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下藥(成語裡的中醫)

2020-12-14 人民網

開欄的話

「成語裡的中醫」欄目今天和大家見面了。為什麼要開這個欄目呢?主要想傳播一些有趣味性的中醫文化知識。

中醫藥根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古人的生存生活休戚相關。而成語是約定俗成、廣泛使用的短語,其中有不少反映了中醫治病救人的內容,如病入膏肓、對症下藥等;有的是文人學者借用中醫概念來說明社會現象的,如諱疾忌醫、無病呻吟等;還有一種情況,是其他領域的用語被中醫拿來改造後賦予了新內涵的,如起死回生、不寒而慄等。

我們想通過介紹一個個與中醫有關的成語,來說明廣義的醫學、廣義的健康概念在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根深葉茂。中醫藥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一把鑰匙,要想真正理解這句話,讓我們從成語開始吧。

對症下藥,含義不用解釋,大家都懂,它最早說的是華佗的故事。

華佗的官方傳記在《三國志·魏書·方技傳》裡,說當時有兩個政府官員,叫倪尋和李延,都頭疼發熱,苦不堪言,一起去找華佗看病。華佗說,倪尋得吃瀉藥,李延得吃發汗的藥。

他們倆一聽就都很詫異,怎麼一樣的病症,開的藥方不一樣?

華佗解釋說,倪尋「外實」,李延「內實」,意思就是前者的病屬於吃多了消化不良,後者的病是由於外受風寒,病因既有差別,治療方法豈能一樣?倆人半信半疑,拿了藥回家吃了,第二天就都好了。

這個故事很好地詮釋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理。疑難雜病,治起來最棘手。國醫大師路志正就認為,疑難病的治療正是中醫的優勢所在,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發揮中醫綜合治療法優勢,往往能迎刃而解。

當然,如果按照清無名氏在《病玉緣·閨怨》中所說的,「世間無不可醫之病,倘能對症下藥,豈有不瘳(瘳是病好了的意思)之理?」就有些過了。大方向對,過程中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打包票。

對症下藥的意思早就有了,但是對症下藥這個詞語的出現,倒不是在三國時期,而是幾百年後的南宋了。而且是被學術界借用總結了出來的。當時,朱熹解釋克己復禮時說,便是捉得病根,對症下藥。也就是說,要想節制欲望,約束自己,得把自己的行為歸之於禮。一般人做不到,怎麼辦?得找病根,針鋒相對地解決掉。後來,清代文學家李綠園在他的小說《歧路燈》裡是這麼用的:「又說了一會前賢家訓條規,座右箴銘,俱是對症下藥。」朱自清在《聞一多先生怎樣走著中國文學的道路》裡是這麼說的:「他也許要借這原始的集體的力給後代的散漫和萎靡來個對症下藥罷。」

從這個成語也可以看出,醫學與社會、與文學有著緊密的關聯度。畢竟,研究種種社會現象、文學問題,說到底圍繞的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跟醫學也算是殊途同歸吧。

