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愛玲的創作生涯中,《色戒》是一篇獨特的小說。這部短短兩萬字的作品,耗費了張愛玲整整25年的心力創作。在「高產」的民國才女張愛玲那兒,如此「難產」的作品實屬罕見。
有人評價說,因為這部作品映射了張愛玲本人和胡蘭成之間的情感經歷,張愛玲為了避免讀者將她與主人公「王佳芝」混為一談,才對《色戒》反覆修改,遲遲沒有發表。不管背後隱情是否如此,不可否認,張愛玲確實格外珍視《色戒》這部作品。
可惜的是,這部張愛玲精雕細琢25年的作品,在發表後並沒有掀起多大的波瀾。直到幾十年後,著名導演李安將這部塵封的佳作搬上熒幕,片子一舉斬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香港金像獎、臺灣金馬獎等多個獎項。人們這才驚覺,原來張愛玲還有這樣一部曠世佳作。
從小說藝術高度上來說,《色戒》的成功在於它並非單純講述了一段突破道德界限的亂世孽緣,而是以男女情事為發端,觸及到了人性最幽微的地帶,展現了命運的蒼涼與無奈。因此李安評價說:「這是張愛玲最完美,最深刻的一部作品。」
在電影的演繹上,李安的成功則要歸功於他將張愛玲小說中刻意隱去的情慾,以更為直觀、大膽的藝術形式呈現,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讀。同時看過原著和電影的讀者不難發現,對男女情事的不同演繹,造就了原著小說和影片呈現效果的最大差異。
對比原著中張愛玲對「性片段」的一筆帶過,李安則煞費苦心,在影片中用了三段鏡頭,7分多鐘,大膽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床笫之歡。李安這一大膽改動,使得這部作品在上映之後飽受爭議。有人說,李安的這三段鏡頭其實可有可無,存在的意義不過譁眾取寵。但是李安卻痛心疾首地表示:「沒有那7分鐘,《色戒》就不是《色戒》。」
因為這充斥著非議和香豔的7分多鐘的三場床戲,很多人認為是李安扭曲了原著。直到多年後再讀《色戒》,我卻認為影片的這一改動,恰是李安對張愛玲作品中女性細膩心理的一種破譯。這一點,通過原著和影片的幾點比較就能找到佐證。
故事背景發生在上世紀40年代,全國範圍內抗日革命正酣,汪偽政府的恐怖勢力也遍及全國,殘害了無數愛國志士和百姓。這一背景下,嶺南大學的女學生王佳芝參加了進步社團,和幾個同學自發成立了一個暗殺組織。貌美的王佳芝則被安排為色誘漢奸頭目易默成的對象,伺機實施計劃。
原著中,張愛玲對這一暗殺計劃的著墨不多,只是將其作為一條暗線,隱伏於情節之中。而小說中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寫,則從王佳芝的角度更直觀地凸顯出了女性的情感脆弱和人性弱點。
張愛玲筆下的王佳芝,是一個亂世之下身不由己的孤女形象,本身並不具備很強的革命性。她最初加入進步社團,不過是出於對學長鄺裕民的愛慕之情,後期被安排去色誘易先生,也並非心甘情願。
正因如此種種,暗殺計劃裡的王佳芝,不過是時代的一枚棋子,她一直把自己當做是一個搏命演出的「特工」。從某種程度上說,王佳芝參加革命是私慾驅動下的一種「奉獻」,而故事中第一次暗殺計劃的「流產」,卻讓她陷入了歇斯底裡的絕望。
為了這個計劃,王佳芝費盡心機喬裝成商婦麥太太,不得已委身於自己看不上的同伴梁潤生,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童貞。可是當她千方百計,終於接近目標,警覺的易先生一家卻離開了香港。
