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牛談情:中國到底有多少個民族?民族是怎樣識別出來的?

2020-12-04 牛頌民族史話

新中國在1953年做了一次人口普查,那時匯總登記的民族名稱多達400多個,光是一個雲南省就有260多個,在這些名稱中有的是同一民族的不同自稱或他稱,有的是一個民族內部不同分支的名稱,還有的是以居住地為族稱,有的是同一民族的不同漢語的音譯。這就給統一後的中國提出一個大課題:民族識別。

中國自古至今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最先形成民族和進入階級社會的是夏族(後因漢王朝而稱漢族),同時居於夏族四方的民族,按方位與民族情形稱為東夷、北狄、西戎、南蠻。

夏族建立了夏朝(或稱夏國),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也是第一個國家政權。被稱為「四夷」的民族族群,其中在夏、商、周不同時期,在四方形成眾多民族。

《禮記·王制》《尚書·夏》,算是做了最早的民族識別,記錄的名稱有四五十個。幾千年後的400多個民族名稱,就是從這四五十個發展演變而來。

公元1953年,中國幾乎所有著名的民族學家、社會學家,從首都北京等大城市出發,紛紛走進這些有著不同名稱的人群,開始進行民族識別。

一大批歷史學者,語言學者也參與到這件曠古耀今的大事中來。當時,民族識別要達到的目的有三個:認定某一人群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識別這個主體是單一的少數民族還是某一少數民族的一部分;確定這個族體的民族成分與民族的名稱。

參考了歐洲近代民族定義和其他國家的經驗,中國的民族學家認為,民族識別的4個主要依據是: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但是考慮中國的國情,中國少數民族的實際情況又提出了三個重要原則:「民族意願」,「歷史依據」和「就近認同」。

第一個,民族意願:就是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稱不能強加於人,不能由專家或政府部門代替人們決定族別族屬,還有被識別者具有充分的主體性,表達自己的民族意願,有與政府充分協商的權利。

第二個,歷史依據:是說對被識別民族的人們進行現實生活調查的同時,還要利用豐富的歷史文獻、典籍、譜牒、碑碣以及民間傳說、歌謠等民族文化遺產。

第三個,就近認同:是說在民族識別中,要本著有利於本民族自身發展的目的,對於相近似的民族集團,比如在語言基本相同、居住生活的地域相近,形成了密切的經濟聯繫,並且有互相認同意識的,應當儘可能相合為一體,認定為同一民族。

比如當時雲南普查匯總的不同族稱的族體,共有260多個,經識別被歸為22個少數民族,雲南境內講彝語的300多萬人,其中有幾十種自稱和他稱,根據共同的語言特點包括風俗習慣。

如火把節,族長制,同姓不婚,祖先靈臺以至巫術,都歸屬彝族,許多自稱和他稱的主體,被確定為彝族的支系,而不是單一的少數民族。

再如,土家族在識別中曾引發學術界的很大爭議,這個族體沒有自己的文字,通行漢語文。

是否單一的少數民族,識別過程幾經曲折,最終在堅持歷史依據和民族意願等必要條件下,確認土家族不是該地區的苗族與瑤族,而是與古代巴人有直接族源關係的少數民族。到1957年土家族被正式確認。

在1976年「文革」前被識別的最後一個少數民族是生活在西藏山南、林芝地區的珞巴族。西藏除藏族、珞巴族外還識別確認了門巴族,這個主體所在地區,歷史上曾誕生過一位詩人:倉央嘉措。

此時待識別的族體已為數不多,只留下雲南景洪縣基諾山上的基諾人,他們到底是不是彝族的一個分支呢?

1978年改革開放了,民族識別繼續開展。民族學家,社會學家重返基諾山,進行更為豐富更為深入的取證和研究,加上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在一起,一隻三四十人的研究隊伍,調查結果是:基諾人確實是一個單一少數民族,當時的人口總數為2萬左右。

傳說中基諾人的祖先是孔明南徵大軍的一部分,所以,尊奉孔明,人們祭鬼神時也喊孔明先生。1979年6月6日,基諾族正式被確認為中國第55個少數民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在語音、詞彙、語法上還有本民族的特點。

新中國成立前,基諾人還處在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統一的國家使這個民族從原始狀態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這類人口較少民族也被稱為「直過民族」。

再比如滿族:滿族先民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肅慎人,活動區域分布於今長白山到黑龍江之間,兼具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特徵,發展到滿洲人時期,又具有東北漁獵文化特徵。

近代滿族的形成是在中國遇到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歷史大變局中,清朝覆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滿洲主體普遍認同中華民族和中國歷史的一脈相承,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中華民國建立時推行五族共和的大政策中,將滿與漢、蒙古、回、藏等民族共同組成中華民族實體。

滿族的形成不是以單一血緣的延續形成的族群和民族體系,在建立八旗滿洲的過程中吸納了東北漢人、蒙古人、朝鮮人等到新的民族共同體中,呈現「多元一體」的特徵。

而經過清代幾百年長期定居關內的生活後,滿洲共同體已基本通用漢語、漢文,通曉滿語、滿文的已經不多,習俗方面也是如此,但滿漢文化的融合併未使滿洲文化特質消失.

