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觀專訪錢永剛:父親錢學森的最後22年[圖]

2020-12-05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上觀新聞報導 20年前。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大會,隆重表彰23位「兩彈一星」科技功臣。其中,錢學森無疑是最受關注者之一。他因已臥床未能出席,大會後在家中舉行了授勳儀式。

10年前。

2009年10月31日,98歲的錢學森走完了他的傳奇人生之路,病逝於北京解放軍總醫院。就在兩個月前,中央領導去家中探望時,錢學森還欣然表示:「我要活到100歲!」


1987年4月,錢學森、蔣英夫婦在德國留影。

錢學森與夫人蔣英育有一子一女,女兒錢永真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移居美國,兒子錢永剛當年也曾留學美國5年,回國後一直陪伴在父母身邊,直到雙親去世。

在錢永剛眼中,父親是位嗜書、喜靜、樂觀的老人,耄耋之年雖常年臥床,但他安之若素,從未抱怨生活質量不高。同時,他的思考並未停止,晚年不僅發出了「錢學森之問」,還倡議組建國家總體設計部,建議大幅縮短學制,服用超大劑量維生素,拒公開回應「畝產萬斤」舊作……在諸多領域,提出了相當富有遠見的新論述。

在錢永剛看來,「父親的思考並不局限在航天領域,他不僅是科學家,也是思想家,他的許多戰略思考是跨時代跨領域的。」

錢永剛

1948年10月生,錢學森、蔣英夫婦之子,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理學碩士,長期從事計算機應用軟體系統的研製工作。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中國航天錢學森決策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學院榮譽院長等。

退休後從未停止思考

2005年發出「錢學森之問」

高淵:錢老真正退休是哪一年?

錢永剛:因為他是院士,當時院士是不退休的,所以並沒有辦過正式的退休手續。1982年,他卸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5年後又卸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從那時起,他就不再去辦公室了。不過,那個辦公室一直保留了22年,直到他2009年去世。

高淵:他那個時候還是全國政協副主席?

錢永剛:對,他是在1986年第六屆全國政協第四次會議上,被增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的,當了兩屆多,一共12年,到1998年卸任。

剛開始那幾年,全國政協的開閉幕式他都參加的。1988年的全國政協七屆一次會議上,他還代表六屆全國政協常委會作了工作報告。但後來,他慢慢要坐輪椅了,就讓秘書代他請假,有文件也讓工作人員去取,拿回來他會認真看,並附上自己的建議。


1989年3月,錢學森參加全國政協七屆二次會議。年近八旬的他依然思路清晰、思維活躍,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

高淵:錢老晚年在做些什麼?

錢永剛:從行政領導崗位上退下後我父親的思考從未停止。從1982年卸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到1996年的那14年,是我父親晚年學術思想的高峰。1996年後,也就是他85歲以後一直到去世的13年,主要亮點就是2005年發出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在國內第一次提出系統工程

並推廣到國家頂層設計層面

高淵:退休後的前14年,錢老做了哪些事?

錢永剛:從1982年到1990年,他研究的重點是系統科學、思維科學,還有人體科學、社會科學。

系統工程的概念萌芽於上世紀40年代初,1978年5月,我父親在國內第一次提出了系統工程,他和另外兩位同志合作發表了《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

全文一萬多字,沒有一個數學公式,深入淺出地闡述系統工程,把系統工程的理論擴展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系統工程、法治系統工程等14種在不同領域可以實踐的系統工程。

高淵:他一生研究航天,為什麼這時候轉向研究系統工程?

錢永剛:這跟周總理有很大關係。周恩來生前曾跟我父親說,學森同志,你們航天的這一套,是不是可以推廣到社會的其他行業,讓他們也都來學學呢?周總理去世後,我父親一直惦記著總理的囑託。他對那些年從事航天事業的經驗與教訓進行了梳理,提煉出系統工程理論。

他用了三年時間,先是歸納出系統科學體系,隨後提出構建開放的複雜巨系統,提出了認識和解決開放複雜巨系統問題所應該遵循的方法論,這就是他的「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方法」。到了1990年,他和其他兩位同志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個科學新領域——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及其方法論》,就是他那一階段研究成果的一個總結。

高淵:系統工程理論可以推廣到國家頂層設計層面?

