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鄰……耐得住寂寞

2020-12-04 與作家丁玲同名

老子所說的「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與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鄰」,道理相似。修道的人,自然會與修道的人在一起,因為志同道合。所以,「真正為道德而努力,不要怕寂寞、怕悽涼,縱然不得之於一時,也得之於萬古」。南懷瑾先生笑言,做人做學問,也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才行啊!

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要做表面功夫,堅持自己的理想,不要被外在的事物所影響。因為真正為道德做學問的人,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節操不移,才能出世入世,志在利他。

從前,有位年輕的獵手,他槍法極準但總捕獵不到大雁,苦惱的他找一位長者求教。長者把他領到一片大雁棲息的蘆葦地,指著站得最高的一隻大雁說:「那隻大雁是放哨的,我們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發現異常情況就會向雁群報警,所以接近雁群往往是很困難的。但我有辦法,你現在故意驚動雁奴再潛伏不動。」年輕人照做了。雁奴發現年輕人後立即向同伴發出警告,正在棲息的雁群聞訊後紛紛出逃,但沒發現什麼,便又飛回原地。長者讓年輕人如法炮製了好幾回。終於,幾乎所有的大雁都以為雁奴謊報軍情,紛紛把不滿發洩在雁奴身上,可憐的雁奴被啄得傷痕累累。「現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長者提醒道。於是,年輕人走進了蘆葦地,雁奴雖瞧在眼裡但也懶得再管,年輕人舉槍……

