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許珂
近日,《石鼓書院大講壇國學講座》第157講在全國首個防空防災科普教育館開講,衡陽文化學者許定國再次作客國學講座,主講《趣說衡陽地名》之「衡陽地名的國學資源初覽」。
「古色古香衡陽堂,湖湘文化源流長,家鄉名勝文墨香,民謠民歌風情旺。」一開場,許定國就以一首詩對衡陽地名的國學資源進行了概括。如,僅衡陽縣537個地名中就有250多個「堂號」冠名,按「經、史、子、集」內容歸類,涵蓋了國學全領域;又如,從衡山的「文定書院」到石鼓書院、船山書院,衡陽在歷史留下的30多所知名的書院地名中,彰顯出衡陽國學資源的豐富,以及歷史文化的厚重。
衡陽縣,是一片浸泡著「國學」傳統墨香乳汁的神奇文化「息壤」。其地名,也都透露著國學文化的魅力。
首先,從「經類」來看。
燕詒堂在金溪鎮上峰村。舊時豪門大戶堂號名稱,今為自然村名。「燕詒」:燕,安閒;詒,遺留,意為替子孫謀慮。使後代安吉。該詞出自於《詩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該句的意思是「留下治國好策略,庇蔭子孫把福享。」
鹿鳴堂在欄壠鄉鹿鳴村。「鹿鳴」語出《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O。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唐代規定,鄉試結束後,州縣長官舉行宴請得中舉子的宴會。因在宴會上歌《詩小雅鹿鳴》,故名「鹿鳴宴」。此房主舊時曾經在鄉試得中舉人,故名鹿鳴堂,以顯示其中舉的榮耀。村襲堂名。
其次,從「史類」來看。
雙元堂在西渡和順村。「雙元」:雙,兩,一對;元,善,即所謂才子。「雙元」語出《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謂之八元」。杜預註:「元,善也。」意謂此屋曾出過一對才子,故得名「雙元堂」。
章錫堂在金蘭鎮泉溪村,舊時官宦人家堂號名稱。「章錫」:章,章服,古代以日月星辰、龍蟒鳥獸等圖文作為官員等職標誌的禮服;錫,通「賜」。據《公羊傳莊公元年》一書載:「錫者何?賜也。」故「章錫」即指皇帝賜與朝廷官員穿的禮服。此宅舊時有人在朝廷為官,故得名「章錫堂」。
再者,從「子類」來看。
《論語季氏》,「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九思堂在西渡鎮海壠村,堂主精明善思,為人處事,人脈豐厚。在峴山鄉金陽村也有個《善思堂》,可謂無獨有偶,相得益彰。
《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知音堂在集兵鎮水湖村,舊因高山流水稱知音或知己,故名。今襲用為自然村名。
最後,從「集類」來看。
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從子於盤兮,終吾生以徜徉!」盤谷堂在洪市鎮有盤谷村。「盤谷」:盤,盤旋彎曲;谷,幽深的山谷。謂此屋建在盤旋而幽深的山谷之中。
陶潛《感時不遇賦序》,「餘嘗以三餘之日,講習之暇,讀其文。」《辭海》記「三國魏人董遇教誨學生利用三餘時間」:「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三餘堂在金溪鎮三餘村,意為呼籲大家要珍惜時間、看書學習。
衡陽「書院文化」在全國是一流水平,「天下書院楚為盛,楚之書院衡為盛,以肅嶽故也」。佔據魁首的「石鼓書院」,唐代元和5年(公元810年)創立,迄今1200多年,中國「四大書院」之一。
據考證,衡陽城裡先後有14所書院,南嶽衡山更盛有17所。加上其他縣(市)區,衡陽書院總數不會少於30多所,還有遍布城鄉的「私塾」學堂、縣學、府學、義學等,「國學」資源自然豐厚。
其中的衡山「文定書院」,初名「碧泉書堂」。南宋著名理學家胡安國1133年來南嶽,在紫雲峰下築「碧泉書堂」。傳說,胡安國五年不出山,研究「春秋」,提倡修身為學,經世致用;其子胡宏也在此講學20多年,世稱「五峰先生」,傳播其父學說,培養大批「湖湘學人」,肇始湖湘學派。胡宏在堂後建樓藏書,取名「春秋樓」,被譽為湖湘學派發源地。
光緒4年(1878),由衡陽名人時任兵部尚書彭玉麟支持,在衡陽城南王衙坪王氏祖祠開辦「船山書院」。光緒11年(1885)遷往「東洲島」,三進四合古典建築。1901年彭親聘國學大師王]運出任船山書院「山長」(院長),為之建「湘綺樓」5間。王]運是清末海內外名儒,船山書院在他20多年的經營下,成為全國一流書院。「學在船山」,也成為了學人的共識。
而王船山本人與衡陽的一些老地名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衡陽縣曲蘭鎮北五六裡處有座「石船山」。有《船山記》雲,「此吾山也。」自號「船山老人」等,又號「姜齋」「賣姜翁」,因王隱居南嶽蓮花峰下「姜齋灣」,又避難衡陽「耶姜山」得名;王船山59歲時曾與「族人回東洲島祭祖塋」,其元配夫人「陶孺人」葬東洲島對面「王衙山」,有「墓志銘」。可見船山祖祠還是在江東蘇州灣的「王衙山」;衡陽城北旃檀林(羅漢寺),船山進城常住之所,位於青草橋北面的一片寺廟「叢林」(今電廠舊址);康熙18年,清兵收復衡州,船山與友人章有謨避兵至蒸水南岸楂林山中(今洪市鎮道山村),船山在此作《莊子通序》:「己未春,避兵楂林山中,之室也,眾籟不喧,枯坐得以自念」;船山晚年,因「頭不頂清朝天,腳不踩清朝地」,避居衡陽縣演陂橋莫大屋,庵內樓房備有木屐、布鞋、雨傘,不論晴雨,王每出必用。庵門聯「彈指俄然開寶閣,回頭早已過新羅」。王船山居此三年,著述盈筐。
