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20-11-28 中國青年報

善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在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從內涵上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調的是制度和人的現代化,屬於上層建築層面的範疇,是比物質層面更高層次的現代化。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重大戰略任務加以強調與重視,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認識由淺入深、由外及內、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的重大提升,標誌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精髓

國家治理體系作為政治上層建築,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地域性、歷史性、文化性。馬克思講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從實踐來看,這些年來,一些國家不顧自身國情,照抄照搬他國制度模式,亦步亦趨追隨西方,將西方模式和治理方案奉為圭臬,有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發展長期停滯不前;有的依附於西方國家,喪失了自身獨立性;有的在「顏色革命」中陷入政治動蕩和國家分裂,現代化進程遭遇了重大挫折,教訓不可謂不深刻。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世界上沒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國家治理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國家治理模式。穩定成熟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必然要以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作為滋養,才能生根發芽、蓬勃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融入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我國歷史上的反腐倡廉、國家治理以及吏治等進行集體學習,並將其精髓要義創造性地運用到治國理政方方面面,體現了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從歷史的維度看,朝代雖有更替,但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主要基因並未中斷,而且一直在完善和發展。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的很多理念、智慧已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當中,成為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內在基因和鮮明標識,代代相傳、歷久彌新,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歷史反覆證明,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超大疆域、多民族、超多人口的大國,要實現良好的國家治理,如果沒有一個政權的集中統一領導,沒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就會變成一盤散沙,什麼事情都幹不成。無論是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的群雄爭霸、藩鎮割據,還是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各自為政,都造成了戰亂頻仍、山河破碎、生靈塗炭。如今,我國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體系,既契合了我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大一統的文化傳統,又吸收了現代政治文明發展成果,充分彰顯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再比如,新中國成立後施行的行政區劃制度既借鑑了我國傳統的行政區劃制度有益成果,又根據我國國情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其注入了現代化的內涵,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總之,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絕對不能割斷歷史脈絡,而要把歷史這本最好的教科書讀懂、讀深、讀透,堅持不忘本來,自覺掌握、傳承發展我國傳統治國理政經驗的精髓。

從現實的維度看,解決當前國家治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需要從我國傳統治國理政經驗中得到有益啟示。「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鑑。」我國現代國家治理進程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問題,往往可以在我國傳統治國理政經驗中找到答案或破解問題的「鑰匙」。比如,古代以在本鄉本土有知識、有德行,有才能、有聲望的士紳鄉賢為示範引領,在廣大鄉村基層發展教育、傳播文化,推動移風易俗等,就可為我們當前建設文明鄉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一些有益借鑑。

從未來的維度看,中國要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形成競爭優勢,必須大力弘揚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競爭。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放眼全球,與恐怖主義猖獗、民粹主義泛濫、國際金融危機、逆全球化等西方亂象相比,我國發展呈現出「風景這邊獨好」的局面,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形成鮮明對比,根本就在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顯著優勢和強大生命力,而這種優越性和生命力就來源於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又始終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根基。比如,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保護自然的矛盾問題,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哲學命題,強調尊重自然法則、順應自然規律。莊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還有,古人強調「取之有度」「用而不匱」「食不毀器,蔭不折枝」,這些都體現了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的思想,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對於當今的全球生態治理具有啟示意義。再比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儒家文化中「兼濟天下」的擔當情懷和「尚和合、求大同」的治理思想,跳出了地緣政治、零和博弈、單邊主義等傳統思維和格局,是對全球治理框架和體系的一次創新,有利於促進世界長久、可持續的繁榮和發展。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在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進程中,只有始終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堅定「四個自信」,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找準位置方向、強化核心優勢、突出自身特色,不斷提升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中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內容龐雜。從傳統治國經驗來看,其中既有積極的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的落後一面,比如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家長作風、官本位思想等。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因此,我們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釐清精華與糟粕,揚棄繼承、轉化創新,更好地融入當代、服務當下。

一是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就如何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的重大方針,為我們如何學習借鑑我國傳統治國理政經驗指明了方法路徑。創造性轉化就是在繼承和揚棄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傳統治國理政經驗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使之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組成部分。創新性發展就是全面把握國家治理的歷史坐標、價值取向和時代定位,把中國傳統治國理政經驗中仍然具有現實意義、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部分發揚光大、綜合創新,使其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相協調。

二是要堅持循序漸進。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循序漸進,不可能一蹴而就。近代以來,在救亡圖存的時代背景下,一些激進知識分子把阻礙中國現代化的原因片面歸咎於傳統文化,甚至將其當作沉重歷史包袱加以全盤否定,綿延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受到衝擊,有人甚至將傳統文化汙名化、妖魔化,當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誤讀、曲解也還有不少。這就需要我們持之以恆地抓好各級領導幹部傳統文化素養的學習培訓,引導各級領導幹部深刻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治國理政思想,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薰陶中提高認識、涵養精神、淨化心靈、化育品行。

