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公祠(資料圖)。記者 葉義斌 攝
福州日報記者 李白蕾 錢嘉宜
千年閩都福州古城格局未湮可辨,歷史上的名人故事更讓福州城市成為訴說歷史的「博物館」。漫步在三坊七巷、穿行於上下杭、徜徉在煙臺山,一座座黛瓦相連的福州古厝,講述著古城的滄桑。去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為《福州古厝》一書所作的序言重刊在《人民日報》上,「福州古厝」登上「熱詞」榜,也成為今年省兩會福州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他們聚焦古厝保護利用踴躍獻計,希望古厝為有福之州增光添彩,體現了來自省會的代表委員應有的擔當。
堅定文化自信
增強古厝保護自覺
省人大代表李式耀是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曾為弘揚福州文化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談到古厝保護,李式耀說,福州古厝是無法複製的寶貴財富,作為生活在福州的市民,我們為自己的城市有這麼多璀璨的明珠而自豪;作為文藝界人士,更要站在堅定文化自信的高度,增強古厝保護的自覺。「今年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在福州舉辦,這是福州古厝展示風採的好機會,我們要發揮文藝創作專長,積極創作詩歌、歌曲、舞蹈等文藝作品,講好古厝故事,挖掘古厝內涵。」
省政協委員、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副主席施雪琴是福清人。她此次的提案就與家鄉非遺傳承有關。施雪琴說,我們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這是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舉措。「要以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為契機,廣泛凝聚共識,激發全社會愛護傳統文化、保護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她還說,福清近幾年對非遺項目少林宗鶴拳的保護傳承可圈可點,希望在古厝保護中也要借鑑這些好做法,將古厝打造成吸引廣大海外遊子歸家的「根」和「魂」。
落實責任擔當
豐富古厝保護手段
省人大代表陳繼勇是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館長,談到古厝保護,這位資深文博工作者十分感慨:「位於中山路的林則徐出生地就是上世紀90年代保護下來、在原址上修復的古厝,我們將之改造成一座紀念館,實現了保護與利用相統一。如今這裡有兩個主題的展陳,去年新製作並對外開放的改革開放40年來林則徐系列遺蹟保護成果展陳對林則徐文化進行了深度挖掘,也賦予這座古厝新的內涵。」陳繼勇認為,古厝的保護與利用是一個矛盾,但積極探索古厝活化利用的新路徑,這個矛盾是可以解決的,「我還建議在古城保護的同時,要注重對農村古村落的保護,不能千篇一律」。
省政協委員、福建農林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賴鍾雄去年參與了民革福建省委關於完善和提升福州中山紀念堂的調研、協商,對現階段福州市的古建築保護深有感觸。他說,古建築、古文物是一座城市的精神紐帶,對於喚醒歷史記憶與民族認同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落實到具體的保護工作上,我認為應該嚴格按照文物法和有關規定要求,採取保護和利用相統一的原則,提高公眾在古建築保護過程中的參與度和知曉度,讓古建築活起來,還可以創新採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推動文物保護利用方式融合創新」。
匯聚強大合力
集結古厝保護力量
省人大代表黃蕾是閩江學院教師,同時也是市人大代表,此前曾就古厝保護參與了省市人大常委會組織的多場調研活動。黃蕾告訴記者,在剛剛結束的福州市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上,通過了《福州市人民代表大會關於進一步推進福州古厝保護的決定》,以代表大會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的方式,作出決定為古厝保護保駕護航,「作為人大代表,我們要做敬惜文化遺產的表率,帶頭貫徹好這個決定」。她還說,福州古厝資源豐富,但開發保護的技術與管理並不理想,尤其對於歷史建築的修復加固沒有較完善的評價標準,「希望未來政府部門能堅持按『原真性、最小幹預、周邊環境相協調』原則,持續提升歷史建築的保護修繕水平,並加強監督與管理,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
九三學社福建省委會在省政協大會發言中,也以《關於加強福州歷史文化特色展示的建議》為題,談了調動多方力量參與古厝保護的建議。他們認為,要拉近福州歷史文化與民眾距離,充分挖掘貼近市民日常生活的文化遺產線索,聯繫城市內主題展示點相關建築物、構築物、古樹、河道遺蹟、街道、商鋪、工藝品、遊船等要素,形成多主題、一體化旅遊路線和城市徒步圈;開發製作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線上解讀文化遺產產品,結合福州實體文化遺產,使城市歷史文化進入市民日常生活;可策劃諸如福州文化「打卡活動」,增設福州文創禮品,獎勵激發更多群眾參與進來一起保護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