滿族對於對於自身民族的集體記憶,歷史文化傳承,仍是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根本存在。因此在對滿族的識別中,在堅持基本條件和原則的基礎上,採取了具體的確認路徑。

這主要包括:一是清代滿洲、蒙古、漢軍八旗後裔凡自報滿族者都可識別為滿族;二是北京的「阿爾巴津人」人和貴州的「盧人」;三是三代以上世居遼寧省、河北省承德地區的滿洲聚居地區的人;四是安徽省部分聚居的金代女真後裔。

滿族至此被完全識別,並最終確認為一個「一體多元」的單一少數民族。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滿族人口約為1410.1萬。遼寧省的滿族人口最多(533萬),在北京市、河北省、黑龍江的少數民族人口中,滿族都是佔第一多的。

新中國的民族識別歷經20多年,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建立以來,在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前所未有的一次,在中國是創舉,全世界也罕見。

中華民族實體,成為了有56個民族成員的大家庭。自1979年基諾族的確認,民族識別這個大工程基本完成。還有一些族體,因不具備被識別為一個單一民族的諸種條件,今天我們稱他們為「穿青人」「摩梭人」等。

相關焦點

  • 中國56個民族之外的未識別民族有哪些?
    「56個民族,56支花,56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這首歌大家耳熟能詳。然而實際上還有數個群體,不為大眾知道。他們就是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定的未識別民族。1、為什麼叫做未識別民族?是祖國不認他們麼?不是!
  • 震驚:中國到底有多少個民族你真的了解嗎?
    震驚:中國到底有多少個民族你真的了解嗎?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從小就學習關於中國的常識,56個民族56枝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更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歌謠。但是,今天,我想問大家,你對中國的了解是不是僅限於這56個民族呢?
  • 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國56個民族識別記
    中國共有多少個民族,有哪些民族,新中國成立前乃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直都沒有準確的答案。  現代意義的「民族」一詞,是19世紀末才出現在中國的。1899年,梁啓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論及日本人自稱「東方民族」時,直接從日本書籍中引用了「民族」一詞,這是中文著作中第一次使用現代意義的「民族」一詞。
  • 我國未識別的神秘民族,身份證寫著「穿青人」,到底是個什麼民族
    歷史上,穿青人曾經有過多種稱呼。明代時稱為「土人」,清代時「裡民人」;解放時期,廣大的穿青群眾自稱為「穿青人」或「青族」,故此稱謂被有關部門所採用,逐漸地被人們所知。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後,中國政府正式確認56個民族。
  • 中國這民族是「未識別民族」,在56個民族之外,身份證也不一樣
    中國這民族是「未識別民族」,在56個民族之外,身份證也不一樣 人們腦海中固有的印象是中國有56個民族,但是在身份證民族一欄上,中國不止有56個民族,還有另一種「未識別待定民族」,穿青人。
  • 中國有一個未識別的民族,並不在56個民族內,身份證也與眾不同
    ——《鬻女謠》《荀子·議兵》中說過:「民齊者強」,中國之所以能夠有現在的繁盛離不開56個民族共同的努力。由56個民族組成一個國家的情況在世界上都是很少見的,雖然漢族人數最多,但是國家在法律也規定56個民族地位平等沒有高低之分。
  • 我國的未識別民族:不屬於56個民族,身份證另有註明
    眾所周知,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但並非這五十六個民族就包涵了我國所有人口,在這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屬於中國國籍,但身份證上民族一欄另有註明,不屬於五十六個民族之列,因人口過少或者證據、資料不足等原因不被承認為一個民族,被統稱為中國未識別民族。
  • 中國有個特殊的民族,擁有近70萬人口,卻屬於「未識別民族」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經過多次認定後,目前是以漢族為主體,另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共同組成的大家族。但除開普遍熟知的56個民族外,還有一些「未識別民族」。這些未識別民族有些人口並不少,卻因為各種原因既不算單獨的少數民族,又跟漢族有一定區別,比如說今天要說的這個「穿青人」。穿青人主要分布在我國貴州西北部,民族內部人員聚集相對集中,主要分布在大定、納雍、織金等地區,目前大約有67萬,近70萬人口。穿青人喜歡穿青色的衣服,傳統服飾基本都是以青色為主,所以才名為穿青人。
  • 中國有個特殊的民族,不僅不在56個民族內,身份證還與我們不同
    我國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相信我們大家對於這樣的一句歌詞是耳熟能詳。雖然說經國家確定的民族確實只有56個,但並不是說我國只有56個族群。如生活在貴州地區的「穿青人」就被認為是「未識別民族」,並沒有明確的民族劃分。
  •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穿青人為什麼不算?原因很簡單
    國有五十六個民族,穿青人為什麼不算?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就必需要介紹一個概念了,即「未識別民族」。其實在中國境內,除了56個法定的民族之外,還有幾十萬人因為其民族歸屬有爭議,所以被劃入了未識別民族的行列,而在這裡面,穿青人是最大的一個族群。
