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烈講述《錢學森》一書的幕後故事

2021-01-14 科學網

 

我寫錢學森的三條「準則」

 

雖然創口仍然隱隱作痛,2009年6月13日我踏上旅途,開始前往錢學森故鄉杭州的採訪……我一邊採訪,一邊寫作,很快進入了「角色」。

 

我與錢學森有過多次交往。1979年2月23日,錢學森出差來到上海,我應約到他所下榻的延安飯店。當時,我擔任電影《向宇宙進軍》的導演,拍攝的內容正是錢學森「管轄」的範圍。錢學森一身軍裝。進屋之後,摘掉軍帽,顯出開闊光亮的前額。他微笑著與我握手,眼角皺起了魚尾紋。一邊談話,我一邊作詳細的筆記。翌日,我根據他的談話整理出8000多字的記錄,並交打字員打字,向電影廠領導匯報。我一直保存著那份打字稿。

 

此後,在拍攝電影期間,跟錢學森有了許多接觸。《向宇宙進軍》分三集,每集半小時,總共一個半小時。其中第三集是《載人航天》,經錢學森批准,我率攝製組來到當時絕密的航天員訓練基地拍攝。

 

後來我當選中國科協委員,錢學森是中國科協副主席,在開會時跟他也有所接觸。

 

1980年6月17日,上海科學家彭加木在新疆羅布泊考察時失蹤,我奉命從上海趕往烏魯木齊。當我要求進入羅布泊時,卻因那裡是核基地而未能準行。我請新疆軍區致電國防科委,得到國防科委副主任錢學森的批准,我終於得以進入羅布泊……

 

在我寫作《錢學森畫傳》時,腦海中不時浮現錢學森的形象。

 

我確立了寫作《錢學森畫傳》的三條「準則」:

 

一是錢學森本人很少談及自己的身世和經歷,因此也就留下許多想像的空間,關於他的訛傳隨之流傳,其中不少是「真名人,假故事」。我在寫作《錢學森畫傳》時不得不擔負起「考證」史實的任務,期望本書能夠清除這些虛構、胡編的汙垢。

 

二是這本書以廣大年輕讀者為主要閱讀對象,讓「70後」、「80後」、「90後」們了解錢學森是怎麼走過來的,「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是怎樣走過來的,我們的共和國是怎麼走過來的。

 

三是雖然「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涉及種種艱深的科學原理,這本書卻力求用明白而流暢的語言使每一個讀者都能讀懂。我希望能夠寫出一個平實可信的錢學森,堅持用事實說話。即使是對於錢學森的種種爭議,也儘量用中肯、如實的文字向讀者說清楚、道明白內中的來龍去脈,但不作「裁判」。

 

此外,書中沒有「火箭之父」、「飛彈之父」之類頌揚性的稱謂,錢學森本人也不喜歡對他的不實讚美。「知識就是力量」和「愛國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是貫穿全書的主旋律。

 

錢學森的一生,如同一部中國的「兩彈一星」發展史。這本書主要當然是寫錢學森的生平,但是也寫以錢學森為主「兩彈一星」群體。正如錢學森本人再三強調的,「兩彈一星」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所以我在著力刻畫錢學森的形象的同時,也旁及「兩彈一星」的統帥聶榮臻元帥、懇請錢學森「出山」的陳賡大將、錢學森的摯友郭永懷、錢學森手下三員「大將」——任新民、孫家棟和王永志……此外,還注意勾畫與錢學森人生道路有著密切關聯的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其父親錢均夫、導師馮·卡門、夫人蔣英、堂弟錢學榘等。我還注意勾畫美國海軍次長丹·金波爾、加州理工學院院長杜布裡奇、錢學森好友弗蘭克·E·馬勃各自的鮮明個性。這樣的眾星拱月式的表述方式,會有助於讀者對於錢學森傳奇人生的更深理解。

 

2009年9月2日,我來到北京,錢永剛前來賓館看我,把數百張錢學森照片從手提電腦中當場拷貝到我的U盤裡,這樣解決了《錢學森畫傳》的「畫」的問題。

 

《走近錢學森》受到廣泛關注

 

我做事快手快腳。我啟動《錢學森畫傳》的寫作,實際上是在2009年6月,以3個多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錢學森畫傳》。我鬆了一口氣,總算兌現了對錢永剛的承諾。2009年10月13日我與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籤訂《錢學森畫傳》出版合同,並把《錢學森畫傳》電子文本交給責任編輯劉佩英。

 

《錢學森畫傳》這書名,由於帶一個「傳」字,出版社以為要改一下。於是,一度改為《中國首席科學家——錢學森》,錢永剛以為「首席」兩字會招來別的科學家的議論,不妥。我決定把書名改為《走近錢學森》,因為本書的主要讀者定位為年輕人,這本書是讓年輕讀者「走近錢學森」。

