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的第一智者,既不是諸葛亮,更不是郭嘉
作為一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成功塑造了很多鮮活生動的勇者、智者形象,如果用四字成語來概括這部小說,那就是「龍爭虎鬥」。
《三國演義》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更重要的是,由於故事的精彩性和可讀性,已經深遠地影響了國人的人生哲學和價值體系的形成。《三國演義》不但文學愛好者喜歡,很多從政或者從商的人也常常在小說中獲取人生智慧,很多軍事家和軍事院校甚至將之作為研究戰爭謀略的教材。所以有人說,《三國演義》其實就是古代「三十六計」的事例版。
魯迅先生說:「《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諸葛亮是歷史真實存在的人物,但真實的諸葛亮絕對不是小說中這樣的神乎其神,但就因為小說「妖魔化」地描寫,使得幾千年來,諸葛亮成為國人心目中智者與賢臣的典範。從「食其祿,忠其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角度說,諸葛亮的確忠誠可靠,是人臣楷模。但在整個三國系統中,他是不是最聰明的人呢?
當然這樣的討論只能僅限小說範圍,如果從歷史的角度考證,很多東西沒有可比性,很多事實的真實性和公正性也難以確認。近些年來,很多關於諸葛亮等的智力排行問題進行了很多探討,有人說第一智者應該是郭嘉,只是可惜英年早逝;還有人說應該是周瑜,不過心胸狹小,導致中年崩殂;也有說到與諸葛亮亦師亦友的水鏡先生司馬徽……
但如果細讀《三國演義》,參考傳統社會對於智者的評判標準,就會發現,上面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智者。《三國演義》裡智慧最高的另有其人,其才華和氣韻甚至超越了同時代的所有人,誇張點說,甚至事「前有古人,後無來者」。
《道德經》中,對於什麼是善,或者智慧的最高表現情態如何,老子用了一個很經典和精闢的比喻:「上善若水」。在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中,也用「水」來代表智慧。水的一切特徵和品德,就是智者的特徵和品德。
郭嘉確實很聰明,而且也以遠見卓識、運籌帷幄的能力建立了很多功績,但他畢竟戲份太少,活動內容不多。天不與壽,所以難以大篇幅探討。如果是水,郭嘉也僅僅只能算是清晨草業上的露水,規格小,時數少。
諸葛亮是水嗎?雖然劉備曾經很感激比喻自己為魚,久困涸澤之中,遇到諸葛亮就相當於獲得了救命水源。但諸葛亮絕不是水。諸葛亮固然奇計百出,固然有連弩、「木牛流馬」的創世發明,更有「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等各種作為,但評判其功績得失,僅僅可以認為他是一個盡責的總經理,而非站在歷史前沿的智者。
這並不是要故意黑孔明先生。試想,當時的國內形勢,漢朝的各項制度已經不適合歷史趨勢,君王暗弱、朝政腐敗、軍閥割據、民生凋零。的確,國家需要統一,政治需要整治,但相比更迫切的,是民眾需要休養生息,民力需要滋養和恢復。畢竟,哪怕從很遙遠的原始社會開始,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擺在首位的不是攻城略地,不是改朝換代,而是安居樂業。
劉備雖然血統高貴,但畢竟出身寒微,經過一番苦心經營,好不容易在各種勢力的糾葛中佔據了一方天地,形成了鼎足而立的格局。這個時候,蜀漢政權最需要的輕徭薄賦、使民養息,讓在戰爭中造成重創的國力、民力有一個喘息的機會。但諸葛亮及其親選的接班人,根本沒有考慮真正意義上國之根本的民眾的利益,而是不斷地折騰,六出、七擒、九伐,甚至集團董事長劉備還自導自演了一出傾國而出的自毀式戰役。
並不是要以諸葛亮為智囊代表的劉備集團消極怠惰,偏安一隅,而是欲速則不達,事緩則圓,如果蜀漢集團不是那麼急功近利,心裡有民眾,有長遠意識,不要主動挑起戰爭,而是像當年的朱元璋那樣「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低調地恢復和發展國力、民力、軍力,那麼事情很可能就像諸葛亮當初在《隆中對》中預測的一樣,「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軍以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則漢室可興,天下可定。
不是如水一樣順勢而為,以柔克剛,而是一副心急火燎,急於求成的狀態,諸葛亮的做為這是不是和「上善若水」要求背道而馳?
