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你要耐得住寂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020-12-14 瀟璃日記

說到寂寞,常人聯想到清淨孤獨,沒人與你交往,到這僅是對寂寞的一種理解。在陌生的城市裡,沒有屬於自己的角落,望著來去匆匆的人影,唯獨沒有關心自己的那個身影,生病了,躲在棉被裡,覺得自己好冷……這些都是女人的寂寞。

耐得住寂寞的女子,他們懂得適時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受外界情緒的幹擾和牽引,能正確處理心中的怨氣、憤怒、悲傷等不良情緒,在任何時候她們表現出來的都是從容和淡定。一生經歷繁華,終將歸於寧靜,經得住生活的考驗,不論安樂或艱苦,總能將一切看淡泊。

林微因是大家眼中的集萬千幸運於一身的「萬人迷」,這是她享受的繁花與矚目。然而,一個留學歸來的大家閨秀,從當初的不會燒白開水,到後來的挑水做飯,上街打油買醋,甚至修葺房屋,拖著病體照顧一家老小,這時的她與地道的農村婦女無異。一個從繁華走出來的女子,將比常人更能感受到中間落差的寂寞。繁華的日子固然美麗,但是繁華往往是短暫的。當一切歸於平靜的時候,我們要用一顆平淡細膩的心來享受寧靜的樸素和真實。董卿在節目中說過,在億萬矚目的春晚直播後,一個人孤單的走在空曠的大街上,一個人的那種心酸,那是一種「繁華過後的寂寞」,「知道了那種繁華是真實的,也知道那種孤單也是真實的。」

只有真正體驗了寂寞的人,才會更加珍惜生活的溫馨,因為只有耐得住寂寞才會擁有一份平淡如水的心境。耐得住寂寞,也是一種困境中的體驗,是我們的人生走向成熟的裡程。寂寞的時候,是我們面對真實自我的時候,寂寞的時候可以和自己做傾聽的交談,內省自己,撫慰和解脫自己。

寂寞使空虛的人孤苦,淺薄的人浮躁,睿智的人深刻。生命的旅程中,誰也不可能擺脫寂寞。一個女人必須耐得住寂寞,因為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不寂寞。命運的行程中,每一個人都是獨行者,有的人一帆風順,有的人坎坎坷坷,這是一種人生體驗,也是一種磨礪與財富。作為一個女子,要做一個淡然的女子,笑對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寧靜的心態對待生命中的每一個篇章。

