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腔:民進黨吹噓經濟政績,臺灣民眾:what?!

2021-01-10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臺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圖源:臺媒)

臺灣「主計總處」日前發布最新預測,臺灣人均GDP在2021年首度衝破3萬美元,突破「發達社會」門檻。民進黨當局據此宣揚「執政有成」,綠營政客大肆吹噓說「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蔡英文過去4年在拼經濟上的政績」。然而,島內民眾對此相當無感,輿論頻頻質疑:冰冷的GDP數字一直在漲,民眾所得卻不升反降,民進黨當局所謂的經濟政績,喊得震天價響,到頭來竟是如夢一場?

臺灣經濟發展到底有沒有起色,島內民眾生活到底有沒有變得更好,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幾組數據。

其一,根據島內最新統計,臺灣的未償債務餘額高達6.13萬億元(新臺幣,下同),人均負債高達26萬元,約為30年前的20倍,距離臺當局的舉債上限僅剩1.7萬億元,緊逼舉債上限。受疫情影響,預估今後5年之內,臺灣財政稅收年均恐將短收逾1000億元。然而民進黨為其政治私利,繼續大挖「錢坑」,預算支出一再擴張,債臺越築越高,欠下的巨款連子孫都難以償還。無論民進黨如何粉飾,不斷曝光的債務問題,已經成為懸在他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其二,臺灣產業發展不均衡,2020年前10個月出口年增率3.4%,主要是拜資訊電子業所賜。若把資訊與視聽產品、電子零組件這兩類排除重估,去年前10個月臺灣出口年增率會跌到負10.1%,傳統行業仍在衰退中掙扎。島內經濟學家分析,臺灣經濟復甦只是「虛火旺」,資訊電子業賺得「盆滿缽滿」,而製造業產值過去連續7個季度負增長,觀光、零售業備受打擊,經濟成果分配嚴重不均,絕大多數島內民眾感受不到經濟增長好處,缺乏獲得感,痛感強烈。

其三,明知島內民眾生計受疫情衝擊,中小企業主在苦撐待變,民進黨當局偏挑在這個時候獨斷獨行,下令「健保、勞保、國民保險『三保齊漲』」。從2021年1月1日起,臺灣地區健保費率由現行4.69%提高至5.17%、勞保費率由現行11%調升至11.5%、「國民年金」保險費率由現行9%調升至9.5%,算下來,每個家庭一年得多支出數千到上萬元。薪資收入下降、物價大幅提升,吃住用都比以往貴,民進黨不僅不體恤,反而變本加厲斂財,島內民眾痛斥:這無異是對2350萬人落井下石!

提升臺灣民眾的生活水平,只有靠實實在在推動臺灣整體經濟發展。而臺灣經濟的成長,繞不開大陸、離不開大陸。來看最後一組數據,2020年臺灣地區成為全球少數能維持正成長的經濟體,經濟增長率預估2.54%,靠的是什麼?「幾乎都是來自大陸的貢獻。」島內經濟專家指出,2.54%的增長率中,對外貿易的貢獻為2.36%,貢獻率高達93%,而對外貿易的貢獻又大部分來自對大陸及香港的貿易順差。

去年前11個月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約1367.4億美元,同比增長14%,佔同期臺灣出口總額的43.8%,佔比創歷史新高。若將去年前三季度的對外貿易抽離對大陸的貿易順差,則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率瞬間轉為負數。「臺灣這波經濟『榮景』,到頭來還是必須倚重大陸市場的幫忙,偏偏這是民進黨當局說不出口的秘密。」可笑的是,面對島內輿論質疑,民進黨竟「迷之自信」地辯稱:「這證明大陸需要臺灣。」

漂亮的數據無法掩蓋島內民眾苦悶的真切感受。臺灣因為民進黨長期操弄「反中」民粹,社會陷入政治紛爭,經濟發展失去方向,人均收入增長低迷。縱使民進黨一再借數字說嘴,話術再高明,也無法提升民眾的幸福感。只有真正從臺灣民眾福祉出發,加強兩岸經貿合作,提振臺灣經濟,才是正途。(雷蕾)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關注「港臺腔」微信公號,瀏覽更多臺港澳快訊與深度解讀。