 

2009年10月31日中午,我接到北京朋友電話,告知錢學森去世。我起初將信將疑,因為此前曾經幾度傳出錢學森去世的假消息,所以趕緊上網查找,看到新華社發的消息,相信了。馬上致電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劉佩英、韓社長。他們正在廈門出席大學出版社圖書訂貨會,知道這一消息,表示立即抓緊出版《走近錢學森》。我趕寫了《萬眾送別科學巨星》一節,記述錢學森的去世,補入《走近錢學森》。在錢學森去世不到一個月,2009年11月30日,42萬字的《走近錢學森》就印出來了。

 

《走近錢學森》的出版,正好趕上錢學森去世這個關鍵點上,所以中央電視臺在一頻道的新聞聯播以及四頻道的中國新聞中都播出《走近錢學森》首發式的新聞,在當時造成很大的轟動效應。

 

不過,對於《走近錢學森》一書我並不滿意。在《走近錢學森》的後記以及首發式上,我都表示將做更深入的採訪,以寫出一部更有分量的錢學森傳記,即《錢學森全傳》。

 

在北京進行密集性採訪

 

錢永剛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一直惦記著我所說的「一部有分量的錢學森傳記」的寫作。

 

2010年3月20日,劉佩英來我家,商談《錢學森全傳》出版事宜。她告知,出版社希望在錢學森去世一周年之際出版。考慮到總裝備部在組織寫一部「官方版」的《錢學森傳》,我這本《錢學森全傳》只得改名為《錢學森》。

 

雖然劉佩英沒有明說,我猜測錢永剛最近會來上海,她是來打前站的。

 

果然,2010年3月25日傍晚,劉佩英駕車來接我和妻前往上海餘慶路逸雅軒,錢永剛和張天蔚在那裡等我。我送錢永剛及劉佩英各一冊香港版《解密錢學森》。那個夜晚,談定了《錢學森》的寫作計劃,初步決定5月上旬我去北京採訪,還細談了錢學森的「萬斤畝」問題。

 

2010年4月27日,我剛剛從四川成都結束全國圖書博覽會的活動回到上海,便收到錢永剛的電子郵件,非常詳細地開列了在北京需要做補充採訪的名單以及聯繫方式。錢永剛做事,像他父親那樣認真、細緻,看了那張採訪名單,我一目了然。

 

2010年5月11日,我與妻從上海飛往北京,進行了密集性的採訪。除了錢永剛開列的採訪名單上的人物之外,我還補充採訪了錢月華、柳鳴、任新民等多位與錢學森關係密切的人。使我特別感動的是,90歲的錢月華、91歲的李佩、93歲的李銳、95歲的任新民等眾多耄耋之年的與錢學森相關的人士均接受了我的採訪。

 

這次在北京採訪,每日早出晚歸,北至昌平,西至玉泉路,東至三裡屯,南至廣渠門。差不多我和妻每天總是最早進入自助餐廳吃早餐,然後像上班族一樣出發,踏上一天的採訪之路。中午在採訪地點附近找個飯店吃飯,然後繼續下午的行程。在我年輕的時候,經常在北京做這樣密集性、大工作量的採訪。對於已經進入「古稀」之年而且開了大刀的我來說,如此高負荷的採訪則顯得艱辛。我一邊採訪,一邊筆記,用光一本厚厚的採訪筆記本,又臨時買了一本新的筆記本。每天晚上,我要整理筆記,把採訪錄音(為了防止意外,我用兩臺數碼錄音機同時錄音)輸入筆記本電腦。差不多每天晚上要與錢永剛通一次電話,告知採訪情況,請教相關問題。另外,要與翌日的採訪對象通話,落實採訪地點和時間。

 

