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最大的善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020-12-04 滄海一粟了無痕

常常有人抱怨,地鐵上、高鐵上總有人吃些「有味」的食品,或者不戴耳機隨意播放出聲音,讓人很是難受。也時不時看到一些隨意停放的車輛擋住了其它車,卻連電話號碼也沒留。當然,一些職場新人,也總能感覺到來自老員工的壓力和挑剔……

我們在感嘆的同時,是不是也要捫心自問,我們有沒有類似的行為發生?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是不是會有一千個理由而讓自己心安理得?我們考慮到周邊人的感受了嗎?

《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話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大家都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如何才能做到呢?

這句話,應該從兩個角度來分析,一個是施與方,另一個就是與之對應的承受方,比如高鐵上「津津有味」吃著的就是施與方,周邊「免費聞味」的就是承受方。作為施與方,如果是沒有考慮到周邊承受方的感受,那麼還可以提醒後「迷途知返」,如果是明知故犯,那麼就「罪不可赦」了。有素養、有道德的人是不會輕易令周邊的人討厭和嫌棄的,會考慮到承受者的體會而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為。

所以,除了從施與方和承受方的角度,還得再從主客觀的角度分析。其中,「己」是自己為主觀方,「人」指他人為客觀方。如果能主動從對方即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體會客觀方的痛苦和欣喜,那麼一切都會很美好。比如,自己是不願意被騙上當的,這就叫「己所不欲」。既然你不願被騙,那麼推及聯想到其他人,都不想被騙吧?所以,無論如何自己就不要主動去想著法子去騙別人,這就叫「勿施於人」。

但是,這個社會上還是有騙子、混子、噴子等一系列不道德甚至是不法分子存在的,這些人把自己的快樂和方便建立在別人的痛苦和不方便之上,造成了不和諧,根本沒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概念和想法,說明一方面我們的教育還沒有到位,我們的身體力行還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為什麼說人性最大的善良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呢?人都有善待自己之心,哪怕是潛意識當中都是這樣的,當由己及人的時候,就會善待他人,不會做令其他人不舒服不願接受的事,因為這種事情自己也不願意接受啊,所以也就沒有了欺騙、辱罵、歧視等等的傷害。人人如此,那麼真正的和諧社會就會出現,其樂融融的人們才會安居樂業、互敬互愛。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由人掌控的公司也好、國家也罷,也就能遵循這個規則,以最大的善良和平共處,那將是多麼美好的世界!

