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傳統文化的詩意開掘 「量身定製」五公祠楹聯

2020-12-21 騰訊網

  「量身定製」五公祠楹聯:

  海南傳統文化的詩意開掘

  本報記者 傅人意

海口博物館組織全國書法名人重書五公祠內海南古代名匾名聯作品。 李幸璜 攝

海口市博物館名家翰墨展。李幸璜 攝

  要想迅速全面地釐清一座城市的歷史脈絡,去當地的博物館無疑是最為直接有效的選擇。只有當你走進博物館,看著一件件凝聚著這座城市的歷史、氣質和精神的展品時,才能感受到這不是一座毫無象徵意義的城市,而是凝聚厚重歷史感的文化載體。

  10月11日,「五公祠楹聯名人書法作品展」在海口市博物館二樓展出,沈鵬、王蒙、莫言、賈平凹、舒乙、餘秋雨、歐陽中石、趙忠祥、姜昆等30多位國內當代名人名家題寫的楹聯作品齊聚一堂,共同為「五公祠」這個近千年的海南歷史文化符號添磚加瓦。

  30餘當代名人重書楹聯

  在海口市博物館二樓展廳,清末舉人潘存為「天下第一樓」題的「萬裡投荒開地脈,千年崇祀見天心」,民國初年作者張芹書寫的「一代英雄,兩間正氣」等楹聯都重新被當代文化名人賦予新的生氣。這些楹聯既是五公祠歷史淵源的見證,也是一筆豐富的人文遺產。

  「五公祠中原掛有不少木刻楹聯,可惜大多受損遺失了。」海口市博物館館長張健平告訴記者,慶幸的是,已故的海南文博老前輩麥穗先生曾根據有關資料及抄本校勘,將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以來所刻的楹聯整理留存。「五公祠楹聯名人書法作品展」中的大多數楹聯均來源於此。

  「這是一個文化項目,博物館辦文化項目是弱勢群體,但是由於五公祠在海南歷史文化上的重要性,很多名家意識到為其書寫楹聯是百年甚至是千年大計,都非常樂意為海南弘揚本土文化出一份力。」張健平介紹,海口五公祠管理處和海南華人國際集團歷經一年籌備,向國內30多位當代名人名家發出邀請,請他們重書楹聯和部分匾額,以期古建築群能夠恢復當年風貌。

  在展館中,一副來自已故著名海南本土書法家吳運環親筆題寫的「為國盡忠留得英名輝日月,與民立極長將氣節作楷模」楹聯顯得蒼勁有力,雄渾厚重。「這可以說是吳老的絕筆」,張健平對記者講述墨寶的來之不易:他曾慕名特意到吳老家中請求其為五公祠賜墨寶,可是當時吳老臥病在床已經有心無力。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吳老竟派人把寫好的楹聯送過來了。「其字跡飽含激情,絲毫不含糊,可見吳老對海南本土文化的一片心意。」

  深挖楹聯文化,再現本土文脈

  張健平認為,海南自古孤懸一島遠離文化中心,歷史遺存多、發掘少。海口市博物館希望通過請名人重新書寫五公祠的楹聯來提升該景甚至海南文化品位,爭取小館做出本土特色文化。「我們不能因為館小就吃『殘羹冷炙』,小館也要守住文化門檻,有大思維。」

  在此次展覽中,著名作家王蒙為五公祠重書了匾額《拜亭》。「當人們正式去大殿參拜祠堂內神像的時候,首先需要在拜亭內擺上供品,點燃香火,舉行簡短的儀式。同時,還要在亭內整理衣冠,調整情緒,做好正式祭拜前的準備工作。」海口市五公祠管理處副主任鄭雲玲介紹道,如今,拜亭早就褪去了原先的祭拜功能。

  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蘇軾被貶海南島,曾在五公祠暫住20多天。他得知當地群眾飲水困難,於是開鑿了俘粟泉和洗心泉。為紀念此事,五公祠內建成觀稼亭。鄭雲玲說,「觀稼」兩字,寓意為觀浮浮粟泉水旺盛,灌溉金穗千畝之意。清光緒十五年(1889)朱採在修建五公祠時,又重修了觀稼亭,並改名為觀稼堂。而莫言為此所書牌匾《觀稼堂》。

