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女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020-12-14 正氣似朝陽

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的名著《嶽陽樓記》裡有一句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流傳至今,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品德高尚的人處事深遠與豁達胸襟。孟晚舟女士就是這樣一個人。

孟晚舟女士,現任華為副董事長、財務長。主要負責華為公司的財務運營及管理,包括財務策略、風險管理、融資籌劃、稅務遵從等業務。能夠走到今天這個成就,與她的艱苦努力是完全分不開的,她是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走到今天的。不以物喜,不因外物的美好而特別高興和眷戀,甚至沾沾自喜。這些不可能出現在孟晚舟女士身上,無論她達到什麼位置,都是那樣謙虛謹慎,那樣值得我們學習。

2018年12月5號孟晚舟女士在加拿大以莫須有罪名被捕。10天後才得以保釋。從此孟晚舟開始了腳戴電子腳拷的生活。2020年5月29日凌晨,加拿大卑詩省高等法院宣布,華為 CFO 孟晚舟 「雙重犯罪」 成立。這意味著在限制自由18個月後,孟晚舟依然不能回家,必須繼續待在加拿大。雖然面對著遙遙無期的審判,孟晚舟女士仍然可以做到不以己悲,不因個人的寵辱得失而悲哀消極無作為。每次她都是以堅韌不拔的鬥志和樂觀向上的精神,坦然面對這不公的桎梏。

孟晚舟女士是我輩之楷模,穩定自己的心態不受外界的影響,不以一時的「得」而過分喜悅,也不因為一時的「失」而煩惱。萬物自有它自己的規律;我們對待自己的未來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