錢永剛:1990年那篇文章的發表,標誌著我父親把工程系統工程提升到了社會系統工程。緊接著,他向中央匯報,建議組建國家總體設計部,組織一批國內一流的專家,按照社會系統工程的理論,從全局出發,討論宏觀的戰略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站位高,不再由一兩個部委提出方案,而是由一個國家級的諮詢班子出主意,可以跳出職能部門視野的局限,抓住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戰略問題。

這就像上世紀50年代,當時世界上誰會相信中國能搞航天,但由老一代領導人果斷決策,老一輩科學家與廣大科技人員艱苦奮鬥,最終實現了中央決策,這就把國防安全的主動權抓在了手裡。


中央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

迄今為止僅此一人

高淵:當時錢老有沒有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提出過改革方案?

錢永剛:他曾指導中國航天710所做過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試驗。就是運用總體設計加計算機信息技術,對國家糧油補貼方案做數據模擬。

那時候,中央希望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途徑就是適當提高糧食收購價。但這會使城市糧價產生波動,進而直接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所以,怎樣既讓農民增收,又讓城裡人減少損失,就需要在城鄉之間找出一個最佳平衡點。

710所的方案做得很漂亮,實際誤差在3個百分點之內。當時有領導說,如果我們國家的政策都用這套辦法來驗證,就能大大降低拍腦袋決策帶來的風險。

後來,錢學森將710所運用的這套辦法,總結歸納為「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方法」。其實,這就是認識和研究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問題的方法論。

高淵:錢老剛退下來最想做的事,就是把工程系統工程發展為社會系統工程?

錢永剛:對,他是接地氣的,這就是他當時的目標,由此也引出了他在系統科學和思維科學的兩大學術亮點,現在越來越被學術界所認可。用他的話來說,今天的科學已經不是自然科學那一點東西,而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改造世界的整個知識體系。他希望大家能用這樣一個體系,去觀察、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而不僅僅只運用幾門學科的知識。

到了1991年10月份,我父親80歲的時候,中央授予他「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這個稱號迄今為止我們國家只授予了我父親一個人。

「錢學森之問」: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高淵:他發出「錢學森之問」經過了怎樣的深思熟慮?

錢永剛:往小了說,他思考了好幾天。

那是2005年7月下旬,我們接到通知,說中央領導過幾天要來看望我父親。那年他94歲,當時住在解放軍總醫院。

第二天,溫家寶總理一來,我父親就把他對教育的思考都說了:「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

高淵:錢老對這個問題思考了多久?

錢永剛:這個問題是他2005年發問的,其實可以追溯到1994年,那年他首次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

在我父親看來,我們的教育太傳統,只是教授人們簡單系統裡的科學與技術知識,以及如何學會用還原論的方法來認識和解決簡單系統的問題。但我們面對的,不僅是簡單系統,還有簡單的巨系統,更有開放的複雜巨系統。

而系統科學發展的成果,使我們有可能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集人類知識和經驗之大成,實現古人所說「集大成,得智慧」的夢想。智慧比知識更高一個層次,如果我們在21世紀真的能把人的智慧儘可能地激發出來,我們就能培養出真正一流的人才。

往大了說,這是他很多年來對「大成智慧教育」的思考。

高淵:「大成智慧教育」的核心是通才教育嗎?

錢永剛:很多人只知道錢學森是 「兩彈一星」元勳,其實他還是一個難得的、在各方面融會貫通的通才,他的學識是非常系統的。

「大成智慧教育」理念的核心之一,就是新的通才教育觀。他對通才的認識運用的是唯物主義辯證法,強調「通」是在「專」的基礎上通

「專」是在廣博的基礎上再專。學生的跨學科跨度越大,創造性才會越大。他提出,不僅理工科要結合,而且要理工文結合,甚至科學還要與藝術結合。因為科學培養的是邏輯思維,藝術培養的是形象思維,邏輯與形象思維要相輔相成。

「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另一核心,就是現代科學教育體系。客觀世界的知識太多,新知識層出不窮,我父親晚年將現代世界上的知識劃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軍事科學等11大部類,縱向分又有基礎科學、應用技術、技術科學等。如此一來,再多的課程也能容納在這個橫縱的體系中。


錢學森晚年在家中書房撰寫論文

高淵:如何具體操作,錢老有設想嗎?

