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多為別人想一想

2021-01-12 熙華國學堂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為人處世的道理不要說得那樣多,只要有一個重點,終身都可以照此目標去做的,孔子就講出這個恕道。後世提到孔子教學的精神,每每說儒家忠恕之道。後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內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


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對任何事情要客觀,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有人對於一件事情的處理,常會有對人不痛快、不滿意的地方。說老實話,假如是自己去處理,不見得比對方好,問題在於我們人類的心理,有一個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別人能夠很圓滿;要求朋友、部下或長官,都希望他沒有缺點,樣樣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對方也是一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缺點。


再從心理學上研究,這樣希望別人好,是絕對的自私,因為所要求對方的圓滿無缺點,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為基礎。我認為對方的不對處,實際上只是因為違反了我的看法,根據自己的需要或行為產生的觀念,才會覺得對方是不對的。社會上都是如此要求別人,尤其是宗教圈子裡更嚴重,政治圈子裡也不外此例。一個基督教徒、或天主教徒、或佛教徒,對領導人——牧師、神父或法師們的要求,都很嚴格。因為宗教徒忘記了領導人也是一個人,而認為牧師、神父、法師就是神。這個心理好不好?好。但是要求別人太高了。


從這個例子,就可知恕道之難。後人解釋恕道,把這個恕字分開來,解作「如」「心」。就是合於我的心,我的心所要的,別人也要;我所想佔的利益,別人也想佔。我們分一點利益出來給別人,這就是恕;覺得別人不對,原諒他一點,也就是恕。恕道對子貢來說,尤其重要。因為他才華很高,孔門弟子中,子貢在事功上的表現,不但生意做得好,是工商業的巨子,他在外交、政治方面也都是傑出之才。才高的人,很容易犯不能饒恕別人的毛病,看到別人的錯誤會難以容忍。所以孔子對子貢講這個話,更有深切的意義。他答覆子貢說,有一句話可以終身行之而有益,但很難做到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恕道的註解。


問題又來了,在上論《公冶長》篇中,我們看到子貢說過:「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子貢也已經提出他的推己及人之恕道。他說過「我不希望別人給我的;同樣的,我也不想轉加給別人。」可見他早已在實行恕道。可是在這裡孔子卻說,子貢啊!這不是你能做得到的。現在孔子反而教子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與子貢的前言,又有什麼差別?難道孔子老是擺權威,只有他的對,學生的話對了也是錯嗎?其實不然,子貢所提出的話,和孔子現在答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有文字上的不同,其意義是一樣的。事實上,大有立足點的不同。


子貢是說,我所不想別人加給我那些不合理的,我也同樣的不想加到別人身上。這是以我為中心,我受到了妨害之後,才想到不要同樣地找別人的麻煩。現在孔子說的,只要我自己發現不要的,便不要再施給別人。根本上在嚴格要求自身的淨化,不要靠比較以後才想到別人。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其次,如果把這兩節連起來講,正好互作闡發,那便是「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便是孔子教授法的機鋒銳利,等於後世禪門中一個故事:唐末詩僧貫休作了兩句很得意的詩:「得句先呈佛,無人知此心。」他拿給一位禪門的老和尚看,老和尚反問他:「如何是此心呢?」貫休反而答不出來了。老和尚便笑說:「無人知此心。」這段孔子與子貢的對話,便同此一樣雋永有味,值得深思反省。


站在書呆子的立場,專門研究自己的人生,我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八個字做不到,隨時隨地我們會犯違背這八個字的錯誤。尤其在年輕一輩的團體生活中,就可以看到很多事例。前天就有一個正在服兵役的學生回來說,他三支牙刷,六條短褲,都被「摸」跑了。事實上自己根本有這些東西,可是就喜歡把別人的「摸」來,「摸」到了心裡覺得很痛快。這種行為說他是「偷」嗎?不見得這麼嚴重。


前天我們的樓梯口的一副門帘不見了。辦事的人說被偷了,我說算了,一定是被年輕人「摸」去了。說他有意偷嗎?他沒這個意思。說他沒有偷嗎?年輕人有這種心理,摸來很好玩,很有味道,還在那裡稱英雄。東西被人「摸」跑了,心裡一定會不高興,可是自己有機會,也會「摸」人家的。過團體生活的時候,有的人洗了手,本來要在自己的毛巾上擦乾淨,看見旁邊掛了一條,順手擦在別人的毛巾上。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思想行為出來呢?這是小事,不能做到「己不所欲,勿施於人。」對於大的事,做到我所不要、所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讓別人承受,就太偉大了,這個人不是人,是聖人了。太難了!可是作人的存心,必須要向這個方向修養。能不能做到,另當別論。


這八個字的修養,要做到很難很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時也就是「己所欲,施於人。」後來佛家思想傳到中國,翻譯為「布施」。施字上加一個「布」字,就是普遍的意思。佛家的布施和儒家這個恕道思想一樣,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就是布施的精神。人生兩樣最難捨,一是財,一是命。只要有利於人世,把自己的生命財產都施出來,就是施。這太難了,雖然做不到,也應心嚮往之。





天水訟_易經六十四卦(6):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

致有理想的創業者---毛澤東是如何解決部隊吃飯問題?

