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有多短暫呢?如古人文中所云「人生如夢」,故而無數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然而短暫的人生中,我們還要不停的經歷各種分別,或許是生離,亦可能是死別。既然如此,我們應該趁著這短暫的生命做些什麼呢?昔日羅隱《自遣》裡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何不是勸人珍惜當下?《古詩十九首》裡有:「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人生苦短,自然是要及時行樂。但最重要的是,當我們面臨無數次分別的時候,是否想過要珍惜身邊的每個人呢?
北宋晏殊少年成才,性情也頗為爽快,喜歡瀟灑的詩酒生活,但亦是對人生保持著自己的理性態度,所以時常思考生命的長短,或是人生之中的聚散離合。在不停的分別與送別之中,也懂得了世間無常,人與人終歸是要離別的,而人生短暫,每天汲汲營營也是無趣至極,故而要及時行樂,珍惜時光,更是要珍惜出現在我們身邊的親人與朋友。由此為感想與基礎,晏殊一首《浣溪沙》橫空出世,留給後世一首關於人生與別離的經典名篇。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片刻的時光,有限的生命,平常的離別也總讓人極度悲傷,所以啊,那些尋常的酒筵歌席就不要因為太過頻繁而推辭了,畢竟要趁此機會及時行樂。
登高的時候,放眼望去,山河遼闊,人就顯得格外渺小,故而會突然思念起遠別的親友們,只是哪怕是獨處家中,看見在風雨的吹打中落下的繁花,也更讓人感受春光易逝。所以啊,不如趁著在酒桌上的這些機會,好好珍惜眼前的人。
上闕詞人開篇感嘆人生短暫,不過片刻的時光,而在這短暫的生命中又有無數次的離別,因為離別次數多了,故而是「等閒」,但也因為「等閒」,才更容易讓人悲傷。不過就因為人生短暫,於是晏殊接著寫「酒筵歌席莫辭頻」,縱然酒席太過頻繁,也莫去拒絕參加,畢竟對酒當歌,著實是一件令人舒暢的事情,趁此機會及時享樂,才不枉大好時光。
下闕裡,詞人開始抒情,如何抒情,自然是借景了。先是登高望遠,感慨山河遼闊,突然對遠方的親友產生了深深地思念,或許是天地太大,難免感到人之渺小,但縱然不去登高,獨坐家中亦會在落花之中產生傷春之感,時空遼闊,有些事情失去了就不會再回來了。這顯然是詞人空想的景象,但其中亦是他無限的惆悵。
之後一個「不如」轉折,與其煩惱那些虛無縹緲的事情,不如好好珍惜眼前人、眼前事,「不如憐取眼前人」與上闕最後一句「酒筵歌席莫辭頻」相呼應,「莫辭頻」是因為要「憐取眼前人」,再次強調要及時行樂,不要沉溺在痛苦的思緒裡,亦不要因為歌舞享樂而沉迷,這才符合晏殊一貫的生活態度,雖享樂卻永遠保持理智。
該詞取景宏大,雖依舊是婉約之詞,但意境深厚,在晏殊詞中別具一格。比起這浩瀚宇宙、廣闊江山,人實在是渺小,比起這無止境的時光,人的生命所存在的時光著實短暫,比起永遠的相伴相守,我們要經歷的離別也太多。「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艱難,亦是充滿愁苦,我們能做的只是在這有限的時光裡做些令自己開心的事情,好好珍惜身邊的人與身邊的事情。
誰還沒有經歷過離別呢?我們外出求學、外出工作,離開父母給予的守護,這是離別;我們從學校畢業,與那些朝夕相處的朋友們告別,這亦是離別;我們日漸成長,身邊的老人慢慢離去,這依然是離別……這麼些千千萬萬的離別與無數次的相遇構成了我們短暫的人生,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去阻止這樣的分別與時光的消逝,於是只能在抓得住的時光裡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珍惜每一次的陪伴時光;在未曾離開校園的日子裡,珍惜每一次與好友暢聊未來的時光;在身邊的親友還在世時,多做些令他們愉快地事情。
這個世界本就沒有後悔藥,而短暫的人生也無法允許我們重來,所以為我們能做的只有珍惜,因為珍惜,方才不悔,因為珍惜,才不枉來這世間一遭。人生在世,把握當前、享受生活,超脫愁苦,方才是應有的生活態度,不必陷於愁苦之中,亦不用在無止境的奢靡之中失去自我。當我們學會憐取眼前人之時,或許你就讀懂了晏殊這首詞,讀懂了我們聚散離合的短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