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豪跳樓開始,我就哭,基本上哭哭停停一直到結束。
我覺得這部電影講的是,「只有陽光普照,是不行的。別忘了你的陰影,它必須是你的負擔,你的承擔,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
阿豪跳樓那一段,導演的處理,就是想要觀眾不明白,一瞬間懵掉。鄰居忽然來敲門,就一句話,「你下來看一看,樓下好像是你兒子。」,這臺詞!
想一想地球是怎麼在太陽的照耀下發展出一套生命系統的?它自轉公轉,還傾斜地軸來轉。它保證了它的表面光明和黑暗一直在交替,連陽光照射地面的角度都一直在變。
否則完全黑暗的一半,完全光明的一半,都會一片死寂。
阿豪和阿和,怎麼兩兄弟就能卡死在光明和黑暗這兩半,心裡/行動上,都沒有任何稍稍流動的自由的?導演沒有展開來講。大部分觀眾也不太會有這樣極端的內心體會。「阿豪在講什麼?什麼叫永遠的陽光,做學霸不好嗎?做好人不好嗎?」
想理解阿豪跳樓,不難,不要被導演嚇懵掉。看看現在我們身邊那麼多玩命教育孩子的媽媽們,每句話每個行動,哪樣不是在把孩子推向大人認為的陽光大道,滿滿的恐懼,唯恐有一絲陰影落在孩子身上。這個部分,和這個部分引發的問題,真不少的。
躲避陰影,逃離恐懼是人的本能。被本能驅使的路上,我們不太能看到自己在做什麼,到底產生了什麼後果。
這部電影就講了後果。
這個家庭有個沒法逃避的陰影,是暴力犯罪。哪兒來的,不知道。但是反覆出現,躲也躲不掉的陰影。
黑輪的手,雖然不是阿和砍的,法律上阿和不是主責。內在的推動上,阿和卻是。
導演找菜頭這個演員,是有含義的。菜頭的眼睛是下三白,看著嚇人。菜頭的內在,有反社會人格傾向。劇中他每次出現,都讓我害怕。他出獄後,有次說「為你砍掉黑輪的手,坐牢幾年,我不後悔。」,(反社會人格不太能共情和後悔),說的陰森森,咬牙切齒。那個場景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能感受到對面這個人對自己有友誼有忠誠嗎?怎麼可能!只會覺得可怕,想要逃離。當年的阿和,把這個可怕少年當朋友,沒覺得害怕,阿和心裡,都是無處發洩的憤怒和暴力吧。菜頭彰顯了這個家庭的陰影。阿和完全承擔了陰影,連接上菜頭這樣的朋友,刀起手落,那個殘忍的場景,就是兩個少年背後的世界。
不久之後,阿豪跳樓了。阿豪為什麼在弟弟入獄後不久跳樓?和弟弟被徹底鎖定在很難翻身的社會黑暗角色「少年犯」這個位置上是不是有關係?感覺上肯定有。我不太能真切地體會到,只是一種推斷:黑暗被徹底固定,光明更加無處可去,必須光明,絕望。
但是反過來,100分的哥哥死了, 光明面真空了,像空氣總要填補真空一樣,阿和堅定地撲向了光明,堅定但是被動,是哥哥產生的空缺,讓他去了光明的地方。
這些變化,背後的動力是一樣的,要活下去,和害怕死亡的黑暗。這是人所共通的核心。
電影通常拍了個極端的故事,為什麼值得觀看?因為講的,是我們普遍的內心。
後來菜頭又來了,這次爸爸推開了阿和,自己撞上了黑暗。做自己的時候,不敢直面的東西,讓阿和承受,還不承認這個兒子;到走投無路,為了阿和,撞了上去。這裡頭往下挖,太複雜,不說了。單純謳歌父親的犧牲,感覺也是不完全對的。
但這個事件,至少讓家庭裡一半人,都直面了黑暗。「殺人」和「販毒」。這黑暗什麼時候會被扯出來,不知道。但它的存在,再也沒法被這個家庭否認,每一天的日子往前過,都是走向光明,懷揣黑暗。這日子難得要死,但比較靠近真實。
最後阿和施展開鎖技能,「借」了輛自行車,帶媽媽兜一圈,媽媽沒有跳腳指責,是接受,有種對和錯/光明和黑暗之間的小小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