  由當代著名書法家沈鵬書寫的「萬裡投荒開地脈,千年崇祀見天心」,講的是蘇東坡到來後帶來了當地濃厚的讀書氛圍,使海南破天荒地出現了第一個舉人姜唐佐和第一個進士符確。

  「沈鵬為書法家中技術派的代表,莫言的字整體感覺不錯,王蒙近年來也受高人指點,字跡氣息很好。」書法愛好者陳聶在逛書法展時向記者介紹了他觀看這些名家作品的感受。

  張健平表示,五公祠是海南最具歷史底蘊的景區,但是很多遊客到了之後覺得沒有看頭。五公』雖然不是個個都叫得響的人物,但是我們還是想方設法希望通過這次的活動能提升整個五公祠的文化品位。」

  「小而精」,形成特色拳頭產品

  在海口博物館二樓100多平方米的「日本侵佔海南時期文物史料展」廳,400多件展櫃史料幾乎涉獵海南經濟、自然、社會、軍事等各領域。記者在展廳中看到,1939年日軍侵瓊時以騎樓老街和椰子樹等海南人文風情製作了許多精美的明信片。一張手繪彩色的明信片上,落日的餘暉灑在寧靜的大海上,一副椰影婆娑,漁歌唱晚的景象。

  風和日麗下,藏不住日軍蠢蠢欲動蓄謀侵瓊的野心。在一張日本人印製的《海南島全圖》上,當時海南三江、嘉積、陵水、石碌等資源標示一目了然。

  張健平介紹,2年前,省文物局撥了一批日本侵佔海南期間的素描畫給市博物館後,他產生了辦展覽的想法,目的是讓大家了解海南本土歷史文化,給研究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這是目前為止日軍侵瓊在海南的博物館中最全的一個展覽。這些看不到血腥的史料,正是日本軍方美化侵略,掩蓋侵略的表現,但是事實改變不了日本侵略海南的罪惡。」

  從去年試展到現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展覽史料已經從當初的200多件到現在的400多件,超過30萬觀眾觀看,留言已經有7本。

  「博物館不能辦成展覽館,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堅持不做譁眾取寵的事情,不接個人展,因為市博物館雖然小,但是要有文化門檻。」張健平說,近年來海口市博物館舉辦的「華麗沉香大展」、集中海南最優秀的藏家藏品的「大地母親的饋贈」,「辛亥革命文物巡迴」等展覽都是「小而精」,能夠形成自己特色的拳頭產品。

  (海南日報 傅人意)