相關焦點

  • 從成語中感悟中醫文化
    文:範昕我國的成語包羅萬象,內有乾坤。寥寥數字,往往就能鉤沉風雲激蕩的歷史,道盡百轉千回的情感,呈現斑駁陸離的風景。不過,或許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成語,如吐故納新、對症下藥、標本兼治、防微杜漸、中氣十足等,都是從中醫知識演化而來。 《讀成語 學中醫1》,作者:培松,繪畫:南窗,出版單位: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5月《讀成語 學中醫1》一書通過成語講中醫,通過中醫講故事,通過故事講文化,通過文化講歷史。
  • 品讀|在成語裡遇見中醫智慧
    關於中醫,我們自己還需要對之有更深的了解。比如說,我們需要知道,中醫除了是一種治病的學科、手法,還是一門蘊涵著關於身體、自然的智慧之學。中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智慧也沉澱、體現在諸多經典成語之中。成語,作為漢語言文字中尤為閃亮的那顆珍珠,是前人生活的積累和思辨的閃爍,是最能體現民族特色的詞彙。但是您知道嗎?在很多成語中,我們可以遇見中醫。
  • 讀故事 學成語——對症下藥
    對症下藥 華佗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醫術非常高明。你們的病因不同,我當然得對症下藥,用不同的藥給你們治療。」 倪尋和李延回去後,分別按藥方吃藥,病果然很快就都好了。 注釋: 對:針對 症:病症。 處方:醫生給病人開的藥方。
  • 杯弓蛇影(成語裡的中醫)
    「杯弓蛇影」這個成語,其實講的就是「治心病」的故事。《晉書·樂廣傳》中講到,西晉名士樂廣有個好友,很久沒來作客。樂廣一問,好友道出心結——上次來你家宴飲,剛要端起酒杯,卻發現杯中有條小蛇,心中百般不快。雖然勉強喝下了酒,可回家輾轉難測,不久就病了。小小酒杯,斷然盛不下一條蛇。
  • 沁人心脾(成語裡的中醫)
    沁人心脾這個成語的形成,受到了中醫理論的影響,其中出現了兩個器官名稱:心和脾。中醫認為:脾喜歡清爽,討厭黏膩和濁氣;心主神,而人的感覺、知覺是神的一部分。因此,吸入芳香清爽的氣味,正迎合了脾的喜好,使人內心舒適。這個成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宋詩《冷泉亭》裡的一句:「一泓清可沁詩脾。」中醫裡有五氣的概念:臊、焦、香、腥、腐。
  • 成語裡的中醫: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這個成語,其實講的就是「治心病」的故事。  《晉書·樂廣傳》中講到,西晉名士樂廣有個好友,很久沒來作客。樂廣一問,好友道出心結——上次來你家宴飲,剛要端起酒杯,卻發現杯中有條小蛇,心中百般不快。雖然勉強喝下了酒,可回家輾轉難測,不久就病了。  小小酒杯,斷然盛不下一條蛇。樂廣思忖,自家牆上掛著一張角弓,並用漆在弓上畫了蛇,好友怕是把酒杯中的角弓倒影認成了蛇。
  • 聞雞起舞(成語裡的中醫)
    聞雞起舞是一個很勵志的成語,故事大家都不陌生,說的是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他們在每天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鍊,只為練得殺敵本領,為國效力。
  • 河南出版《讀成語 學中醫1》,用成語典故解讀中醫文化
    在「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的5月,在中醫又一次以嶄新的姿態走入大眾視野的今天,由河南大學出版社策劃的「趣讀成語」系列叢書《讀成語 學中醫 1》正式出版。這是「趣讀成語」系列叢書的第一本,也是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嘗試。
  • 如法炮製(成語裡的中醫)
    如法炮製這個成語,曾出現在清代長篇小說《鏡花緣》中。李汝珍在講述討伐武則天的軍隊時寫道:「即如法炮製,果然把陣破了。」依照現有的方法、照著現成的樣子去辦,結果和成效也是可以預期的。如今,如法炮製往往用作貶義,例如有時同製造假貨聯繫在一起。
  • 肝膽相照(成語裡的中醫)
    「肝膽相照」這一成語,比喻真心誠意、以真心相見、互相坦誠。最早記錄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
  • 以成語典故解讀中醫的新嘗試!《讀成語 學中醫 1》出版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在「抗疫」戰場上,中醫又一次以嶄新的姿態走入大眾視野。近日,由河南大學出版社策劃的趣讀成語系列叢書《讀成語 學中醫 1》正式出版。這是趣讀成語系列叢書的第一本,也是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嘗試。
