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色,戒》《色|戒》李安用13分鐘洞見,神交張愛玲30年心血

2020-12-14 長了鹿角的兔子

"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燼餘錄》

約莫1950年的樣子,正如日中天的張愛玲從某位友人那裡,聽聞了一則女學生做特工,試圖用"美人計"刺殺,卻"莫名"失敗的故事引起了她的好奇,靈感在一瞬間迸發,卻因為彼時複雜的局勢而只能擱在一邊。

直到三年後才陸續嘗試創作,卻不料風雲變幻的時局,讓她被裹挾著飄來蕩去,各種情感上,事業上的起伏,讓她始終沒能真正完成這個取名為《色,戒》故事,直到約30年後的1978年才被發表在《中國時報》上。

不料這篇不到兩萬字的短篇,一經發表卻引發了部分民眾,覺得愛國情懷被冒犯後的口誅筆伐。

沒錯,正如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的簡單情節一樣:

"革命"女學生特工王佳芝,本應按照計劃利用"美人計"刺殺親日汪偽政府的特工長官易先生,卻在這個過程中愛上了他,並在最後要得手之際,選擇放過他,最後"犧牲"。

這部很"不"張愛玲的短篇的故事梗概就這麼看的話,的確如此。

而又時隔約30年後的2007年,大導李安"眾裡尋它",沒有挑張愛玲大名鼎鼎的,諸如《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名作,而是選了這麼一本口碑"不好"的小說,導了一部同名電影《色|戒》。

自然,一如小說出版之初的待遇一般,電影也在上映之時遭到各種口舌批判。

於是,儘管"妥協"的李安,狠心刪去了13分鐘"精華",改成145分鐘做公映版,被批准入電影院上映

儘管此片一舉拿下了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但在大眾的眼中,它依然是大逆不道的,畢竟那13分鐘赤裸裸,夾雜著暴力的情慾戲著實"挑釁"了不少"人"。

直至今日,又是約半個30年過去了,再看時,尤其是用"互文"對照著看原著小說和改編的電影,就會發現。

或許正如當年集結出版張愛玲本人在卷首語寫下的:

"這個小故事曾經讓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寫的過程中,絲毫也沒有意識到三十年過去了,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亦如正如龍應臺先生看過電影後的感慨:

"李安是在還原'一段飛灰湮滅的歷史。'"一般。

李安

這個歷時約30年被張愛玲取名《色,戒》,帶著特意的疏離,隔閡著隱晦到點到為止的"色",與著墨揮灑在充滿猜疑、試探的"戒",最後塵埃落定在鑽戒的"戒"上的,如"冰山手法"寫就的故事。

與後者又"歷時"約30年,刪改了13分鐘才取名《色|戒》的,帶著大刀闊斧"李安式"的西式東現的"對照"創作手法,從而均勻被"牆"切分成等量,又激烈地相互交融的"色"與"戒"的電影故事一般。

一個"真實"發生在那個充滿混亂、不安和黑暗動蕩的1930年末的故事片段,就成為了一個跨越空間和時間,讓人久久難以忘懷,相互迴響不斷的悵然。

《色,戒》:30年隱晦著的張愛玲在"藏"

張愛玲這個作家,很有意思,她年少成名,只用幾年的驚才豔豔就足以讓人銘記,各種經典中短篇的集中"高產",讓人們一瞬間就看到了她,而她筆下各種複雜而犀利多變的故事,又讓人們一見難忘。

即使她始終以有一定學識,家庭尚可,在上海或者香港生活的女性為主角寫貌似"家長裡短"的各種特殊情愛故事,也深受愛她的讀者喜愛。

而這本考證加本人親口"證實",歷時約30年之久的《色,戒》,則似顛覆往常一般,張愛玲用極其晦澀加隱晦的極盡克制,去掐頭去尾,濃縮著"藏"起了整個故事。

是的,不到兩萬字,想要鋪排一個故事,何其"完滿",必然會做詳略得當的布置。

但事實上,不管是當初看這個故事的時候,還是如今的再看,依然會被她故事裡的隱晦克制給弄到抓狂。

就算裡面插敘手法十分精妙,舊時"歷史"被巧妙設置的,諸如上海的老街,香港的叮叮車,各種南北方言,以及裡面人物舉手投足以及"存在"的各種場景裡的"小戲"給安撫到,卻始終縈繞的還是一種捉迷"藏"的百爪撓心。