相關焦點

  •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為客觀事物的好壞而喜而悲,也不因為自己的境遇的好壞而喜而悲。此句出自北宋名臣範仲淹膾炙人口的傳世名作《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暗示了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不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同時也包含著對滕子京的勉慰。當時的範仲淹在政壇步履維艱,因為慶曆新政,遭到保守派強烈反對,於慶曆五年被貶放鄧州。範仲淹被貶鄧州,雖未消沉,但內心頗有幾多人生感慨,而當得知好友滕子京被貶至巴陵,範仲淹很是牽掛,惟恐滕子京再惹禍。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欣欣上山的人永遠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為他們曾經風光過;山上的人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為他們不定什麼時候就會爬上來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他們不為外界境遇的順利而高興,也不為個人遭際的坎坷而悲傷。他們自己在朝廷中身居高位,卻為萬民百姓憂慮;在山野中隱居遠離都市,卻為君王擔憂。這樣在朝廷進身為官也憂患,退處山野也憂患。那麼什麼時候才會快樂呢?他們必定會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享樂之後再享樂」吧!啊!沒有這種品德高尚的人,我同誰一道呢?
  • 美文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出自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是範仲淹應好友滕子京相邀,看圖說話,對著嶽陽樓的畫卷,寫下此文。單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實是表明一種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因身外之物的好壞和自己本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身外之物的好壞,往往自己是難以控制的,好的時候,你就歡喜,不好的時候,你就悲傷,容易忽悲忽喜,喜怒無常,導致自己處理事情,做決斷比較情緒化。
  • 怎樣理解範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出自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的散文名篇《嶽陽樓記》,在這篇文章中,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杆,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一、字面闡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兩句話,是上下互文,要兩句話合在一起解釋。物,指外物。己指自己的人生遭遇。兩句合在一起,意為:不因因為外物和自己的人生遭遇而感到快樂或悲傷。
  • 不以物喜,方能不以己悲
    仿佛有了意義,人生就完全不一樣了,就有目的了,就有希望了。追求意義,是最沒有意義的事情。意義所對應的,往往是價值。好像生命有了可以估量的價值,才是應該被倡導的。說白了,意義是我們強加給生命的一個實體,奧卡姆剃刀原理中的實體,是應該剔除掉的。
  • 最深的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不到的時候,覺得這句話就像天上的雲彩,再別出心裁,也無法織就一件稱心如意的錦衣。對物,仿佛天生有著特別的執念,這執念儼然生了根,也不知歷經了多少代人的承繼更迭,一時無法理清,惰性和痴心上了頭,欲罷不能。
  • 為什麼我們很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記得上學時讀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讀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只知道這可能是一道考題,而如今再次看到這句話時,我對它有了自己的理解。1、什麼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想模仿,總是模仿不來,想修煉,又不知從哪入手。慢慢的,我才發現,這種境界其實,就是一個幻覺,說白了,就是根本做不到。2、我們很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是人,會思考,有情感。看到事物做出一定的情感反應是進化出來的結果,可以讓我們迅速做出判斷,從而達到自我保護。
  • 別再理解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常常被用來安慰別人或者自我安慰。可是,基本上人們都理解錯了這句話的意思。大家都是這樣認為這句話意思的,即:不要因為外物的好壞高興,也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利處境而傷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意思是: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這句話是典型的互文手法,這樣的句子還有「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個意思也不是秦朝時的明月漢朝時的關。真正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你經常引用,都用對了嗎?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今天租房裡的熱水器又壞了,從搬進來這都記不清是第幾次了,不由得讓我有些心煩氣躁。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小時候想洗個熱水澡,要先從離家比較遠的井裡挑回來兩桶水,再倒進鍋裡,燒上半小時的柴火。長大後進城工作,也沒住上多好的宿舍,熱水依然要從樓下一桶一桶的提。
  • 人生的大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為何反而教育孩子因物而喜
    北宋思想家、文學家範仲淹曾經追求「古仁人之心」,而得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結論。於是才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天下名句!但是你不覺得,這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巨大的衝突嗎?小時候,年輕的父母常常給孩子們購買各種各樣的玩具、多種多樣的零食,以刺激、加大孩子的歡喜,讓他們更加努力。小孩子得到新玩具,就會高興得合不攏嘴,這是否是在教育孩子們「因物而喜」。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神若不驚,心亂何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經歷了失意,經歷了流放但仍保持一種豁達開朗的心境。不因外物之憂,或個人得失而悲或喜。人生仿佛常常會大起大落。也有甚者一路顛簸好像上天沒有對我有過半點的仁慈。經歷的越多,在意的東西就越來越少。不是不在乎,而是過分的在意,最後傷的,痛的其實是自己。
  • 《陳情令》之藍湛:最美不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早年在範仲淹的文中讀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覺得真的難。得是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偉政治家對自己的修養標準吧。19年的夏天遭遇《陳情令》。含光君就是個「冰山」,真的喜怒不形於色,哪怕心裡翻江倒海了,面上還是淡淡的。
  • 讀《悲喜自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讀《悲喜自渡》文| 藍雲多多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生於山東省清平縣,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01故鄉,回不去故鄉,小時候總想逃離;故鄉,長大後一直想回去。故鄉的人,事,物,不管多少年後,始終在腦海縈繞。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原來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記得小時候,最怕家裡停電,一家人守著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不能看書,不能聽廣播,於是就會很不開心,等了好久突然燈亮了,就會很開心跳起來,每逢這時候,爸爸總會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時,還不懂這句話的含義,便開心的自顧自玩去了。
  • 《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處變不驚的他們應該和範仲淹《嶽陽樓記》中提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人仁人有相同的胸襟吧。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天愁,不為人痴
    有多少人,之所以痛苦,皆因看不透這世事本相,掙不脫這世間紛煩。總以為,得到的外物越多就快樂,所以拼命追逐;總以為,只有功成名就才能讓人羨慕,所以強逼自己;總以為,上天開恩就能逃脫責難,所以反覆祈求;總以為,得到最愛的人就是幸福,即使無緣也不放手。但結果卻恰恰相反,這些做法反倒讓自己覺得痛苦。
  • 《中年失業大叔的幸福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能達到嗎
    現在想想自己當時的行為真的很搞笑,範仲淹這句名言自己到現在都沒完全搞清楚真正的意思,還好意思貼在牆壁上當座右銘,至於要達到這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對我自己來說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作為一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打工人」,其實我每一天每一年的所有努力只是為了混口飯吃,能達到溫飽已經很不容易了,對物質和金錢的追求已經滲透到潛意識之中,還何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掙到高工資,獲得物質回報,就很開心,有一丁點的損失就寢食難安,這就是「不以物喜」的反面,叫做「以物喜」!
  • 感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逆境中磨鍊自己的本心,你承受的有多大,給你的福報就有多大;你能放下多少,你就有多快樂……人生,沒有永遠的傷痛,再深的痛,傷口總會痊癒。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身處苦痛而不退心。生命的低潮讓我們沉重,每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意,經不起逆境的困難,就會被打敗,傷痕累累。不要為自身所不能及的事情而憂慮。對不可避免的事,不可改變的事,勇敢地去承受,懂得笑看得失、淡觀榮辱的人,才是智者。
  • 再讀《嶽陽樓記》,隨感而發——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再讀《嶽陽樓記》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讓我尋味。藉以此感,爭取日後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