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由動脈網、蛋殼研究院、未來醫療學院主辦,君聯資本、BV百度風投、畢馬威中國、健康智谷聯合主辦的「2018未來醫療100強」論壇在北京富力萬麗酒店熱浪繼續。
未來醫療主論壇第二日由上午場和下午場兩場相互獨立、彼此關聯的論壇組成。
2018年,網際網路醫療大熱、生物醫藥大熱,而資本和市場的熱情背後,醫療的痛點是否得到解決?在資本市場上高價格的創新醫療項目是否具有高價值?如何才能找到叫好又叫座的高效商業模式?動脈網請來16位國內最受矚目的醫療創新項目掌門人,一同思辨。
上午場以「魚龍潮舞·原力的覺醒」為主題,由動脈網CIO劉暉先生主持,建德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相鵬先生、丁香園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先生、平安健康檢測中心市場總監趙然先生、微醫戰略市場部總經理李趙子女士、馬瀧齒科中國董事長邵宗宗先生、強森醫療創始人兼CEO何海洋、博德嘉聯醫生集團董事長林峰先生、聯想之星合伙人陸剛先生來到現場,並發表主題演講。
下午場以「海潮迴旋·傳統的新裝」為主題,由動脈網COO畢元峰先生主持,銀川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協會會長王航先生、九安醫療(002432,股吧)董事長劉毅先生、九州通(600998,股吧)醫藥集團終端電商事業部總經理萬有鋼先生、平安醫保科技副總經理兼首席醫療官鄭毅先生、國壽股權投資董事總經理張蕾娣女士、飛利浦健康醫療創新工場高級總監曾勇勤女士、平安創投管理合伙人張江先生、國藥在線總經理王樂天先生到場,並發表主題演講。
動脈網將16位嘉賓的精彩觀點整理如下。
魚龍潮舞·原力的覺醒
相鵬:由內而外的醫院創新思考
2012年左右,全國各地掀起電子病歷熱潮時,建德市第一人民醫院(簡稱「建德一院」)沒有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後來與一家臺灣企業合作,構建了無需HIS系統的全新電子病歷架構。建德一院以非常開放的心態購買非成熟產品,並自主建設臨床信息中心(CDR)。
相鵬先生認為,由於門檻高,醫療信息化發展相對落後,人工智慧產品也沒直接嵌入醫療行為層面,需要既懂醫療又懂技術的複合型人才做支撐。
要讓醫院深深嵌入到開發環境裡,基於醫生提出的技術需求進行開發。隨著對於信息化的深入研究,整個醫院的體系和醫院的氛圍在改變,醫院不再是由外而內購買產品,而是從內爆發出來的需求和產品越來越多。建德一院非常開放,大數據產品最終是要在醫院場景落地的,建德一院由內而外接收這樣的產品,也接收做產品的公司與醫院一起合作。
建德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相鵬先生
李天天:新技術背景下的服務模式變革
醫療行業中新技術帶來的最大的優點,是獲取數據的途徑和方式比以前大大豐富了。技術在進步,採集醫療級數據的設備已經從可穿戴發展到可植入設備。
高科技產品需要跟變革的服務模式相結合,才能產生最大的效益。以慢病管理為例,慢病患者實際上是在跟人性做抗爭,如果沒有服務模式的轉變,只提供設備和儀器是沒有效果的。
用設備加服務的模式做慢病管理,一定要挑選疾病,選擇能管好、能容易管出效果的疾病,風險相對較低,可行度會更高。對於重大疾病,採用設備加服務,並輔以社交網絡運營刺激,會產生良好效果。
此外,李天天先生分享了他對於新技術背景下服務模式變革的三點思考。
第一,必須強調專業的重要性;
第二,要以數據驅動服務;
第三,以連續的、整體的方式提供服務,價值更大。
丁香園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先生
趙然:成本外移之路--平行宇宙中的第三方醫療服
平安的健康服務中缺少實體客戶服務環節。在中國,大多數落地服務由公立醫院承擔,患者的就醫感受需要提升。
真正實現分級診療的前提,是有足夠多的第三方醫療服務供給。第三方醫療服務機構的出現,應當輔助公立醫院、民營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形成的醫療體系向患者提供應有的服務。
未來,第三方醫療服務機構會面對的專業化要求會越來越高,成本壓力更大、創新需求更明顯。
平安健康檢測中心市場總監趙然先生
李趙子:網際網路+健康醫療的演進路徑
人工智慧最大的應用機會在醫療健康,醫療健康最大的應用場景在中國,中國最大的場景是在基層。
國家政策從以醫療為中心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的過程中,醫療體系會經歷三個階段。1.0階段體現為優化就醫流程,為老百姓(603883,股吧)提供靈活就醫服務;2.0階段的特點是「雲+HMO」,通過場景前移的方式把更多的服務給到用戶;到3.0階段,將實現醫療、醫藥和醫保三醫聯動。目前正處於2.0階段。