相關焦點

  • 港臺腔:58%臺灣民眾盼兩岸「加強交流」,民進黨卻開倒車
    可以說,臺灣主流民意仍是期待兩岸加強交流與對話。可是,民進黨當局對這樣的民意視而不見,自2016年上臺以來就極力「大開倒車」,阻撓、限制兩岸之間的各項交流,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更是變本加厲。例如在經濟上,民進黨當局賣力推行「新南向政策」和「臺商回流」,對在陸臺商的資金流向、投資情況進行嚴查,企圖限縮赴臺陸資認定標準;在地方縣市和政黨交往上,民進黨當局縱容綠營媒體和網軍對登陸參加交流的臺方負責人進行攻擊「抹紅」,並企圖「修法」對他們參與兩岸交流進行管制;在兩岸文教交流上,民進黨當局通過嚇唬、「關切」、突擊更改考試計分政策等小動作阻撓臺生登陸升學、實習,阻擋兩岸高校、社區、宗教界交流互動
  • 港臺腔:民進黨封禁「淘寶」臺灣民眾不幹了
    這些網絡平臺的相同點有二,一是來自大陸,二是都受臺灣民眾歡迎。對民進黨當局來說,來自大陸的事物不應該在臺受歡迎,否則就是其對「反中」謬論的啪啪打臉,因此島內民眾越喜愛,越要禁之而後快。「淘寶臺灣」去年10月底在臺上線,當年「雙十一」網頁總瀏覽人次突破1000萬,熱度可見一斑。實際上,自阿里巴巴2008年進入臺灣市場以來,臺灣地區淘寶網人氣就居高不下。
  • 吹噓臺灣經濟,民進黨有多少「不能說的秘密」?
    民進黨當局據此宣揚他們「執政有成」,綠營政客大肆吹噓說「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蔡英文過去4年在拼經濟上的政績」。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剛剛過去的一年,全球經濟都受到了嚴重衝擊,臺灣當然也無法置身事外。事實上,民進黨當局吹噓的這些經濟數字背後,恰恰暴露出更多他們不想承認的真相。在2020年臺灣經濟表現中,有很多是民進黨當局「不能說的秘密」。
  • 港臺腔:疫情頻亮紅燈,民進黨還在裝睡
    更有甚者,民進黨當局還玩起了「甩鍋」,稱病患「感染地點仍有待商榷」,「入境臺灣前即被感染的可能性高」,「入境上海時也已不具傳染力」。不僅把自己的責任撇個乾淨,還硬打包票說即便病毒來自臺灣,彼時已不再具有破壞力了。科學家都說不準的事情,民進黨當局偏偏一口咬定,濫發免責聲明,不恰好暴露自己心虛嗎?
  • 港臺腔:又盯上中山先生,民進黨黔驢技窮
    臺灣有識之士指出,民進黨為「去中國化」無所不用其極,如今連創立「中華民國」的孫中山先生都要搞切割,簡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民進黨起先一手炮製「中華民國臺灣」這個不倫不類的稱呼,隨後以「切香腸式」的「臺獨」小動作,不斷閹割「中華民國」,妄圖最終使其「臺灣化」。此前民進黨還假惺惺地承認「中華民國」,通過將「臺灣」與「中華民國」綁定,使「臺獨」借殼上市、暗渡陳倉。
  • 港臺腔:又盯上中山先生,民進黨黔驢技窮
    臺灣有識之士指出,民進黨為「去中國化」無所不用其極,如今連創立「中華民國」的孫中山先生都要搞切割,簡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民進黨起先一手炮製「中華民國臺灣」這個不倫不類的稱呼,隨後以「切香腸式」的「臺獨」小動作,不斷閹割「中華民國」,妄圖最終使其「臺灣化」。此前民進黨還假惺惺地承認「中華民國」,通過將「臺灣」與「中華民國」綁定,使「臺獨」借殼上市、暗渡陳倉。
  • 民進黨當局封禁「淘寶」,臺灣民眾不幹了
