》,作為一本影響至深的「減法哲學」書,它的精髓在於「出」。因此,在家中實踐斷舍離時,先從「出」這一點著手,恢復家裡的流動感,給自己創造一個舒適的空間體驗。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脫「離」執念,在充滿閉塞感的人生長河裡喚醒流通的生命氣息。
斷舍離的生活理念,正是我們需要的。它不是要我們一無所有,而是讓我們穿過物質的海洋,找到真正重要的東西。做有意義的取捨,捨棄一些不必要的陳舊的思想觀念;捨棄一些不必要的複雜的人際關係;捨棄一些不必要的虛榮的物質生活。
同樣,我們的情感也需要流動性,需要被看見。心中的情緒垃圾裝得太滿,不及時排出,也是會把我們整個人壓垮的。人生的執念太多,欲望太多,都會阻礙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物質層面的「斷舍離」,或許我們都不難做到,但精神層面的就沒那麼容易了,這更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練習。
斷舍離從捨棄開始,終點卻是更有意義的人生。漫漫長路,我們真的要果斷扔掉一些沉重的包袱,拋棄一些惱人的雜念,過濾掉所有的不好,然後輕裝上陣。
面對一段糟糕的感情或是工作,都能有說「不」的勇氣和魄力,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受外界的幹擾和影響。人生的斷舍離,不在於我們是否擁有所謂的「資本」,而在於我們是否能摒棄一些世俗的觀念。在人人攀比、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需要做人生的減法,不去在乎世俗的眼光,學會從容面對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自己的一股清流。不患得患失的同時,放下一些恩怨,斷離一些苦惱……
每個人都會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寶貴的東西。幾乎沒有人能在最關鍵的時刻做到釋懷。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練習如何放手,才能坦然地接受生命中那些不可逆的自然現象,如:衰老、病患和死亡。
人生,大概就是一個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學習如何斷舍離的過程。這過程苦甜參半,卻是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不改初心,愛讀書,愛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