第一次暗殺計劃失敗,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王佳芝成了最大的犧牲者。可她的犧牲卻沒有換來同伴的安慰,反而迎來了別有深意的嘲諷目光。同時,她在學長鄺裕民那裡也遭遇了愛情的巨大落差,自己還被吳特工視為一枚可以隨時利用、隨時犧牲的「肉彈」。
從小被父親遺棄的不安,長大後被組織無條件「安排」的絕望,其實都為王佳芝並不堅定的革命意志埋下伏筆。在計劃失敗後的三年時間裡,王佳芝寄人籬下,生活窘迫,承受著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折磨,她一度感到自己被世間無情拋棄,看透了生死。
因此在三年後的第二次暗殺計劃中,當易先生要送她6克拉鑽戒作為愛的紀念,在僅僅是在買鑽戒時露出「溫柔憐惜的神情」,這片刻的柔情卻讓內心空洞的王佳芝陶醉其中,連家國大義和個人生死都置之度外。
王佳芝的心轟然一下,虛榮的心理滿足也好,初嘗愛情滋味的歡愉也罷,總之她的情感戰勝了理智,在千鈞一髮之際喊了一聲「快走」。這一刻,人性的私慾統治了她的大腦,她成了一個被愛情衝昏了頭腦的普通女子。
原著中張愛玲對王佳芝和易先生的交往細節並無太多細節描述,連借王佳芝之口道出的私會也輕描淡寫:
「事實上,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個熱水澡,把積鬱都衝掉了,因為一切都有了目的。」
然而僅僅是隻言片語的描寫,讀者也能感受到這段感情的存在。倘若不是兩人之間確有感情,王佳芝也難以在兩人的纏綿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鬆。後來在處決王佳芝時,易先生也有過一番心理掙扎:
「他對戰局並不樂觀,不知道他將來怎樣?得一知己,死而無憾。他覺得她的影子會永遠依傍他,安慰他。雖然她恨他,她最後對他的感情強烈到什麼地步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
張愛玲筆下的這些文字,可以說以一種朦朧的方式佐證了王佳芝和易先生之間那段危險的愛情。但是關於這場感情發生的具體經過,張愛玲並無過多的贅述。因此,床笫之歡就成了他們相愛的唯一證據。為了突出人物情感,讓情節更加合乎情理,李安便大膽借用床戲的形式來「圖解」這段危險的男女關係。
在李安的鏡頭之下,兩人的初次魚水之歡,始於王佳芝的主動撩撥。她在易先生面前主動脫掉大衣,故作老成但卻照本宣科,不摻雜任何感情的成分。在易先生眼中,王佳芝則是一隻主動送上門來的獵物,不過是其宣洩欲望的工具。
這次經歷對王佳芝而言,是壓抑而粗暴的。然而李安用王佳芝最後一抹別有深意的微笑,暗示易先生已經不自覺地就走進了精心設計的暗殺陷阱,也暗示了王佳芝作為女性,在這段男女關係中俘獲對方的成就感。
第二次,兩人彼此間逐漸有了一定默契和言語交流,這讓易先生開始放鬆了警惕,王佳芝也開始享受這片刻的歡愉。這是兩人肉體的試探,也是兩人同床異夢之下的心裡掙扎與糾纏的外化表現。
第三次,也是電影中所呈現的最後一個情慾鏡頭。一定程度上,兩人都已經淪陷其中而難以自拔。在情慾的頂峰,王佳芝用枕頭捂住了易先生的眼睛,易先生沒有反抗,而王佳芝突然將頭轉過來,狠狠地望了一眼對面掛著的手槍。
那一瞬間,她的內心陷入了強烈的矛盾掙扎,她想要為民除害,但是強烈的愛欲卻讓她迷失,放棄了這個絕佳時機。
在李安的鏡頭下,王佳芝和易先生是獵人與獵物,是針鋒相對的敵我關係。表面上看,王佳芝是獵人,成功俘獲了易先生的心,取得了對方的信任。但是在一次次的身體接觸中,她假戲真做,墜入了易先生的情網,不知不覺從「獵人」轉變成了「獵物」。
三場床戲的表現,兩人從最初的試探和警惕、到後來的放鬆與信任,為故事的最終悲劇埋下了伏筆。