錢永剛:他認為,我們現在的教育體製成才周期太長。一般來說,都是小學6年、中學6年,大學本科4年、碩士研究生3年、博士四五年,念完都快30歲了,腦瓜最好使的階段被耽誤了。

他以他自己讀書和後來教學、科研幾十年的經驗,認為這個過程可以大大縮短。他提出,從4歲到12歲用8年時間完成小學和初中學業,從12歲到17歲5年讀完高中和大學本科,然後18歲做一年論文,取得碩士學位即可工作了。如果要念博士,可以再學三四年,20歲出頭畢業。這就是他理想中的「大成智慧教育」的學制。

高淵:這樣的學制會不會只適合於智商比較高的學生,國內有沒有「大成智慧教育」的試點?

錢永剛:現在全國有46個大學、中學、小學分別設立了錢學森班,遍布19個省市自治區。學校根據自身具體情況,結合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理念,提出各自「錢學森班」的建設方案,並付諸實施。

我父親曾經說過:「我相信,我們中國科學家從系統工程、系統科學出發,進而開創的大成智慧工程和大成智慧學在21世紀一定會成功,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指導。」

服用超大劑量維C、維E和複合維生素B

維C服用正常劑量的100倍

高淵:錢老在醫學方面也頗有研究?

錢永剛:從80年代初起,他開始關注人體科學。他從行政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以後,更是花了很多精力研究醫學。他認為,人體也是開放的複雜巨系統,也要用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的方法來研究,要重建人體科學這個科學大類。

我父親甚至認為,醫學現代化的實質就是中醫現代化。他覺得,西醫還是把人體當作一個簡單的系統,考慮問題太簡單,人體哪有這麼簡單。


高淵:他有沒有為自己對症下藥?

錢永剛:這方面他是中西醫並行的。中醫方面,他跟我母親學習做氣功,做了一段時間以後,感冒次數明顯減少了。

西醫方面,他的老朋友——加州理工學院鮑林教授曾來看望他。鮑林是位化學家,拿過兩次諾貝爾獎,他有個理論是老年人服用超大劑量維生素有利健康。我父親信他,便開始服用。當時保障他健康的醫生都持謹慎態度,認為劑量太大。我父親說,我的健康我自己保障,不向解放軍總醫院領維生素,我自己買。

高淵:超大劑量維生素達到什麼程度?

錢永剛:比如維生素C,他吃的是正常劑量的100倍。傳統醫學理論認為這是不對的,因為人體吸收不了那麼多,吃下去又排洩出來了,等於沒用,甚至可能產生副作用。但我父親認為,在化學中,有一種東西雖然參與化學反應過程,但自身不損失一釐一毫,這就是催化劑,維生素就是起催化劑的作用。

從上世紀90年代到我父親去世,他一直服用超大劑量的維生素C、維生素E和複合維生素B。國內藥廠生產不了這麼大劑量的維生素,正好我妹妹錢永真生活在美國,就讓她定期買了寄回來。

高淵:你觀察下來,這麼大劑量服用維生素,對錢老身體好不好?

錢永剛:應該這麼說,他98歲去世,到最後腦子沒糊塗。他90多歲的時候,有時候我跟他聊天,他就會問那個老朋友還在嗎?我說,走了。他說,你看他們不聽我勸啊。後來,醫院也不攔著了,說錢老您就吃吧。我們從美國買的維生素,組織上還讓我們報銷,父親說,算了算了,就讓永真掏錢吧。

「畝產一萬斤遠遠小於理想數」

高淵:1958年6月16日,錢老曾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一篇短文《糧食畝產會有多少?》,明確提出:稻麥畝產量可以達到2000斤的20多倍。後來社會上都在議論,錢學森提出糧食畝產可達4萬斤。對此,錢老晚年是怎麼看的?

