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7 15:44
這幾日,海寧人茶餘飯後熱議的話題,少不了杭州錢塘新區與海寧的「牽手」。
10月23日,雙方籤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海寧「杭海新區」正式納入錢塘新區戰略規劃範圍,雙方將以建設杭嘉一體化合作先行區為基礎,打造浙江省跨行政區一體化發展的示範區、領率區、樣板區和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標誌性大平臺。
杭州變「大」了,海寧也變「大」了。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海寧與錢塘新區跨江攜手,既為杭州「擁江發展」戰略拓寬了空間,也為海寧深化「融杭接滬」夯實了基礎,更為「杭嘉一體化合作先行區」當好了示範。
交通共聯按下「加速鍵」
要致富,先修路。互聯互通,方能為一體化進程按下「加速鍵」。
翁金線,沿著錢塘江途經海寧、海鹽和平湖,連起上海和杭州,堪稱中國公路發展的活化石。但對於海寧人而言,很長一段時間內它都是海寧對外交流的一條交通要道。
在杭州工作、退休的許村人唐建明今年72歲,他記得,小時候的翁金線還是砂石路,大家在坑坑窪窪中來往於杭州和海寧兩地,在今天看來當時的條件是那麼的簡陋,但它卻給沿線鄉鎮的交通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它拉近了杭州和上海兩個大城市之間的距離,引領一代又一代的海寧人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近年來,我市積極加速推進杭海城際鐵路建設,預計2019年實現「三通」,即全線隧道通、橋梁通、地下車站(除餘杭高鐵站)出入口通將陸續實現。
這個月,滬杭高速許村段改建工程正式開工,保通便道西段第一根樁順利打樁,標誌著工程進入全面施工階段,計劃2022年3月底完成抬升改造,確保在2022年杭州亞運會前建成通車;錢江通道北接線建設如火如荼,剛剛公示的鐵路杭州蕭山機場站樞紐及接線工程也跨江拉近了海寧與杭州的物理距離。
在暢通「大動脈」的同時,海寧融杭的各類「毛細血管」也正逐步打通。
長安鎮(高新區)與杭州下沙連接的棟梁路、文海北路、之江北路、春瀾路等4條主幹道路已全線打通並實現與杭州同路名;海寧至蕭山機場直達班線開通;9條入杭城際公交線路先後投入運行……兩地「斷頭路」基本消失,海寧全面打造融入杭州「一小時通勤圈」逐漸變為現實。
「但是,海寧還缺乏高可靠度,高品質的快速路。」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市尤其西片地區缺乏南北向的交通主幹線,東西向的主幹通道存在不足,也是當地居民關注的熱點。
在今年新出爐的杭海新區規劃中,杭海新區規劃範圍內,除滬杭高速公路許村段改建工程和連杭路工程外,還有多條道路和軌道交通配套正在規劃推進中,「多管齊下」拉近海寧與杭州的「時空」距離,積極打造同城生活模式。
海寧的大力推進也得到了杭州方面的積極響應。在海寧與錢塘新區籤約儀式上,錢塘新區管委會主任何美華就表示:「在交通上,利用軌道和快速路交通等,共同推動兩地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要謀劃兩地之間更多通道銜接,建設更多的快速路、主幹路以及過江通道,實現區域交通的一體化。」
產業共融凸顯新優勢
在長安鎮(高新區)老鹽倉,人們不僅可以看到波瀾壯闊的錢塘江回頭潮,同樣也可以看到全市湧動的經濟熱潮。從原先的農業對外綜合開發區走來,這片昔日以工業為主的開發區,正演繹著一幅產城融合、加速發展的壯美圖景。
長安高新區 楊立超/攝
這幾日,在長安鎮(高新區)新潮路東側、春潮路北側地塊內的美迪凱項目現場,工地上一臺臺挖掘機正開足馬力運作著,施工人員熱火朝天地忙碌著,該項目採用先進的技術,實施年產40萬套智能相機模組、5.5億片生物識別元器件的生產項目,項目達產後可實現產值12億元。
「在高新區工作人員『管家式』服務下,項目進展得挺順利的。」美迪凱副總經理蘇利國表示,企業選擇從杭州過來,看到了海寧的優勢,更感受到了海寧服務發展的「熱情」,項目在今年3月參加全市集中開工以來,建設跑出「加速度」,「紮根海寧發展的信心更足了。」