    也就是說,只要民進黨當局主觀認定是陸資,就可拉入「黑名單」不商量。臺灣是不需要外來投資嗎?相反,每當有外國企業流露投資島內意向時,民進黨當局一定喜動顏色,大肆宣揚,引以為政績。蔡英文一再呼籲臺商「回流」,同樣是希望企業和資金回到島內帶動經濟。但臺灣深陷缺人缺電等「五缺」困境,吸引投資向來成效不彰。
  • 港臺腔:當「大陸口罩」遇上「美國豬」,民進黨現形了
    來源:海外網臺灣民眾排隊購買口罩(圖源:臺媒)島內最近的口罩亂象還在持續發酵。民進黨當局一口咬定,個別臺灣口罩生產廠商從大陸進口口罩賣到臺灣,是「玷汙」了臺灣製造,必須祭出更嚴厲的管制手段。旋即,臺經濟事務主管部門把口罩列為「輸入管制」物品,只要旅客入境攜帶口罩數量超過250個,無論醫用與否均需向當局申報。臺衛生福利部門要求廠商在臺灣生產的口罩上打出「MIT(臺灣製造)」和「MD(醫用)」雙鋼印,否則過時不允許售賣。臺灣各縣市則大舉清查轄區內的口罩工廠,要求找出所有「問題口罩」,上上下下雞飛狗跳,一團亂麻。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
  • 港臺腔:祭「三禁」、擋海峽論壇,民進黨色厲內荏
    然而,民進黨當局卻逆向而行,做著為人不齒的勾當。臺陸委會日前把海峽論壇稱作大陸「統戰」平臺,對將參加海峽論壇的臺灣民間團體和民眾提出提出「三禁止一警告」,包括禁止臺當局機關人員參與,不樂見島內地方官員參與,奉勸民眾及民間團體「勿輕易參加」,並警告臺方與會者不能進行「違法「的合作行為或締結聯盟,或與陸方籤署協議、備忘錄等文書。
  • 港臺腔:臺灣老百姓還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來源:海外網苦等開票結果的國民黨支持者2019年,「亂」和「困」當選為臺灣地區的年度漢字。這二字調性相同,反映了臺灣民眾對當局施政的不滿,希望迫切改善島內的經濟民生狀況。公司開張無望、員工飯碗不保,島內民眾的生計已嚴重受影響。然而,民進黨當局並未正視臺灣經濟環境相當嚴峻的情形,反而還誇誇其談,稱「臺灣經濟正處於有史以來最好水平」「臺灣已重回『亞洲四小龍』之首」「臺商去年有7000億元(新臺幣,下同)資金回流」等。這些話都經不起推敲。
  • 港臺腔:大挖「錢坑」,民進黨不惜「債留子孫」
    來源:海外網蔡英文(圖源:臺媒)近年來,臺灣經濟持續低迷,再加上疫情衝擊,更是遭受「寒潮」,民眾生活也遭遇諸多困難。儘管如此,民進黨當局依然我行我素。近期,臺「行政院會通過2021年度「總預算案」,預算短絀1165億元,加上債務還本850億元,資金缺口高達2015億元。
  • 港臺腔:民進黨何不乾脆把故宮文物還給大陸?
    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以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給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能給臺灣帶來好處嗎?答案是,除了民進黨能從中收割政治利益,臺北故宮和臺灣民眾都將是妥妥的受害者。
  • 港臺腔:臺灣對陸出口創紀錄,「脫鉤論」成笑柄
    民進黨再次上臺之時,絞盡腦汁切割與大陸的經貿聯繫,痛下血本砸錢、大手筆給優惠政策,煞有介事拋出所謂「新南向政策」,鼓動臺商「回流」。但從經濟數據觀之,臺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反而更高、對大陸投資更多、臺商對臺灣經濟貢獻度更高。倒是當局鼓吹的「新南向」,出口表現卻一路下探,甚至呈現近10年新低。
