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孟浩然,這仨到底啥關係,兩兩組合,都在什麼地方見過面?」「唐宋詩人裡,誰最坐不住愛往外跑?」
以上這些刁鑽古怪的題目,現在只要一張地圖就能解答——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王兆鵬主持牽頭與搜韻詩詞共同打造了《唐宋文學編年地圖》,收錄了數百位著名唐宋詩人的一生行跡,何時何地寫下了哪些詩文。點開地圖上的城市名稱,就能看到有多少詩人來過、在這裡寫下了多少詩;選擇一位詩人,則能看到他一生活動的軌跡。
地圖中揭示了很多有趣的八卦。
比如——
唐宋詩人最喜愛湖北哪座城市?
根據地圖先期選入的135位詩人來看,答案是荊州,35位詩人在此吟詩212首;其次是武漢,27位詩人留詩203首;第三名是襄陽,26位詩人留詩66首。
湖北最著名的景點是哪裡?
當然是黃鶴樓啊!南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最先在黃鵠磯上留下了詩作《登黃鵠磯》。到了唐朝,崔顥是詩人中較早登上黃鶴樓的一位,留下千古名篇《黃鶴樓》。李白多次登臨黃鶴樓,寫下了十幾首與黃鶴樓有關的詩歌,成為中國詩歌史上「黃鶴樓情結」最深的詩人。王維、孟浩然等同時的著名詩人也書寫了黃鶴樓,如王維有「城下滄江水,江邊黃鶴樓」(《送康太守》),孟浩然有「分飛黃鶴樓,流落蒼梧野」(《江上別流人》)等。
誰是最坐不住的詩人?
開發者王兆鵬教授認為大約是蘇軾。「他一生的軌跡信息高達近萬條,遍布全國各地,我們統計和錄入時都累壞了!」他笑著說。
另外,範仲淹的名作《漁家傲》過去都以為是在延安寫的,經過此次查找文獻考訂後發現,其實是在慶州寫的;名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作者、宋代詞人賀鑄曾經在江夏做官;黃庭堅曾在武昌蛇山頂上望著紫陽湖的十裡荷花留下系列名作;黃州在唐宋時期是官員被貶謫的目的地。
這張有趣又豐富的地圖來之不易:包括博士、教授在內的百餘人團隊參與數據整理編寫,測繪、計算機、文學等多學科合作研究,歷時五年才完成。
此前,在一次偶然的學術交流中,王兆鵬的師兄、資深媒體人、詞學研究專家肖鵬提出「能不能做一個詞人的地圖出來,看看哪裡的詞人比較多」,這個想法引發了王兆鵬的強烈興趣,但作家的年譜是以時間為軸線的,而他們的行走軌跡則需要自己去查閱歷史地圖才能確定空間位置。這兩者的文獻資料大多是分散的,查閱時很不方便。他於是想到,通過數位化的電子地圖,將前人的年譜和行走軌跡結合起來,打通時空維度。
針對海量信息的搜集和核對非常辛苦,並非每一位文學家都有現成的年譜可查,像《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連傳記資料都沒有。團隊成員煞費苦心地給每一位詩人編碼,還為詩人們編纂了親友資料庫、交遊資料庫。
目前唐宋文學編年地圖正值試用期,平臺上僅呈現了135名唐宋詩人和詞人的信息,近期還會陸續上傳500位唐宋文學家的資料。
王兆鵬介紹,資料庫還將繼續完善,今後想擴充、涵蓋整個中國文學史;電子地圖也會增加歷史地圖,以便更加直觀地了解到古人的足跡,實現古今時空的重疊,更有歷史感;還會開發出更多具有文化旅遊價值的功能,推薦詩人走過的路線,將古今路線做對比。「比如重走李白、杜甫這樣的大詩人的路,在行走的同時感受作家的心境,在時空的交錯中觸摸古人的靈魂,是件很有意義的事。」王兆鵬說,他們還想在平臺中加入音頻和視頻,比如加入作者的畫像、書法作品、詩詞吟唱等,孩子們利用這個平臺學習古典詩詞,一定又方便又有趣。
(編輯黃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