不管是開場你來我往打麻將的雲霧"小戲",還是中途之交代了一句"今天再不成功,再拖下去就要給易太太直到了。"就戛然而止,轉去咖啡館的"收"。

都似一個解不開的謎一般,讓讀者讀著莫名其妙,因為即使在咖啡館王佳芝打電話又引出了兩位"戰友",前後呼應了一句"今天要是不成功......"但這個故事的一角還是沒有被看到。

而又筆鋒一轉,開始寫王佳芝與易先生的姦情,可是,看起來似要鋪排高潮的情感戲,卻又被張愛玲"藏"了起來,只用一句隱晦到"他是實在誘惑太多,顧不過來......簡直需要提溜著兩隻乳房在他跟前晃。"就借著過橋,又去了咖啡館。

之後更是一如既往,張愛玲極盡捉迷"藏"之能,把整個故事都零零散散卻又串珠成線般連成一個,看起來有因有果的"完整"故事,包括王佳芝付出"第一次"的代價,才能執行計劃中的"美人計",接近"特工長官"易先生等等因由。

但其中又不坦蕩地寫"美人計"的過程,即使讓王佳芝已然搭上了易先生,相會數次,也只是一筆"事實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個熱水澡,把積鬱都衝掉了,因為一切有了個目的。"帶過,好以直接切入隱晦地向讀者呈現王佳芝在沒有意識到時,已然"愛"上了易先生的過程。

然後更是帶著突兀地又轉了一幕,來到"落幕"的珠寶店戲,情景描寫,心理描寫都堆著在這一處,直到關鍵的六克拉粉鑽的出現,易先生毫不猶豫的答應給王佳芝買時,發呆的一下,有了這句點睛的關鍵妙筆:

"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她突然想到,心下轟然一聲,若有所失。"

於是最後,王佳芝對易先生說"快走",行動失敗,易先生回了家,王佳芝犧牲了。

是的,這個故事就這麼好似什麼都沒寫一樣地完了,很莫名其妙吧?

是的,因為張愛玲的"藏"讓這個故事變得如只露尖尖角的"冰山"一般,浮在淺顯表面的場景,就像是一個"愛上親日汪偽特工"的失敗"活該"犧牲的革命女學生的故事,顯得如此"無趣"且冷漠。

如同故事裡那段描寫王、易之間關係的"定論":

"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係,虎與倀的關係,最終極的佔有。她才是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在毛骨悚然的結論之下,是張愛玲在過盡千帆之後的"清醒",或許是其中影影綽綽注入了自己的影子罷。

那段讓她心如死灰卻念念不忘到深入骨髓的感情,一如故事裡那兩人之間的關係一般,或許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亦或"命中注定"。

於是,《色,戒》的小說故事,更像是一種"藏"在她內心深處隱晦的悵然結晶,只有"了解"她的人,才能從中窺得"真相"。

就像她在《燼餘錄》裡說著:

"我們這些自私的人若無其事的活下去了。"

《色|戒》:13分鐘洞見後的李安在"顯"

2007年,李安不遺餘力說動影帝梁朝偉,加入湯唯和「君子」王力宏,精心籌備拍攝許久的同名電影《色|戒》上映了。

成績很好,一舉拿下了好幾個電影界的大獎,並受到「各方」評論家和影迷們的肯定。

當然,其中不乏有諸多「人士」,因傳聞其中有很長的「超級動作戲」而詬病到批判。

於是,兩個版本分別在各地上演,145分鐘的是刪減了三段「動作戲」的公映版,而158分鐘的則是未刪減的「原版」,其中的區別就在於那層層遞進的「關鍵」13分鐘的「精華」。

看似只少了13分鐘的電影,基本不影響什麼,單看公映版剪輯後的「順滑」,到似這才是正常的版本一般。

但如果真正深入其中,尤其是從李安與張愛玲似如有神交般,洞見後的「改編」呈現的視角去看的話。

那麼就會發現,李安在電影《色|戒》裡,注入的不僅僅只是把張愛玲深藏在其中的「東西」,給擺在檯面上,更是加入了自己的犀利理解,讓整個故事變得「圓滿」。

那看似如原著一般編排的各個麻將戲、咖啡館戲、回憶戲和最後的珠寶店戲,及落幕又轉回的麻將戲,實際李安在其中豐富添加了諸多「背後的故事」。

諸如那段在咖啡館裡回想戲中,他用王佳芝的一次回憶,就串起了整個「美人計」的前因後果,以及立體了王佳芝這個人物的複雜形象,看似「畫蛇添足」的單純學生歲月,以及讓整個「計劃」的動機變得充滿理想化,實則,是用以這種強烈對比的手法,去「明示」在整個大歷史背景的時局之下,個人力量的渺小與無力作為之感。

