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如何活出來,如何被上帝悅納,這是我們人類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如何體現信仰的本質生活,出現了不同的模式。逃離塵世,深入簡出,成為修行的獨行俠,或大隱於市,依舊在人間,經歷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感同身受,卻流淌出信仰的理念。
一、借探討永生之道——給耶穌設置陷阱提問
聖經記載律法師不懷好意來試探耶穌。路加所用的「試探」,是一個非常強烈的動詞。這也是一個別有用心的問題。「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永生不只是一個長遠活下去的生命,而是經歷神同在的、一個豐富、完全、圓滿的生命,一個真正活出生命本質的人生。律法師期待耶穌這樣回答:「你只要接受我作你的個人救主。你不需要遵守律法,你可以進入神的國了。」 這樣他們就可以定罪給耶穌,不守摩西的律法的異端分子的帽子。
耶穌問他:「律法上寫的是什麼」,又問,「你念的是什麼!」正統的猶太人會在他們的腰間會繫著一個小皮袋,叫做佩經,當中盛放著經文──出埃及記13章至10節,「你要愛主你的上帝」是從申命記六章四節和十一章十三節而來的。因此,你打開你腰間佩戴的經文,就可以找到答案了。』律法師又加上了利末記19章18節「愛鄰舍如同愛己」。每個認識舊約聖經的人都知道他可以把律法上的一切要求總結成一些提綱。律法師指出律法的總綱:「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是順服神,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神,又愛鄰舍如同自己,就必得永生。」 你以為自己能遵守律法,但我想讓你知道,你根本無法做到。」耶穌的答覆有些讓這個人失望。
律法的原本目的是什麼?答案是,要讓人知罪。你要全心全意全力愛神,把注意力和時間完全集中去愛神。你也要全力去愛你的鄰舍,懷著恩慈、甘心樂意和熱切的心去愛鄰舍,竭力滿足鄰舍的需要,好像滿足自己的需要一樣。耶穌試圖引導律法師說什麼話呢?律法師本該這樣回答耶穌:「你說得對!我要得救就必須這樣行。但我無法遵行律法,那麼我怎能得救呢?」每當人們來到基督跟前,基督總是這樣對待他們。讓你自己察覺你無法靠自己的努力、表現而蒙神接納。舊約的獻祭讓人們可以顯現他們對神的信心和愛,用生命的計劃就是全人地愛神,用心、情感上、靈、身體、思想來愛神。
此輪的對話律法師沒有找到耶穌的把柄,也沒有思考耶穌對他的提醒,因為他本不是真心來求教。而是充滿惡意的設置陷阱。所以他馬上轉移話題,從永生話題轉移到,「誰是我的鄰舍呢?」
耶穌用一個故事來回答他,耶穌沒有正面回答律法師的問題,而是通過這個故事讓他繼續思考。耶穌回答的重點在,這個外邦人撒瑪利亞人做了鄰舍當做的事,他走過去探視這受傷的人,為他包裹傷處,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他到店裡去照應他。祭司與利未人卻沒有當回事,走開了。
耶穌在提醒他,你若盡了本分,你若真正愛神,你就會愛人,你會在那些需要你的人中找到鄰舍,你若不愛神,就根本不會看他們一眼。祭司和利未人繞開而去,因為他們心中沒有憐憫,因為他們不愛神,因此一看見這個被強盜打傷的人,他們就從另一邊走掉了。這位律法師承認,那個撒瑪利亞人才是這人的鄰舍。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注意這個故事中所出現的「行」。那人說,我該怎樣行?
祭司、利未人都不能作到,律法師如何作到呢?得永生是籍著信心。承認我是罪人,我無法成為義,我只是必死的罪人。認識這一點,就是信心的第一步。其次,我相信耶穌基督十字架寶血的恩典能拯救我,相信耶穌用寶血洗淨我的罪,使我得著赦免,並接納我。最後求主賜給聖靈,我相信可以完全按照主的話語去生活。
二、不接地氣的信仰者——高大上的宗教職業者
從耶路撒冷往耶利哥是危險的旅途。耶路撒冷在海拔700多米;而耶利哥附近的死海是地球上最低的水域水面,低於海平面約430米。在短短二十裡之內,兩地高度的相差卻有1000多米。由於路途險窄,怪石嶙峋,彎角出沒無常,此地使成為盜賊的樂園。
耶穌講述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發生的事情。這個人顯然有點魯莽。一般帶有貴重財貨,很少會單槍匹馬走這條路的,會結隊而行。然而他卻如此,不明此理,最後陷身於這種悲慘的境況,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這個人顯然期待有人及時幫助,可以脫離困境,他遇到三個人。
