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浦江上遊,閔浦二橋和松浦大橋之間10公裡岸線無越江通道的交通壁壘,終於成為歷史。10月28日,上海第13座黃浦江大橋——昆陽路越江大橋歷時3年建設迎來通車,它有了新的名字「閔浦三橋」。
與此同時,第14、第15座越江大橋,也在浦江上遊加緊建設中。上海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沿江郊區交通能級還將進一步提升。
「鑽石橋」創下多個建造紀錄
閔行與奉賢交界,主塔形似鑽石的閔浦三橋格外引人注目,它全長1.9公裡,跨江主橋540米,寬28.5米,為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為每小時60公裡。它由上海城投公路投資集團建設,在眾多黃浦江大橋中,規模不算最大,卻創下了多個建造紀錄。
「大橋所在的環境和區位,倒逼出很多創新。」 施工方隧道股份上海路橋相關項目經理吳駿介紹說。黃浦江上遊,航運繁忙,為了減少對航道的影響,大橋設墩要打下更大直徑的鋼管樁。這些「定海神針」共有70根,每根長達70米,豎起時相當於25層樓的高度,重量達60噸。在打樁時,總錘擊數高達35萬次,創造了上海市內河航道橋梁樁基深度和難度的新紀錄。
和早年間造黃浦江大橋不同,技術的迭代更新為施工減少影響提供了更優質的條件。閔浦三橋採用橋梁全預製裝配技術進行建造,引橋、大橋各類構件先在工廠內進行預製,運至現場後再行拼裝,這也是該工藝首次在跨江大橋中應用,大大縮短了施工作業時間。在引橋建設中,高達23.15米的雙根雙節立柱,創造了目前上海預製拼裝立柱的最高紀錄。
大橋建成後,周邊的自駕居民往來浦江兩岸更快捷。從位於奉賢區的莊行鎮端駕車行駛,抵達位於閔行區的馬橋鎮端,全程只需5分鐘。而以往,市民需從滬閔公路跨越黃浦江,常常需要花費40分鐘的時間。記者從上海城投公路投資集團了解到,在確保嚴格運行調試和充分運營保障的前提下,人與非機動車也將有機會在今年12月底走上閔浦三橋。
閔浦三橋是一座能「走」的大橋,設計初期便考慮到通行過江需求,主橋的整體式箱型主梁採用了獨特的「錯層布置」設計,上層供機動車輛通行,下層供人非通行,行人和非機動車可通過兩岸16部垂直電梯到達主橋的下層橋面,從而實現過江。
行人和非機動車可通過兩岸16部垂直電梯到達主橋的下層橋面
沿江郊區交通正在「增能」
在黃浦江30多公裡的岸線上,分布著包括隧橋在內的30餘個越江通道。一大特徵是,中心城區密集排布,沿江郊區交通能級則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梳理目前在建以及規劃的越江通道不難發現,沿江偏遠地區越江通道建設正越發受到重視,更多的交通斷點和盲點正被打通。
以松江區為例,目前其境內雖有六處越江通道,但從分布上看,三處通道位於松江新城西側,另外三處位於松江新城東側,東西最近兩座大橋距離近8公裡,且無對應松江新城中部的越江通道,便捷性較差。今年9月,嘉松公路越江新建工程正式開工。它的建成,不僅能增加松江區境內越江通道數量,其位置還能填補松江新城中部越江通道的空白。
僅一天之後,黃浦江上又一座大橋奉浦東橋也開工建設。新建奉浦東橋及兩側接線道路並同步改建奉浦大橋後,S4高速公路在該重要節點路段的車道規模將變為雙向6車道+兩側緊急停車帶,將極大緩解該節點交通擁堵,提高交通通行能力。
在黃浦江北端,目前僅有三座越江通道,包括外環隧道、長江路隧道以及郊環隧道。外環通道串聯的兩大行政區,恰好是上海貨運車最密集的區域,因此該通道常年「梗阻」。儘管去年底郊環隧道正式通車,但因郊環線斷點還未打通,目前僅容小客車通行,還未能分流在外環隧道上唱主角的以貨櫃卡車為主的貨運車輛。
未來,郊環線G1503高速公路成環後,上海北部通道將基本形成沿江通道、外環隧道、長江路隧道等三線並存的多通道局面,承擔各自的功能定位,改善北部交通壓力。同時,更好地服務於上海與長三角地區間的客貨運聯繫,增加外高橋港區疏港通道,完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公路集疏運和浦東國際機場的集疏運系統。
此外,記者從市交通委了解到,上海北部地區未來規劃有三條通道,包括閘殷路越江、殷行路越江、嫩江路越江。隨著規劃隧道的建設實施,北部越江通道將進一步完善,外環隧道的交通壓力也將進一步緩解。
附:已建成黃浦江大橋一覽
1991年11月,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斜拉橋——南浦大橋誕生。南浦大橋全長8629米,主橋長846米,一跨過江,中孔徑為423米。南浦大橋的建成為中國橋梁在20世紀90年代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1993年11月,楊浦大橋建成通車,建成時為世界上最大跨徑的斜拉橋。相比南浦大橋的設計構造,楊浦大橋上塔柱的拉索數量大,並且受到高度的限制,不可使用鋼梁進行拉索錨固,必須使用預應力,為現代橋梁建設中預應力工藝的使用提供了重要參考。楊浦大橋是中國的斜拉橋設計建造能力進軍國際領先水平的標誌,奠定了中國在國際橋梁界的地位。
1995年10月,在閔行至黃浦江西渡渡口建成的奉浦大橋,全長2201.8米,是奉賢與黃浦江北岸地區聯繫的主要過江交通設施,同時也是上海市第一座採用國內集資形式籌措資金建設的黃浦江大橋。奉浦大橋從正式施工到通車僅歷時一年零七個月,是黃浦江上建橋時間最短的大橋,同時施工質量也達到較高標準,榮獲國家最高獎——魯班獎。
1997年6月建成的徐浦大橋是上海市境內連接閔行區與浦東新區的過江通道,主橋全長1074米,是世界上第一座大跨徑混凝土梁與鋼-混疊合梁混合結構的斜拉橋,其建成標誌著我國在此類橋型結構的設計與施工上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003年6月上海第一座通過向全社會公開招商方式投資建設的大橋——盧浦大橋正式通車。盧浦大橋主橋全長750米,是上海市境內連接黃浦區與浦東新區的過江通道,為上海內環高架路組成部分之一。盧浦大橋融合了斜拉橋、拱橋和懸索橋三種不同橋梁的設計工藝,流順的曲線為黃浦江增添了一道別樣的風景。由於主跨達到550m,建成時成為「世界第一鋼拱橋」。
除此之外,黃埔江上還建設有松浦二橋(2005年)、閔浦大橋(2009年)、松浦三橋(2009年)、閔浦二橋(2010年)、金山鐵路黃浦江特大橋(2011年)、辰塔大橋(2012年)具有豐富技術特色的橋梁結構,江下分布有打浦路、外灘、長江路等16條隧道,越江通道建設之迅速、技術水平之高,創造了人類建橋史上的一大奇蹟。這些大規模的跨江橋梁、長大隧道工程,累積了大量工程建設質量、安全管理經驗,推動上海公路水運工程建設質量和安全管理邁上了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