在3.0階段,一方面,醫保便捷的結算、在線支付和處方共享將成為常態;另一方面,按病種付費及醫保驅動之下,將真正實現國家一直倡導的醫療健康大數據的共享和應用。此外,50%的常見病和醫療需求能夠在家裡面解決、35%的疾病能夠在基層解決、15%的重病到大醫院去願景將成為現實。
微醫戰略市場部總經理李趙子女士
邵宗宗:專科連鎖醫療服務機構的探索踐行
口腔和醫美是現在醫療服務連鎖或者醫療服務機構中最熱的風口,客單價高是其中重要原因。
任何一個醫療服務機構,不管是公立或者民營、國外或者國內,都必須要堅持堅定做好的兩件事情,一方面,要有自己專科特色的不斷進行研發和創新的臨床學科建設體系,另一方面,由學科帶頭人一直持續不斷在經營的教學醫療體系,這是醫療服務機構的明天。
到今天為止,馬瀧齒科的核心醫療團隊還有一部分手術是只有他們在全球可以完成,這是馬瀧齒科一直不斷前進的學科建設體系的成果。
醫療服務它的本位實際上是質量和患者口碑,在這個圈子裡沒有故事,沒有像網際網路一樣的泡沫、快速發展和故事。醫療服務診所不是靠數量取勝的,而是靠質量取勝的。所謂的質量是在於數量與發展規模的健康性,單獨的做一個診所做得再好,可能也能達到規模化發展的效應,但是過多、過快的投入會造成企業的災難。
此外,馬瀧齒科有幾個經驗可供分享。第一,醫療服務產品化,用產品的心態去做好醫療服務;第二,建立卷積神經網絡基礎上的財務運行體系,通過深度學習找到數據的規律;第三,探索嘗試前產業鏈,爭取在產品和技術上能夠有一些自主研發的突破。
馬瀧齒科中國董事長邵宗宗先生
何海洋:如何打破連而不鎖,診所要鎖住什麼
強森醫療的定位是打造中產家庭社區醫療的星巴克,何海洋先生分享了強森醫療在運營過程中的9點見解。
第一,醫療服務是一個相對線下、區域化的場景,需要建立有效布局,首先鎖定一個一線城市;
第二,由於城市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城市新區醫療資源的配置很弱,留下大量市場空白;
第三,鎖鎖定品牌住區和優質社區,線下服務的選址決策至關重要;
第四,鎖定70後到90後中產家庭;
第五,鎖定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
第六,不僅注重C端存量市場,而且不斷開拓B端增量市場;
第七,IT管理手段對形成有效的連鎖品牌不可或缺;
第八,打造支付方式價值化、保險化的優質產品體系;
第九,通過模式創新鎖定人才。
強森醫療創始人兼CEO何海洋
林峰:醫生集團落地環境-難以迴避之痛
中國醫療體系最大的問題是醫療資源的整體匹配不合理。
中國醫生集團發展滯後是因為醫生資源被體制固話在物理空間,而不是個人身上。
在基本醫療保障支付方式政府購買服務之前,醫生集團不應該嘗試與公立醫療機構進行利益分割,不能以醫保支付的方式套用公共資源。林峰先生認為,這種做法是違背社會倫理的。
公立醫院由於承擔了政府職能,為群眾提供保底醫療服務,不能成為醫生集團落地的場景。
儘管私立醫院本該是承擔高端醫療的載體,但國內私立醫院品質良莠不齊,大多沒有平臺化思維,很難承接高精尖醫療,因此也並非醫生集團落地的理想場景。
此外,診所也並非醫生集團的理想落地場景,因為假如連鎖診所沒有後端支撐,將會出現災難性後果。
博德嘉聯的解決方案是重資產自建醫院平臺,用醫院平臺服務醫生團隊,而醫生團隊服務好病人 。
林峰先生也提到,醫療服務具有區域屬性,必須以落地為目的。
博德嘉聯醫生集團董事長林峰先生
陸剛:穿越迷霧,探尋創新模式背後樸素的商業邏輯
近年來,各種形式的醫療服務創新和醫療技術創新非常火熱,但真正產生盈利者寥寥,並且沒有真正解決醫療的痛點。陸剛先生認為,這是由於商業邏輯出現了偏差,創新沒有觸及商業本質,應當圍繞剛性需求展開。
此外,陸剛先生指出,醫療行業生態極其複雜,存在掣肘性因素,必須要打持久戰,服務市場一定要分層。在這期間,一方面,要去扭曲化,如以藥養醫,這需要新醫改的機制去撬動;另一方面,要注意醫療行業項目發展會經歷3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連結和賦能期,第二階段是交易粘結接期,第三階段是生態形成期。目前,我們還處於第一階段,這一階段邊界條件尚不清晰,是不可能產生盈利的。此時,社保效率提升,商保逐漸壯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醫療服務的領域裡面,諸侯割據是一個相對長期的事情,不太會一統江山。而且這個市場足夠大,無需一統江山,也有非常多的機會。但陸剛先生也指出,資本寒冬並不一定就是創業的寒冬。
聯想之星合伙人陸剛先生
海潮迴旋·傳統的新裝
王航:線上診療的實踐和思考
