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天愁,不為人痴

2020-12-03 情感擺渡人若依

人生,活著是狀態,活好是本事,活明白了才是境界。有多少人,之所以痛苦,皆因看不透這世事本相,掙不脫這世間紛煩。總以為,得到的外物越多就快樂,所以拼命追逐;總以為,只有功成名就才能讓人羨慕,所以強逼自己;總以為,上天開恩就能逃脫責難,所以反覆祈求;總以為,得到最愛的人就是幸福,即使無緣也不放手。但結果卻恰恰相反,這些做法反倒讓自己覺得痛苦。事實上,只有看開、放下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那些理想狀態,只有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天愁,不為人痴才能讓自己真正活得逍遙自在,才能讓自己的人生真正得以圓滿。

不以物喜,得失看淡。物質上再富足,也買不來真正的幸福。所謂的身外之物,也只不過是永遠居於身外而已,得與失都別看得太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一顆平常心對待就好。

不要讓自己變得貪婪,如果讓一種永無止境的東西始終在心裡做遂,那煩惱也將會是永遠。生命如此寶貴,別讓那些外物左右了自己的悲喜;人生如此短暫,保持精神上的快樂才不算浪費時間。

不以己悲,積極樂觀。別總為自己的現狀感到悲傷,現狀是可以改變的。更不要貶低自己,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太沒用,什麼都做不好。對自己的打擊,往往都會導致自己活得更失敗。

其實,人生所有事,只要做到兩個字就好,那就是:盡力。只要自己盡全力去做了,無論最終如何,那都是一個正常的結果,別怨,也別遺憾。你只要保持一個樂觀向上的態度,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地把以後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不為天愁,坦然面對。上天所賦予自己的一切,無論好與壞,都是自己修得的因果。該來的,躲也躲不掉;該經受的,逃也逃不開。既然如此,就沒必要總為那些未知的事情感到憂愁。

磨難來了,就當是為自己消業障;困苦來了,就當是對自己的歷練。與其為不知明日上天會給自己什麼而惶恐不安,倒不如利用這個時間多做點好事,多為自己積點德。

不為人痴,一切隨緣。再怎麼喜歡一個人,也要看他是否同樣喜歡你,是否適合在一起。如果明知不可能,還糾纏不放,那就屬於是愚痴。深陷在一份沒有結果的感情裡無法自拔,也註定會讓自己痛苦。

愛而不得,就證明他不是你這輩子註定的緣分,此時,選擇放下這份情,才是最明智的選擇。讓愛隨緣,讓心解脫,才能不再受折磨。不執迷,不強求,順其自然就是最好的結果。

人生,只有真正參透、悟透,才能以一個最適合的狀態把所謂的幸福和快樂全都開釆出來。當一個人真正做到精神上自由自在,心靈上沒有束縛,立於紅塵卻不被塵世所擾,食人間煙火卻不被凡事所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天愁,不為人痴,此般境界,人生自然開懷。

