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當代意義

2020-12-06 中國社會科學網
周文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當代意義

2017年08月29日 14:09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周文彰

字號

內容摘要:現為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地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導師。第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用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論語》另的一個重要思想,它與「己所勿欲勿施於人」構成了同一個道德的兩個方面。委實說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並不是一個什麼「高大上」的原則,充其量只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條底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已被習近平主席用於處理國家關係的重要準則。

關鍵詞:互害生態鏈;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人際關係;論語;道德;為人之道;行為準則;中國人民大學;周文彰;博士生;思維

作者簡介:

  周文彰,1988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地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導師。

  有人說,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互害生態鏈」:種菜的濫用農藥,養豬的用激素餵豬,腐乳添加蘇丹紅,乳製品亂放三聚氰胺,餐館用地溝油,大米添加白蠟,服裝添加甲醛抗皺,開發商建房偷工減料,醫生小病大治……他們自己不用自己的產品,自己對自己不這麼做,只是賣給別人、對待別人。事實上,誰都要吃菜、吃肉、吃乳製品、吃大米、穿衣服、住房、看病……每個人都生活在互害生態鏈裡;誰都在害人,誰又都是被害人。

  如何解除這可怕的互害鏈呢?難度似乎很大。沒想到2000多年前孔子的《論語》卻給我們指了一條明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要大家都遵循這條原則,互害鏈就自行消失了。這就是本文要講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當代意義。

  (周文彰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本意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先見之於《論語》12.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段話的意思是:仲弓問什麼是仁。孔子道:出門好像去接待貴賓,役使百姓好像去承當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東西,就不強加於別人。

  後見於《論語》15.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子說:「大概是『恕』罷!自己所不想要的東西,就不強加給別人。」

  我們今天如應該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呢?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鍾義見)

相關焦點

  •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出自《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站在一旁的我,看著那還在不停地說著要求的市場管理人員,剎那間就想到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也許他的心意是好的,按照要求辦事兒,但是他忘了老人的不容易。跟隨著老人走到街道邊,選了好幾個大紅薯,裝起來,老人稱好重量,我遞錢過去時,老人連聲感謝:「謝謝你幫忙買,剩下的不多了,一會兒就可以回家了。」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見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語出論語。關於論語啊,我不建議做過度的解讀。比如這句話,它就可以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成:自己不願做的事情,不想接受的事物,也不要強求別人去做或者是去接受。然後你對你的老闆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老闆可能會對你說get out。因為你們雙方的關係不對等,他是你的上級,做這項工作是你的本職工作,是你自己應該完成的事情,所以不存在想不想願不願意的問題。再比如在軍隊裡面,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服從命令就不存在想不想願不願意的問題,所以這時候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失效了。
  • 謹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話不多,但耐人尋味。在社會交往和生活當中,常遇到些.不如意的事情,怎麼辦?認識的 角度不同,處理的結果就不一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道理就是,即然你不願意去幹的事,就不要強加於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欲是什麼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欲是什麼意思呢
    在很多的成語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比較經典的。很多人都只知道一個大概的含義,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欲又是什麼意思呢?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來源於儒家經典讀物《論語》,《衛靈公篇》第二十四章。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是忠恕之道精神的表現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見於《論語》,是人們很熟悉的。習主席也多次在講話中引用。《論語》中的原文是:「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意是,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願意接受的,不要加給別人。」
  • 淺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超級喜歡許嵩《海上靈光》中的這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之所欲亦勿施與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含義呢?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個技術活
    基本上每個中國人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但把這句話掛在嘴上的多,想真正去做的少。而想真正去做的人,也是懵懂的多,知道怎麼做的少。為什麼?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本來就是個技術活啊,想做好,還真得有點智慧不行。就像「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樣的話,你如果看不出什麼牆是「危牆」,你也做不到「不立危牆之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樣,需要一些智慧才能做到。
  • 處理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文化的精華之處。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門與同仁行禮如見貴客一般,對民如大祭一樣凝重,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如此在朝上就不招誰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誰恨。」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終身可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言」在這裡當「一個字」講。子貢問,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依之而行的?這句話必得是善於言語的子貢才問的出來,也必得孔子這樣有智慧的人才能回答的出來。如果是換了別人,子貢可能也不這樣問了。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有的人說給我說二句終身行之,但是子貢還嫌多,需要一個字。這一個字,也只有孔子能回答,孔子答覆,說這個字就是「恕」。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做人最低的標準!
    今天,我們探討的是普通百姓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名言中可以汲取的做人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智慧的一個縮影,在論語中有兩處可見。一處見於《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一處則見於《論語——顏淵篇第二章》,仲弓問仁。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曾說過一句經典的話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簡單地說,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它和人們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指的都是一個意思。自己怎樣生活,就要想到別人也會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要求別人做得好,首先必須自己做好。如果連自己都做不好的事還要去責怪別人,未免不近情理。
  • 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三大星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亦是他的經典名言之一。生活中,有一些人非常懂得尊重別人。因為深諳並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真諦,他們以自身的行為作為參照物去對待別人。既不會因為自己不喜歡,而去要求別人不喜歡;也不會因為自己做不到,而去要求別人做到。十二星座中,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星座有哪些?
  •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出自《論語-顏淵篇第二章》。當時,仲宮問仁,孔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無為而治強調的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去過多幹預,讓參與者本身發揮創造力;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強調的是個人不喜歡做的,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既然兩句話有相似之處,那老子的無為而治包含的意義更廣,更加發揮萬民的創造力,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的意義不那麼廣,至於那句話更好,暫且不論。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正確解釋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是《論語》衛靈公篇中,子貢問孔子說,有沒有一句話是可以一生都可以照著來做的?孔子說有啊,就是恕字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嘛。 按原文來說,這句話是比較容易懂的。但後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被單摘出來,那意思就變了很多,名家各有註解,千奇百怪了。
  • 人性最大的善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話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大家都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如何才能做到呢?這句話,應該從兩個角度來分析,一個是施與方,另一個就是與之對應的承受方,比如高鐵上「津津有味」吃著的就是施與方,周邊「免費聞味」的就是承受方。
  • 論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優秀的人從來如此
    其中有一位筆者關係較好,對此事說過一句話,感觸良多:「守時很重要,我是個急性子,我不喜歡等別人,也不喜歡別人等我,我一直覺得一輩子很短,不能耽誤他人時間,對於經常遲到的同事,或者他們真有重要事情,趕不及吧……」不知道此番話語,你是否有似曾相識之感,其實正是孔子所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仲弓問仁。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一次,子貢問老師,有沒有一句話,憑著它就能夠終身實踐而不改呢?孔子略想了一下,然後說,恐怕就是恕了吧!什麼是恕呢,就是將心比心,凡事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據說法國在制定憲法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也曾用來作為參照。
  • 談人際關係的黃金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何中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構成1993年9月在美國芝加哥通過的《全球倫理宣言》的基石。這是因為,孔子的這句箴言,從觀念層面上為我們提供了有效地調節人與人之間彼此關係的底線倫理,是恰當地處理人際關係的「黃金律」。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多為別人想一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為人處世的道理不要說得那樣多,只要有一個重點,終身都可以照此目標去做的,孔子就講出這個恕道。後世提到孔子教學的精神,每每說儒家忠恕之道。後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內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
  •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是中國文化奠基人,《論語》影響中國文化甚巨,對外影響正在擴大,孔子學院遍布世界。重新深入研究孔子思想是當今中國學術界一大課題。全面注釋《論語》,發現有些註疏頗值得商榷。有一些解釋,從源頭就不確切,後世則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