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徐穎 通訊員劉虹 李茜
人物檔案:
王兆鵬,文學博士,歷任湖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武漢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數字人文資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詞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李清照辛棄疾學會會長、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
幾年前,學者王兆鵬因為將唐宋詩詞和統計學跨界研究,發布《唐詩排行榜》《宋詞排行榜》《唐宋文學編年地圖》而產生過轟動效應。
怎麼面對唐宋詩詞排行榜帶來的爭議?為什麼要做唐宋文學編年地圖?李白、杜甫、蘇軾等詩壇大咖一生到過哪些地方?我們怎樣用唐宋文學編年地圖,設計和開發個性化的文旅線路?9月26日,王兆鵬作客湖北省圖書館「長江講壇」,帶來《唐宋文學地圖裡的詩詞奧妙與文旅路線》講座。在講座開始前,他接受了楚天都市報記者的採訪。
在湖北留下最多詩篇的是蘇軾,在湖北居住時間最長的外地人是李白
記者:通過您的研究統計,唐宋著名詩人中,在湖北留下最多詩篇的詩人是誰?您可詳解一下嗎?
王兆鵬:我在唐宋文學編年地圖,上傳有200多位詩人。從這200多位詩人中統計,在湖北寫詩寫得最多的是蘇軾。其實在統計數據之前,我閉目一想,最多的可能也就是蘇軾。因為蘇軾被貶到黃州,他在黃州待了5年,創作力特別旺盛。儘管他是因為文字獄被貶,儘管他的弟弟和好友都勸他別再寫詩了,可他出獄之後又「下筆如有神」了。在黃州,是他創作的第一個高峰,光詩詞就創作了474首,加上散文的話,是808篇。貶謫,對於詩人的創作來說,是有很大激勵作用的,所謂詩人不幸詩家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是誰呢?我在猜。但我沒有想到,是黃庭堅!黃庭堅其實在湖北待的時間很短,晚年他被貶到四川後,遇赦回來,第一站下來就是到鄂州(現在的武漢),也到過武昌(現在的鄂州),沒想到他居然寫了206首。
第三位就是李白,在湖北寫了109首。其中,他寫景點最多的是黃鶴樓,11首詩寫到了黃鶴樓,好像是有意要來給我們黃鶴樓做廣告的(笑)。崔顥的《黃鶴樓》,如果沒有李白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不斷地給崔顥做宣傳,也不可能那麼有名。
這個統計數據,充分說明了詩在遠方,詩在路上。在湖北寫詩最多的,大部分都是外地人。
記者:在湖北居住時間最長的詩人是誰?
王兆鵬:第一個是孟浩然,第二是皮日休,都是襄陽人。皮日休早年在家鄉也住了30多年。住得比較長的都是本地人。
如果算外地人在湖北住得時間長的,首屈一指是李白,李白先後在湖北住了17年。在安陸娶了一位退休宰相的孫女做夫人。所以說,李白雖然算是四川人,但是湖北的女婿。
李白對宣傳湖北不遺餘力,除了黃鶴樓,鸚鵡洲在古代的出名,跟李白也有關係,李白專門寫過一首《鸚鵡洲》。「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李白通過對鸚鵡洲的描繪,弔古傷今,慨嘆禰衡才高命蹇終於被殺的痛惜之情,同時也是他晚年對自己懷才不遇的反思。
古代詩歌的流傳,也需要藉助「好故事」來傳播
記者:從《唐詩排行榜》《宋詞排行榜》到《唐宋文學地圖》,研究方法是一致的,都是人文加大數據。當初唐詩宋詞排行榜引發爭議,您覺得批評者,了解您的研究方法麼?唐宋詩詞地圖出來後,基本上都是好評。您覺得為何前者受非議多,而後者點讚多?
