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壁畫中的婦女形象、《花木蘭》劇照
迪士尼真人版電影《花木蘭》預告片一出,立馬登上了熱搜。熱議的焦點之一是主演花木蘭的劉亦菲在一場戲中妝容色彩濃烈、頗為誇張。其實,這是南北朝時期比較流行的一款妝容:額黃妝。受佛教和民族融合的影響,這一時期流行過多款如今看起來難以接受的妝容,比如啼妝、半面妝等等。
木蘭的濃烈妝容引爭議
備受關注的迪士尼真人版電影《花木蘭》,從開始全球選角時就保持著超高熱度。前幾天,《花木蘭》的預告片一出馬上又引起一波熱議,「神仙姐姐」劉亦菲在劇中的造型和武打動作都讓網友點讚。不過,預告片中一個花木蘭相親的鏡頭引起了很大關注,原因是花木蘭過度濃烈和飽和的妝容。
從預告片中可以看出,這一幕戲是花木蘭被家人安排去相親,從衣服到妝容都經過了精心打扮。從現代審美的角度看,花木蘭的妝容十分怪異:白到甚至有些「慘白」的額頭,粗黑的眉毛,塗抹面積過大和過於濃豔的腮紅,最顯眼的莫過於眉間的紅色花飾,紅色花飾下面還有鵝黃色的鋪底。再配上深厚的暗色背景,這張被化妝成的「花臉」還真有幾分「女鬼」的氣息。有網友說,這樣的妝容簡直連「神仙姐姐」也撐不住。而在外網的評價中,則有人說,「花木蘭怎麼把華為手機的標識畫到了額頭上?」
不只是花木蘭,鄭佩佩飾演的媒婆有一個一閃而過的側臉鏡頭,鏡頭中的她,演技在線,但面部也是超乎一般的白,兩頰上有濃重的腮紅,唇妝也是豔麗的大紅。最搶鏡的是兩條又黑又彎的眉毛,整張臉看起來宛如戲劇中誇張的人物造型。
其實在預告片中,花木蘭的妝容有好幾種,除了這個「相親妝」讓網友感覺到強烈不適之外,另外的造型還是頗受好評。一種是在家勤勞懂事的女兒木蘭,穿著樸素溫婉;還有一種是在戰場上廝殺的將軍裝扮。也有人認為,「如果把這個妝容放到電影營造的整體環境中,應該就會協調了。」
南北朝時期流行的「額黃妝」
以今時之審美看起來如此怪異違和的妝容,其實正是對史實的還原。《木蘭詩》中寫道,「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花黃」指的正是花木蘭的「額黃妝」,是南北朝時期的女子慣用的一種化妝造型。從南北朝時期壁畫中的女子形象中能夠看出,預告片中花木蘭形象的真實度是非常高的。有專業人士認為,可能好萊塢團隊沿用中國古代壁畫人物形象的同時,忽略了現代觀眾的鑑賞能力和審美特點。
額黃妝是興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妝容,一直延續到元代才慢慢消失,主要特點就是把額頭塗成黃色,上面再輔以飾物。梁簡文帝蕭綱的《美女篇》中說:「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李商隱《蝶三首》詩中有:「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在大量詩詞中,額黃會被「花黃」「蕊黃」「鵝黃」等詞所替換。額黃妝也並不是一種固定的樣式,而是有多個種類,因大小不同、形狀各異而千差萬別,額黃可以是最為簡易的圓點,也可以是極其複雜的圖形。額黃配上大袖翩翩的長裙拖地,再加上珠釵等裝飾性物品,更能突出女性的柔美,深受當時女性的喜愛。
這種妝容產生的原因,與當時佛教盛行有很大關係。女子將佛像中的眉間輪仿照在額頭上,在額間貼黃花。所以額黃的位置和佛像中七大脈輪的眉間輪的位置是一樣的。除了佛教原因之外,這種妝容也和民族融合有關。在多民族的文化碰撞中,北方的灑脫與中原的精緻產生了許多新的妝容形式,比如將大半個臉部打上腮紅、在兩邊的太陽穴畫上對稱的紅色月牙等等。
自從額黃妝產生以來,對後世女性化妝的影響在很長時間內不曾間斷,唐朝的花鈿,宋朝的花子,都受額黃妝的影響,而且各具特色。也有學者認為,額黃不僅在妝容上使女子更嬌豔柔美,同時寓意著具有洞察力和智慧,與當時女性的社會地位提高遙相呼應。
還有更誇張的啼妝、半面妝
女子本性愛美,早在戰國時期女性就開始塗粉化妝了。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女性的妝容也隨著當時的社會風氣經歷了多種多樣的變遷。從現在的眼光來看,有的精緻俏麗,有的大氣雍容,也有的濃烈怪異。這些妝容不只是女性化妝文化的一脈,也是一段時期社會風俗史的反映。
南北朝時期,除了花木蘭的額黃妝,還流行過另一種雅致的妝容:梅花妝,即在額頭貼梅花形的妝飾。據說南朝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在正月初七仰臥在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樹被微風一吹,落下一朵梅花,正好落在公主額上。額間被染成花瓣狀,怎麼也洗不掉。宮中女子見此紛紛效仿,剪梅花貼於額間,後來梅花妝逐漸形成一種風尚。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多民族融合的南北朝時期還出現過多種妝容,比如白妝、紫妝、佛妝、啼妝、半面妝等。白妝是拿白粉敷面,不施胭脂,追求素雅之美。紫妝,顧名思義就是在臉上塗紫色粉,紫粉由米粉、胡粉和葵子汁調和而成。佛妝和額黃妝類似,只不過是把整個臉都塗黃。還有更加怪異的妝容,比如啼妝、半面妝。啼妝就是在眼角下施粉,就像啼痕一樣。半面妝則是只化半邊臉,源自梁元帝的妃子徐妃。如今看起來不可理解的各種妝容,或許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只不過一種常見的普通妝容。
可惜的是,這些古代女子畫過的妝容,很多隻存在於文字記載中,而沒有留存的壁畫等史料,讓人們看到究竟是怎樣的面貌。但是,不管是額黃妝還是梨花妝,都側面反映了當時女性對於美的追求,為中國化妝史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筆,也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記者徐敏)
(責編:吳西露、李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