相關焦點

  • 聽葉永烈講述《十萬個為什麼》的秘密--中國數字科技館
    作為唯一參與過第一版至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寫作的作者,葉永烈對這部「超級暢銷書」的背後故事了如指掌。這本書給了他莫大的啟示,因為他寫的化學小品大都關於有機化學,而有機化學的「主角」是碳元素,於是他忽然有了「靈感」:為何不寫一本講述碳的科普故事書?就這樣,他花了半個多月完成了《碳的一家》,寄給了少年兒童出版社。幾個月後,他平生第一本書出版了。
  • 葉永烈為錢學森「畝產萬斤」翻案客觀嗎
    葉永烈的文章(上圖)引來很多爭議 附 葉永烈:錢學森「萬斤畝」公案始末 □吳拯修葉永烈先生在2011年3月3日的《南方周末》上發表了《錢學森「萬斤畝」公案始末》一文,詳細考證了這段公案的來龍去脈,披露了大量鮮為人知的歷史資料和所謂的內幕真相,得出了三點客觀評價。
  • 讀《葉永烈講述科學家故事》有感
    □鄭州市二七區汝河路小學李雨澤今天我讀完了《葉永烈講述科學家的故事》,從這本書裡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書中講述了許多有名的科學家的偉大壯舉和不為人知的故事。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愛因斯坦的故事。作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名字無人不曉,他的很多發現都被人稱為奇蹟。
  • 溫籍著名作家葉永烈講述名人書信背後的故事
    我摩挲故紙,竟然由此萌發用散文筆調寫一本名人書信背後的故事,書名就用《泛黃卻永不褪色》」--葉永烈  4月21日晚19:00,葉永烈做客籀園講壇,主題《歷史的絕筆——名人書信背後的故事》,聊起了名人書信背後的一段段故事,圖書館北二樓報告廳座無虛席。
  • 趙婷:葉永烈的「絕筆·絕響」與「專藏」
    2016年,《歷史的絕筆:名人書信背後的歷史側影》(以下簡稱《絕筆》)一書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最初打算寫100篇名人書信故事,字數太多了,寫至82篇就收工了,總共75萬字。「絕筆·絕響」系列並非只作舊物呈現的書信集,書信只是記憶的引子,是歷史的證物,葉老將書信背後的來龍去脈、傳奇故事娓娓道來,時微笑,時帶淚,書寫者的人品性情歷歷在目,字裡行間深藏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悠然迴響。正如《絕響》封底上所寫的:「有些人名,有些歷史,已經被時光放入收納盒,不再示人。然而,還有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卻在葉永烈的細心收藏、記錄下,得以借書信留存。
  • 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 葉永烈講述與「十萬」的半生緣
    著名作家葉永烈、上海交通大學女科學家曾凡一等《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編輯,也到場講述了他們與「十萬」的故事。  周晴介紹,為了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閱讀興趣和不同消費水平的讀者的需求,《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推出了三個新的系列,分別是在裝幀上更輕便、價格上更具優勢的平裝版;為有著不同興趣的讀者量身定做,可分卷出售的卷裝本系列;以及優選了最貼近青少年學習和生活問題的經典校園版系列。
  • 葉永烈遺作《絕筆·絕響》系列出版,140位名人書信再現時代情懷
    葉永烈晚年轉向從事當代重大題材紀實文學創作,也因此與眾多政治家、作家、藝術家、科學家乃至境外友人有著書信交往和採訪經歷,積累了大量歷史和書信資料。2014年,葉永烈將其多年收藏捐贈給上海圖書館的同時,也整理出他與眾多名家多年的往來書信,編輯成《歷史的絕筆:名人書信背後的歷史側影》一書,於2016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 展現生前側影,葉永烈《絕筆·絕響》修訂再版
    葉永烈一生創作了《鄧小平改變中國》《他影響了中國:陳雲》《走近錢學森》《歷史在這裡沉思》等眾多優秀作品,記者從天地出版社獲悉,葉永烈生前還在對《歷史的絕筆:名人書信背後的歷史側影》《歷史的絕響:名人書信背後的如煙往事》兩部作品進行精心的修訂修改。
  • 葉永烈談《十萬個為什麼》:書名是美麗的誤譯
    從1961年第一版到今年第六版,唯一的版版參與的作者葉永烈,日前在江蘇省第六次科普作家代表大會上,向聽眾講述了親身經歷《十萬個為什麼》背後的故事。葉永烈11歲時發表第一篇作品,19歲時寫出第一本書,20歲時成為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最年輕也是寫得最多的作者,21歲又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他說:「上小學時我的第一張成績報告單,語文和作文考試都是40分。
  • 作家葉永烈去世 成名代表作《十萬個為什麼》葉永烈都寫過什麼書?
    作家葉永烈去世 成名代表作《十萬個為什麼》葉永烈都寫過什麼書?]記者從上海市作家協會獲悉,著名作家葉永烈15日在滬病逝,享年80歲。  葉永烈生於1940年,浙江溫州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早年從事科普、科幻創作,並以科幻作品《小靈通漫遊未來》蜚聲文壇。由葉永烈擔任主要作者之一的《十萬個為什麼》叢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1987年至2000年,葉永烈擔任上海作協專業作家。從上世紀80年代起,葉永烈轉入紀實文學和長篇小說創作。
