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範仲淹盡顯古仁人之心

2020-12-14 呼啦美詞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看到這句話我們必定會想到範仲淹和他的《嶽陽樓記》,這一句話就是出自於《嶽陽樓記》,作者想要表達的是為官之人應當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先考慮國家百姓的安好,並且為黎民蒼生的幸福出力,百姓都快樂的時候自己才能快樂。

《嶽陽樓記》是範仲淹為重修嶽陽樓而寫的一篇散文,這在文章第一段就可看出。文章主要寫的是嶽陽樓的景色,陰雨天的嶽陽樓冷落蕭條,天空放晴後的嶽陽樓又使人心情愉悅。這又不是一篇單純寫景的文章,範仲淹的重點是借這兩種景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般來說,寫景都是為了抒情,嶽陽樓記同樣如此,不同的是他的情非一般的情。範仲淹曾探求古仁人之心,他知道他們品德高尚,他自己也註定是和他們一樣的人,表現出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偉大的胸襟膽魄。古仁人和一般人的區別就在於,他們不會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他們不會看重物質的好與壞以及自身的得與失,時時刻刻把百姓的幸福快樂放在前位,這才是為官之人應該做的。

說它比一般的寫景文章要好,也不僅僅是因為範仲淹表達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最重要的是他的景確實也與眾不同,不單單是描述景色,還透露出了一悲一喜兩種情感。景色的一悲一喜和下文的思想感情也是截然不同的,從「或異二者之為。何哉?」這句就可以看出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一種更高的人生境界,真正能夠做到吃苦在前,享樂在後,還是不那麼容易的。