網際網路醫療行業每年的發展都非常,投資進程是其背後一大推動力。
接下來,王航先生分享了他從事網際網路醫院行業的感想與展望。
第一,在醫療行業,當業務無法獲得政府、無法獲得大眾的支持的時候,創業者應當考慮,自身業務對現在的用戶群體帶來的價值是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在基層、在偏遠的西部地區,雪中送炭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第二,每個醫生最關注的是自己個人品牌的成長,以及所做的工作是否能夠為職業生涯長久的帶來價值。有了線上複診業務和處方權,醫生可以利用專業能力在業餘時間建立線上診所,這其實是未來獨立執業的重要形式。
第三,在分級診療相關政策引導下,大醫院在未來會與第三方平臺建立更多策略性合作。對於網際網路企業而言,運營線下醫院是極不擅長也無需擅長的,雙方合作一定會變成一種互補式合作。
銀川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協會會長王航先生
劉毅:從硬體走向互聯走向服務-家用醫療器械的轉型升級之路
我們在網際網路時代就沒有看到一家網際網路醫療公司真正能解決問題。所有網際網路醫療公司的根本問題只有一個,即到底對醫療服務本身是否有作用。
網際網路醫療做不起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醫生的時間價值沒有最大化。但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醫療服務方式仍在探索中。
AI替代醫生,那可能是20年以後的事。但移動網際網路和物聯網設備解決了醫療中的兩個問題,一方面,患者無需等到病情危重再就醫;另一方面,醫生無需面對面採集醫療數據。新技術的作用是把患者的病情分級,讓醫生得以區別對待,把時間分配給有價值的診療活動。
病情分級可以從根本解決將醫療服務從院內延伸到院外的問題,實現以患者為中心。
九安醫療董事長劉毅先生
萬有鋼:九州通轉型創新之路
網際網路並不能簡單地被視為一個工具,而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企業組成流程、經營管理模式的創新,需要更多打破原來的交易。
九州通轉型創新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線、貫通,建立集團內部統一的信息化系統;第二階段是互聯、增效,通過企業之間的互聯來提高市場流通效率;第三階段是融合、共生。九州通目前已經走完前兩個階段,正在步入第三階段。
九州通醫藥集團終端電商事業部總經理萬有鋼先生
鄭毅:科技驅動的保險及健康管理創新
在未來,需要將商業保險與大數據相結合,實現更好的產品創新、定價和風險管理。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和結果導向也是未來保險及健康管理創新的趨勢。
平安醫保科技副總經理兼首席醫療官鄭毅先生
張蕾娣:新時代背景下的大健康產業投資
大家都在講大健康的產業發展機遇很大,人口老齡化也好、城鎮化、中產階級崛起,帶來了巨大的新需求。但另外一方面,挑戰也是巨大的。挑戰在於儘管面臨更大的需求,但更大的需求如果沒有支付環節的解決,則是一個偽需求。
醫療創新行業的創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是自身解決的問題是否真正的核心問題,自己提供的問題解決方案是否能夠真正的被接納,以及在未來醫療變革的環境裡面自身將處於什麼位置和格局。
第一,思考清楚誰是真正的支付方;
第二,明確自身模式和平臺可以為行業帶來哪些真正的價值;
第三,接受醫療的產業本身是一個非常長周期的產業,很難出現爆發式增長的現實。
國壽股權投資董事總經理張蕾娣女士
曾勇勤:飛利浦創新的野蠻人指南
現在必須要跟終端的臨床的實踐者一起去共同創新,然後去看到最能夠解決他們痛點的一些綜合的解決方案。醫療創新要以終為始,只有這樣,做出來的東西才是能夠被人認可的。這兩點是我們創新的指導思想。
飛利浦健康醫療創新工場高級總監曾勇勤女士
張江:平安保險醫療健康投資邏輯
在全球來講,平安創投基本上都是針對技術創新的公司。最近遇到一些挑戰,但平安創投比較謹慎,如果繼續有投資機會的話,會關注的第一個就是技術型平臺,往往是紮根於大學。
平安創投管理合伙人張江先生
王樂天:醫藥流通的新格局與未來
未來的新藥房,在新零售改造之後會呈現完全可以依託社會化藥房,依託一個網際網路的平臺,對藥品進行跟蹤的狀態。
國藥在線總經理王樂天先生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動脈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