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感散文)

2020-12-03 十味書齋

苦行僧,眾生裡世世輪迴!

陽光明媚的日子總是那麼短暫,如清澈甘泉一般,輕輕地流淌過心田,滋潤過後卻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又如陣陣暖風拂過臉頰,溫馨過後卻沒有留下任何記憶。鬱鬱寡歡的時間總是那麼漫長,猶如飛機划過天空後留下的長長尾巴,總也看不到盡頭;如同漂流在河面上的紙船,漫無目的的飄搖卻怎麼也到不了彼岸。

未眠夜,靜靜地沉思,屢不清的思緒在雜亂不堪的脈絡中穿行。時間如同一把鋒利的刻刀,一點一點的雕琢,伸出雙手,手心裡的紋路愈來愈悠長,仿佛傳說中承載命運的羅紋越來越難以捉摸,在迷茫中一圈又一圈的彷徨。

我們每一個人似乎都是生活的苦行僧,日日苦苦修行,夜夜痴痴參禪,卻怎麼也修不得正果,參不透人生,在眾生裡一次又一次的輪迴。獨自承受的夜,那麼漫長,那麼寂寥,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這陰霾蒼茫的天空何時才能重見天日,這蕭瑟寒冷的季節何時才能春暖花開。當年少埋沒在密封的沙漏中,當理想擱淺在現實的暗礁上,突然間,想把現在面臨的所有,一股腦的拋到九霄雲外,什麼也不留下,什麼也不眷戀,一切都從零開始,一切都重新定義。也許,放棄是為了更輕鬆的開始,沒有世俗的纏繞,沒有世故的斑駁。

渴望有點點星光,為迷路的孩子指引回家的路;渴望有那麼些許鼓勵,為饑寒的孩子送去精神的食糧!

滿地紅花,錯亂了誰的容顏?

習慣一個人,聽著喜歡的歌謠,看著獨特的風景,靜靜的,暖暖的,一個人。曾幾何時,夢幻般的渴望做一個旅行者的詩人,丟棄自己的姓名,拋棄自己的所有,以詩詞做姓,歌賦為名,沒有世俗的牽絆,沒有世故的煩惱,只是心靈的旅行,讓自己的美夢暢遊在一望無垠的天際中。若遇到心儀的美景時,便張牙舞爪的寫下幾行。

往事過如雲煙,時間的腳步永不會停息,現實裡的風景從來就難以相對,就好似置身於滿地紅花中,不知是這一地的落紅錯亂了你的臉龐,還是你驚擾了這滿地的紅色精靈。待到滄海變桑田的時候,眼前的一切已不再是唯美浪漫。

未來有多少未卜,永遠是多麼遙遠,燦若紅塵的生命是否會如耀眼的煙花一般,眨眼消失在黯然失色中。落紅無情,景色有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流年慘澹,一點點的憂傷,一點點的感悟。走過童年,別了少年,曾幾何時,嬉笑嫣然,高傲的全然不顧。嘆如今,夕顏陌路,茫然無措,時光流逝的痕跡,總是帶給人越來越多的錯覺,昔年今日,那麼多的躊躇滿志。而今日今時,曾經的那條小巷,徘徊著孤單的身影。你可曾聽過,青春是場盛大的逃亡,慌張的逃亡,卻怎麼也逃不出歲月的年輪,一圈又一圈,圈住了理想,圈住了過往,日復一日的纏繞,浪費了誰的青春年華。

猶記得,別過憧憬著的路人甲,錯過歡喜著的路人乙。此去,形影單只,夢悽然,只盼平淡悠然。昔日熟悉的面孔早已漸行漸遠,模糊不堪,不願提起,不願想起,就讓他遠去,久遠,永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中圍起一座城,隱晦在陰暗的角落,以旁觀者的眼光看待生命的起伏,也許記憶裡熟悉的碎片,已不適合拼湊,否則只是模稜兩可的笑柄。

以不屑的態度面對身邊的孰是孰非,是否更輕鬆,更自在。斑駁的影,陰暗的夜,爭渡爭渡,卻仍逃不出生命的暗湧。紅塵歲月,染指經年,是該漫無目的的消遣,還是該放肆輕狂的追逐,若不知生命裡綻放的那一抹爛漫,盛開於何時何地,那便是海角天涯!