通讀全文,可以發現範仲淹記敘、寫景、抒情、議論皆兼顧到了,文詞簡約,音韻和諧,有很強的藝術性。值得一提的是寫景通篇用了很多駢句,也為文章增色不少。

相關焦點

  • 怎樣理解範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出自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的散文名篇《嶽陽樓記》,在這篇文章中,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杆,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一、字面闡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兩句話,是上下互文,要兩句話合在一起解釋。物,指外物。己指自己的人生遭遇。兩句合在一起,意為:不因因為外物和自己的人生遭遇而感到快樂或悲傷。
  •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為客觀事物的好壞而喜而悲,也不因為自己的境遇的好壞而喜而悲。此句出自北宋名臣範仲淹膾炙人口的傳世名作《嶽陽樓記》。該句表現了融合儒家思想的範仲淹,為後世樹立的「寵辱不驚」的獨立人格典範,以及其立意和境界之高遠。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暗示了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不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同時也包含著對滕子京的勉慰。當時的範仲淹在政壇步履維艱,因為慶曆新政,遭到保守派強烈反對,於慶曆五年被貶放鄧州。
  • 範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為何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範仲淹先生認為,更需要追尋的是「古仁人之心」,這古仁人之心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就是說古聖賢之人,不會因外物好壞、個人得失,而或喜或悲,這大概是一種極致的生命境界了吧。要探尋古仁人之心,我想大抵盛唐的杜甫身上有古仁人之影。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誰的作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一經典名句出自宋代範仲淹《嶽陽樓記》。範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這是一篇「記」,是一種文學體裁。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 《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處變不驚的他們應該和範仲淹《嶽陽樓記》中提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人仁人有相同的胸襟吧。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 人生的大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為何反而教育孩子因物而喜
    北宋思想家、文學家範仲淹曾經追求「古仁人之心」,而得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結論。於是才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天下名句!範仲淹石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乃是人生的大境界。這應該也是對「因物而喜」的日常應用。照此分析來看,我們從小到大、從工作到生活、從家庭到社會都在徹底的貫徹著「因物而喜」的人生哲學。而範仲淹卻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到底是我們所有人的生活哲學都錯了?還是範仲淹錯了?顯然,範仲淹的話是對的,沒有什麼毛病。
  • 美文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出自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是範仲淹應好友滕子京相邀,看圖說話,對著嶽陽樓的畫卷,寫下此文。單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實是表明一種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因身外之物的好壞和自己本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身外之物的好壞,往往自己是難以控制的,好的時候,你就歡喜,不好的時候,你就悲傷,容易忽悲忽喜,喜怒無常,導致自己處理事情,做決斷比較情緒化。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意?為何成為千古名句和多數人座右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範仲淹《嶽陽樓記》。《嶽陽樓記》是震爍古今的千古名篇,在我國文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是我國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如今重溫《嶽陽樓記》,仍然感觸良多。文中佳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已成為千古勵志警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北宋士大夫以及後來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價值觀。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嶽陽樓記讓範仲淹感悟到了:人生要淡定
    龍場悟道讓王陽明感悟到了:知行合一的奧秘《嶽陽樓記》讓範仲淹感悟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態度。宋朝年間,範仲淹是皇帝身邊的「智囊紅人」,他建議皇帝推行新政,躊躇滿志,和皇帝兩人擼起袖子加油幹,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忍,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以失敗而告終。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口才與名言:範仲淹名言)
    普通人可以不知道範仲淹,但是為官從政的都應該以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至高精神燈塔!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4、家貧志不移,貪讀如饑渴。
  • 旅遊攻略,遊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曾飽含著範仲淹和滕子京的錚錚友誼和他們憂國愛民的報國之志。此刻,當我面對眼前這座千古名樓之時,我怎能克制自己的喜悅,又怎能抑制懷古的悲愴?千裡浩波託樓起,萬世浮沉揚名裡,文人墨客書情懷,我輩姐妹仰相立。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該如何理解范文正公的醒世良言?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之人的思想感情 ,不同於以上兩種人的心情。哪兩種?「因雨而己悲」、「因春而物喜」,因此緊接著就引出了這一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麼是不是不喜不悲,如佛道中人淡泊呢?
  • 不以物喜,方能不以己悲
    仿佛有了意義,人生就完全不一樣了,就有目的了,就有希望了。追求意義,是最沒有意義的事情。意義所對應的,往往是價值。好像生命有了可以估量的價值,才是應該被倡導的。說白了,意義是我們強加給生命的一個實體,奧卡姆剃刀原理中的實體,是應該剔除掉的。
  • 孟晚舟女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的名著《嶽陽樓記》裡有一句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流傳至今,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品德高尚的人處事深遠與豁達胸襟。孟晚舟女士就是這樣一個人。孟晚舟女士,現任華為副董事長、財務長。
  • 《陳情令》之藍湛:最美不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早年在範仲淹的文中讀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覺得真的難。得是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偉政治家對自己的修養標準吧。19年的夏天遭遇《陳情令》。含光君就是個「冰山」,真的喜怒不形於色,哪怕心裡翻江倒海了,面上還是淡淡的。
  • 別再理解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常常被用來安慰別人或者自我安慰。可是,基本上人們都理解錯了這句話的意思。大家都是這樣認為這句話意思的,即:不要因為外物的好壞高興,也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利處境而傷悲。這句話是出自北宋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也是《嶽陽樓記》裡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意思是: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這句話是典型的互文手法,這樣的句子還有「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個意思也不是秦朝時的明月漢朝時的關。真正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能做到嗎?
    這是範仲淹有名的一篇文章。也許你不能像學生時代那樣完整的背誦出原文,但我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應該記得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沒有看到一個滿腹牢騷的範仲淹,相反我們看到一個心胸格局很大的範仲淹。一個心懷天下,不計個人得失的範仲淹。《嶽陽樓》被後人傳頌的原因,首先是對風景描寫的到位,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神若不驚,心亂何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經歷了失意,經歷了流放但仍保持一種豁達開朗的心境。不因外物之憂,或個人得失而悲或喜。人生仿佛常常會大起大落。也有甚者一路顛簸好像上天沒有對我有過半點的仁慈。經歷的越多,在意的東西就越來越少。不是不在乎,而是過分的在意,最後傷的,痛的其實是自己。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幾乎沒有缺點的範仲淹
    1,範仲淹的父親原本在吳越為官,直到宋朝建國之後,跟隨吳越王一起歸降宋朝,由此才在宋朝為官。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範仲淹出生了,雖然他生下來就在官宦之家,可是他出生兩年之後,父親就去世了。2,經過多年的寒窗苦讀,不僅讓範仲淹精通儒家經典,還讓他胸中有了達濟天下的抱負。二十七歲那年,他一舉中了進士,被任命為參軍,開始了不一樣的人生。雖然還只是一個小官,可是他沒有忘記母親。一當上官,就將母親接過來奉養。由此可以看出,範仲淹的一生至此至終都在憂人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