最高的情商,就是滿懷感恩去工作與生活

修己利人於市,修籬種菊於心


靜坐中慢慢涵養,以明心見性為宗旨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精神失落的病態

從《易經》開始修行



相關焦點

  • 多為別人想一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為人處世的道理不要說得那樣多,只要有一個重點,終身都可以照此目標去做的,孔子就講出這個恕道。後世提到孔子教學的精神,每每說儒家忠恕之道。後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內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一次,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句話,憑著它就能夠終身實踐而不改呢?孔子略想了一下,然後說,恐怕就是恕了吧!什麼是恕呢,就是將心比心,凡事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據說法國在制定憲法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也曾用來作為參照。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是忠恕之道精神的表現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見於《論語》,是人們很熟悉的。習主席也多次在講話中引用。《論語》中的原文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意是,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願意接受的,不要加給別人。」
  •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出自《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站在一旁的我,看著那還在不停地說著要求的市場管理人員,剎那間就想到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也許他的心意是好的,按照要求辦事兒,但是他忘了老人的不容易。跟隨著老人走到街道邊,選了好幾個大紅薯,裝起來,老人稱好重量,我遞錢過去時,老人連聲感謝:「謝謝你幫忙買,剩下的不多了,一會兒就可以回家了。」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欲是什麼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欲是什麼意思呢
    在很多的成語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比較經典的。很多人都只知道一個大概的含義,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欲又是什麼意思呢?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來源於儒家經典讀物《論語》,《衛靈公篇》第二十四章。
  • 謹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話不多,但耐人尋味。在社會交往和生活當中,常遇到些.不如意的事情,怎麼辦?認識的 角度不同,處理的結果就不一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道理就是,即然你不願意去幹的事,就不要強加於人。
  • 論語:掛在聯合國裡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作為儒家聖賢的經典,你有多大能力,你能進入多深,它就有多深;你能把它看得多崇高,它就有多崇高。依我們現代人的智慧、能力和語言局限,要想徹底地理解《論語》的境界確實比較艱難。我在這裡也談不上講《論語》,只是把自己的學習感受跟大家交流一下。前兩天,我與在這裡聽《論語》的朋友開了個座談會,聊到有關的話題時,我說:我們根本沒有資格評判、裁決古代聖賢的言行是非,只有老老實實學習的資格。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見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語出論語。關於論語啊,我不建議做過度的解讀。比如這句話,它就可以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成:自己不願做的事情,不想接受的事物,也不要強求別人去做或者是去接受。然後你對你的老闆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老闆可能會對你說get out。因為你們雙方的關係不對等,他是你的上級,做這項工作是你的本職工作,是你自己應該完成的事情,所以不存在想不想願不願意的問題。再比如在軍隊裡面,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服從命令就不存在想不想願不願意的問題,所以這時候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失效了。
  • 周文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當代意義
    周文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當代意義 2017年08月29日 14:09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周文彰 字號 內容摘要:現為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曾說過一句經典的話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簡單地說,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它和人們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指的都是一個意思。自己怎樣生活,就要想到別人也會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要求別人做得好,首先必須自己做好。如果連自己都做不好的事還要去責怪別人,未免不近情理。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個技術活
    基本上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但把這句話掛在嘴上的多,想真正去做的少。而想真正去做的人,也是懵懂的多,知道怎麼做的少。為什麼?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本來就是個技術活啊,想做好,還真得有點智慧不行。就像「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樣的話,你如果看不出什麼牆是「危牆」,你也做不到「不立危牆之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樣,需要一些智慧才能做到。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終身可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言」在這裡當「一個字」講。子貢問,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依之而行的?這句話必得是善於言語的子貢才問的出來,也必得孔子這樣有智慧的人才能回答的出來。如果是換了別人,子貢可能也不這樣問了。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有的人說給我說二句終身行之,但是子貢還嫌多,需要一個字。這一個字,也只有孔子能回答,孔子答覆,說這個字就是「恕」。
  • 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三大星座
    從為人與處世、學習與生活,到追求與人生,他為後人留下了無數睿智又不凡的見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亦是他的經典名言之一。生活中,有一些人非常懂得尊重別人。因為深諳並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真諦,他們以自身的行為作為參照物去對待別人。既不會因為自己不喜歡,而去要求別人不喜歡;也不會因為自己做不到,而去要求別人做到。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做人最低的標準!
    今天,我們探討的是普通百姓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名言中可以汲取的做人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智慧的一個縮影,在論語中有兩處可見。一處見於《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一處則見於《論語——顏淵篇第二章》,仲弓問仁。
  • 淺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超級喜歡許嵩《海上靈光》中的這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之所欲亦勿施與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含義呢?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正確解釋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是《論語》衛靈公篇中,子貢問孔子說,有沒有一句話是可以一生都可以照著來做的?孔子說有啊,就是恕字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嘛。 按原文來說,這句話是比較容易懂的。但後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被單摘出來,那意思就變了很多,名家各有註解,千奇百怪了。
  • 論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優秀的人從來如此
    其中有一位筆者關係較好,對此事說過一句話,感觸良多:「守時很重要,我是個急性子,我不喜歡等別人,也不喜歡別人等我,我一直覺得一輩子很短,不能耽誤他人時間,對於經常遲到的同事,或者他們真有重要事情,趕不及吧……」不知道此番話語,你是否有似曾相識之感,其實正是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仲弓問仁。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所不欲亦不要強加於人!
    很多人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自己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這個道理卻經常被忽略。我們經常說「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這就是以己度人最多的例子!所以我們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要儘量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不要覺得一件事對自己無所謂,就不會給別人造成影響!
  • 胡諞——從己所不欲到勿施於人
    ——寫在正文之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則古訓,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與此相近些的還有將心比心,意思是做事以前先拿自己的心去感受一下別人的心,只有自己心裡覺得樂意了才能做,如果連自己都不樂意那別人是不會樂意的。
  • 人性最大的善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話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大家都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如何才能做到呢?這句話,應該從兩個角度來分析,一個是施與方,另一個就是與之對應的承受方,比如高鐵上「津津有味」吃著的就是施與方,周邊「免費聞味」的就是承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