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燼餘錄》
約莫1950年的樣子,正如日中天的張愛玲從某位友人那裡,聽聞了一則女學生做特工,試圖用"美人計"刺殺,卻"莫名"失敗的故事引起了她的好奇,靈感在一瞬間迸發,卻因為彼時複雜的局勢而只能擱在一邊。
直到三年後才陸續嘗試創作,卻不料風雲變幻的時局,讓她被裹挾著飄來蕩去,各種情感上,事業上的起伏,讓她始終沒能真正完成這個取名為《色,戒》故事,直到約30年後的1978年才被發表在《中國時報》上。
不料這篇不到兩萬字的短篇,一經發表卻引發了部分民眾,覺得愛國情懷被冒犯後的口誅筆伐。
沒錯,正如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的簡單情節一樣:
"革命"女學生特工王佳芝,本應按照計劃利用"美人計"刺殺親日汪偽政府的特工長官易先生,卻在這個過程中愛上了他,並在最後要得手之際,選擇放過他,最後"犧牲"。
這部很"不"張愛玲的短篇的故事梗概就這麼看的話,的確如此。
而又時隔約30年後的2007年,大導李安"眾裡尋它",沒有挑張愛玲大名鼎鼎的,諸如《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名作,而是選了這麼一本口碑"不好"的小說,導了一部同名電影《色|戒》。
自然,一如小說出版之初的待遇一般,電影也在上映之時遭到各種口舌批判。
於是,儘管"妥協"的李安,狠心刪去了13分鐘"精華",改成145分鐘做公映版,被批准入電影院上映。
儘管此片一舉拿下了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但在大眾的眼中,它依然是大逆不道的,畢竟那13分鐘赤裸裸,夾雜著暴力的情慾戲著實"挑釁"了不少"人"。
直至今日,又是約半個30年過去了,再看時,尤其是用"互文"對照著看原著小說和改編的電影,就會發現。
或許正如當年集結出版張愛玲本人在卷首語寫下的:
"這個小故事曾經讓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寫的過程中,絲毫也沒有意識到三十年過去了,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亦如正如龍應臺先生看過電影後的感慨:
"李安是在還原'一段飛灰湮滅的歷史。'"一般。
這個歷時約30年被張愛玲取名《色,戒》,帶著特意的疏離,隔閡著隱晦到點到為止的"色",與著墨揮灑在充滿猜疑、試探的"戒",最後塵埃落定在鑽戒的"戒"上的,如"冰山手法"寫就的故事。
與後者又"歷時"約30年,刪改了13分鐘才取名《色|戒》的,帶著大刀闊斧"李安式"的西式東現的"對照"創作手法,從而均勻被"牆"切分成等量,又激烈地相互交融的"色"與"戒"的電影故事一般。
一個"真實"發生在那個充滿混亂、不安和黑暗動蕩的1930年末的故事片段,就成為了一個跨越空間和時間,讓人久久難以忘懷,相互迴響不斷的悵然。
《色,戒》:30年隱晦著的張愛玲在"藏"
張愛玲這個作家,很有意思,她年少成名,只用幾年的驚才豔豔就足以讓人銘記,各種經典中短篇的集中"高產",讓人們一瞬間就看到了她,而她筆下各種複雜而犀利多變的故事,又讓人們一見難忘。
即使她始終以有一定學識,家庭尚可,在上海或者香港生活的女性為主角寫貌似"家長裡短"的各種特殊情愛故事,也深受愛她的讀者喜愛。
而這本考證加本人親口"證實",歷時約30年之久的《色,戒》,則似顛覆往常一般,張愛玲用極其晦澀加隱晦的極盡克制,去掐頭去尾,濃縮著"藏"起了整個故事。
是的,不到兩萬字,想要鋪排一個故事,何其"完滿",必然會做詳略得當的布置。
但事實上,不管是當初看這個故事的時候,還是如今的再看,依然會被她故事裡的隱晦克制給弄到抓狂。
就算裡面插敘手法十分精妙,舊時"歷史"被巧妙設置的,諸如上海的老街,香港的叮叮車,各種南北方言,以及裡面人物舉手投足以及"存在"的各種場景裡的"小戲"給安撫到,卻始終縈繞的還是一種捉迷"藏"的百爪撓心。
不管是開場你來我往打麻將的雲霧"小戲",還是中途之交代了一句"今天再不成功,再拖下去就要給易太太直到了。"就戛然而止,轉去咖啡館的"收"。
都似一個解不開的謎一般,讓讀者讀著莫名其妙,因為即使在咖啡館王佳芝打電話又引出了兩位"戰友",前後呼應了一句"今天要是不成功......"但這個故事的一角還是沒有被看到。
而又筆鋒一轉,開始寫王佳芝與易先生的姦情,可是,看起來似要鋪排高潮的情感戲,卻又被張愛玲"藏"了起來,只用一句隱晦到"他是實在誘惑太多,顧不過來......簡直需要提溜著兩隻乳房在他跟前晃。"就借著過橋,又去了咖啡館。
之後更是一如既往,張愛玲極盡捉迷"藏"之能,把整個故事都零零散散卻又串珠成線般連成一個,看起來有因有果的"完整"故事,包括王佳芝付出"第一次"的代價,才能執行計劃中的"美人計",接近"特工長官"易先生等等因由。
但其中又不坦蕩地寫"美人計"的過程,即使讓王佳芝已然搭上了易先生,相會數次,也只是一筆"事實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個熱水澡,把積鬱都衝掉了,因為一切有了個目的。"帶過,好以直接切入隱晦地向讀者呈現王佳芝在沒有意識到時,已然"愛"上了易先生的過程。
然後更是帶著突兀地又轉了一幕,來到"落幕"的珠寶店戲,情景描寫,心理描寫都堆著在這一處,直到關鍵的六克拉粉鑽的出現,易先生毫不猶豫的答應給王佳芝買時,發呆的一下,有了這句點睛的關鍵妙筆:
"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她突然想到,心下轟然一聲,若有所失。"
於是最後,王佳芝對易先生說"快走",行動失敗,易先生回了家,王佳芝犧牲了。
是的,這個故事就這麼好似什麼都沒寫一樣地完了,很莫名其妙吧?