  • 「衢州文藝課堂」葉永烈的「絕筆·絕響」與「專藏」
    2016年,《歷史的絕筆:名人書信背後的歷史側影》(以下簡稱《絕筆》)一書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最初打算寫100篇名人書信故事,字數太多了,寫至82篇就收工了,總共75萬字。  「絕筆·絕響」系列並非只作舊物呈現的書信集,書信只是記憶的引子,是歷史的證物,葉老將書信背後的來龍去脈、傳奇故事娓娓道來,時微笑,時帶淚,書寫者的人品性情歷歷在目,字裡行間深藏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悠然迴響。正如《絕響》封底上所寫的:「有些人名,有些歷史,已經被時光放入收納盒,不再示人。然而,還有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卻在葉永烈的細心收藏、記錄下,得以借書信留存。
  • 葉永烈:一時強弱在於力,千秋勝負在於理
    當時上海少兒出版社正編輯一套青少年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麼》編輯曹燕芳負責《化學》分冊的組稿和編輯。看到葉永烈的作品,她眼睛一亮,先發了5個問題給葉永烈,葉永烈很快完稿,還多寫了幾個自己認為好的問題。最後,《化學》分冊的176個問題,葉永烈回答了163個。其它分冊的編輯看到後,也紛紛向葉永烈約稿。天文、地理、生物等方面的問題,葉永烈來者不拒。
  • 葉永烈向上海圖書館捐出「一卡車」私人檔案
    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葉永烈建立了完善的個人創作檔案,各種文稿、書信、照片、採訪錄音、筆記,作品剪報、評論、樣書等均分類保存。葉永烈長期從事中國當代重大政治題材紀實文學的創作,積累了大量的檔案和口述歷史資料,形成了相當規模的「葉永烈創作檔案」,成為中國當代歷史研究的一批原始文獻。
  • 著名作家葉永烈病逝 影響幾代人,難忘「十萬個為什麼」
    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十萬個為什麼》書名「借用」了蘇聯作家伊林的同名科普讀物,而因為《碳的故事》中詼諧活潑的文筆,葉永烈被邀請參加寫作《十萬個為什麼》化學分冊。後來成書的《十萬個為什麼》化學分冊初版本共收175個「為什麼」,葉永烈寫了其中163個。
  • 紀實文學家葉永烈向上海圖書館捐贈手稿等文獻
    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向葉永烈頒發了收藏證書。  葉永烈在當天的捐贈儀式上幽默地表示,自己曾設想故世之後在墓碑上寫著:「對不起,我不能再為您回答為什麼!」現在似乎可以改為:「請到上海圖書館找我!」  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介紹,這批數量龐大的捐贈文獻將以「葉永烈專藏」的名義予以收藏。這是上海圖書館首次為在世的中國作家命名的文獻捐贈專藏。
  • "十萬個為什麼"作者葉永烈:用文學講述科學故事
    核心提示  ■ 《十萬個為什麼》這套書以「大眾化的、小百科全書式的科普讀物」為特色,林林總總,來自生活和生產,來自讀者身邊,內容廣泛,無所不談。  ■ 《十萬個為什麼》之所以半個多世紀以來經久不衰、走進千家萬戶,是因為這套科普讀物的文學性、科學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從故事切入,再講科學道理。
  • 錢學森後人講述「錢氏家訓」
    60多年後,由錢學森的長子錢永剛先生推動建立的「錢學森班」在中國多所學校開花結果,他們中的很多人也由此加入中國航天,在新的時代續寫航天事業發展的新篇章。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學森的長子錢永剛先生做客湖南衛視《兒行千裡》節目,講述了錢氏家庭的家訓家風故事。
  • 葉永烈先生的十萬零一個為什麼?
    葉永烈,1940年8月生,淅江溫州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著名小說家,歷史學家,報告文學作家,尤其擅長科普科幻創作。葉先生形容自己為「一輩子的碼字匠」,一生創作超過3500萬字作品。在中國科普讀物中最具影響力。《十萬個為什麼》《小靈通漫遊未來》兩本書尤為突出。作為七零後的我,小時候最喜歡《小靈通漫遊未來》這本書,那雙烏黑髮亮的大眼睛,兩隻大耳朵,長著逗人喜愛的小圓臉,十分可愛。
  • 著名作家葉永烈病逝,享年80歲,曾撰寫《十萬個為什麼》三分之一內容
    《十萬個為什麼》,他寫了三分之一葉永烈1940年8月出生於浙江溫州,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他11歲起發表詩作,18歲開始發表科學小品。19歲時,他在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科學小品集《碳的一家》。
  • 著名「紅色作家」葉永烈去世,著有《「四人幫」興亡》等
    他更為人熟知的是一系列「紅色作品」。《受傷的美國》是關於美國「9·11事件」這一改變世界歷史進程重大事件的詳細記錄。此外,還有《他影響了中國——陳雲全傳》《用事實說話》《出沒風波裡》《歷史在這裡沉思》《走進華國鋒》《中共中央一支筆——胡喬木》《走近錢學森》《美國自由行》等。1989年被美國傳記研究所聘為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