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終身可行

2021-01-11 餘莉開講群書治要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十五集*

(本文共441 字,閱讀大約 1分鐘)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終身行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言」在這裡當「一個字」講。子貢問,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依之而行的?這句話必得是善於言語的子貢才問的出來,也必得孔子這樣有智慧的人才能回答的出來。如果是換了別人,子貢可能也不這樣問了。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有的人說給我說二句終身行之,但是子貢還嫌多,需要一個字。這一個字,也只有孔子能回答,孔子答覆,說這個字就是「恕」。所謂的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所不欲的事情,不要加在別人身上,這個就是《弟子規》上所說的「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這一句話雖然很簡單,但是你如果時時刻刻,每一件事都用這個話來要求自己,衡量自己的行為,就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了。當然這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暗含著因果在其中的,為什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為你施於人,別人也會這樣來對你。所以你不想讓別人這樣對你,你就不能這樣去對別人,這是孔子給「恕」字最明確的註解。學仁學道,都應該依此而終身行之。

-正體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終身行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言」在這裡當「一個字」講。子貢問,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依之而行的?這句話必得是善於言語的子貢才問的出來,也必得孔子這樣有智慧的人才能回答的出來。如果是換了別人,子貢可能也不這樣問了。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有的人說給我說二句終身行之,但是子貢還嫌多,需要一個字。這一個字,也只有孔子能回答,孔子答覆,說這個字就是「恕」。所謂的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所不欲的事情,不要加在別人身上,這個就是《弟子規》上所說的「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這一句話雖然很簡單,但是你如果時時刻刻,每一件事都用這個話來要求自己,衡量自己的行為,就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了。當然這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暗含著因果在其中的,為什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為你施於人,別人也會這樣來對你。所以你不想讓別人這樣對你,你就不能這樣去對別人,這是孔子給「恕」字最明確的註解。學仁學道,都應該依此而終身行之。

*內容來源《群書治要》學習網*

小故事 大智慧 學習傳統文化 利己又利他

相關焦點

  • 周文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當代意義
    第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用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論語》另的一個重要思想,它與「己所勿欲勿施於人」構成了同一個道德的兩個方面。委實說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並不是一個什麼「高大上」的原則,充其量只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條底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忠恕」之道。
  • 淺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超級喜歡許嵩《海上靈光》中的這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之所欲亦勿施與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含義呢?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隸書、白文印《論語·公冶長》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做人最低的標準!
    今天,我們探討的是普通百姓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名言中可以汲取的做人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智慧的一個縮影,在論語中有兩處可見。一處見於《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一處則見於《論語——顏淵篇第二章》,仲弓問仁。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眾裡尋她曾相識《論語》: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一次,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句話,憑著它就能夠終身實踐而不改呢?孔子略想了一下,然後說,恐怕就是恕了吧!什麼是恕呢,就是將心比心,凡事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據說法國在制定憲法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也曾用來作為參照。
  •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出自《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站在一旁的我,看著那還在不停地說著要求的市場管理人員,剎那間就想到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也許他的心意是好的,按照要求辦事兒,但是他忘了老人的不容易。跟隨著老人走到街道邊,選了好幾個大紅薯,裝起來,老人稱好重量,我遞錢過去時,老人連聲感謝:「謝謝你幫忙買,剩下的不多了,一會兒就可以回家了。」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是忠恕之道精神的表現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見於《論語》,是人們很熟悉的。習主席也多次在講話中引用。《論語》中的原文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意是,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願意接受的,不要加給別人。」
  • 《論語》:值得深思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百家號:日月光輝火【原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譯文:子貢向老師問道:「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回答說:「那可能是『恕』吧!自己所不喜歡做的事情,不要施加給別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見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語出論語。關於論語啊,我不建議做過度的解讀。比如這句話,它就可以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成:自己不願做的事情,不想接受的事物,也不要強求別人去做或者是去接受。然後你對你的老闆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老闆可能會對你說get out。因為你們雙方的關係不對等,他是你的上級,做這項工作是你的本職工作,是你自己應該完成的事情,所以不存在想不想願不願意的問題。再比如在軍隊裡面,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服從命令就不存在想不想願不願意的問題,所以這時候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失效了。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昨日行事,突然想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查問出處: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大體意思是:子貢向孔子請教:有沒有一個真理可以終身執行呢?孔子回答他說:寬恕;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行要求別人做到。身邊有一些人,或工作,或生活,或其他各個方面,總是喜歡標榜自己,或者自行制定標準,意圖讓其他人也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否則就心戚戚焉,悶悶而不善待他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再讀論語,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隸書、白文印《論語·公冶長》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子貢說:「我不願別人強加於我的事,我也不願強加在別人身上。」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 謹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話不多,但耐人尋味。在社會交往和生活當中,常遇到些.不如意的事情,怎麼辦?認識的 角度不同,處理的結果就不一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道理就是,即然你不願意去幹的事,就不要強加於人。
  • 習近平用典書法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楷書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等文中引用。原典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點校其:大概、也許。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多為別人想一想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欲是什麼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欲是什麼意思呢
    在很多的成語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比較經典的。很多人都只知道一個大概的含義,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欲又是什麼意思呢?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來源於儒家經典讀物《論語》,《衛靈公篇》第二十四章。
  • 山東齊魯文化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來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顏淵篇第十二章》,提出者是孔子。《顏淵第十二》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同時,在忠恕之道方面,孔子也提出了這個觀點《衛靈公第十五》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學習400-402
    衛靈公篇第十五·二三(402)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錢穆譯】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行它的呢?」【楊伯峻譯】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子道:「大概是『恕』罷!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給別人。」【傅佩榮譯】子貢請教:「有沒有一個字可以讓人終身奉行呢?」孔子說:「應該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一切,就不去加在別人身上。」行,奉行。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語出何處——相逢《論語》中的故人之一
    今天就談相逢《論語》中的一位「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公治長.我不欲人》第一次提到: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畫蛇添足】聽過子貢之言,你肯定想到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子對另一個學生說的,別急,咱們後邊自然會涉及。(二)《顏淵.仲弓問仁》: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個技術活
    基本上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但把這句話掛在嘴上的多,想真正去做的少。而想真正去做的人,也是懵懂的多,知道怎麼做的少。為什麼?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本來就是個技術活啊,想做好,還真得有點智慧不行。就像「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樣的話,你如果看不出什麼牆是「危牆」,你也做不到「不立危牆之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樣,需要一些智慧才能做到。
  • 寓意故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當仲弓向孔子問什麼是仁時,孔子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向仲弓推薦。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孔子作為終身奉行的座右銘推薦給他的弟子子貢。然而,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恰好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讓別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就巴不得賣給別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鍾愛的東西,就不那麼願意與別人分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