相關焦點

  •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為客觀事物的好壞而喜而悲,也不因為自己的境遇的好壞而喜而悲。此句出自北宋名臣範仲淹膾炙人口的傳世名作《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暗示了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不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同時也包含著對滕子京的勉慰。當時的範仲淹在政壇步履維艱,因為慶曆新政,遭到保守派強烈反對,於慶曆五年被貶放鄧州。範仲淹被貶鄧州,雖未消沉,但內心頗有幾多人生感慨,而當得知好友滕子京被貶至巴陵,範仲淹很是牽掛,惟恐滕子京再惹禍。
  • 美文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出自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是範仲淹應好友滕子京相邀,看圖說話,對著嶽陽樓的畫卷,寫下此文。單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實是表明一種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因身外之物的好壞和自己本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身外之物的好壞,往往自己是難以控制的,好的時候,你就歡喜,不好的時候,你就悲傷,容易忽悲忽喜,喜怒無常,導致自己處理事情,做決斷比較情緒化。
  • 《陳情令》之藍湛:最美不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早年在範仲淹的文中讀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覺得真的難。得是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偉政治家對自己的修養標準吧。19年的夏天遭遇《陳情令》。含光君就是個「冰山」,真的喜怒不形於色,哪怕心裡翻江倒海了,面上還是淡淡的。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今天租房裡的熱水器又壞了,從搬進來這都記不清是第幾次了,不由得讓我有些心煩氣躁。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小時候想洗個熱水澡,要先從離家比較遠的井裡挑回來兩桶水,再倒進鍋裡,燒上半小時的柴火。長大後進城工作,也沒住上多好的宿舍,熱水依然要從樓下一桶一桶的提。
  • 孟晚舟女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的名著《嶽陽樓記》裡有一句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流傳至今,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品德高尚的人處事深遠與豁達胸襟。孟晚舟女士就是這樣一個人。孟晚舟女士,現任華為副董事長、財務長。
  • 最深的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不到的時候,覺得這句話就像天上的雲彩,再別出心裁,也無法織就一件稱心如意的錦衣。對物,仿佛天生有著特別的執念,這執念儼然生了根,也不知歷經了多少代人的承繼更迭,一時無法理清,惰性和痴心上了頭,欲罷不能。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他們不為外界境遇的順利而高興,也不為個人遭際的坎坷而悲傷。他們自己在朝廷中身居高位,卻為萬民百姓憂慮;在山野中隱居遠離都市,卻為君王擔憂。這樣在朝廷進身為官也憂患,退處山野也憂患。那麼什麼時候才會快樂呢?他們必定會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享樂之後再享樂」吧!啊!沒有這種品德高尚的人,我同誰一道呢?
  • 怎樣理解範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出自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的散文名篇《嶽陽樓記》,在這篇文章中,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杆,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一、字面闡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兩句話,是上下互文,要兩句話合在一起解釋。物,指外物。己指自己的人生遭遇。兩句合在一起,意為:不因因為外物和自己的人生遭遇而感到快樂或悲傷。
  • 不以物喜,方能不以己悲
    我們為什麼一定要給自己一個意義呢?意義的意義又是什麼?仿佛有了意義,人生就完全不一樣了,就有目的了,就有希望了。追求意義,是最沒有意義的事情。意義所對應的,往往是價值。我們該追求的,應該是範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靜,才是我們該追求的。當然,物質是精神的基礎,如果沒有對金錢的欲望,我們的生活難以保障。畢竟我們現在身處的社會不是烏託邦,沒有無限的物質基礎。沒有肉體,哪來靈魂。
  • 為什麼我們很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記得上學時讀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讀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只知道這可能是一道考題,而如今再次看到這句話時,我對它有了自己的理解。1、什麼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想模仿,總是模仿不來,想修煉,又不知從哪入手。慢慢的,我才發現,這種境界其實,就是一個幻覺,說白了,就是根本做不到。2、我們很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是人,會思考,有情感。看到事物做出一定的情感反應是進化出來的結果,可以讓我們迅速做出判斷,從而達到自我保護。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神若不驚,心亂何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經歷了失意,經歷了流放但仍保持一種豁達開朗的心境。不因外物之憂,或個人得失而悲或喜。人生仿佛常常會大起大落。也有甚者一路顛簸好像上天沒有對我有過半點的仁慈。經歷的越多,在意的東西就越來越少。不是不在乎,而是過分的在意,最後傷的,痛的其實是自己。
  • 如若世間涼薄,願你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活中,物質並不是評定幸福與快樂的唯一準則,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平常心,不為名利所累,不為世俗所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輕鬆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細來說,「不以物喜」之「物」就是金錢、權力,也就是名和利。「物」說白了,就是你的財富所顯耀的人生價值。房子、車子、職位、權利,你畢業所取得的成就,你認為值得的物質財富。
  • 開車真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實挺難的
    范文正公的千古名篇《嶽陽樓記》中有兩句廣為傳唱,其一是婦孺皆知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第二句知名度稍差一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何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換言之,怎麼樣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僅以開車為例,依大餅之見,最基礎的階段就是不路怒,大餅之前的文章《開車心境的變化》中曾經提到過,隨著開車時間的增加,大餅現在是應該禮讓的必定禮讓,不該禮讓的也儘量禮讓。但有些時候,卻還是覺得,開車真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話,還是挺難的。  首先,我們現在的路況真的挺「毛」的。
  • 人生的大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為何反而教育孩子因物而喜
    北宋思想家、文學家範仲淹曾經追求「古仁人之心」,而得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結論。於是才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天下名句!但是你不覺得,這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巨大的衝突嗎?小時候,年輕的父母常常給孩子們購買各種各樣的玩具、多種多樣的零食,以刺激、加大孩子的歡喜,讓他們更加努力。小孩子得到新玩具,就會高興得合不攏嘴,這是否是在教育孩子們「因物而喜」。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原來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中學時讀到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矣!」方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出處,但那時多是把它看做一首憂國憂民的詩了,愛國之情陡增。0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實是一門生活的藝術,一種處世之智慧。
  • 只有能夠耐得住寂寞, 才能守得住繁華
    是否耐得住寂寞,是對堅守的考驗:有的人能夠守住精神的底線,有的人卻淪喪了道德;同時,寂寞也是對修煉的考驗:有的人面對誘惑能從容鎮定,能夠參悟人生的真諦,有的人卻被生活所控,跌到地獄的深淵。守得住寂寞不一定都能通向成功,但所有的成功必來自與寂寞奮爭的過程。
  • 別再理解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常常被用來安慰別人或者自我安慰。可是,基本上人們都理解錯了這句話的意思。大家都是這樣認為這句話意思的,即:不要因為外物的好壞高興,也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利處境而傷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意思是: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這句話是典型的互文手法,這樣的句子還有「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個意思也不是秦朝時的明月漢朝時的關。真正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你經常引用,都用對了嗎?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感散文)
    當年少埋沒在密封的沙漏中,當理想擱淺在現實的暗礁上,突然間,想把現在面臨的所有,一股腦的拋到九霄雲外,什麼也不留下,什麼也不眷戀,一切都從零開始,一切都重新定義。也許,放棄是為了更輕鬆的開始,沒有世俗的纏繞,沒有世故的斑駁。渴望有點點星光,為迷路的孩子指引回家的路;渴望有那麼些許鼓勵,為饑寒的孩子送去精神的食糧!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天愁,不為人痴
    事實上,只有看開、放下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那些理想狀態,只有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天愁,不為人痴才能讓自己真正活得逍遙自在,才能讓自己的人生真正得以圓滿。不以物喜,得失看淡。物質上再富足,也買不來真正的幸福。所謂的身外之物,也只不過是永遠居於身外而已,得與失都別看得太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一顆平常心對待就好。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能做到嗎?
    時光荏苒,你會經歷很多事情,也會忘記很多事情。然而,在你心底中總會有一些難以磨滅的記憶,尤其這個事情發生在學生時代的話。《嶽陽樓記》你還記得嗎?這是範仲淹有名的一篇文章。也許你不能像學生時代那樣完整的背誦出原文,但我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應該記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