錢永剛:我父親在1958年第6期《科學大眾》雜誌發表《展望十年——農業發展綱要實現以後》一文,提出糧食畝產可達4萬斤的觀點。當時,我們國家的農業發展綱要中,提出黃河以北糧食畝產400斤,淮河流域畝產500斤,長江以南畝產800斤。那時候,我父親回國沒幾年,但他一直很關注農業現代化。他曾設問:如果更好地利用太陽能,是否可以突破「4、5、8」?他在那篇文章中還說,提高糧食產量的關鍵是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畝產萬斤糧是可以實現的。

這篇文章被一個記者看到,就摘錄「加工」成一篇豆腐塊文章,發在了《中國青年報》上。當時是大躍進時期,這話一下子就傳開了,都說大科學家錢學森說畝產萬斤沒問題,傳著傳著味道就變了。

高淵:錢老沒有親筆寫那篇短文?

錢永剛:首先,我父親有個習慣,但凡報刊、雜誌刊登他寫的文章,他都會做記錄,而這篇沒有記錄;其次,他寫的都是大文章,怎麼可能寫一小段文字來論述這麼大的問題,這不符合他作為一位科學家治學的一貫嚴謹風格。

高淵:有人在他面前提過這事嗎?他怎樣回應?

錢永剛:當然有人提,但他基本不吭聲。只有一次,有位海外學者給他寫了封信,問他這件事的真偽。我父親回信說,先生是聽了不實之辭而輕信了,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畝產一萬斤,才5噸,遠遠小於理想數……這封信,清楚表明了他對於畝產萬斤糧的堅信。

到他90多歲的時候,他的秘書有一次問他,現在又有很多人提當年這件事,是不是寫篇反駁文章,您不寫的話,我來寫。我父親說,我不寫,你也不準寫。秘書又說,那等您百年之後我再寫?我父親說,我走了以後你們也不能寫,不然別人都會認為這是我走之前交代你們寫的。


上世紀70年代末,錢學森在參加學術會議時思考問題。

高淵:錢老為何不讓公開撰文反駁?

錢永剛:我是這樣理解我父親的心思:雖然我當年的講話被曲解,但冤枉就冤枉了,這麼多年過去了,不用再來為這事翻案。同時,他堅持他的觀點,就是以科學的、發展的眼光來看,糧食畝產萬斤是可以實現的。

最愛讀書

一輩子不喜歡高朋滿座

高淵:錢老晚年性格怎樣,喜靜還是好熱鬧?

錢永剛:我父親這一輩子從來不喜歡高朋滿座。他上世紀50年代回國後,朋友圈就非常小,到了晚年,甚至和早先的朋友也來往很少了。但他有個學術小班底,有中科院自動化所的,有總裝備部的,還有他的堂妹錢學敏教授,再加上他的秘書,連他一共7個人。他們不定期聚會,我父親想起來了,就寫信請他們來討論問題。他們管這叫「小討論班」,我父親晚年的思考,不少都是跟他們一起討論過的。

高淵:錢老最大的愛好是什麼?

錢永剛:他一輩子喜歡安靜,最愛的是讀書。有一次家裡裝修,我怕把書弄髒,就全部封起來了。他沒說什麼,但一天下來都很不高興。我說,誰又惹您啦?他說,你知道我一天不看書有多難受。我趕緊認錯,從一個書櫥裡抱出一摞書,給他慢慢翻。

他看書的面很廣,什麼書都看,而且他看書效率很高。他有個在國外養成的習慣,看書不是從頭看到尾,而是認認真真看完序言和第一章,然後翻翻中間部分,再看最後的結論,這本書的內容他就知道了。但你說他看得快吧,哪裡有錯別字他都能指出來。他喜歡思考問題,平時話也不多。

後來他還愛看電視,看新聞和體育節目,偶爾看會兒電視劇,就會說不看了,盡瞎編。


上世紀70年代中期,錢學森在外地考察時留影。

「思想的先驅、科技的泰鬥、

育人的導師、做人的楷模。」

高淵:錢老對你們兄妹倆從小要求嚴格嗎?