  • 港臺腔:美豬美牛還沒到,臺灣十縣市已宣布「自治」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民調顯示,超90%島內網友表示「堅決不買不吃」美豬美牛。泛綠陣營的《美麗島電子報》的民調則顯示,就算能用開放美豬美牛換來臺灣與美國方面籤訂所謂貿易協定(FTA),也有高達73.7%的臺灣民眾反對;值得關注的是,泛綠民眾的反對比例也高達64.1%。也就是說,反對美豬美牛開放,不僅是「藍綠共識」,更是「臺灣共識」。
  • 港臺腔:民進黨開放美豬牛後,美重申「一中政策」
    雖然只是一場視頻會議,但民進黨當局顯然對此寄予高度期待,包括臺灣「駐美代表」蕭美琴、「經濟部長」王美花等要員均參會並發言。剛剛上任不久就急於推動「臺美關係」躍升的蕭美琴,在會中首先對於蔡英文的「犧牲精神」拍了一圈「彩虹屁」。她表示,蔡英文甘冒政治風險,同意開放美國豬、牛肉進口,顯示她已完全準備好。
  • 港臺腔:標示「中國臺灣」就禁賣?有內味兒了
    按照島內有關法律規定,臺灣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呀。更不用說「九二共識」和國際社會上的一中共識了。但民進黨當局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比如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所謂「中央」官員,就曾宣布「整個中國已淪為疫區」、「中港澳回臺一律自主隔離14天」等論調,即使用語「違憲」也不在意,處處顯示出政治操作的痕跡。出於政治目的操作政治對立,民進黨當局可謂駕輕就熟。
  • 港臺腔:一說到釣魚島,蔡英文就啞巴了
    因為民進黨當局有不能明說的顧慮。「臺日友好」是蔡英文當局堅定不移的「外交方針」,在民進黨鬧得兩岸關係日漸疏遠之際,更需要強化臺日聯結。說到底,媚日也好,舔美也罷,為的都是借勢「抗中」。選舉時整天高喊「主權」,為的都是跟大陸對抗藉以騙騙選票。一旦為了釣魚島與日本翻臉,政治算盤打不響,綠營的政治利益也無法保證。這點連民眾都看得非常清楚。
  • 港臺腔:一旦臺海局勢有變,臺灣社會才是最大受害者
    民進黨當局藉機極力渲染所謂的臺美實質關係「突破」,配合美國演出。在本已緊張對立的兩岸關係形勢下,民進黨當局一邊倒配合美國打「臺灣牌」,甚至企圖利用美國因素漁利,對此島內社會各界必須高度警惕。美國縱容和支持「臺獨」是為了自身利益,即控制美國遏華第一島鏈的重要節點,製造兩岸分割、對立,強化兩岸緊張關係和民意對峙,使臺灣綁定在美國的戰略棋盤上,喪失自身的自主性和選擇權。
  • 港臺腔:一旦臺海局勢有變,臺灣社會才是最大受害者
    民進黨當局為了「謀獨、脫中」,採取對美國「一邊倒」政策,甘願充當美國的棋子,對美國打「臺灣牌」言聽計從,從政治意識形態、經貿科技、軍事安全等各方面加以對接。在中美戰略博弈和競爭態勢下,民進黨「親美反中」甚至「聯美抗中」的路線,將臺灣推向矛盾的最前沿,承受重大戰略風險。
  • 港臺腔:臺灣人來大陸唱首歌,竟「犯法」了?
    聽聞臺灣歌手大大方方地表達拳拳愛國情,民進黨當局急眼了。陸委會跳出來羅織罪名,妄稱大陸邀請臺灣歌手參加晚會,旨在「宣傳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對臺進行施壓」,同時喝止臺灣民眾參與相關活動,以免「淪為對臺統戰樣板工具」。更有甚者,陸委會表示將「密切關注」,「倘有涉及違反兩岸條例相關規定,將依法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