司馬徽道號水鏡先生,名字裡有「水」字,而且這個人從出場開始,就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樣,就連諸葛亮的將來,也被他一句「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總結,可謂是神仙般存在的人物。但他獲得太超然,太與世隔絕,太明哲保身,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所以,他雖然是智者,但不是智慧最高的人。因為最高的智慧,必然是圓融通達的。
在《三國演義》裡,還有一個叫左慈的道人。他為了勸諫曹操,用幻術驚嚇了孟德先生,結果初衷雖好,但效果一點都沒有,除了讓人感覺道術的神奇乃至詭異,讓人絲毫沒有智慧體驗。相比之下,同樣是勸諫曹操收斂野心,恪守臣道,另外一個人就巧妙而含蓄的多。
這個人就是管輅。關於管輅,《三國演義》上寫了他很多特異的地方,例如從小愛好特別,喜歡觀看星象、觀察動物,年幼就能背誦《周易》;善於猜謎,能夠判斷出隱藏的東西。最神奇的一件事莫過於給主宰生死的南鬥、北鬥星君下套,救了少年趙顏性命的事。不管故事真假,敢和神仙鬥、也有能耐和神仙鬥法的,從古至今人數不多。
但從小說寫作的角度看,對於他的種種神跡的描述,不過是為了鋪墊,為後面的精彩引路。因為管輅的種種不凡,所以曹操在打算稱帝的前夕,為了確保順利,在大臣的推薦下,回見了管輅,請管輅為自己看相,管輅的智慧在這裡才真正顯現了出來。
稱帝,對於一個權力、待遇、聲望遠超當朝天子的曹操來說,既是夢想,也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當然,那些忠心漢室的人,雖然反對,但也是敢怒不敢言,因為歷次鬥爭,都是以極其慘烈的流血結束的。估計管輅也是漢室政權的忠心維護者,但他比其他人含蓄,也更高明。面對這樣一個對於曹操而言意義重大,對於管輅而言極有可能引來滅門之禍的課題,管輅只是輕描淡寫地對魏王曹操說了八個字:「位極人臣,何必再相。」
別小看這區區八個字,非常見管輅揣摩曹操心理和駕馭語言的能力。「位極人臣,何必再相」,表面上是描述曹操現在的狀態,甚至有讚美的意思——你位高權重,在人臣中已經是第一位了,放眼當今,還有能超過魏王您的嗎?這句話潛在的意思卻是:「你最大的能耐或者福分也就是達到臣子的最高境界,問鼎帝位是沒有可能的。」
曹操也是極聰明的人,兩次問管輅,兩次聽到管輅這個模稜兩可的言辭,他也心裡就明白了,或者自己稱帝的命,或者事情還沒有發展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地步,勉強而為,預後極有可能不良。所以,距離帝位只有半步之遙、一紙之隔的曹操,放棄了篡漢的念頭,放出了「果天命歸我,願為周文王」的宣言,不卑不亢地表明了政治態度,也讓天下那些時刻提防人稍微放心。
管輅名字裡的「輅」字,原意是車轅前面的橫木。按照禮制,有「輅」的馬車,只能是天子乘坐。從名字裡的這個字,可以揣測出,管輅或者至少管輅的父親,是很有入朝為官、侍奉天子之前的想法的。管輅才能非凡,雖然答案讓曹操失望,但曹操內心還是很欣賞和佩服的。所以,曹操就有了將管輅這樣的人才納入智囊團的意願。曹操這個人,作為曹魏集團的董事長,最大的特點就是放棄一切血統、門閥、甚至沽名釣譽式的舉薦,在選人用人方面唯才是舉。
但在面對曹操邀請加入其政治集團,出任官吏的邀請時,管輅卻用另外一種方式拒絕了。而且,這樣的拒絕既不會激怒曹操,也不會讓曹操疑忌。管輅的拒絕屬於自黑式的,他對曹操說:「我額無主骨,眼無守睛;鼻無梁柱,腳無天根;背無三甲,腹無三壬,只可泰山治鬼,不可治生人也。」
這是一段非常專業的相術的說辭,從其大意來看,「背無三甲,腹無三壬」,簡單說就是身上的肉薄,不是那種背厚腹凸的人,估計管輅是一個比較清瘦的人。說個題外話,現在人崇尚骨感,喜歡無限度減肥,如果看到管輅的這段描述,應該有所警惕。因為從古代傳統的相術說,胖才是福相。
拋開相術不說,但從這個拒絕的理由,也反映出了管輅的人生智慧。管輅說自己的相貌做不了官,沒有做官的福分。其實就是間接地告訴曹操,不是我不想為您所用,只不過福薄命淺;雖然不能為您所用,讓我流落民間,我也是安全的,我的能耐只能鬥鬥鬼,在玄虛的世界折騰折騰,不會給您的統治造成麻煩或者威脅。要知道,自古以來幾乎所有的統治者,對於能人異士,要麼為其所用,要麼就堅決除掉,絕不會把人才留給對手,或者放虎歸山、任龍入海,給自己留下潛在的威脅。更何況,管輅面對的猜疑心非常重的曹操。一個自黑式的託詞,既保持了自己的清高,也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管輅後來被人奉為與姜子牙,以及創作了《推背圖》的李淳風、袁天罡等人齊名的神仙級別的人物,很多相術、風水術的著作,都假託管輅所著或者管輅的學派,深刻地影響了古代玄學的發展。
心底清明而不消極避世,才華奇高而能安身保命,順勢而為,深諳人心天道,所以,管輅才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智者。喜歡小編文章的話,歡迎訂閱、點讚、轉發,更歡迎朋友們發表不同意見,參與討論。以文會友,暢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