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東莞市康復實驗學校特殊藝術人才培養基地成果展暨非遺墟市活動在該校舉行,包括醒獅、莞草編織等多項東莞市非遺項目進入該校校園,向該校師生及家長一起展示,吸引了眾多師生和他們的家長前來參與。
記者了解到,包括醒獅、莞草編織等非遺項目已走進了東莞市康復實驗學校的課堂,對該校培養特殊藝術人才跨出了非常堅實的一步。
特殊孩子現場展示醒獅表演和莞草編織等技藝
今天上午,在元旦佳節即將來臨之際,東莞市康復實驗學校與東莞市文化館聯合舉辦「東莞市康復實驗學校特殊藝術人才培養基地成果展暨非遺墟市活動」。記者在活動現場看到,東莞市康復實驗學校10多位中重度智障和自閉症學生向參加活動的同學和家長們展示了他們的醒獅技藝,孩子們精彩的醒獅表演迎來了師生們的陣陣掌聲。
在非遺墟市活動現場,許多的孩子與父母、爺爺奶奶等現場參與到莞草編織,紅漆描花傳統木屐、茶山公仔、燈籠仔的製作。看到自己的孩子參與到非遺項目的學習與製作,許多家長都非常感動,為自己的孩子、學校老師以及東莞市非遺項目傳承人點讚。
非遺項目進課堂,培養特殊藝術人才
據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文化的瑰寶,它承載了歷史人文,如同文化血脈需要活態傳承。非遺文化源於生活,回歸生活、接軌現代文明是對其最好的保護和傳承,因此,發現和培養新一代傳承人,「非遺進校園」無疑是重要一環。通過「非遺進校園」推動傳統文化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共識。
另據介紹,東莞市康復實驗學校是東莞市康復實驗學校是一所以招收中重度學生為主的特殊教育學校,也是廣東省特殊藝術人才培養基地。「2019年莞脈傳承之非遺進校園活動」入選學校,學校秉承「根植中華、行至天下」非遺文化進課堂的根本理念,著手將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有機結合,將東莞本土非遺項目作為特殊藝術人才培養基地培訓的重要內容,相繼開設了醒獅和莞草編織兩門校本課程,讓中重度智障和自閉症學生在醒獅、莞草編織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把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光大。
與此同時,東莞市康復實驗學校通過組織學生走進非遺傳承基地和文化館,幫助學生近距離了解醒獅和莞草編織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採用「小步子,多循環」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一步一步習得醒獅和莞草編織技能。同時藉助不同的交流展示平臺,幫助學生提高自信心,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劉滿元 通訊員:陳旭培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劉滿元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