家鄉名勝文墨香,對聯撰寫出地名的豪氣歷史上,「衡州府」內以「八景」聞名遐邇,「衡山南嶽」風光秀美,素稱「文明奧區」。
宋代黃庭堅的《衡陽黃茶嶺花光寺聯》中寫道,「花光寺下對雲沙,欲把輕舟小釣車。更看道人風雨筆,亂峰深處是吾家。」原來,此地便是「黃茶嶺」的站名,現改「雲沙詩意」,典出於此。
衡陽縣呆鷹嶺鎮「松亭渡」。羅澤南有《松亭旅舍》詩:「淅淅西風兩岸葭,平橋隱隱散餘霞。誰家玉笛操歸雁,七二峰頭月影斜」。「葭」語出《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句詩向世人描繪了一幅美景:一片青蒼色,白露霜凝,餘霞隱映小橋,玉笛雁鳴,逗出月色盈峰,江南夕陽、晚景、初月融為一體。
衡陽縣曲蘭鄉「石船山」有「楓林寺」亭聯:「白雪新詩題過客,石船舊跡溯遺風。楓似甘棠歇召伯,林間修竹樂羲公」。《詩經國風召南甘棠》典:「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茂盛。召伯,西周開國元勳,茇,草舍,居住義。召公有「甘棠遺愛」,在棠梨樹下辦公、勤政愛民的故事。林間修竹是懷念書聖王羲之。
「大羅山」在曲蘭鄉船山村,源於古詩「霓裳留奏大羅天」,道教「三清天」神仙境界。山下有「清水橋」,有涼亭聯,二聯首字均嵌「清水」二字:「清風徐來,滌人俗慮。水波不興,鑑我雅懷」;「清氣原可人,和光如挹我。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上一聯取自蘇東坡前赤壁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意境。下一聯前二句取自《老子四章》「和其光,同其塵」,「挹」,舀水補不足。意在歉抑克己,不露鋒芒。後二句取自杜甫《江亭》詩,也是心如止水,無意塵爭意。
在船山故居有副對聯,「清風有意難留我,明月無心自照人。」此聯嵌「明清」二代交替之際,時代風雲,「天崩地裂」。卻化為「清風」縷縷,「月色如水」詩般意境。作者這樣的「履重如輕」,當年卻是「刀光劍影」,不難想像,這朗朗詩意乾坤背後的錚錚鐵骨。
衡陽縣「長樂區」,後周鄉豪傑劉春甫據此建48座土寨,拒宋兵擾民。清末縣人魏承柷有詩憑弔,「韓通以後無奇節,草莽孤忠大有人。薄海自歸新宋主,深山猶見故周民。一千餘載斷碑碧,四十八峰芳草春。等是鄉名號長樂,不妨馮道是儒臣」。《衡陽縣誌》雲,「古老相傳,大旱不旱,大亂不亂,因有長樂之號」。先是誇讚後周本土豪傑保境安民事跡,是「草莽孤忠」。順便把反對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後周忠臣韓通贊了一下。
民謠民歌風情旺,地名藏在詼諧中在「衡陽地名傳統文化資源」裡,伴隨「國學經史子集」的還有流傳各地的「民間文化」即民謠民歌,其大多屬於人們集體口頭創作。
如,「早餐圓豬圓羊,中餐芝麻裹糖,晚餐三吹三打,外出隨帶乾糧」指的就是衡陽縣井頭江。按字面理解,人們用幽默詼諧「比喻」下是這樣的:「早餐湯水煮番薯,中餐米飯伴番薯,晚餐灶火煨番薯,外出帶乾糧還是番薯幹!」
「駝背樹,鋸彎板,釘翹船,遊南遊北。空心竹,破扁篾,織方籮,裝東裝西。」指的是衡陽縣赤石鄉「駝背樹」。
「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大家且來坐坐」「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齊場打個呵呵」,這裡指的是衡陽縣石門坎。
「煙畫麒麟,從從容容,將人情世故雙眼看破」「洲連鸚鵡,威威赫赫,把英雄豪傑一腳踢翻」,指的是常寧縣煙洲鄉。
「大和大和,無江無河。三天不下雨,百姓無水喝。油脂貴如金,油筒擦菜鍋,山中不長樹,鳥雀不落窩。」這時指的是耒陽市的大和圩;「養女要嫁沙頭坪,蘿蔔白菜無法稱。櫃裝臘肉屋堆菜,豬牛過園菜不聞」。這裡指的是耒陽灶市鎮的沙頭坪。
「一翁賣井水,神仙憐之以仙糟。水成酒。翁暴富。後求仙多與糟可餵豬。仙收回。留語: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井水當酒賣,還嫌豬無糟。」此故事流行極廣,指的卻是衡陽縣的板市鄉。
「三十六灣到高橋,梳妝打扮望夫樓。七星潭內龍現爪,黃龍大坳看日頭。」這裡指的是衡陽縣國慶鄉,其又有「國清寺」「兩冬寺」,宋徽宗皇后避難地,故有望夫樓、龍爪七星等景。
「富貴場中,幾見衣冠非優孟」「田園樂處,尚存桴鼓是伊蓍」。蓍,舊的意思,此聯以現實反諷「戲臺小天地」。同樣讚頌「戲外大舞臺」的也有這麼一幅聯:「高唱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真情畢露,斯人莫道世間無」。以上均指的是衡陽縣高市鄉的「高真寺戲臺」。(編輯:謝丹 責編:雷昕 三審:李少華)
返回衡陽全搜索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