錢永剛:談不上嚴格,基本上屬於不太管。一是他退休前太忙,沒時間管;二是他大概認為用不著管,孩子們挺自覺的,念書也不錯,管那麼多幹嘛。我念書的時候,是5分多、4分少,3分絕對沒有的,在他眼裡,這就行了。

高淵:你母親蔣英是著名聲樂教授,她跟錢老是怎樣的相處模式?

錢永剛:我母親基本上是夫唱婦隨,更多是陪著我父親。有時候,父親看書看累了,她陪他聊聊天,也會說說文藝界的情況,父親還會給些建議。

母親是70歲從中央音樂學院退休的,但還會在家裡給學生上課。有的學生唱得好,她會說,去給伯伯唱一首,這主要是想轉移我父親的注意力,放鬆一下。

父親故去兩年多後,母親也走了。我父親是2009年10月份去世的,到了2011年12月是他百年誕辰。我母親一直等著這一天,她在家裡祭奠了我父親,到了第二年春天就走了。

高淵:聽說他們的房子住了快半個世紀,一直沒有搬過家?

錢永剛:我父母是1955年回國的,開始在北京飯店住了幾個月。到了1956年初,搬到了中關村,一直住到1960年10月,從中關村搬到現在的航天大院。那以後就沒有動過,到我父親去世,一直住了49年,佔他整個98歲人生的一半。

房子大概有300來平方米吧。原來樓裡頭還住了另外兩戶,後來搬走了,就給其他工作人員住,包括炊事員、司機等。我父親臥床以後,還要給護理人員住的地方。

上世紀90年代,組織上曾打算給他蓋個帶院子的小樓,這樣他不出門就能在院子裡曬曬太陽。但我父親堅決不肯,他說我在這裡住了幾十年,習慣了,感覺很好,你們別再折騰我,把我折騰到新房子去,我於心不安,身體能好嗎?

高淵:錢老臥床多年,一般每天生活怎麼安排?

錢永剛:他的生活很規律,早上6點到7點做一個小時氣功,然後吃早飯,吃完再睡一覺,到10點鐘坐起來看報,然後坐著輪椅在家裡轉轉。午飯後再睡一覺,起來繼續看報,坐輪椅轉幾圈,躺下再做一小時氣功。一般6點吃晚飯,晚上聽廣播或者看電視,9點就睡了,至少要睡到早上5點多。

高淵:在你心目中,錢老是一個怎樣的人?

錢永剛:1986年到1991年那五年我在美國,回來以後,我就一直陪著父母。我父親把畢生智慧和心血都奉獻給了國家,國家也給了父親崇高的榮譽。應該說,沒有以錢學森為代表的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就沒有「兩彈一星」,就沒有現在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他是一個以祖國為重、以家庭為輕;以科學為重,名利為輕;以集體為重,個人為輕的人。

他的思考並不局限在航天領域,他不僅是科學家,也是思想家,他的許多戰略思考是跨時代跨領域的。總後勤部原政委張文臺上將曾這樣評價我父親:「思想的先驅、科技的泰鬥、育人的導師、做人的楷模。」我覺得,這是在21世紀對錢學森的一個新的概括。