相關焦點

  • 海南五公祠景色美古韻足,楹聯書法表真意——「留得英名輝日月」
    作者 海軍山 文/圖海南五公祠景點位於海口海秀路與紅城湖延長線的交界處,南面有美舍河從五公祠南面的庭院中蜿蜒而過,千百年來不斷潤澤這座海南文史傳播殿堂級的學府,五公祠景點在明清時就有海南重要的傳經講學的書院——學圃堂
  • 五公祠-海南第一樓
    五公祠五公祠為該建築群的主體建築,是一座兩層無一釘一鐵的木質結構、單式鬥拱的紅樓,佔地面積560平方米,樓高10米,人稱「海南第一樓」。樓上大廳圓柱有楹聯二副,其一:「唐嗟未造,寧恨偏安,天地幾人才置諸海外;道契前賢,教興後學,乾坤有正氣在斯樓中」。由清朝海南舉人潘存撰聯。其二:「五賢系兩代興衰,報國投荒,唐宋迄今留正氣;一身睹萬民憔悴,籌邊弭亂,冰淵夙夜凜遺規」。為民國瓊崖鎮守使黃志桓撰聯。
  • 海口五公祠:中國貶官文化的「見證者」
    4月21日報導:貶謫,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餘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寫到:中國歷史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外頭,這裡走走,那裡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這樣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的不錯。作為「海南第一樓」的五公祠,恰好應允了這一特殊的文化現象。
  • 「海南第一泉」,就是海口五公祠這口東坡井,900年來不溢不竭
    「海南第一泉」,就是海口五公祠這口東坡井,900年來不溢不竭!,有一口名泉,900多年來,泉水旺而清澈,不溢不竭,因而有「海南第一泉」美稱。,居住在府城鎮金粟庵內十多天,就是今日的五公祠位置。 園中多處題字為現在名人重寫,原有古老的木刻楹聯與碑匾已蕩然無存,心中感慨有股莫名失落感。
  • 五公祠主樓是海南最早的樓房,有「海南第一樓」之稱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五公祠」是一組古建築群的統稱,位於海口市區,是一處展示中國古代官貶文化的文物古蹟。其主樓是海南最早的樓房,有「海南第一樓」之稱。此外,可以來此祭祀被貶海南的五位名臣,了解古代官貶文化。
  • 海南印象:思古抒懷五公祠
    五公祠」,這是一座園林式的古建築群,由若干祠堂組成,其中心建築是一座兩層的木結構紅樓,有「海南第一樓」的美譽。古建築的園林中有一條小河流過,九十年代中期政府撥款在河東岸另建了一組樓高三層,鋼筋水泥結構,黃色琉璃瓦覆頂的大型仿古建築群,做為五公祠的陳列館。海南遠離內地,古時為荒蠻之地,屢有大臣官員被貶嫡流放至此,因此海南雖偏遠卻不乏名人。
  • 莫言、王蒙等為海口五公祠重書楹聯匾額
    >   中新社海口10月1日電 (張茜翼 周霖華)海南「五公祠楹聯名人書法作品展」1日在海口市博物館開展,王蒙、莫言、賈平凹、舒乙、餘秋雨、歐陽中石、趙忠祥、姜昆等30多位國內當代名人名家為歷史文化古蹟題寫的楹聯作品在此展出。
  • 三下海南(10)海口五公祠,為弘揚歷史,咱能不賺門票小錢嗎?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2020年12月27日,海南雷瓊火山地質公園――海口五公祠,26公裡。從雷瓊火山地質公園自駕去五公祠,還真費了一番周折,導航都找不到景區的停車場,轉了一圈只好在景區大門外路邊等停車位,還好沒白等。
  • 海南第一樓,海口市的五公祠,唐宋五位文人的最後歸途
    五公祠歷史上海南沒有發展起來也是有原因的,當時造船技術不發達,海南就是雞肋一般的存在,海南雖然土地肥沃,但一來中原民族沒有種植熱帶作物的經驗,西南的民族又大多還沒有什麼農耕文化,更別說開墾海南了不過由於海南自然風光名氣太大,很多人都忽略了海南還有非常深厚的文化遺址,而且還是很特殊的貶官文化遺址。歷朝歷代,被貶官的官員大多都是賢良忠臣,畢竟貪官汙吏一旦查出來都是死罪,只有被誣陷的能臣忠臣才會被貶官。海南早期作為不毛之地,是唐宋貶官的一個重要去處,蘇東坡就曾被貶到海南,而他在海南讓海南出了第一個讀書人,為海南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 海口五公祠、海瑞墓、丘浚墓三大景點現狀堪憂
    今年將全面改造提升,海瑞墓園區將打造全國最大清官文化研究和展示中心  今年起,海口全面啟動五公祠、海瑞墓、丘浚墓三大標誌性人文景點的改造提升:海瑞墓將建成全國最大的清官文化研究和展示中心,五公祠將建成海南歷史文化資源展示核心區,丘浚墓將建成開放式公園。
  • 海口五公祠粉牆黛瓦換新顏 2018年3月開放
    《海南五公祠園林藝術探析》、《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海南五公祠》、《廣東園林》、《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策略中的綜合安全探析——以海口市五公祠保護規劃為例》、《2013年中國城市規劃論文集——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名勝古蹟景點介紹英譯語用問題探析—以海口五公祠景區為例》、《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學術類刊物從建築特徵、藝術設計、保護現狀、開發建議和文獻考證、旅遊仿古、人文詠嘆等多個方面