首先是祭司,但顧忌職責怕出意外。他可能看到一個身穿長袍的人,一個聖殿中很有職份的。這個人就是祭司,他也許到耶路撒冷有要緊的公務,履行獻祭儀式,協助人宰殺祭物等等,他擔心這個要是發生意外,他就不能承擔這個儀式。律法書規定:「碰了死人,他七天不得潔淨(民19:11)。恐怕這人是死的;一碰觸他,便喪失了在聖殿執事的機會;而他不願冒這風險。他把禮節、儀文放在救人之上。對他來說,聖殿和其中的禮節要比人的痛苦重要得多。
後來是利未人,擔心有詐承擔後果。利未人可能他想上前救援,擔心是當地的強盜是慣用的手法,他們當中一人會扮成受傷的旅客,進行碰瓷。當有人走上前來,其它的便會蜂湧而出,合力把他制服。這個利未人的座右銘是「安全第一」,他不會冒險助人。
現實中很多類似的情形,會讓人卻步。2011年10月13日傍晚,一名2歲女童在廣東佛山的五金城內被一輛汽車撞倒,司機肇事逃逸,後又被另一輛汽車碾過。而之後將近7分鐘裡,尚有呼吸的悅悅一直孤零零地躺在路邊,18個路人先後經過,但都當沒看見,沒人報警。最終,悅悅被第19名路人——一名撿破爛的陳阿姨抱到路邊,隨後被送往醫院急救。
此事曾引發國人的思考。一方面是冷漠,另一方面是勇敢的行動。有人解讀為,冷漠是源於一種旁觀者效應。他會意識到他負有00%的救濟責任,這種心理責任感會促使他立刻採取相應的行動,至少會去報警。但是,當有100個旁觀者時,他所負的責任就只有1%,其所承擔的心理救濟責任就大大減少,心理學家約翰·達利把這稱之為「責任擴散」。
三、接地氣的信仰者——好撒瑪利亞人的見證
在約翰福音8章中,猶太人稱耶穌為撒瑪利亞人。這個名號有時是用來稱呼那些破壞了宗教儀文的人,與猶太傳統格格不入,在正統人士的眼中,他是受鄙視的,祭司、利未人、律法師看不起的。
故事中的撒瑪利亞人可能是一位旅行的商人。看見這個躺在路上的人,他就動了慈心,他沒有視而不見,沒有逃避,反而顯出他的恩慈;然後用酒擦洗,用油膏抹,用布包裹傷處,顯出他的良善仁愛之心的行動;接著扶他騎上牲口,盡職,堅持到底,他自己寧可步行;最後撒瑪利亞人留下來照應那人,給他友誼、保護和醫療上的支持,也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對一個需要社會和醫療支持的人來說,這都是非常實際的幫助。那個人需要朋友、保護、治療,也需要食物和水。他需要一個安身之處,也需要金錢。撒瑪利亞人都一個一個解決了他的問題。
聖經中多處提到耶穌基督如何分辨那些擁有真正信仰的人和喊口號的人。擁有真正信仰的人不只是談論愛,而是透過實際行動去幫助窮乏的人來表達愛。
上個世紀撒瑪利亞的現代版真實再現。1912年 4月11日鐵達尼號上共有1308名旅客和 898名船員,最後有1517人喪生。不料啟航後第四天,就在大西洋的黑夜裡誤碰冰山。當時建造該船的工程師也在船上,經他詳細的檢查後,失望的告訴船長,船艙損毀嚴重,不久船將下沉。由於船上人多而救生艇不足,立刻秩序大亂。這時,一位乘客約翰.哈普爾牧師( Rev. John Harper),應邀到美國芝加哥慕迪教會布道。當泰坦尼克那巨大的軀體開始傾斜時,人們看見他衝上前去,喊道:讓婦女、兒童和沒有得救的人(指尚未得基督救恩的人―譯者)上救生船! 」兩個月後一位年輕人來到了慕迪教會,代替哈普爾牧師講道。他在船沉的時候還沒有信主,當他坐上救生船的的時候看到牧師的這一幕,深為這一幕所震撼,最後他得救後馬上找到一本《聖經》開始學習。來到慕迪教會,雖然他不會講道,但當他把哈普爾牧師的見證宣講出來的時候,引領數千人信主。
我們向人分享信仰和幫助有需要的人,要尋找明智和有效的方法去運用這些能力,走出教堂,分享上帝的愛,採取主動。要讓神的恩典成為你的動力,驅使你關顧窮人的主要原因。早期的教會有很美好的見證。
朱利安 (331-363年 )是羅馬帝國的君王,他在位時試圖重振羅馬的傳統宗教,他建造太陽神的殿,把殿裝修得美輪美奐,說: 「來太陽神的殿敬拜吧。」那時人們都上基督的教會敬拜。朱利安一度感到很氣憤,於是寫信給一個朋友講述這事,這個朋友是一個異教祭司。朱利安說: 「這些基督徒的迷信思想得以廣傳,全因為他們向陌生人樂善好施。這些耶穌的門徒不僅照顧他們中間的窮人,也照顧我們的窮人。」你觀察到什麼嗎?基督信仰不斷廣傳,給羅馬帝國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這位世上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對基督信仰做深入研究,並說:「到底是什麼令基督信仰這樣興旺呢?」結果,這些基督徒散發出無比的吸引力。他們的服事和充滿愛心的行動給羅馬帝國的文化帶來重大影響,沒有什麼可與此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