蘇軾有句詩正應景: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是的,看張愛玲的《色,戒》,不深入了解過她的話,或許我們大概只能看到她「藏」在冰山上的模糊一角,而李安則用《色|戒》的巧妙對立,去為大眾講述這個故事真正的原貌。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那被刪去的13分鐘,三場層層遞進的「動作戲」的精彩呈現,才讓王佳芝「愛」上易先生的整個順暢的邏輯和感情遞進,變得順理成章

而不是如小說中極盡隱晦的幾段遞進的描寫一般,雖然有了諸如「洗了個熱水澡」、「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如此隱晦地讓人初看會摸不著頭腦。

幾段激烈而順暢的暴力「動作戲」,讓「色」與「戒」成為對立而有可以相互融合的可能,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點睛之筆。

這樣直白拍的好處也顯而易見,這可以讓觀眾們直觀地感受到張愛玲在小說中「藏」在冰山下的熱烈部分,然後順著看懂整個故事的「真相」。

於是,我們再看《色|戒》的時候,就會自然的發現,原來這個故事並非講的是一個因為「愛上敵人」而死的悲劇,而是更深層次的用時代洪流中被裹挾著的小人物的故事,去講述那段讓人無法忽視的歲月中的點滴片段帶來的意味深長

1930年的那段歲月,混亂中的軍閥相互傾軋,外敵環伺,內亂頻發,身在其中的人,只能被推著走,沒有選擇。

不管是看起來是「壞人」的易先生,還是看起來擔任「好人」一方的王佳芝等學生們,其實都只不過是那段歲月裡身不由己的「螻蟻」而已。

什麼是「大義」?什麼是「愛國」?

或許,這個答案千人千面各有理解。

但在《色,戒》裡,張愛玲想說的就是一種身在「特殊」時代裡,個人的無奈與抗爭;

而在《色|戒》裡,李安想為大眾呈現的則是一種在時代歷史舞臺上,「小人物」們在理想化家國夢破滅時的幻滅與悲切的孤獨。

最後,一切落幕,回歸「平常」到有和平之時「家」中溫暖為麻將桌上,繼續著,戛然而止就好。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寫在最後:

