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8月份,我國居民儲蓄已連續3個月突破43萬億元。在過去5年時間裡,居民儲蓄更是實現了翻番的增長。短短5年時間,居民儲蓄從20萬億元攀升至43萬億元,如此快速增長引發各界關注。專家指出,投資渠道狹窄、物價房價的攀升、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居民對未來預期不樂觀等因素,是目前我國居民儲蓄規模持續擴張的重要原因。老百姓為啥有錢也不敢花,如何降低過高居民儲蓄率,已經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問題。
我國居民儲蓄猛增 連續三個月破43萬億
我國居民儲蓄餘額連續三個月破43萬億
作為普通居民家庭財富的主要體現,目前我國居民儲蓄餘額已超過40萬億元,最近三個月更是持續站在43萬億元關口之上。
中國人民銀行的最新數據顯示,到8月份,我國居民儲蓄餘額已連續三個月突破43萬億元,位於歷史最高位。其中,活期存款超過16萬億元,定期存款超過27萬億元,顯示出存款定期化的趨勢。
我國成儲蓄率最高國家
作為普通居民家庭財富的主要體現,目前我國居民儲蓄餘額已超過40萬億元,最近3個月更是持續站在43萬億元關口之上。中國人民銀行的最新數據顯示,到8月份,我國居民儲蓄餘額已連續3個月突破43萬億元,位於歷史最高位,成為全球儲蓄率最高的國家。目前居民儲蓄率已超過50%,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中國人喜歡攢錢 儲蓄率高達50%以上消費增速回落
中國人喜歡攢錢。《中國統計年鑑》的數據,中國儲蓄率從2000年的37.6%提高到2011年的51.8%,並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明顯高於發展水平相近的發展中國家,更高於發達國家。而消費(尤其是國內消費)卻一路下滑,其在GDP佔比從2000年的62.3%下降到了2011年的49.1%。
我國居民儲蓄何以猛增——三問巨量居民儲蓄
居民為啥有錢不敢花
9月11日,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十裡信用社工作人員在清點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的最新數據顯示,到8月份,我國居民儲蓄餘額已連續三個月突破43萬億元,位於歷史最高位。其中,活期存款超過16萬億元,定期存款超過27萬億元,顯示出存款定期化的趨勢。新華社發(張春雷 攝)
巨額居民儲蓄折射社保不健全 百姓對未來心裡沒底
中國人往銀行存錢已創造出幾個世界之「最」。央行最新數據顯示:到8月份,我國居民儲蓄餘額連續3個月突破43萬億元,位於歷史最高位,已成為全球儲蓄金額最多的國家;人均居民儲蓄超過3萬元,是人均儲蓄最多的國家;居民儲蓄率超過50%,是全球儲蓄率最高的國家。專家指出,過高儲蓄率並非好事,暴露出消費低迷,內需乏力等經濟問題。同時也說明百姓對未來缺乏安全感,寄希望於增加儲蓄防範風險的心理。政府未來應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加大財政投入,減少居民預防性存款。
我國成儲蓄率最高國家 後顧之憂讓居民不敢花錢
居民儲蓄率雄居全球首位,這意味著中國普通老百姓的手中餘錢越來越多了,也意味著國內金融機構有充足的信貸資金支持經濟的發展。然而,欣喜的同時,不能不看到其中存在的問題。首先,它折射出普通老百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消費迷茫。毋庸置疑,中國人的投資渠道比較狹窄。買房子吧,限購政策接連面世,老百姓擔心房價下降,得不償失;存銀行吧,存款利率低,與每年通脹相抵,幾乎不賺錢,甚至賠本;買股票吧,眼下股市萎靡,股民財富嚴重縮水。
高儲蓄率反映百姓投資渠道過少投資產品缺乏
高儲蓄率反映出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投資的渠道過少、投資產品缺乏。從這些年的情況來看,儘管銀行、保險等行業也在積極開發投資產品,但居民的投資目標主要還是鎖定在商品房上。商品房投資在價格的快速上漲中基本綁架了居民的投資行為、投資能力和投資方向。絕大多數居民無論買不買房,都無暇顧及其他方面的投資,而將注意力全部放到了住房方面。加上其他的投資產品風險極大,且收益狀況根本彌補不了住房價格上漲帶來的損失,高儲蓄率自然難以避免。
中國人均儲蓄過萬世界第一 有錢為啥不敢花
港人退休焦慮症 儲蓄最少都要數百萬
高儲蓄隱喻民生質量亟待提高
高儲蓄率背後有三大問題
儲蓄率持續高企的喜與憂
高儲蓄率抑制消費 網友盼提高收入完善社保
網民指出,在養老、醫療、教育等體系尚不完善的情況下,選擇「高度儲蓄」實屬無奈之舉。但是,在外需受阻、產能過剩的背景下,高儲蓄率的確已開始阻礙我國經濟發展。網民認為,大力完善社會保障、改革收入分配機制、拓寬消費渠道,才能助力中國經濟順利轉型。
【網民許一力】要讓老百姓有信心把錢拿出來消費,最關鍵的在於初次分配環節和二次分配環節。只有打通這些環節,才能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切實改變政府主導的依賴投資和出口的增長路徑。
【網民「江德斌」】要想讓老百姓敢於花錢,就應該做兩手準備:提高居民收入和完善社會保障。只有當老百姓手中有餘錢了,才會花錢。而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之後,民眾才不再有後顧之憂,不再為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發愁,自然也就敢於花錢了。
【網民「子房先生】在經濟轉型初期,高儲蓄率能滿足投資快速增長的資金需求;而在調整經濟結構時期,它卻是導致國內消費動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白雲飛青天】只有消除人們對養老、醫療、教育的後顧之憂,老百姓才敢花錢才能把儲蓄轉成消費力。
【王傳濤】所謂的「敢消費」無非是指在消費之後,擁有十足的安全感,即便沒有多少現金,也能看得起病、上得起學、活著能買得起房子、死後能入墓地……這需要政府部門做的,就是來些實實在在的大蛋糕。
【葉祝頤】提高國民收入水平,完善民生福利,化解老百姓「不敢花錢」的焦慮情緒,十分重要且勢在必行。當然,在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的大背景下,讓政府、企業大規模漲工資不現實,但是把握公平導向,理順收入分配關係,提高公民勞動所得,應該是政府努力的方向。
專家談讓居民少儲蓄多花錢:減稅讓利提高收入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擴大消費需求,是否應該像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那樣採取大規模刺激政策呢?對此,範劍平表示,擴大消費不能急功近利,而應該志在長遠。從短期形勢來看,我國的消費還是基本保持穩定的,因此沒有必要大幅度調整短期需求管理政策來刺激消費需求。
如何降低高儲蓄率:政府擴大在社保醫療等領域財政支出
如何降低過高居民儲蓄率,已經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問題。分析人士認為,首先應加大政府在社保、醫療衛生和教育領域的財政支出,擴大國企分紅比例,加大對居民的收入再分配,降低居民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中國式高儲蓄率困境」如何破解?
近年來,我國人民幣存款呈現加速度增長態勢,中國的高儲蓄率世所罕見。一方面儲蓄率持續走高,另一方面,消費增長卻相形見絀,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現象。究其原因,一是居民收入總體偏低,因此不願多花錢;二是教育、醫療、住房等社會保障長期不足,居民不得不對未來進行「預防性儲蓄」,因此不敢多花錢。
(原標題:聚焦巨額居民儲蓄:老百姓為啥有錢不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