在這7分鐘時間裡,李安向我們詮釋了「性」也可以很藝術。原來「色情」和「情色」的最大差異在於:前者蒼白空洞,只有一個「色」字;後後者則包羅萬象,能將人物微妙的情感和複雜多變的人性,鮮活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電影中李安還特意增添了日本酒館見面的一場戲。在酒館裡,王佳芝借《天涯歌女》向易先生委婉地表白了心意,歌詞中「小妹妹」、「郎、」「家鄉」等情深意長的詞語,讓這個殺人如麻的劊子手也不禁潸然淚下,動了一回真情。
其實對比原著我們不難發現,李安的這一改動不僅使王佳芝和易先生的這段感情越發「有跡可循」,也讓情節設置更為合理。李安以一種更高明的手段,還原了個人愛欲之下,家國情懷是如何被消解的過程。而作為一個普通女子的王佳芝,也更加形象飽滿,電影中關於人性和欲望的探討也更為突出。
《色戒》在本質意義上並不是一部突顯家國情懷的小說,張愛玲不過是以家國的背景為掩體,表達個人在時代和命運面前如亂世浮沉般的無力和掙扎。比起原著中人性弱點顯著的王佳芝,李安用諸多的細節鏡頭,將王佳芝塑造成一個更具強烈抗爭意識的革命女青年。
在李安鏡頭之下,這種強化的家國意識和個人愛欲需求的衝突也隨之加強,進一步加深了王佳芝這一人物形象本身的矛盾性和悲劇色彩。
在這場自我與信仰的角逐中,王佳芝到底成了一個自私虛榮、愛情至上的個人主義者,可這也並非她本來的面目。如若不是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她或許還是那個不施粉黛、天真純情的女學生。
除此之外,李安的另一個高明之處在於,他清楚地看到了張愛玲在王佳芝身上折射出來的愛情觀。雖然張愛玲一再強調作品中的王佳芝和她本人並無任何關聯,但是我們依然能從王佳芝的身上,看到一些張愛玲的影子。
在現實中,張愛玲同王佳芝一樣,一生籠罩在親情缺失的陰霾之中。缺愛的童年造就了她敏感而偏執的性格。因此,當愛情如一道彩虹般,出現在她遍布陰影的生活中時,她便奮不顧身、飛蛾撲火一般去愛,哪怕低到了塵埃裡。
為了心中的愛情,張愛玲全然不顧胡蘭成的漢奸身份,甚至不計較對方能否給她一個名分。遺憾的是,這段刻骨銘心的感情還是以悲劇作為收場。
在愛情裡的巨大創傷裡,當人們還在為她扼腕嘆息之際,張愛玲已經恢復了經歷這段感情之初的冷酷和清醒。內心熾熱的她在多年後道出了愛情的真諦:「愛了就是愛了,不問值不值得。」
顯然,在主人公王佳芝身上,張愛玲的這一愛情觀被演繹得很透徹。李安在參與劇本創作時,也留意到了這一點。他有意地讓王佳芝這個角色向張愛玲靠近,於是他在原著的基礎上,加以延伸和想像,補敘了王佳芝幼年喪母、戰亂中又被父親拋棄的坎坷經歷。
在李安的大膽創新和精心編排下,電影《色戒》被賦予了一種傳奇色彩,同時也增加了一絲悲憫和溫情。王佳芝的臨陣反水雖然讓人批判,但是從單純的人性角度出發,這個亂世孤女愛而不得的遭遇卻很難讓人生出恨意,甚至令人同情。
電影的最後,易先生親手將王佳芝送上了刑場,卻在她走後一遍遍地撫摸著她身前的遺物,追尋著她存在過的痕跡。
易先生做出了更加殘忍的選擇,對王佳芝,對他自己都是如此。浪漫與血色,信任與背叛,強烈的人性衝突之下,這樣壓抑的愛情才更讓人痛徹心扉。
張愛玲兩萬多字的原著,李安卻花了足足150分鐘,一步步把靈與肉的漸進過程通過聲、光、影展現出來。這是因為李安相信,人性是複雜的,感情是多樣的,而特定時期的愛情可以是匪夷所思的。
END.
在閱讀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更多名人軼事,文學解讀,歡迎關注我的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