浙江美迪凱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長期以來,高新區就是杭州「東擴」的首選之地,但很長一段時間內,來的都是一些高耗能高汙染低附加值的企業,「杭遷企業」一度被當地居民認為含有貶義。
近年來,高新區大力「騰籠換鳥」,平臺形象不斷提升、通過「整村清零」、低效用地騰退等,高新區發展空間不斷拓寬,對外吸引力也越來越強。去年以來,美迪凱、佛吉亞、東城電子等許多優質項目紛紛落戶,就是最好的證明。
無獨有偶,在今年7月16日舉行的海寧市現代服務業招商推介會暨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上,18個項目落戶海寧,總投資達146.6億元,涵蓋創意設計、民宿旅遊、高端酒店、電子商務等領域。這些項目中,杭資項目達到了7個。
「這些年家鄉的發展讓我刮目相看,產業結構的提檔升級是讓我把公司搬回海寧的重要因素。」杭州克勤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文杰有感而發。
從杭州的經濟區位來看,如果說西部產業閃耀著數字經濟的光芒,那東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現代食品等產業優勢則和海寧有著較高的匹配度,推動產業間協作,為實現杭州錢塘新區和海寧市的產業協同發展、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機。
不久前,總投資118億元的中國寶武浙江總部項目落戶龍渡湖區塊,成為長三角央地合作標杆,許村鎮還引進了浙大網新杭海數字新城,目標爭創浙江數字經濟第三極。
產業共融,為海寧融入一體化注入了新的動力。
環境共享增添幸福感
「我們已經連續多年以兩位數增長了,去年我們是全國奧萊的第6名,營業額達到了25億。」看著絡繹不絕的消費者,杭州下沙奧特萊斯副總經理張曉輝告訴小編,「這裡大概60%以上都是來自杭州的顧客。」
儘管地處海寧,但在下沙奧特萊斯,往來的汽車很多是浙A牌照,已然成為了杭州、海寧兩地消費者公認的商貿中心。「如果不是你提醒我,我都忘記這裡原來是海寧。」採訪中,小編聽到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海寧奧特萊斯的二期工程
其實,隨著經濟交流日益密切,積極打破行政藩籬,跨區域共同發展,在國內多地已有實踐。
今年7月27日,「寧淮特別合作區」在江蘇盱眙揭牌成立,特別合作區由南京市江北新區負責開發建設,盱眙縣負責社會管理。去年12月,在廣東,深汕特別合作區正式調整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在不改變行政區劃範圍的前提下,實質上擴大了深圳的城市發展空間。
「這裡與杭州接壤,在享受海寧較為經濟的房價的同時還能得到杭州的很多資源。」前段時間,29歲的海寧小俞在毗鄰餘杭的萬城·杭寧府買了房,平時他在杭州上班,看中的就是這裡離杭州地鐵一號線南苑站只有約500米的距離。
「能不能爭取更多杭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海寧?」 「公共自行車能不能與錢塘新區、餘杭區通借通還?」在環境共享方面,他也有著更多的期待。
當前,區域融合著實讓長三角各城市看到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為此,很多城市想方設法搶佔先機,但目光始終盯著的是龍頭上海,搶佔長三角一體化利好無可厚非,但是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至關重要,能攜手共贏更為重要,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改善民生,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溫度。
「不是杭州、就在杭州」是杭海兩地突破「行政區經濟」的生動實踐。兩地人民已經同心同向同行,走在前列。
記者:錢海飛、凌姝燕
圖片:海寧傳媒中心
編輯:徐潔儀
15721622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