三是要堅持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我們黨員幹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是為了修身養性,最終還是要推進工作。要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機結合、融會貫通,把古代治國理政經驗中的精華轉化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措施。比如,我國傳統的治吏經驗注重德、法並用。「重德」既表現在官員的選拔任免上注重對其道德品質的考察,主張「以德就列」「位各稱其德」,也表現在注重「官德」的培養教育,要求為政者時時加強自我道德修為,做到「三省吾身」「反身而誠」「潔己以進」「知行合一」。當前,我們抓好幹部思想教育培養和廉政建設就要充分借鑑運用這些好的經驗做法。比如,禮樂制度是傳統中國社會建構國家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石,在社會中起到了規範行為、維持秩序以及落實儒家倫理政治觀念的多重作用。近年來,我國加快建立規範禮儀制度,包括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建立憲法宣誓制度等,在傳播主流價值,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們應充分學習借鑑古代「禮樂之治」的治理智慧,對傳統禮儀進行認真梳理總結,深入挖掘和闡發其時代價值,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資源支撐、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作者:李軍,系海南省委副書記)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28日 15版)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習近平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習近平強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開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國家治理體系問題,強調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首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是治國理政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從兩個圖譜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化和升級版,是推進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定星盤、指南針、行動令和願景圖,是中國之治宏觀頂層設計的歷史豐碑。
  • 海南周刊 |《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近日出版 創意審視中華傳統文化
    海南日報記者了解到,省委黨校於2019年12月啟動「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課題,積極梳理總結中國古代治國思想和經驗中的精華,挖掘闡發其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時代價值。而《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書,正是課題組經過一年努力,推出的首部學術專著,並於近日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 堅定文化自信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我認為,核心要通過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統一全黨意志,引導全國各族人民爭做崇高道德的踐行者、文明風尚的維護者、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具體來講:第一,文化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制度是國家制度的重要內容和有機組成部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要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
  •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作出如下決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寧、國家統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 中共中央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作出如下決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寧、國家統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 論壇丨從兩個圖譜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化和升級版,是推進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定星盤、指南針、行動令和願景圖,是中國之治宏觀頂層設計的歷史豐碑。
  •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引領和規範作用。我國是有14億人口的大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國情複雜,我們黨在這樣一個大國執政,要保證國家統一、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需要秉持法律這個準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提高我們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
  • 高小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在三中全會部署深化行政體制改革中更加突出了行政體制改革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及其改革的協同性和系統性,更加強調了行政體制改革與其他方面領域的深化改革的整體推進的要求。在具體的部署轉變職能內容方面與二中全會以及今年三月份召開的全國人代會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推進現代國家治理進程
    商鞅治秦形成的科層官吏制國家,早於歐洲1800 年,商鞅是人類現代國家和現代國家治理的最早開拓者和奠基者;通過對商鞅治道的研究和宣傳,一定有利於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和社會主義自信,有利於中華文化的復興,以期為我國依法治國的偉大實踐提供有益借鑑。而,對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思想精髓和改革創新精神的研究和宣傳,是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的題中應有之義。
  • 弘揚憲法精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各地緊扣「弘揚憲法精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活動主題,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活動形式,打造強大聲勢,整體協調聯動,推動全民參與,使憲法精神深入人心...【詳細】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林念修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全面實施憲法是首要任務。
  •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證
    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角度對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做了比較詳細地描述,並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視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證」。從法理上來看,《決定》確立了「依法治國」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間的「必要條件」關係,實質上是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先是法治化」的命題。
  • ...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
    如何科學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 推進國家公共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公共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又進一步提出統籌發展與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 面向夢想,腳踏徵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時
    黨的十九大作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其中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的目標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著力推進城市治理能力 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審議通過的《關於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國際化水平的若干意見》,其中把「加快形成現代城市治理體系」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並在著力推進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上提出了具體舉措和目標——  在優化政務法治環境方面,深化「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設立政府大數據管理機構,建立涉外事務管理負面清單制度
  • 在疫情防控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它事關黨的長期執政,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楊建毅  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 六大體系推進海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本網訊 1月8日,記者從在福建廈門召開的2018年全國海事工作會議上獲悉,邁進新時代,海事系統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通過構建從嚴管黨治黨、安全治理、公共服務、依法行政、支撐保障和國際合作六大體系,全面推進海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安全可靠、綠色高效、高度智能、開放融合、世界領先、人民滿意,有效支撐交通強國建設
  • 中國發布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鍵在於什麼?首屆...
    十九屆四中全會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明確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把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放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首要位置,突出了黨的領導制度在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中的統領地位,有利於使黨的領導制度化、具體化、規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