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個問題,說李白和杜甫是不是只見過一次面。
當然不是,據我所知,他們至少見過三次面。
嗯,至少三次,如果有錯漏麻煩大家指出來啊,謝謝。
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會晤
他們的第一次見面,是公元745年,在洛陽。
要知道,當時李白已經是享譽詩壇的天王級人物。而杜甫只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文藝小青年,困頓洛陽。
誰能想到,這個小青年後來居然能跟李天王齊名?
李白可能想到了,至少他很欣賞這個比他小11歲杜甫同學。
杜甫對李白就更不用說了,你帶入一下今天迷弟見到偶像是怎樣一副樣子,杜甫見到李白就是怎樣一幅模樣。
這非常難得,李白作為天王,卻不因為自己的才名而自傲,反而是對他親眼相加。
杜甫作為小迷弟,也沒有一味溜須拍馬。
也正因如此,兩人才能以平等的身份,建立深厚的友誼,這簡直堪稱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會晤。
不光牽手,還要同床
上次在洛陽分手時,李杜兩人相約第二年到梁宋相見,一起去尋仙訪道。
這次見面頗為不同,因為除了李杜兩人,他們還偶遇了高適,就是那個「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高適。
兩人在一起都是最偉大的會晤了,現在三個胸懷大志的天才在一起評文論詩、暢遊豪飲,又是怎樣一番景象?
那段時間,可能是杜甫一生中最愉快的時光了,因為他不僅可以跟偶像在一起玩、跟他學習切磋,最重要的詩,他還跟偶像牽手、睡覺了: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這一次,竟是永別
相聚總有相別時,歡快的日子總是那麼短暫。
分別之後,杜甫對李白的思念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不知道寫了多少詩給李白,而李白呢,當然是沉浸在美酒中,醉生夢死。
直到公元746年,兩人在兗州最後一次相遇。
那天,李白看著杜甫在山裡種田的窘迫樣子,忍不住作詩一首調侃:
《戲贈杜甫》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這次相見,兩人都非常開心,李白還要請杜甫去他家做客。
可是分別的時候,連天生開朗的李白也感覺到了一些異樣,他作了一首詩,傷感之情溢於言表: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果然,這是兩人最後一次相見。
745-746年,兩年時間,三次相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在兩年時間裡結下了最深厚的友誼。
至於為什麼一直到762年李白去世,兩人也再沒相見,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