相關焦點

  • 怎樣理解範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出自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的散文名篇《嶽陽樓記》,在這篇文章中,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杆,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一、字面闡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兩句話,是上下互文,要兩句話合在一起解釋。物,指外物。己指自己的人生遭遇。兩句合在一起,意為:不因因為外物和自己的人生遭遇而感到快樂或悲傷。
  •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為客觀事物的好壞而喜而悲,也不因為自己的境遇的好壞而喜而悲。此句出自北宋名臣範仲淹膾炙人口的傳世名作《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暗示了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不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同時也包含著對滕子京的勉慰。當時的範仲淹在政壇步履維艱,因為慶曆新政,遭到保守派強烈反對,於慶曆五年被貶放鄧州。範仲淹被貶鄧州,雖未消沉,但內心頗有幾多人生感慨,而當得知好友滕子京被貶至巴陵,範仲淹很是牽掛,惟恐滕子京再惹禍。
  • 讀《悲喜自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讀《悲喜自渡》文| 藍雲多多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生於山東省清平縣,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選擇的三十七篇散文,從思鄉情懷,草木賞悅,動物寄情,故人懷戀四大部分組成,分別寫了季老先生對人情,物情的真摯,自然的感觸。每篇文章,長短不一。樸素又平淡的記敘,看似平淡無奇,實則為季老先生淳樸,自然而又真情典雅性情的流露。
  • 為什麼我們很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記得上學時讀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讀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只知道這可能是一道考題,而如今再次看到這句話時,我對它有了自己的理解。1、什麼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想模仿,總是模仿不來,想修煉,又不知從哪入手。慢慢的,我才發現,這種境界其實,就是一個幻覺,說白了,就是根本做不到。2、我們很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是人,會思考,有情感。看到事物做出一定的情感反應是進化出來的結果,可以讓我們迅速做出判斷,從而達到自我保護。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他們不為外界境遇的順利而高興,也不為個人遭際的坎坷而悲傷。他們自己在朝廷中身居高位,卻為萬民百姓憂慮;在山野中隱居遠離都市,卻為君王擔憂。這樣在朝廷進身為官也憂患,退處山野也憂患。那麼什麼時候才會快樂呢?他們必定會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享樂之後再享樂」吧!啊!沒有這種品德高尚的人,我同誰一道呢?
  • 美文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出自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是範仲淹應好友滕子京相邀,看圖說話,對著嶽陽樓的畫卷,寫下此文。單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實是表明一種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因身外之物的好壞和自己本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身外之物的好壞,往往自己是難以控制的,好的時候,你就歡喜,不好的時候,你就悲傷,容易忽悲忽喜,喜怒無常,導致自己處理事情,做決斷比較情緒化。
  • 孟晚舟女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的名著《嶽陽樓記》裡有一句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流傳至今,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品德高尚的人處事深遠與豁達胸襟。孟晚舟女士就是這樣一個人。孟晚舟女士,現任華為副董事長、財務長。
  • 不以物喜,方能不以己悲
    仿佛有了意義,人生就完全不一樣了,就有目的了,就有希望了。追求意義,是最沒有意義的事情。意義所對應的,往往是價值。好像生命有了可以估量的價值,才是應該被倡導的。說白了,意義是我們強加給生命的一個實體,奧卡姆剃刀原理中的實體,是應該剔除掉的。
  • 最深的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不到的時候,覺得這句話就像天上的雲彩,再別出心裁,也無法織就一件稱心如意的錦衣。對物,仿佛天生有著特別的執念,這執念儼然生了根,也不知歷經了多少代人的承繼更迭,一時無法理清,惰性和痴心上了頭,欲罷不能。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意?為何成為千古名句和多數人座右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範仲淹《嶽陽樓記》。《嶽陽樓記》是震爍古今的千古名篇,在我國文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是我國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如今重溫《嶽陽樓記》,仍然感觸良多。