  • 望聞問切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望聞問切,中醫用語。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問;指詢問症狀;切;指摸脈象。合稱四診。出自:《古今醫統》:「望聞問切四字,誠為醫之綱領。」近義詞有:神聖工巧,望聞問切是中性成語,可作主語、賓語、定語;用於中醫。
  • 不合時宜(成語裡的中醫)
    「不合時宜」這個成語的流傳是因蘇軾發揚光大的。他有一次拍著肚子問侍妾們:「你們知道這裡面都有什麼嗎?」有人說「都是文章」,有人說「都是見識」,蘇軾均搖頭。這時朝雲說:「一肚皮不入時宜。」蘇軾大笑。再比如用藥上,中醫強調道地藥材的運用,認為生長在不同地域、採收於不同時段的藥物,其質地、成分、效果是有差異的。四川等省份的大山裡,黃連、大黃等苦寒藥物是道地的;河南等省份一馬平川,山藥、菊花等溫和藥物是道地的;吉林等省份冰天雪地,氣候寒冷,人參、鹿茸等補益藥物是道地的;廣西等省份陽光常駐,雨水豐沛,柑橘、沙參等滋養藥物是道地的。
  • 安步當車(成語裡的中醫)
    安步當車這個成語,原本是表達人生的淡泊志向、稱讚安貧樂道的品質,如今人們往往將其字面意思拿出來,強調多走路的好處。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走路、散步,簡單動作背後藏著健康密碼。在中醫裡,散步是很重要的養生之道。人體一半經絡在足部聚集,脾經、肝經、腎經、胃經等重要經絡都經過足部,許多重要穴位也在足底。
  • 成語裡的中醫:高枕無憂
    這時,馮諼說道,狡兔三窟,您在封地站穩了腳跟,只能算得到了一窟,還不能高枕而臥——這是高枕無憂這個成語的前身。高枕而臥,在先秦時期應該已經是一個常用詞了。上面的故事出自《戰國策·齊策》,在同書《魏策》中也有「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的說法。後世的實際運用中,「高枕無憂」還有「高枕無虞」「高枕無事」「高枕安臥」等變體,都是一個意思。
  • 高枕無憂(成語裡的中醫)
    這時,馮諼說道,狡兔三窟,您在封地站穩了腳跟,只能算得到了一窟,還不能高枕而臥——這是高枕無憂這個成語的前身。高枕而臥,在先秦時期應該已經是一個常用詞了。上面的故事出自《戰國策·齊策》,在同書《魏策》中也有「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的說法。
  • 成語裡的中醫:不合時宜
    「不合時宜」這個成語的流傳是因蘇軾發揚光大的。他有一次拍著肚子問侍妾們:「你們知道這裡面都有什麼嗎?」有人說「都是文章」,有人說「都是見識」,蘇軾均搖頭。這時朝雲說:「一肚皮不入時宜。」蘇軾大笑。再比如用藥上,中醫強調道地藥材的運用,認為生長在不同地域、採收於不同時段的藥物,其質地、成分、效果是有差異的。四川等省份的大山裡,黃連、大黃等苦寒藥物是道地的;河南等省份一馬平川,山藥、菊花等溫和藥物是道地的;吉林等省份冰天雪地,氣候寒冷,人參、鹿茸等補益藥物是道地的;廣西等省份陽光常駐,雨水豐沛,柑橘、沙參等滋養藥物是道地的。
  • 成語裡的中醫:安步當車
    安步當車這個成語,原本是表達人生的淡泊志向、稱讚安貧樂道的品質,如今人們往往將其字面意思拿出來,強調多走路的好處。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走路、散步,簡單動作背後藏著健康密碼。在中醫裡,散步是很重要的養生之道。人體一半經絡在足部聚集,脾經、肝經、腎經、胃經等重要經絡都經過足部,許多重要穴位也在足底。
  • 成語中蘊含著中醫文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中醫又一次走入大眾視野。近日,由河南大學出版社策劃的趣讀成語系列叢書《讀成語 學中醫1》正式出版。這是趣讀成語系列叢書的第一本,也是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嘗試。
  • 中醫視角解說便血根源,只有查其病因,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中醫在這一問題上研究得很透徹,用中醫視角解說便血根源,只有查其病因,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據中醫界的著名醫書《四聖心源·溺血》中寫道:「水寒土溼,脾陷木鬱,風動而行疏洩,谷道不收,則後洩於大腸,水道不斂,則前淋於小便」。中醫認為脾陷土鬱,肝木上達之路就會受阻,正在上行的肝氣被溼土一擋,便會逆向而行,往下脫洩,這也就導致了便血和溺血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