所謂高屋建瓴,說的或許就是張愛玲在《色,戒》中的「藏」,而「假作真時真亦假」就是李安在《色|戒》中的「顯」。

有意思的是,兩者可以如神交般心心相惜。

相關焦點

  • 張愛玲《色,戒》讀後感
    本來秦公子這幾日想再看一遍電影版的《色,戒》,無奈這部片子在各大視頻平臺都已經下線了。於是,秦公子就把張愛玲的原著找來,一方面重溫劇情,另一方面也想看看張愛玲自己對這部作品的詮釋。老實說,以前從未看過張愛玲的文字,因為很多朋友以及網上的評論都在說她的文字比較小資,只適合文藝女青年看,所以很長時間內,秦公子都對她的作品敬而遠之。不過看完這篇《色,戒》之後,秦公子發現,小資只是表象,張愛玲的文字,其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力,是異於常人的,而且,她駕馭文字的能力,也配得上世人對她的愛戴。
  • 張愛玲談《色,戒》:羊毛出在羊身上
    進了11月,從威尼斯電影節開始就炒得沸沸揚揚的《色,戒》終於要進京首映。借著這股熱氣兒,書店裡的《色,戒》也從原先《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中排在第14位的小說,一躍成為封面上的主角,甚至還打出了「中國內地唯一授權中文簡體版」的招牌,可謂風光無限。
  • 不必跟著《色,戒》的流香重讀張愛玲
    半夏  在歷史的悲風中,她擺出一個蒼涼的手勢,那肯定不是《色,戒》。  有關張愛玲,內地的閱讀熱度相比其他華語地區要來得晚些。大約也因此,似乎在不短時間的高燒之後,綿綿低燒也持續了很長時間。  張愛玲的小說,當然具有相當的視覺衝擊效果。
  • 《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張愛玲通過現實素材創作「色·戒」
    《色·戒》從構思到完成,耗費了張愛玲整整25年的時間。從1953年起,張愛玲就開始對《色·戒》進行構思,至1978年4月11日,《色·戒》在《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才發表出來。《色·戒》這部小說講的是,1930年一位叫王佳芝的漂亮女性知識青年,試圖利用美人計去刺殺汪精衛陣營中的一位名叫易默生的高級特務,接下來兩人在政治、權謀和性之間進行了爾虞我詐的你來我往。
  • 《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張愛玲通過現實素材創作《色·戒》
    《色·戒》從構思到完成,耗費了張愛玲整整25年的時間。從1953年起,張愛玲就開始對《色·戒》進行構思,至1978年4月11日,《色·戒》在《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才發表出來。顯而易見,張愛玲是以第二種說法為背景來撰寫的《色·戒》。1978年,《色·戒》與《相見歡》和《浮花浪蕊》這兩個故事結集成《惘然記》出版。
  • 《色·戒》「考」
    張愛玲否認《色·戒》本事,有點反常  鄭蘋如刺丁默村是汪偽時期一大事件,抗戰勝利後審判丁默村,殺害鄭蘋如也是一大關目。《色·戒》故事與此案極相似,從男女主人公身份到謀刺經過幾乎一一對應,而抗戰期間國民黨刺殺漢奸之事雖時有發生,施以美人計的,則只此一樁,——由不得你不往上面想。
  • 張愛玲作品:談《色,戒》
    拙作短篇小說《色,戒》,這故事的來歷說來話長,有些材料不在手邊,以後再談。看到十月一日的《人間》上外域人先生寫的《不吃辣的怎麼胡得出辣子?所以《色,戒》裡職業性的地下工作者只有一個,而且只出現了一次,神龍見首不見尾,遠非這批業餘特工所能比。域外人先生看書不夠細心,所以根本「表錯了情」。「007」的小說與影片我看不進去,較寫實的如詹·勒卡瑞(John Lecarre)--的名著《‹冷戰中›進來取暖的間諜》--搬到銀幕也是名片--我太外行,也不過看個氣氛。
  • 比《色,戒》還嚇人 張愛玲遺作《小團圓》引爭議
    電影《色,戒》在2007年轟動華語世界,片中男女主角的亂世之戀及其情慾戲引發熱議,包括原作者張愛玲與胡蘭成之戀也再度浮出水面。上月26日,張愛玲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遺作《小團圓》在臺灣出版,搶先讀到小說的張迷直呼「好看得驚人」、「坦率得嚇人」。據悉,該書的大陸版仍在洽商中。
  • 《色-戒》的蒼涼與點化
    李安是讀懂了張愛玲的。但他比她更柔軟,更人間。讀原著小說的時候,透過繁複的句和段,你可以讀到世間蒼涼、人性無情。一貫的張式風格,把生澀、乾癟的人性剖出來,給你看。小說結尾那句「不吃辣的怎麼胡得出辣子」,在一場生死情性大戰之後,由麻將桌上汪政權的闊太太們嬉笑說出,無比地殘酷。
  • 關於李安《色·戒》的大事記回顧
