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色戒,是愛情的偉岸,亦或者是時代的歸宿?
關於《色戒》張愛玲一定沒有想過,這篇小說會在多年後遲到的這樣大紅大紫。雖然世人更多的是在關注李安拍攝出的色情場面。對於張愛玲的這本小說,一些地方都在討論,不僅是在討論劇情以及色情的問題,還有更為深入的爭辯,關於李安的政治傾向,以及張愛玲的政治傾向。
總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帶有政治意圖的電影,關於某當和某當,美化漢奸的問題。在小說裡,王佳芝的愛國情懷始終輸給了個人感情,是國家觀念被放在個人情感背後的體現,是不良的導向。
王佳芝為了她的愛情送了命,心甘情願的。易先生輕易的就滅掉他們的團體,粉碎他們的愛國計劃。
有觀點認為這是對他們----愛國者力量的鄙視。同樣,在小說裡,漢奸以及賣國者的力量被描述得過於強大。在一向認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邪惡永遠輸給正義」的社會裡,這是一種反叛。所以應該被否認。
小編以為一個愛國者,最後愛上一個賣國人士,一個人生觀與價值觀都錯誤的人,不免有著過於美化漢奸的嫌疑。以政治的觀點,社會主義的觀點來看。這到是真的。但是拋開政治,從人性上來說,仿佛又沒有什麼說不通。
愛一個人,到拋棄靈魂,在任何的小說裡,或者任何人的生命中,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
可是當一件事情被太多的人觀望著的時候,它的定義就不再這樣的簡單明了。愛,愛的人不對。犧牲,犧牲的方向錯誤。死,死得應該被鄙視。放你媽的屁!小編可不可以這樣說。依據張愛玲自己的理論。
「女人對男人的愛,總得帶點崇拜性。」越是崇拜,越是能夠神聖的去深愛。想要徵服她到直接要她的命,這就是老易情深的體現,最終級的徵服,帶著神聖性。小編認為李安讀懂了張愛玲,這是電影播出後,很多人的反饋。
從性格上來看,張愛玲是天秤座,同是天秤座的李安,在思維方式上就有了較為接近張的優勢。
但是色情的段落,絕對是有其他的意圖,不在對張愛玲的理解上。懂得的人還知道《色戒》裡,不光是有著歷史人物的痕跡。更重要的是,它不動聲色的隱約透露出另一個人的影子,以及張愛玲對他的情感。
他就是,漢奸文人,胡蘭成。在小說的創作中,寫作者是難以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脫離出來,然後理智的寫小說的。大概就是因為與胡某人有關,她才肯把這篇小說這樣鄭重的對待,來來回回改過多遍,持續多年。
在情感立場上,她應該是支持王佳芝的。因為他們的愛情就同她自己的一樣,是輸給了時代的。
時代,人永遠都是鬥不過時代的。不論他是誰!很多人現在在討論,小說中美化漢奸,對愛國力量孱弱刻畫的問題。用政治來定義它的非積極意義。說它是對觀眾的一種誤導,削弱大家的愛國情懷。
呵,不知道是不是中國有過被侵略歷史的影響,判斷新事物總是帶著盲目防衛和自保的心理。社會主義的團結,總是要求著我們要絕對的終於國家和黨,在力量上,不能有細微的動搖。
很多問題,總是敏感得太厲害了,反而起了內鬨。從李安懷疑到張愛玲。那個時期就說她是漢奸,怎樣怎樣。
現在又有人在熱切地討論這個話題。她對胡蘭成的情害了她。就如同王佳芝對易先生的情害了她自己一樣。事實上,一個帶有明顯政治傾向的作家,是寫不出好的東西來的。
除了說到生死存亡,否則真正擔憂著國家政治局面的人,又會有幾個?讀者想要看到的,多半是一個故事,一種心態,一樣感情,和共通的人性。
作為一個作家,張愛玲想必也是知道這一點的,有怎樣的市場,她就出怎樣的產品。
小編想她不至於在知道讀者想要看什麼的時候,又明顯的去表達其它的什麼。她自己也說,「說人所要說的,說人所要聽的。」她不過是在一邊說人所有說和聽的的時候,輕微的表達了一聲,她的嘆息。
嘆息著這一份鬥不過時代,只能消滅的愛。在計劃的最後一瞬間,他就在她身邊,可是整個時代都在逼她把他推進死亡,時代在推她。一場個人力量與時代的對峙,輸了。
文/香嘉
圖/香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