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漢諾夫說:一切都在流動著,一切都在變化著,時代不同,新事物總在替代舊事物。人的成功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每個時代的背景及需求各不相同,所以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產物。
在一個時代中一枝獨秀的事物,可能換個時代就泯然眾矣,並不是它不夠優秀,是當前的時代是百家齊鳴的時代,很難再形成一枝獨秀的局面。
在80年代,說起書法,首先想到的是,留著長長的鬍子,身穿傳統服飾的老人,拿著一根毛筆,在宣紙上揮毫潑墨的形象,而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這個局面,他就是用鋼筆寫書法的開啟者——龐中華。
龐中華出生在1945年,他所處的年代,鋼筆是稀有物件,只有老師等文化工作者才能擁有一隻鋼筆。龐中華在小學時期用竹子自製了一根鋼筆,得到了老師的誇獎,從此他與鋼筆結下不解之緣。
龐中華日夜練習鋼筆字,並試圖將中華書法與鋼筆相結合,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他終於創造出了屬於鋼筆的硬筆書法,龐中華填補了用鋼筆寫書法的空白。
之後,龐中華為了推廣他的硬筆書法,跑了無數次出版社,無數次電視臺。終於他的努力和誠心,打動了當時的媒體,於是,開啟了鋪天蓋地的宣傳。
80年代時,媒體只有電視和報紙,電視也只有兩三個頻道。這就導致當時的人們,接觸外界的途徑很少,途徑少,人們的眼光就容易聚焦在同一件事物上。媒體聚光點的影響力,龐中華很快紅遍整個中國,全國上下都抱著極大的熱情學習龐中華硬筆書法,而如今為何風光不再?
然而,時代總在發展,社會一直在進步,廣播和地方臺的出現,讓社會中有了其他的聲音。進入21世紀後,網際網路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大大小小的各種視頻網站如春筍般冒出來,更有無數自媒體,在不斷博得人們的關注。
這就讓一件事情很難在社會上聚焦,哪怕有熱度,也只能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就被新的事物所覆蓋。影響八十年代一代人的硬筆書法家龐中華,曾靠當時獨有的媒體聚焦點,引起社會關注的熱浪。
可如今,也隨著媒體聚焦點的消失而消失,他也隨之&34;。當一件事隨著時代浪潮擁有了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時,它也會隨著浪尖的消失而失去影響力,失去影響力的它,只能被後浪拍在沙灘上。
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剛剛吹起,中國各地還沒有興起下海浪潮。當時的社會比較單一,國家主體是國企工人,衣服樣式是統一的藍白灰,人們的生活比較單調,沒有娛樂活動,更沒有其他消遣的方式。
當時寫字寫的好的人不止龐中華一人,只是其他人都在閉門造車,書法對於他們來說只是愛好,他們並沒有想著將書法發揚光大。
在當時,一個人想學書法,需要去找專業的書法家學習,耗時費力不說,能不能學成也是個大問題。因此。當時的社會上,根本沒有學習其他字體的途徑。
龐中華硬筆書法的出現,讓想要學習書法的大眾,有了不拜師,在家就能學習書法的機會,再加上市面上沒有其他字體可供學習,所以龐中華硬筆書法幾乎成為唯一的選擇,你不學它,就沒得可學。
但如今,隨著網絡的發展,學習成了一件輕鬆的事情,只要家裡有網,就能在線學習。那些書法造詣高的人,也有了發揚書法藝術的想法,於是,通過網絡這個媒介,社會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筆法、字體。
原先只有文化人才能學習的字體,也飛入尋常百姓家,讓人們有了更多樣的選擇。而在有無數選擇機會的今天,大家更偏向於個人的喜愛,龐中華硬筆書法再也不是唯一的選擇,所以,選擇龐中華硬筆書法的人變得越來越少。
當一條曾經有無數人走過的路,變得人煙稀少,可能並不是因為這條路壞了,更可能得是通往目的地的路變多了,人們可以選擇不同的路走了。
龐中華硬筆書法雖然在當今社會失寵了,不再有80年代時的號召力,但龐中華硬筆書法仍有無可取代的歷史地位。
中華文化自有書法以來,書法一直是文人騷客的專屬,百姓不要說學習書法,連識字都很困難。建國後,拼音法和簡體字的出現,讓文盲的數量大大減少,可書法依然高高在上,不是誰都能觸碰的。
龐中華硬筆書法的出現,改變了這種局面,讓大眾也能接觸到書法,讓更多人產生了對書法的熱愛,也讓其他字體有了發揚光大的機會。可以說沒有80年代龐中華硬筆書法的一枝獨秀,就沒有後來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龐中華為書法的傳播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在人們心中種下了書法藝術的種子。正如龔自珍己亥雜詩所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龐中華的硬筆書法雖然失寵了,但它仍被無數人尊敬。
每個時代有自己的產物,每個產物有自己的歷史意義,若拋開歷史背景看事物,人們會驚訝於如此落時的東西,是如何在當時引起那麼大的轟動。其實,曾經那些事物並沒有過時了,它們早已將精華,注入整體文化中,沒有它們的出現,就會不有如今絢麗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