    回頭看《色·戒》一路走來的艱難曲折,是一件頗可玩味 的事,其意義或許勝過對影片本身的解讀--正如李安所說,這一次玩得過癮就好。在可預見的未來半年裡,她那張已經再熟悉不過的臉,相信將相繼登上能叫出名字來的每一本內地和港臺雜誌的封面,從而一舉成為2007年最「霸道」的封面女郎。
  • 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愛情——從《傾城之戀》到《色·戒》(下)
    《色·戒》這篇小說寫於張愛玲與胡蘭成分手之後,小說中男主人公老易是地位很高的漢奸,老易為女主人公王佳芝買6克拉粉鑽時,王佳芝突然感動了,動了真情,向老易洩露了珠寶店內埋伏有刺客,老易逃走後,毫不猶豫地下令搜捕王佳芝等人,欲置王佳芝等人於死地。
  • 羊毛出在羊身上——張愛玲談《色·戒》
    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戒》□ 張愛玲拙著短篇小說《色·戒》,這故事的來歷說來話長,有些材料不在手邊,以後再談。看到十月一日的《人間》上域外人先生寫的《不吃辣的怎麼胡得出辣子?——評<色,戒>》一文,覺得首先需要闡明下面這一點: 特務工作必須經過專門的訓練,可以說是專業中的專業,受訓時發現有一點小弱點,就可以被淘汰掉。王佳芝憑一時愛國心的衝動——域文說我「對她愛國動機全無一字交代」,那是因為我從來不低估讀者的理解力,不作正義感的正面表白——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就幹起特工來了,等於是羊毛玩票。羊毛玩票人了迷,捧角拜師,自組票社彩排,也會傾家蕩產。
  • 重讀《色•戒》才明白,張愛玲對胡蘭成如此情深,可惜對方不懂
    據說,《色·戒》的原型正是張愛玲與胡蘭成相戀時,胡蘭成講與張愛玲聽的一則傳奇的暗殺故事。 《色·戒》的故事背景是上世紀40年代,主人公王佳芝和一群熱血的青年學生,為了刺殺汪偽漢奸易先生,以美人計引他上鉤。王佳芝作為校花級的美人,自然成了最佳人選。
  • 戒之在色?
    《色,戒》公演後飽受苛評,在威尼斯獲獎也有爭議。《紐約客》的影評家雷恩建議觀眾把《色,戒》掰成兩截:喜歡古裝片(旗袍算古裝)的看前半段,想看三級片的可以趕後半場。這還算客氣的,只是譏諷劇情轉折的生硬。該片故事的不近情理處來自小說本身的單薄,而改編者面對先天不足的原作,又顯得太過愚忠。在電影院坐了半天,發現該戒的倒不是色,而是我們的一種惡習:遇事先把女人拉出去犧牲掉,再發些紅顏禍水之類的感慨。
  • 深度解讀《色·戒》:王佳芝欲望之外的兩性話語權探討
    《色·戒》作為一部短篇小說,張愛玲卻花了整整25年才完成了整部書的寫作,並且這樣多義的作品在張愛玲傳奇式的創作生涯中並不多見。在小說中,女性是主要的敘事主體,作為女性的王佳芝在當時政治環境之下感情與理性的衝突被放大。
  • 深度解讀《色·戒》:王佳芝欲望之外的兩性話語權探討
    《色·戒》作為一部短篇小說,張愛玲卻花了整整25年才完成了整部書的寫作,並且這樣多義的作品在張愛玲傳奇式的創作生涯中並不多見。在小說中,女性是主要的敘事主體,作為女性的王佳芝在當時政治環境之下感情與理性的衝突被放大。然而,改編成為電影後,《色·戒》中的女性話語權和視角就開始重新構建。
  • 評價李安 林奕華:《色,戒》沒批評女性(圖)
    評價李安 林奕華:《色,戒》沒批評女性(圖)   昨天,香港導演林奕華在北京露面。今年12月21日到25日,他的戲劇《名媛的美麗與哀愁——包法利夫人們》將二度登陸北京。歷來便關注女性話題的林奕華不久前剛剛與李安一起做了談話節目。
  • 重讀《色·戒》王佳芝:她只是個弱女子
    譬如我跟朋友說我準備講《色,戒》,我朋友就順口評價了一下王佳芝:不堪大用的地下黨、為情買單的任性女、優柔寡斷的犧牲品。 這個朋友原先是公安系統的,當然有他的思維模式,但其實很多人初讀《色,戒》都是這麼個感受,女人太感性,耽誤了家國大事。可是,反過來看,是不是我們對王佳芝的要求太高了?
  • 透析《色·戒》內涵:色難當頭,靈與肉的焦灼
    張愛玲以獨特的藝術視角構思出《色戒》中王佳芝這一藝術形象,在男權意識中,色戒的範疇是屬於男性的,而文本以女性視角出現,色難當頭,使其糾纏在革命與情感漩渦之間,面對男權話語對其靈與肉的折磨,王佳芝最終飛蛾撲火走向毀滅。和以往故事原型和常態下的思維方式不同,張愛玲筆下的王佳芝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打破模式化思維。
  • 睫毛像米色的蛾翅,這個人是真愛我的——細讀《色,戒》中的比喻
    先看《色,戒》。 《色,戒》原型是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故事,原文不過1萬多字,全集中二十來頁,張愛玲卻花了30年的時間去斟酌修改。從提筆之初到三十年後才出版,其中經歷了多少世事滄桑,從前的故事還是後來的心事嗎?我可以想見張愛玲在30年間反覆修改此文的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