是的,因為張愛玲的"藏"讓這個故事變得如只露尖尖角的"冰山"一般,浮在淺顯表面的場景,就像是一個"愛上親日汪偽特工"的失敗"活該"犧牲的革命女學生的故事,顯得如此"無趣"且冷漠。
如同故事裡那段描寫王、易之間關係的"定論":
"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係,虎與倀的關係,最終極的佔有。她才是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在毛骨悚然的結論之下,是張愛玲在過盡千帆之後的"清醒",或許是其中影影綽綽注入了自己的影子罷。
那段讓她心如死灰卻念念不忘到深入骨髓的感情,一如故事裡那兩人之間的關係一般,或許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亦或"命中注定"。
於是,《色,戒》的小說故事,更像是一種"藏"在她內心深處隱晦的悵然結晶,只有"了解"她的人,才能從中窺得"真相"。
就像她在《燼餘錄》裡說著:
"我們這些自私的人若無其事的活下去了。"
《色|戒》:13分鐘洞見後的李安在"顯"
2007年,李安不遺餘力說動影帝梁朝偉,加入湯唯和「君子」王力宏,精心籌備拍攝許久的同名電影《色|戒》上映了。
成績很好,一舉拿下了好幾個電影界的大獎,並受到「各方」評論家和影迷們的肯定。
當然,其中不乏有諸多「人士」,因傳聞其中有很長的「超級動作戲」而詬病到批判。
於是,兩個版本分別在各地上演,145分鐘的是刪減了三段「動作戲」的公映版,而158分鐘的則是未刪減的「原版」,其中的區別就在於那層層遞進的「關鍵」13分鐘的「精華」。
看似只少了13分鐘的電影,基本不影響什麼,單看公映版剪輯後的「順滑」,到似這才是正常的版本一般。
但如果真正深入其中,尤其是從李安與張愛玲似如有神交般,洞見後的「改編」呈現的視角去看的話。
那麼就會發現,李安在電影《色|戒》裡,注入的不僅僅只是把張愛玲深藏在其中的「東西」,給擺在檯面上,更是加入了自己的犀利理解,讓整個故事變得「圓滿」。
那看似如原著一般編排的各個麻將戲、咖啡館戲、回憶戲和最後的珠寶店戲,及落幕又轉回的麻將戲,實際李安在其中豐富添加了諸多「背後的故事」。
諸如那段在咖啡館裡回想戲中,他用王佳芝的一次回憶,就串起了整個「美人計」的前因後果,以及立體了王佳芝這個人物的複雜形象,看似「畫蛇添足」的單純學生歲月,以及讓整個「計劃」的動機變得充滿理想化,實則,是用以這種強烈對比的手法,去「明示」在整個大歷史背景的時局之下,個人力量的渺小與無力作為之感。
蘇軾有句詩正應景: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是的,看張愛玲的《色,戒》,不深入了解過她的話,或許我們大概只能看到她「藏」在冰山上的模糊一角,而李安則用《色|戒》的巧妙對立,去為大眾講述這個故事真正的原貌。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那被刪去的13分鐘,三場層層遞進的「動作戲」的精彩呈現,才讓王佳芝「愛」上易先生的整個順暢的邏輯和感情遞進,變得順理成章。
而不是如小說中極盡隱晦的幾段遞進的描寫一般,雖然有了諸如「洗了個熱水澡」、「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如此隱晦地讓人初看會摸不著頭腦。
幾段激烈而順暢的暴力「動作戲」,讓「色」與「戒」成為對立而有可以相互融合的可能,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點睛之筆。
這樣直白拍的好處也顯而易見,這可以讓觀眾們直觀地感受到張愛玲在小說中「藏」在冰山下的熱烈部分,然後順著看懂整個故事的「真相」。
於是,我們再看《色|戒》的時候,就會自然的發現,原來這個故事並非講的是一個因為「愛上敵人」而死的悲劇,而是更深層次的用時代洪流中被裹挾著的小人物的故事,去講述那段讓人無法忽視的歲月中的點滴片段帶來的意味深長。
1930年的那段歲月,混亂中的軍閥相互傾軋,外敵環伺,內亂頻發,身在其中的人,只能被推著走,沒有選擇。
不管是看起來是「壞人」的易先生,還是看起來擔任「好人」一方的王佳芝等學生們,其實都只不過是那段歲月裡身不由己的「螻蟻」而已。
什麼是「大義」?什麼是「愛國」?
或許,這個答案千人千面各有理解。
但在《色,戒》裡,張愛玲想說的就是一種身在「特殊」時代裡,個人的無奈與抗爭;
而在《色|戒》裡,李安想為大眾呈現的則是一種在時代歷史舞臺上,「小人物」們在理想化家國夢破滅時的幻滅與悲切的孤獨。
最後,一切落幕,回歸「平常」到有和平之時「家」中溫暖為麻將桌上,繼續著,戛然而止就好。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寫在最後:
所謂高屋建瓴,說的或許就是張愛玲在《色,戒》中的「藏」,而「假作真時真亦假」就是李安在《色|戒》中的「顯」。
有意思的是,兩者可以如神交般心心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