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為客觀事物的好壞而喜而悲,也不因為自己的境遇的好壞而喜而悲。
此句出自北宋名臣範仲淹膾炙人口的傳世名作《嶽陽樓記》。該句表現了融合儒家思想的範仲淹,為後世樹立的「寵辱不驚」的獨立人格典範,以及其立意和境界之高遠。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暗示了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不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同時也包含著對滕子京的勉慰。當時的範仲淹在政壇步履維艱,因為慶曆新政,遭到保守派強烈反對,於慶曆五年被貶放鄧州。範仲淹被貶鄧州,雖未消沉,但內心頗有幾多人生感慨,而當得知好友滕子京被貶至巴陵,範仲淹很是牽掛,惟恐滕子京再惹禍。在此時,滕子京來信敘說自己貶謫巴陵後經過種種努力,已成功擴建嶽陽樓,特請範仲淹作文。範仲淹為此心潮翻滾,感慨萬千。
範仲淹想到自己和滕子京的境遇,從而想到社會層面,但是他的人生態度是積極向上的,所以行文時感情真摯而沉鬱。他經過艱苦探索,得出了肯定的結論,即古仁人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進亦憂,退亦憂」,而且在艱難的時勢中確定了自己的人生坐標,「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向朋友真誠地敞開自己的心扉,也就給了同處逆境中的朋友以真切的慰藉。
2.想要追求「有無之境,寵辱不驚」的思想以及不計個人得失,還想全心全意為國、為君、為民拼搏奮鬥的豁達。範仲淹的母親謝氏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範仲淹年少即通佛理。範仲淹的一生以其卓越的政績和扭轉士風的人格精神著稱,作為一個失敗了的改革家,範仲淹不會因為自己所處的境遇不好而屈服,不會因為寄人籬下而自卑自棄。四進四黜的範仲淹從不以外物為自己人生悲喜心境轉換的關鍵。他沒有選擇逃離了仕途官場,而是保持了自己內在的獨立與超然自適,以及靜觀自然的生活狀態。不管在「物」方面是喜是悲,也不論在「己」方面是悲是喜,均須超越,志存高遠。
職場屢屢失意,為了平衡和撫慰自己痛苦的心靈,範仲淹只能轉向佛禪尋找解脫,來與多舛。人生相抗衡。他雖然沒有像蘇軾一樣完全是佛教的境界修養,發出「人生如夢」的感嘆,卻如蘇軾一樣,身處逆境中得到了一種隨遇而安的平和心境。面對著關乎生死的政治角逐,範仲淹卻能坦然對待,以清淨之心去看待一切,這與他精神世界中的「無我」有很大的關聯。
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是在起起伏伏中度過,不可能永遠在順境,也不會一直在逆境,在高處時不要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低谷時也不要一蹶不振,得過且過。要保持赤子之心,學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