  • 從「傳統文化月」看開掘傳統文化選題
    在出版業各類獎項、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中,傳統文化類往往是一個重要的內容,這種出版導向對助力出版機構發力傳統文化選題,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然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蘊含的巨大選題礦藏不僅需要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這樣的文化典籍出版重鎮開掘,也需要更多出版機構不遺餘力地參與共行。
  • 五公祠 撫古悠思
    位於海口市與瓊山府城接壤處,距市中心約5公裡,是為紀念唐、宋朝時期貶謫到海南的五位著名歷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綱、李光、趙鼎、名臣胡詮而建的,故名五公祠。  五公祠為一組古建築群的統稱,它由觀稼堂、學圃堂、東齋組成,並和蘇公祠 、兩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軒、遊仙洞先進連成一片,建築面積2800餘平方米,連同園林、井泉、池塘約佔地100畝。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重修,後又多次修繕,現仍是熠熠生輝。
  • 海南的詩和遠方:古代詩詞多 蘇東坡令海南文化一掃陰霾
    雖然遙居南隅,海南人一樣在詩詞的浸潤中成長,並且形成了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卻又獨具特色的詩詞文化。  「他年誰作輿地誌,海南萬裡真吾鄉」「五峰如指翠相連,撐起炎州半壁天」「文臂郎君繡面女,並上鞦韆兩搖曳」……無論是手書口傳的名篇名句,還是血脈相承的「文化根性」,都彰顯了海南人對詩和遠方的嚮往,塑造了海南人沉靜而厚重的文化氣質、文化自信。
  • 時運不濟,命途多舛--五公祠追憶抗金名將李綱
    蘇東坡雕像李綱雕像【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禾】4月21日上午,參加「慶祝海南建省25周年——2013全國百家網媒看海南」活動的編輯、記者一行來到海口五公祠參觀。海口五公祠為一組古建築群,它由觀稼堂、學圃堂、東齋組成,並和蘇公祠 、兩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軒、遊仙洞先進連成一片,建築面積2800餘平方米,連同園林、井泉、池塘約佔地100畝。而五公祠中供奉的「五公」,除李德裕外,其餘四人李綱、趙鼎、李光、胡銓均為宋人,被合稱為「南宋中興四大名臣」。不過,據導遊介紹,五公祠真正的主角其實是蘇東坡。
  • 海口將投1.5億元打造五公祠5A景區(組圖)
    目前,秀英區已完成集體土地的徵收與地上附屬物的清點等前期準備工作,該項目預計本月可開工,將建成以丘浚事跡和精神展示為主題的開放式休閒文化公園。據悉,海瑞墓擴建改造和提升改造五公祠保護項目也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 海口五公祠裡的「五公」中,四位是宋朝抗金主戰派,有位嶽飛師傅
    海口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旅遊城市,但五公祠顯然是海口市知名度最高的景點之一,要去看看。五公祠位於海口市美蘭區海府路169號,公交到達很方便,途中的牌坊就是西北門了。其實,五公祠還有一個東北門,過了一座小橋就是海口市博物館,一起參觀的安排最順了。
  • 量身定製,專屬於你!
    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各種高端定製產品脫穎而出,從衣物到家居,從奢侈品到快消品,星露礦泉特此推出星露礦泉定製水服務!什麼是定製水服務呢?簡單來講就是,這款水是專為您量身定製,無論您是家庭用水還是企業用水,星露礦泉定製水不僅能讓您臉上倍有面兒,還能讓您的氣質或企業形象得到更好的提升。
  • 59秒丨楹聯傳遞好家風!聊城200餘戶村民領到「私人訂製」木質楹聯
    1月28日,在聊城市東阿縣魚山鎮單莊村,每戶村民都領到了一副木質的楹聯,個個量身定製。村民就像領了個大獎狀,別提有多喜慶。「流水寫清明白帳,務實算準細心人。」村民單大爺在村裡幹了多年的會計,如今他就領到了一副為他「私人訂製」的楹聯,既能表現出對他工作的肯定,也傳遞了良好家風。收到了這麼一份新年禮物,單大爺內心的喜悅溢於言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民國政要海南石刻遺墨》:珍貴人文讀本
    海南是一個富有革命鬥爭傳統的地方,還是我國著名的華僑之鄉。自開埠以來,海南人出洋闖海,散布在世界各地,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東南亞一帶。由於海南人具有的勤奮努力、吃苦耐勞精神,這部分海南人不僅在居住地站住了腳,而且事業有成。他們心繫祖國,是孫中山先生的積極追隨者,最為著名的當屬林文英、宋耀如先生等。他們把推翻滿清王朝,建立共和政權作為追求的目標,舍財存大義,犧牲為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