相關焦點

  • 東方網專訪錢學森長子:父親教我如何看待名利錢權
    圖片說明:錢永剛教授接受東方網記者專訪     東方網記者喬禮12月12日報導:「父親的言傳身教,讓我懂得一個人該如何對待名和利,如何對待錢和權。」在「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誕辰100周年紀念日之際,東方網記者專訪了錢學森的長子錢永剛教授,他深情回憶了父親給予自己的人生教導。    跟隨父親一同登上回國遊輪異常興奮    時光回溯到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帶著妻子蔣英及兒子錢永剛、女兒錢永真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啟程回國。那一年,錢永剛7歲,妹妹錢永真5歲。
  • 錢學森之子錢永剛:高中沒畢業去參軍,34歲考上大學,成就如何
    錢永剛,高中沒畢業就去參軍了,一直到34歲才重新考上大學,40歲拿到碩士學位,最後投身教育事業,擔任多所大學教授。雖然,錢永剛的人生沒有父親那樣的功勳卓越,但錢永剛用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為祖國和教育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 父親年少成名,兒子大器晚成,錢永剛擺脫父親光環、追尋自我之路
    名人之子,不同尋常在當提的錢學森的名字時,大家並不陌生,他是家喻戶曉的兩彈一星元勳,更是開創了祖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火箭之王。錢學森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的建設事業當中,傾其一生磨平了中美之間幾十年的發展差距,給中國的發展刻下了深深的印記。錢學森的奉獻行為深深感染著當代青年,然而他也深刻地影響著他的兒子——錢永剛。
  • 錢永剛為何能免試進入加州理工?只因校長30年前對錢學森的承諾
    說起兩彈一星元勳,我想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火箭之王」錢學森。他曾放棄了美國加州理工大學豐厚的教授待遇,毅然返回祖國,從事兩彈一星研究。 跟隨錢學森一起回國的還有他的家人,而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一個不一樣的大學生。
  • 34歲大學畢業,錢永剛:假如我不是錢學森的兒子,可能得到的更多
    錢學森的守護與連累1948年,錢永剛出生,跟隨錢學森回歸時才7歲,可以說是和新中國一起成長的,他的經歷見證了我國剛剛成立初期的疼痛,18歲時,他也和所有成績優異的孩子一樣,有能力,卻沒有學可上。於是他索性去參軍入伍,在部隊裡做技師、做技術助理、同時兼顧學業。
  • 錢永剛授牌,時代小學有了一個「錢學森班」
    浙江在線11月9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梁建偉) 昨天下午,杭州時代小學來了很多貴客,其中有一位是「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之子錢永剛——他是來給時代小學成立全國第21所「錢學森實驗班」授牌的。
  • 錢學森子女現在如何?兒子:沒有借父親「光」,家教靠「身教」
    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因病逝世,享年98年。 錢學森先生一生的輝煌事跡數不盡數,而他的家庭生活也廣受關注,教育理念更是極為人所推崇。錢學森與夫人蔣英育有一對兒女,長子名為錢永剛,女兒名為錢永真。錢永剛和錢永真在美國出生,後來跟隨著父親錢學森和母親蔣英一同回國發展。
  • 錢學森兒女現狀如何?兒子:沒有沾父親「光」,家教全靠身教
    從1872年中國派出第一批官派留學生開始,一直不缺乏胸懷大志的中華兒女遠渡重洋,為的就是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知識,日後好回國建設從近代以來就積貧積弱的祖國。
  • 錢學森後人講述「錢氏家訓」
    60多年後,由錢學森的長子錢永剛先生推動建立的「錢學森班」在中國多所學校開花結果,他們中的很多人也由此加入中國航天,在新的時代續寫航天事業發展的新篇章。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學森的長子錢永剛先生做客湖南衛視《兒行千裡》節目,講述了錢氏家庭的家訓家風故事。
  • 兒子憶錢學森:一把芭蕉扇3個補丁 一塊表用多年
    錢學森長子錢學剛為此專程來漢。  在兒子眼中,錢學森是一個怎樣的科學家和父親?記者昨日專訪了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永剛教授。  52年中寫下三段勵志名言  此次展覽中,有幾段錢學森在不同年代說出的名言,讓錢永剛對父親有了更深的理解。
  • 科學界的泰鬥錢學森,一生報效祖國,他的後代現況如何?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宣告成立,受戰火影響,各行各業都急需進行戰後重建。 錢學森為我國國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2009年錢學森與世長辭,享年98歲,新中國能取得如今的發展成績,離不開錢學森的投入與付出,他是當之無愧的共和國脊梁。
