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感會改變人的大腦,消除孤獨感,這些方法值得推薦。
孤獨感和孤獨情緒不同,孤獨情緒是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一陣風來的快去得快,一個人在那裡高冷得不行也可以轉眼變沙雕。
但孤獨感不一樣,孤獨感不是疾病,卻影響深持續時間長,甚至還會改變人的大腦。
孤獨感是一種封閉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絕或受到外界排斥而產生的孤獨苦悶的情感。
只有長期的孤獨情緒,才會導致孤獨感,而這種長期存在的情緒會造成心理行為紊亂,引發某些情緒障礙,導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這種感覺會導致一個人對社交產生抗拒情緒,對他人和社會同時產生隔膜和疏離。
而這種跟正常社交的脫離,會反過來強化一個人的孤獨感,久而久之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個體的人格失常。
眾所周知心理健康會反饋到身體,孤獨感嚴重的人不願意和外界接觸,情緒不高,身體健康質量也隨之下降。
孤獨感深重的人有極深的厭世情緒,莫名的焦慮,血壓往往比正常人高出許多,導致其患心臟病和中風的概率大大提高。
孤獨感也會令人難以入眠,不得不藉助安眠藥入睡,而如果感到頭痛煩躁,就證明大腦皮層開始受到了不良影響——壓力激素皮質醇分泌過多,人體免疫系統被削弱,人的自控能力開始降低,意志力和決心會在不自覺的消失。
這更是會為老年之後患上阿爾茲海默症增加風險,讓人體的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經細胞內神經原纖維纏結,以及神經元丟失伴膠質細胞增生等。
戰勝孤獨感,早已不是什麼隱私的話題,是人們需要攜手面對的共同難題,這是一種社會化的亞健康。
解決孤獨感,首先就要讓自己的社交正常化。社交可以讓人從自己的世界裡走出來,將過多的精力和注意力分散到其他的事物和人上面,只要能夠聊到一起,就能夠收穫一種認同感。這種感覺會讓人從自我困擾裡釋放,情緒跟著產生共振,重新調起活力。
不要太過熱火以免陷入人情糾纏,也不要太過冷漠疏離。逐漸消除自身的自卑情緒和消極想法,他人的認可或是反駁都能給人存在感,人可以藉此重拾自信重塑自我。
其次,孤獨感強烈無法進行社交的人可以嘗試養寵物,或者是培養跟比較柔軟物體的親密。
科學實驗證明,人類會對自我觸感適度的毛絨物體產生安全感,這种放心的感覺是可以依賴的,尤其是在零到六歲的孩子們和經歷創傷的人當中最為明顯。
貓兒或者狗狗本身就有這種溫暖柔軟的觸感,而且擁有純粹的感情,你對它好它也加倍對你好,孤獨的人最適合這樣的陪伴。
但如果沒有做好養寵物的準備,就不要貿然去領養寵物,避免對寵物的傷害,也避免雙方產生感情後自己失控,害了寵物,自己也情感受創。
所以可以儘量在擁有玩偶抱枕之類的物品後,確認自己能夠照顧另一個生命,再做出決定。
最後,緩解孤獨感還可以儘量外出,和自然接觸。這是科學也沒辦法解釋的,但人就是跟大自然多接觸之後心情會變好,這可能是刻在基因裡的本能。
在大自然裡面人們會暫時感覺不到競爭的壓力,或是社會方面帶來的焦慮,很大程度上的放鬆會讓人的神經脫離緊繃的狀態。
尤其是接觸植物,以及清新的空氣,可以給人安全感,緩解對自身過度注意的疲勞。
人只要冷靜下來,提高專注力,就可以拿出精力和時間應對原本被孤獨感打亂情緒無法完成的事,足夠的自我相處空間不僅對已經孤獨感嚴重的人有益,還能幫助人們預防孤獨。
很多亞健康問題可大可小,我們在日常生活裡要做的就是及時發現,及時止損。不能等到問題嚴重了再想著要解決,那會錯過很多的時機,並且往往投入更多效果也不甚明顯。
而孤獨感就是如此,問題不嚴重的時候要及時處理,不要拒絕他人的善意,儘量獲得理解。
一旦情況加重無法解決,最好的辦法還是去看醫生,專業的人士會對這樣的情況有更好的了解和處置辦法。
只有那些勇敢且鎮定的人,才能熬過黑暗,迎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