相關焦點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做人最低的標準!
    今天,我們探討的是普通百姓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名言中可以汲取的做人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智慧的一個縮影,在論語中有兩處可見。一處見於《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一處則見於《論語——顏淵篇第二章》,仲弓問仁。
  •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出自《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站在一旁的我,看著那還在不停地說著要求的市場管理人員,剎那間就想到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也許他的心意是好的,按照要求辦事兒,但是他忘了老人的不容易。跟隨著老人走到街道邊,選了好幾個大紅薯,裝起來,老人稱好重量,我遞錢過去時,老人連聲感謝:「謝謝你幫忙買,剩下的不多了,一會兒就可以回家了。」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見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語出論語。關於論語啊,我不建議做過度的解讀。比如這句話,它就可以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成:自己不願做的事情,不想接受的事物,也不要強求別人去做或者是去接受。然後你對你的老闆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老闆可能會對你說get out。因為你們雙方的關係不對等,他是你的上級,做這項工作是你的本職工作,是你自己應該完成的事情,所以不存在想不想願不願意的問題。再比如在軍隊裡面,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服從命令就不存在想不想願不願意的問題,所以這時候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失效了。
  • 謹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話不多,但耐人尋味。在社會交往和生活當中,常遇到些.不如意的事情,怎麼辦?認識的 角度不同,處理的結果就不一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道理就是,即然你不願意去幹的事,就不要強加於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欲是什麼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欲是什麼意思呢
    在很多的成語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比較經典的。很多人都只知道一個大概的含義,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欲又是什麼意思呢?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來源於儒家經典讀物《論語》,《衛靈公篇》第二十四章。
  • 談人際關係的黃金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何中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構成1993年9月在美國芝加哥通過的《全球倫理宣言》的基石。這是因為,孔子的這句箴言,從觀念層面上為我們提供了有效地調節人與人之間彼此關係的底線倫理,是恰當地處理人際關係的「黃金律」。
  • 周文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當代意義
    第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用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論語》另的一個重要思想,它與「己所勿欲勿施於人」構成了同一個道德的兩個方面。委實說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並不是一個什麼「高大上」的原則,充其量只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條底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忠恕」之道。
  • 淺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超級喜歡許嵩《海上靈光》中的這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之所欲亦勿施與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含義呢?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個技術活
    基本上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但把這句話掛在嘴上的多,想真正去做的少。而想真正去做的人,也是懵懂的多,知道怎麼做的少。為什麼?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本來就是個技術活啊,想做好,還真得有點智慧不行。就像「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樣的話,你如果看不出什麼牆是「危牆」,你也做不到「不立危牆之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樣,需要一些智慧才能做到。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終身可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言」在這裡當「一個字」講。子貢問,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依之而行的?這句話必得是善於言語的子貢才問的出來,也必得孔子這樣有智慧的人才能回答的出來。如果是換了別人,子貢可能也不這樣問了。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有的人說給我說二句終身行之,但是子貢還嫌多,需要一個字。這一個字,也只有孔子能回答,孔子答覆,說這個字就是「恕」。
  • 處理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文化的精華之處。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門與同仁行禮如見貴客一般,對民如大祭一樣凝重,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如此在朝上就不招誰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誰恨。」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曾說過一句經典的話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簡單地說,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它和人們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指的都是一個意思。自己怎樣生活,就要想到別人也會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要求別人做得好,首先必須自己做好。如果連自己都做不好的事還要去責怪別人,未免不近情理。
  • 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三大星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亦是他的經典名言之一。生活中,有一些人非常懂得尊重別人。因為深諳並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真諦,他們以自身的行為作為參照物去對待別人。既不會因為自己不喜歡,而去要求別人不喜歡;也不會因為自己做不到,而去要求別人做到。十二星座中,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星座有哪些?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正確解釋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是《論語》衛靈公篇中,子貢問孔子說,有沒有一句話是可以一生都可以照著來做的?孔子說有啊,就是恕字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嘛。 按原文來說,這句話是比較容易懂的。但後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被單摘出來,那意思就變了很多,名家各有註解,千奇百怪了。
  • 善良不是隱忍,寬厚不代表憋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善良不是隱忍,寬厚不代表憋屈,反倒是心直口快的人沒人敢欺負。誰讓我不爽,我也不怕大張旗鼓論一論!人哪,言語上潑一點反而好命,管他張三李四,活痛快了再說!朋友,同事,有問題都會找你,幫了自己難過,不幫,她不理解,認為你不夠朋友,難道善良的人就要這樣被拿捏嗎?真是夠了啊!
  • 論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優秀的人從來如此
    其中有一位筆者關係較好,對此事說過一句話,感觸良多:「守時很重要,我是個急性子,我不喜歡等別人,也不喜歡別人等我,我一直覺得一輩子很短,不能耽誤他人時間,對於經常遲到的同事,或者他們真有重要事情,趕不及吧……」不知道此番話語,你是否有似曾相識之感,其實正是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仲弓問仁。
  • 關於」Tik-Tok,微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儒家經典裡的這一名言,為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堪比西方以基督教為核心的價值觀西方理論上多強調人性惡,他們一切法規都是為了防範人性惡而設置的,故,他們實質上也是信奉人心向善的。所以,人以善為美,應是全世界無論東西方人都認同的普世價值觀,是沒有問題的。 可是,這種情況在當代中國略有變化。上世紀中葉的土改運動,代表中國基層文明的士紳階層被消滅,取而代之是流氓無產階級。這些流氓無產者一旦掌握了權力,就將文明帶向了野蠻。 文革是土改的延續與必然結果。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一次,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句話,憑著它就能夠終身實踐而不改呢?孔子略想了一下,然後說,恐怕就是恕了吧!什麼是恕呢,就是將心比心,凡事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據說法國在制定憲法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也曾用來作為參照。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體現的是做人的格局與遠見 慈悲與胸懷
    再換句話說,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麼意思?就是說處理人際關係與處理與人做事打交道的時候,不要用連自己都不喜歡的言行,去對待他人,也讓他人去接受。這句話出自《論語》 ,流傳千年了。孔子告誡人們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千萬不要強加在他人的身上。包括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的身上去。
  • 胡諞——從己所不欲到勿施於人
    勿施於人一隻兔子用胡蘿蔔去釣魚,連續三天一無所獲,第四天正要下鉤,突然一條大魚跳出來大罵:你要再敢拿胡蘿蔔來釣,小心我扇死你丫的。——寫在正文之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則古訓,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與此相近些的還有將心比心,意思是做事以前先拿自己的心去感受一下別人的心,只有自己心裡覺得樂意了才能做,如果連自己都不樂意那別人是不會樂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