王兆鵬:《唐詩排行榜》《宋詞排行榜》出來的時間太早,如果是晚過5年,大數據的概念深入人心後,可能就沒有那麼多非議了。唐宋詩詞地圖,直接上網,在網上可以應用。而非議我《唐詩排行榜》《宋詞排行榜》的,基本上都沒有看過我的書,只是根據在媒體上發布的一個排行結果,予以非議。根本就不明白我為什麼要做排行榜,是怎樣做的排行榜。一個最典型的非議是,「王兆鵬是湖北的,所以把寫崔顥的《黃鶴樓》排在唐詩第一,把寫湖北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排在宋詞第一」。其實不是我要排在第一,而是統計數據客觀呈現的結果。結果出來後,其實我自己都很驚訝,為何不是李白杜甫他們的詩。
誰第一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追尋這些詩詞,在當時歷史背景下廣為流傳的原因,從而為我們今天的詩詞傳播提供思路。
記者:您覺得崔顥的《黃鶴樓》被歷代詩詞選本選得最多、流傳最廣的原因是什麼呢?
王兆鵬:詩詞的傳播,同樣也需要故事。宋代之後就有了關於李白看了崔顥的詩擱筆的故事記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宋代之後人們都無比相信這個故事。甚至最後成為了一個話頭。比如,兩個詩人一起唱和詩詞,會說「莫因崔顥不題詩」。正因為如此,連李白都佩服的詩,能不好嗎?所以,歷代幾乎所有的選本裡,都會選崔顥這首詩。
記者:現在網絡中有熱門詞,唐詩中有沒有熱門詞?
王兆鵬:唐代三字詞中「行路難」出現最多。在古代,出去旅遊是非常艱苦的事情。大部分都是靠走,交通不便,住宿不便,驛站不完善,服務設施遠遠不是我們所想像的。古人詩詞中常常出現「行路難」,由在自然行走中的「行路難」,聯想到人生的「行路難」。
兩字詞中「不知」「何處」最多,表露出對人生的一種困惑。旅途中充滿了未知,古代信息閉塞,很多地方只有去現場,才知道實際情況是怎麼樣的。唐代人對這種困惑,不是哀嘆,而是充滿激情和浪漫的期待。在我們看來,「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是非常恐怖的,而唐代詩人卻寫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無論怎樣艱難困苦,唐人都是用一種審美的眼光去看待。
重新回到詩人的詩歌現場,進一步貼近古人的心靈世界
記者:人文跨界研究,未來您還會做什麼事,有什麼構想?
王兆鵬:我們最近做詩人現地研究,這幾天準備去甘肅慶陽,現場拍攝、感受範仲淹《漁家傲》詞的現場。「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我們去詩人當年寫詩到過的現場,在真實的地理空間裡,才能真實感受詩人當時置身於這方天地間的情感。
我們準備出一本融媒體詩詞的書,將詩詞和詩詞故地現場視頻、古代地理環境及相關考古圖片等融合在一起。讓古代詩詞更有現場感,讓學古詩詞的學生更有沉浸感,像看電影一樣感受唐詩宋詞的美,進一步貼近古人的心靈世界。
記者:唐宋文學編年地圖可以為文旅融合帶來切實的改變麼?
王兆鵬:在搜韻網上,點擊「詩詞地圖」,第一個欄目就是「唐宋文學編年地圖」,點擊裡面的任何一位詩人,都可以看到詩人曾經走過的線路。喜歡李白的,你可以重走李白曾經走過的線路去旅行,喜歡蘇軾的,你可以重走蘇軾之路。
記者:自從2017年唐宋文學地圖網址上線,三年過去了,要真正做到與科技完美融合,比如做成一個體驗良好、簡單易操作的手機應用程式,難點和突破點在什麼地方?
王兆鵬:我們是做文科研究的,對技術不是太懂。而懂技術的,又不懂詩詞。最開始的時候,我們走了一段冤枉路,花了很多冤枉錢,我們的要求無法準確傳達給技術人員,技術人員做出來的效果,無法達到我們的預期。
後來,找到「搜韻網」,實現了網頁發布,基本上實現了我們第一階段的目標。後面,我們還想結合動畫、融媒體、AR、VR,給用戶提供更沉浸式的詩詞體驗。唐宋文學編年地圖出來之後,也有融資方找到我們,但我們想做得更純粹一點,沿著我們設計的道路往前推進。現在希望通過眾籌的方式期望有志者一起參與。特別歡迎懂得一些古典文學,又會寫程序的夥伴,加入我們的團隊一起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