  • 錢學森的霸氣瞬間:中國人怎麼造不出飛彈?難道比外國人矮一截?
    圖為1945年開始部署的美國ASM-N-2空地飛彈,能精準命中40-50千米外的目標。時間稍微往前倒幾年。新中國成立前夕,錢學森已在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先後任過教授一職,甚至參與到美軍火箭飛彈武器的研發項目裡。而在同年,一封署名"北方工業主管人"的信件,輾轉香港和北美,擺在了錢學森案頭。這封信倒是說得很清楚,希望錢學森能應邀回國,建立新中國自己的航空工業。
  • 錢學森之子錢永剛34歲才大學畢業,40歲讀完碩士,後成為多校教授
    而 身為錢學森之子的錢永剛與他關係如此緊密,又怎會逃離開時代的漩渦呢?錢學森回國使我國的原子彈發射至少推進20年。但若他沒回國,其子錢永剛也不會直到34歲才上大學,40歲才拿到碩士學位了。 錢永剛曾說:「如果我不是錢學森的兒子,可能得到的更多一點。」
  • 錢學森的子女現在如何?每個都才華橫溢,兒子教授,女兒藝術家
    作為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的人生是一段精彩的傳奇。1955年,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也正是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為中國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 錢學森之子錢永剛,高中沒畢業就去參軍,34歲考上大學,現狀如何
    而說到這些老一輩科研人員,很多人都會想到錢學森。錢學森是我國非常著名的科學家,他為我國的「兩彈一星」研究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如果沒有錢學森,我國相關領域的發展至少還要晚上20年。    眾所周知,錢學森夫婦都非常優秀,這就使得人們開始好奇錢學森的兒子究竟有什麼樣的人生經歷。錢學森的兒子名字叫做錢永剛,他高中沒畢業就去參軍,通過自己的努力在34歲考上大學,那麼其今現狀如何呢?
  • 我國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克服難關回歸祖國,一兒一女現狀如何?
    中國自建國以來,在高科技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原子彈爆炸、衛星升天、火箭發射等等,而只要談起這些,我們都不由自主地想到這一切的締造者之一錢學森先生。錢學森對我國的貢獻是不可衡量的,也因此獲得了很多稱號,「中國航天之父」聽著就能感覺到它的分量,不過最讓人難忘的是他突破險阻,毅然回國的故事。
  • 錢學森子女現狀如何?一路坎坷無特權,家教不靠言傳全靠「身教」
    所以錢學森與蔣英乃是一起長大,青梅竹馬,等他們年歲稍長,蔣家思念女兒,又將蔣英要了回去,不過為蔣英與錢學森定下婚約。1935年錢學森出國留學,蔣英隨後遊歷歐洲。12年後,兩人相聚於上海,1947年兩人結婚。婚後生下一子錢永剛一女錢永真。
  • 「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98歲去世,他的2個子女現狀如何?
    在2009年的時候,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的錢學森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98歲,留下了兩個子女,他們的現狀如何?在說到錢學森的一雙兒女之前,我想大家也應該先了解一下他們的母親,也就是錢學森的夫人蔣英。蔣英是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實際上蔣英在很小的時候就被蔣家過繼給了錢家,那時候她管錢學森叫哥哥,不過後來蔣家又把蔣英要了回去。
  • 葉永烈講述《錢學森》一書的幕後故事
    所以我在著力刻畫錢學森的形象的同時,也旁及「兩彈一星」的統帥聶榮臻元帥、懇請錢學森「出山」的陳賡大將、錢學森的摯友郭永懷、錢學森手下三員「大將」——任新民、孫家棟和王永志……此外,還注意勾畫與錢學森人生道路有著密切關聯的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其父親錢均夫、導師馮·卡門、夫人蔣英、堂弟錢學榘等。
  • 錢學森兒子為何能免試進入加州理工學習?只因校長當年的一個承諾
    ——錢學森  1935年,錢學森赴美國留學時期,國內的科技發展技術睏乏不堪,新中國也還沒有成立。心懷鴻鵠報國志的錢學森在美國加州理工大學艱苦學習,取得了航空與數學的博士學位,1947年,作為中國人的他成功擔任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的主任教授。  十多年間,錢學森在美國的研究學習取得了極大進展,與此同時,新中國也在用力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