人生常常會這樣,忠誠的人被誤解,被誤解的人不能堅持到底。

說到志在利他的寂寞者,便想起了魯迅先生筆下的「魏連殳」,一個最終沒能堅持自我的孤獨者,一個在孤獨中悲哀死去的理想破滅者。曾經歷過辛亥革命風暴,接受過「五四」新思潮洗禮的魏連殳原是一個正直、善良、不滿現實的知識分子,在貧困的境遇裡遍嘗人間辛酸,飽嘗世態炎涼。生活經歷使他一度成為舊勢力面前的叛逆者、舊習俗籠罩之下的異路人。看透了舊制度所特有的產物——虛偽、冷酷,所以「對人總是愛理不理的」,但他冰冷麵容下仍未失去火熱、善良之心——願給失意者和小孩子以溫暖。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做直銷需要有德商?德不孤,必有鄰
    但是,很少人會告訴你,做直銷得有德商。什麼是德商呢?就是一個人因為品德好所帶來的的財富商機。正所謂,德不孤,必有鄰!1、為什麼做直銷需要有德商?做直銷的人,其實就是在以自己的個人魅力去管理團隊,去構建一個全新的圈子,讓這個圈子的人能夠在某一些人的引導下,成為更好的事業開拓者。
  • 人生智慧:治學要耐得住寂寞,做人要經得起風雨
    文/駿非01人生在世,大凡想有所作為的人都愛學習,但自古以來治學之人總是寂寞的,想要成為大胸襟,大學問的人就要耐得住孤獨。做學問的人自準備做一件事,就是為學問而學問,勢必要準備一生的寂寞。o2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則群魔退聽,馭橫者先馭氣,氣平則外橫不侵。
  • 《菜根譚》: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
    這句古語的意思是說,一個堅守道德準則的人,也許會遭受短暫的寂寞;而那些以攀附權貴為人生目標的人,終究會孤獨一生。有遠見的人能夠通過現象,認清事物的本質,能夠看到不遠處的未來,所以他們寧可忍受暫時的寂寞,也不會趨炎附勢,而遭受永久的悽涼。誠然,我們若要取得一番成就,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
  • 每天學點國學:德不孤,必有鄰
    【原文】子曰: 「德不孤,必有鄰。」【譯文】孔子說: 「有道德的人不會感到孤獨,他的內心必有所寄託。【見解】李白詩云: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以德修身的人,往往態滾滾紅塵中顯得孤獨、, 寂寞, 但他的內心世界非常人所能及,他們追求的不是公利,結交的不是狐朋狗友; 他們追求的是道義,是真理,是天地良心,是人類自知。有德君子的內心, 是豐富的精神家園,那裡絕不會荒蕪和寂寞。
  • 耐得住寂寞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大事
    耐得住寂寞的人,就像是一個戰士,隨時都做著衝擊的準備,就算前面是銅牆鐵壁,就算四周全是屏障,他也能衝破束縛,展現自己的最佳狀態。好狀態的助攻,才是成功的重要前提,你連小小的寂寞都戰勝不了,又怎能戰勝未來路上的風雨呢?
  • 今夕何夕|耐住寂寞
    文|今夕何夕 編輯|淑為 圖片|均來自網絡寂寞了嗎?是否想過了許多?為什麼會寂寞?怎樣對待寂寞?心理上是否承受的了?沏一杯熱茶,手捧一本自己心愛的書,與寂寞,一起同行,不是更好嗎?我常常面對寂寞,不僅僅是心靈上的寂寞,但我都能面對寂寞,因為我耐得住寂寞。獨坐窗前,抬起發昏的頭,看一看窗外紛飛的黃葉,看一看匆忙的行人,讓寂寞隨風去吧。我只要一份心靈的清靜,別無他求。風一樣的激情,載不動我得一絲清愁,雨一樣的火焰,澆不滅我奔放的思緒。
  • 用典 | 德不孤,必有鄰
    德不孤,必有鄰。——《在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德不孤,必有鄰。」語出《論語·裡仁》篇,是孔子說的一句話。孔子認為,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相隨。德不孤立,必以類應。故有德者必有其類從之,如居之有鄰也。」孔子強調「道之以德」。在其看來,有德之人,會被眾人所環繞,好學的人會自己聚集到有道德的人身邊。人們交朋友總是喜歡尋找與自己性格相近、品德相類的人,於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周易·繫辭上》有言「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周易·乾卦》又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闡釋的也是此意。
  • 一個人的頂級修養:耐得住寂寞
    首先請學會做個耐得住寂寞的人!太用力的關係,會失去平衡在東南亞有一種捉猴子的陷阱,他們把椰子挖空然後用繩子捆起來,接在樹上或固定在地上。耐得住寂寞,才能升華自我能夠享受孤獨,耐得住寂寞,是一個人高級的修養。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華,熬得住孤獨方能等到花開。前幾天看見閨蜜的朋友圈發了一張毛筆字貼。
  • 今日讀書推薦《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因為耐得住寂寞,所以成功,因為耐得住寂寞,所以幸福,讀懂寂寞的人,一定是最堅強,最溫柔,最有魅力的人!一枚珍貴的藍月亮不在服務區的愛一生的情人第一片綠葉的約定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那一段錯愛的情緣第四章 一個人的地老天荒相忘於江湖吻你,在三十年以後愛情飛不過江湖那些像煙一樣的愛情人間最美的注視與愛情無關,與寂寞有染
  • 耐得住寂寞,方得人生真諦
    放原著不讀,聽別人拆的七零八落的說書稿,美其名曰「用最少的時間讀最多的書」。照這樣讀法,讀的越多糟蹋的越多。現在社會也沸騰浮躁,什麼都要快一點,再快一點。外賣快遞員們一邊看著手錶,一邊跑得飛快。即使吃飯,大傢伙也要一手抓筷子,一手握手機,佐以手機下咽,生怕一不注意漏掉什麼重要的信息。書中有一篇池莉的《懷舊究竟是什麼意思》,講的是約同學吃飯的故事。
  • 光明日報:德不孤,必有鄰
    原標題:德不孤,必有鄰   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五四」青年節和北大師生座談中,講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說:「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 姑娘,你要耐得住寂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說到寂寞,常人聯想到清淨孤獨,沒人與你交往,到這僅是對寂寞的一種理解。在陌生的城市裡,沒有屬於自己的角落,望著來去匆匆的人影,唯獨沒有關心自己的那個身影,生病了,躲在棉被裡,覺得自己好冷……這些都是女人的寂寞。
  • 只有能夠耐得住寂寞, 才能守得住繁華
    是否耐得住寂寞,是對堅守的考驗:有的人能夠守住精神的底線,有的人卻淪喪了道德;同時,寂寞也是對修煉的考驗:有的人面對誘惑能從容鎮定,能夠參悟人生的真諦,有的人卻被生活所控,跌到地獄的深淵。守得住寂寞不一定都能通向成功,但所有的成功必來自與寂寞奮爭的過程。
  • 領袖用典丨德不孤,必有鄰
    「德不孤,必有鄰」的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無援,必定會有同他相親近的朋友。  強化道德修養一向是儒家推崇的理念。南宋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解釋此句說:「德不孤立,必以類應。故有德者,必有其類從之,如居之有鄰也。」人與人相處,總是喜歡尋找與自己性格相近、品德相類的朋友。
  • 只有耐得住寂寞,潛心苦練,才能達到目標
    倘若你是一塊可造之材,寂寞就是一塊磨刀石。在漫長歲月的打磨之中,你不斷適應各種接踵而來的艱難困苦、不斷地同各種挫折做鬥爭,不斷積累、總結所有的經驗,為最終獲得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能耐得住寂寞,不浮躁,經常保持平靜的心情,積極吸收、兼容並蓄、積極進取,最終總會有所作為。
  • 耐得住寂寞的人,能有所作為。
    紛雜擾亂的場所固然會使人沉溺心智,但是枯燥寂寞的場所更容易讓人喪失心氣。所以修學的人應該靜下心來,寡言少語,從而達到內心的寧靜。更應當順應自己的志願,適當地放鬆自己,是自己快樂一些,從而使自己的本性變得豐滿而圓融。在紛雜擾亂的地方能保持內心的寧靜,你就會脫穎而出。
  • 人生,有一種智慧,叫耐得住寂寞!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著急」
    做人做事,要能耐得住寂寞!人生,有一種智慧,也叫耐得住寂寞!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著急」,他們會在寂寞中磨練自我、提升自我。在我國歷史上,有許多傑出人物,就是在寂寞中成就輝煌人生的。現實生活中也不乏有能耐得住寂寞的人,他們能夠從內心專注於自己的工作,能夠從內心熱愛自己的事業,成為自身領域內最厲害的人。一汽集團總經理竺延風就是一位生活很低調,耐得住寂寞的企業家。他說:「我自己說過耐得住寂寞20年,那不是說的,是要忍耐,不能著急。」
  •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1】: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白落梅 《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2】:我是一個習慣在夜幕中獨自寂寞的人,寂寞並不是一種頹廢,只是給喧鬧的白日尋找一個沉靜的藉口。
  • 高靜:德不孤 必有鄰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從古到今,道德高尚的人,總能擁有志同道合、忠心耿耿的朋友。馬克思曾說:「友誼像清晨的霧一樣純潔,奉承並不能得到友誼,友誼只能用忠實去鞏固它。」一個人如果志向高潔,心胸開闊,自然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 德不孤,必有鄰
    「德不孤,必有鄰。」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抗疫行動也是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的無私擔當。我們回應著世界的目光,也切身感受到來自國際社會的支持,感受到「我們的朋友遍天下」的溫暖。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政黨領導人、國際組織負責人發出力挺中國的聲音,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一批批急需的醫療物資從世界各地運抵中國,這是用物質力量表達對中方的堅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