相關焦點

  •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為客觀事物的好壞而喜而悲,也不因為自己的境遇的好壞而喜而悲。此句出自北宋名臣範仲淹膾炙人口的傳世名作《嶽陽樓記》。該句表現了融合儒家思想的範仲淹,為後世樹立的「寵辱不驚」的獨立人格典範,以及其立意和境界之高遠。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暗示了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不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同時也包含著對滕子京的勉慰。當時的範仲淹在政壇步履維艱,因為慶曆新政,遭到保守派強烈反對,於慶曆五年被貶放鄧州。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欣欣上山的人永遠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為他們曾經風光過;山上的人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為他們不定什麼時候就會爬上來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 美文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出自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是範仲淹應好友滕子京相邀,看圖說話,對著嶽陽樓的畫卷,寫下此文。單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實是表明一種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因身外之物的好壞和自己本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身外之物的好壞,往往自己是難以控制的,好的時候,你就歡喜,不好的時候,你就悲傷,容易忽悲忽喜,喜怒無常,導致自己處理事情,做決斷比較情緒化。
  • 孟晚舟女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的名著《嶽陽樓記》裡有一句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流傳至今,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品德高尚的人處事深遠與豁達胸襟。孟晚舟女士就是這樣一個人。孟晚舟女士,現任華為副董事長、財務長。
  • 怎樣理解範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出自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的散文名篇《嶽陽樓記》,在這篇文章中,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杆,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一、字面闡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兩句話,是上下互文,要兩句話合在一起解釋。物,指外物。己指自己的人生遭遇。兩句合在一起,意為:不因因為外物和自己的人生遭遇而感到快樂或悲傷。
  • 不以物喜,方能不以己悲
    仿佛有了意義,人生就完全不一樣了,就有目的了,就有希望了。追求意義,是最沒有意義的事情。意義所對應的,往往是價值。好像生命有了可以估量的價值,才是應該被倡導的。說白了,意義是我們強加給生命的一個實體,奧卡姆剃刀原理中的實體,是應該剔除掉的。
  • 最深的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不到的時候,覺得這句話就像天上的雲彩,再別出心裁,也無法織就一件稱心如意的錦衣。對物,仿佛天生有著特別的執念,這執念儼然生了根,也不知歷經了多少代人的承繼更迭,一時無法理清,惰性和痴心上了頭,欲罷不能。
  • 為什麼我們很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記得上學時讀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讀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只知道這可能是一道考題,而如今再次看到這句話時,我對它有了自己的理解。1、什麼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想模仿,總是模仿不來,想修煉,又不知從哪入手。慢慢的,我才發現,這種境界其實,就是一個幻覺,說白了,就是根本做不到。2、我們很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是人,會思考,有情感。看到事物做出一定的情感反應是進化出來的結果,可以讓我們迅速做出判斷,從而達到自我保護。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今天租房裡的熱水器又壞了,從搬進來這都記不清是第幾次了,不由得讓我有些心煩氣躁。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小時候想洗個熱水澡,要先從離家比較遠的井裡挑回來兩桶水,再倒進鍋裡,燒上半小時的柴火。長大後進城工作,也沒住上多好的宿舍,熱水依然要從樓下一桶一桶的提。
  • 《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今天是查四六級成績的日子,我從考完那一刻我就開始擔心,因為自己閱讀理解和寫作部分發揮的還可以,但考場由於聽力設備問題聽不真切很多都沒聽出來,不確定究竟能不能過所以這麼多天一直惴惴不安。處變不驚的他們應該和範仲淹《嶽陽樓記》中提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人仁人有相同的胸襟吧。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 別再理解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常常被用來安慰別人或者自我安慰。可是,基本上人們都理解錯了這句話的意思。大家都是這樣認為這句話意思的,即:不要因為外物的好壞高興,也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利處境而傷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意思是: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這句話是典型的互文手法,這樣的句子還有「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個意思也不是秦朝時的明月漢朝時的關。真正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你經常引用,都用對了嗎?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原來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記得小時候,最怕家裡停電,一家人守著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不能看書,不能聽廣播,於是就會很不開心,等了好久突然燈亮了,就會很開心跳起來,每逢這時候,爸爸總會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時,還不懂這句話的含義,便開心的自顧自玩去了。
  • 再讀《嶽陽樓記》,隨感而發——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再讀《嶽陽樓記》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讓我尋味。到頭來,人際關係也就變成了以利益為交換的各種虛情假意。工作中亦是如此,我們盲目追求財富,春風得意時,沾沾自喜,落魄失意時,自暴自棄,很難保持那份從容淡泊。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神若不驚,心亂何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經歷了失意,經歷了流放但仍保持一種豁達開朗的心境。不因外物之憂,或個人得失而悲或喜。人生仿佛常常會大起大落。也有甚者一路顛簸好像上天沒有對我有過半點的仁慈。經歷的越多,在意的東西就越來越少。不是不在乎,而是過分的在意,最後傷的,痛的其實是自己。
  • 人生得失唯在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關心物質得失,在意寵辱的感受,患得患失的敏感於心。得則歡,失則悲、受寵若驚、受辱若驚,焦慮煩愁時刻伴隨如同身患重病。什麼是寵辱若驚?如果我們不注重身體意識感受的名利慾望的滿足,若能保持包容、豁達、怡然的心態滿足於理性的正常生活需求就會知足常樂不會有過多的焦慮煩惱。我們反而能不受外部環境和他人影響用心思考專注勤勉於事業。心是人的真我,是生命之本。人若是注重身體感受在意名利得失滿足於感性慾求欲望時,心如同被人寄養於身體時時被驅使、時時被摧殘、時時被傷害。
  • 讀《悲喜自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讀《悲喜自渡》文| 藍雲多多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生於山東省清平縣,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季羨林被奉為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對此,他在《病榻雜記》中力辭這三頂桂冠: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悲喜自渡》散文集封面設計手感很舒服。選擇的三十七篇散文,從思鄉情懷,草木賞悅,動物寄情,故人懷戀四大部分組成,分別寫了季老先生對人情,物情的真摯,自然的感觸。
  • 《陳情令》之藍湛:最美不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早年在範仲淹的文中讀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覺得真的難。得是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偉政治家對自己的修養標準吧。19年的夏天遭遇《陳情令》。含光君就是個「冰山」,真的喜怒不形於色,哪怕心裡翻江倒海了,面上還是淡淡的。
  • 如若世間涼薄,願你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活中,物質並不是評定幸福與快樂的唯一準則,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平常心,不為名利所累,不為世俗所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輕鬆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細來說,「不以物喜」之「物」就是金錢、權力,也就是名和利。不以物喜,不僅僅是指不為物質名利所累,還有一層含義,即得到的已經得到了,何必沾沾自喜,現在的財富和名利只是證明了過去的價值,在任何時候都別太把自己當回事,無論你曾經取得了多麼輝煌的成就,就算是站在了輝煌的浪尖,依然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千萬要記住,我們的路還很長,更多的機會和挑戰還在我們的前頭,如果我們只會欣賞現在的物,那麼我們就可能會失去更廣闊,更美好的未來。
  • 感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然而,許多人今天的生活太為世俗繁瑣所羈絆了,連小小的餵馬或劈柴都是負累,週遊世界更是黃粱美夢!人於生到死不過是:面對、接受、放下!面對的是人生的苦難深重,接受的是生活的欺騙,放下的是生命的沉重。浮生若茶。我們何嘗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