文中佳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已成為千古勵志警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北宋士大夫以及後來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價值觀。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誰的作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一經典名句出自宋代範仲淹《嶽陽樓記》。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 別再理解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常常被用來安慰別人或者自我安慰。可是,基本上人們都理解錯了這句話的意思。大家都是這樣認為這句話意思的,即:不要因為外物的好壞高興,也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利處境而傷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意思是: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這句話是典型的互文手法,這樣的句子還有「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個意思也不是秦朝時的明月漢朝時的關。真正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你經常引用,都用對了嗎?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今天租房裡的熱水器又壞了,從搬進來這都記不清是第幾次了,不由得讓我有些心煩氣躁。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小時候想洗個熱水澡,要先從離家比較遠的井裡挑回來兩桶水,再倒進鍋裡,燒上半小時的柴火。長大後進城工作,也沒住上多好的宿舍,熱水依然要從樓下一桶一桶的提。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範仲淹盡顯古仁人之心
    《嶽陽樓記》是範仲淹為重修嶽陽樓而寫的一篇散文,這在文章第一段就可看出。文章主要寫的是嶽陽樓的景色,陰雨天的嶽陽樓冷落蕭條,天空放晴後的嶽陽樓又使人心情愉悅。這又不是一篇單純寫景的文章,範仲淹的重點是借這兩種景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一般來說,寫景都是為了抒情,嶽陽樓記同樣如此,不同的是他的情非一般的情。
  • 人生的大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為何反而教育孩子因物而喜
    北宋思想家、文學家範仲淹曾經追求「古仁人之心」,而得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結論。於是才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天下名句!但是你不覺得,這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巨大的衝突嗎?小時候,年輕的父母常常給孩子們購買各種各樣的玩具、多種多樣的零食,以刺激、加大孩子的歡喜,讓他們更加努力。小孩子得到新玩具,就會高興得合不攏嘴,這是否是在教育孩子們「因物而喜」。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神若不驚,心亂何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經歷了失意,經歷了流放但仍保持一種豁達開朗的心境。不因外物之憂,或個人得失而悲或喜。人生仿佛常常會大起大落。也有甚者一路顛簸好像上天沒有對我有過半點的仁慈。經歷的越多,在意的東西就越來越少。不是不在乎,而是過分的在意,最後傷的,痛的其實是自己。
  • 《陳情令》之藍湛:最美不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早年在範仲淹的文中讀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覺得真的難。得是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偉政治家對自己的修養標準吧。19年的夏天遭遇《陳情令》。含光君就是個「冰山」,真的喜怒不形於色,哪怕心裡翻江倒海了,面上還是淡淡的。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原來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記得小時候,最怕家裡停電,一家人守著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不能看書,不能聽廣播,於是就會很不開心,等了好久突然燈亮了,就會很開心跳起來,每逢這時候,爸爸總會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時,還不懂這句話的含義,便開心的自顧自玩去了。
  • 《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處變不驚的他們應該和範仲淹《嶽陽樓記》中提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人仁人有相同的胸襟吧。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 人生得失唯在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關心物質得失,在意寵辱的感受,患得患失的敏感於心。得則歡,失則悲、受寵若驚、受辱若驚,焦慮煩愁時刻伴隨如同身患重病。什麼是寵辱若驚?之所以患得患失的敏感是因為我們在意身體感受太關注名利得失、物質享受、情感消受!從而受到外界環境和他人影響的喪失客觀理性。見他人有則思自己無,見他人得則怨自己失,見他人好則盼望自己勝的追逐名利追求無止境的欲望。若是如此反而失去正確的關注判斷,無論得與失,好與壞都會滋生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