  • 中國深山裡的鳥人部落,身份證顯示「未識別民族」
    導語:中國深山裡的鳥人部落,身份證顯示「未識別民族」「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這首歌從八十年代一直流傳唱到了今日。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我們國家由個民族組成,外國人也都為中國擁有這麼多的民族、這麼多的語言文字卻能夠這麼的團結和諧而感到震驚。可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其實中國除了這已經被識別的56個民族之外還有很多未被識別的民族。目前,全國範圍內未識別民族的人口總數超過73萬之多。
  • 服飾獨特的穿青人到底算不算中國的第57個民族?
    眾所周知,「56個民族56朵花」,但其實,雖然對外宣稱中國由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組成,在華夏大地上卻是可能存在著不少尚未被識別出來的民族的。因此,便有不少群體熱衷於將自己申報為「中國的第57個民族」,而這其中最為活躍的之一便是穿青人。
  • 民族特色如何體現,民族大省「鄉村振興戰略」神器—民族視覺識別
    中國鄉村振興戰略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雲南作為少數民族大省,有26個民族,是全國民族最多的省份。、提煉和創作,而不是隨便找幾個民族常用的罈罈罐罐或者常用元素就行了。有個很大的誤區就是打造特色鄉村,直接找規劃公司一步到位就做完了,規劃公司的長項是規劃,而並非民族文化建設,極難把當地真正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給發掘和展現出來,這也是眾多民族文化難以打造起來的原因。
  • 吳啟訥:再造國族—中國民族識別的歷史與政治面向
    在現實中,「民族識別」既是古代中國王朝人群分類傳統的某種延續,也是從 20 世紀前半期西方人類學與中國政治需求結合之下誕生的「科學」分類法基礎上成長出來的新枝;其過程既吸收了蘇聯民族思維和民族政策的精髓,也發展出基於政治現實的獨特論述和手段。本文嘗試檢討這個特定時期人群分類作為政治工具的若干歷史淵源、直接動力與操作過程,包括回顧「僮族」這個綜合而典型的例子,觀察這一巨大國家工程的歷史和政治面向。
  • 中國這個特殊的民族,並不在56個民族內,身份證也與我們不同
    文/格子說歷史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國家,耳熟能詳的歌詞中也有「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的說法。其實,經過國家認定的民族確實只有五十六個,但是卻並沒有囊括我國的所有族群。如生活在貴州地區的「穿青人」就被認為是「未識別民族」,並沒有明確的民族劃分。那麼,這個如此特殊的族群到底有著怎樣的民族歷史,又為何沒有被官方認可,成為正式的少數民族呢?聚居貴州,服飾為名穿青人大都聚居在我國西南地區的貴州省,人數規模已達幾十萬人。與其他被認定的少數民族不同,穿青人的特徵主要體現在服飾上。
  • 五胡十六國時期,馳騁中國北方的「羯」到底是個怎樣的民族
    東晉十六國時期,中國的北方民族林立,相互之間爭戰不休,匈奴、羯、鮮卑、氐、羌五個主要民族先後建立二十多個政權,我們習慣稱之為「五胡十六國」。在這五個民族中,有個被稱為「羯」的民族,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 從民族概念看中國特色「民族」話語體系的建構過程
    我們暫且不談「族群」等也是外來詞,就說我們自己的「民族」,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磨合,既不是日本人所說的「民族」,也不是歐洲人講的nation,也不同於俄羅斯人所講的нация。 其實,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民族」話語所走過的歷程,這無疑是自主建構的過程,也就是說,這完全是根據自己的國情,根據自己的實踐,而打造有中國特色「民族」話語體系的過程。
  • 56個民族有哪些 56個民族名稱
    有一首歌裡唱:「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這實際上是在唱我國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其中,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佔全部人口的91.51%。那麼,56個民族除了漢族還有哪些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原來中國還有60多萬未識別民族人口,他們的身份證怎麼辦?
    這期內容呢,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有關「中國未識別民族」的話題。閒話不多說了,下面大家先來看一組數據吧~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國總人口為1,370,536,875人。其中,漢族人口為1225932641人,佔91.51%;各少數民族113792211人,佔8.49%。但是顯然,大家可以粗略地計算一下,漢族人口加上少數民族人口,顯然小於總人口(其中扣除了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的人口,僅指大陸地區人口),那麼剩下來的640101到底是什麼人口呢?
  • 民族團結小知識,你了解多少?|民族團結
    民族團結小知識,你了解多少?,共有250個;世界上人口最少的民族是緬甸的布島族,全世界僅存有約200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漢族,其人口超過1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