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出版《讀成語 學中醫1》,用成語典故解讀中醫文化

2020-11-25 東方今報

猛獁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梁新慧

2020年是不平靜的一年,也是全國上下團結一心共同戰鬥的一年。在「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的5月,在中醫又一次以嶄新的姿態走入大眾視野的今天,由河南大學出版社策劃的「趣讀成語」系列叢書《讀成語 學中醫 1》正式出版。這是「趣讀成語」系列叢書的第一本,也是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嘗試。

據悉,該書共10餘萬字,分為序言、內文和後記三個部分,配以80餘張漫畫作品,從成語典故與中醫的淵源關係上,遴選了20個故事性強又有啟發意義的成語,以成語講中醫,以中醫講故事,以故事講文化,以文化講歷史,以歷史講盛衰興替,深入淺出,可讀性和趣味性並存,讀者可以在成語典故中學習醫學知識,在漫畫笑點中體會先人智慧,是對傳統醫學和成語的有效呈現和完美融合。

該書開篇「不為良相,則為良醫」講述了扁鵲、倉公、孫思邈等早期幾代中醫醫家的故事以及近代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在「以毒攻毒」篇中,講述了中醫在歷史上很早就有了免疫醫療的探索和論述,並解讀了中醫了不起的辯證思維。在「禍從天降」篇中,講述了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幾起「醫鬧」,指出任何社會問題都有它生存的土壤,換了土壤,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建議從根本上著手,徹底解決「醫鬧」這一痼疾。在「知母貝母」篇中,通過幾個令人啼笑皆非的醫林笑談,指出中醫學的博大精深,非得下一番真功夫才,非經年累月的摸索總結才能洞悉精深的警示。在「高山流水」篇中,詳細講讀了音樂和中醫的淵源,以及歷史的名人雅士利用音樂健身養生的故事等。

通過一篇篇的故事解讀和剖析,《讀成語 學中醫1》系統梳理了中醫和傳統文化的關係,中醫在歷史上的發展演變,中醫對國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等。 

《讀成語 學中醫1》語言輕鬆活潑,詼諧幽默,將歷史上一些影響深遠的醫案娓娓道來,並結合當前社會現實加以點評,融入了個人的人生閱歷和生活智慧。該書作者培松是資深媒體人,閱歷豐富,自幼酷愛讀書,多有著述,語言風格流暢自然,多有金句迭出。其所參與策劃和個人作品,多次入選「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本優秀圖書」,兩次榮獲「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而書中的漫畫則是點睛之筆,配合閱讀文字內容,讓讀者在哈哈大笑中領會文中深意,在碎片化的時間裡掌握知識,收穫笑點。

成語有故事,有世情,有歷史,有道義春秋。中醫是科學,是哲學,是文化,是大千世界。用該書編輯的話說,《讀成語 學中醫1》有趣,有料,有故事;好讀,好玩,好幽默。

河南大學出版社有關負責人說,「趣讀成語」系列叢書,未來兩年預期將陸續發行六本以上,都以成語為切入點,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沉浸在成語和文化的氛圍裡,在輕鬆愉悅中收穫知識和生活的智慧。

相關焦點

  • 以成語典故解讀中醫的新嘗試!《讀成語 學中醫 1》出版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在「抗疫」戰場上,中醫又一次以嶄新的姿態走入大眾視野。近日,由河南大學出版社策劃的趣讀成語系列叢書《讀成語 學中醫 1》正式出版。這是趣讀成語系列叢書的第一本,也是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嘗試。
  • 《讀成語 學中醫1》一書正式出版 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
    近日,河南大學出版社推出了解讀中醫藥文化和歷史典故的《讀成語 學中醫1》一書。這是趣讀成語系列叢書的第一本,也是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嘗試。據了解,本書作者培松根據多年的宣傳工作經驗,結合掌握的豐厚歷史文化知識,經過大量的採訪和學習,認真構思,精巧謀篇,用活潑通俗的語言,佐以風趣幽默的插畫,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為切入點,從成語典故與中醫的淵源關係上,遴選了一批故事性強又有啟發意義的成語,以成語講中醫,以中醫講故事,以故事講文化……為讀者精心奉獻了這冊講讀中醫哲學和文化的讀本。
  • 《讀成語學中醫1》|學成語知中醫,長智慧更健康
    近日,首本解讀中醫藥文化和歷史典故的新書:《讀成語 學中醫1》(翻拍於新書插頁)《讀成語 學中醫1》從成語典故與中醫的淵源關係上,遴選了一批故事性強又有啟發意義的成語,以成語講中醫,以中醫講故事,以故事講文化,以文化講歷史,以歷史講盛衰興替……該書語言輕鬆活潑,詼諧幽默
  • 從成語中感悟中醫文化
    不過,或許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成語,如吐故納新、對症下藥、標本兼治、防微杜漸、中氣十足等,都是從中醫知識演化而來。 《讀成語 學中醫1》,作者:培松,繪畫:南窗,出版單位: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5月《讀成語 學中醫1》一書通過成語講中醫,通過中醫講故事,通過故事講文化,通過文化講歷史。
  • 成語中蘊含著中醫文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中醫又一次走入大眾視野。近日,由河南大學出版社策劃的趣讀成語系列叢書《讀成語 學中醫1》正式出版。這是趣讀成語系列叢書的第一本,也是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嘗試。
  • 讀成語學中醫!這100個成語故事中,原來都藏著中醫智慧
    2020年一場疫情的爆發,讓中醫又一次以嶄新的姿態走入大眾視野,並再次成為被關注的焦點話題。近日,一本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讀成語 學中醫》,將中醫藥文化和成語典故聯繫起來。作者用講故事的形式,解讀了100個跟中醫有關的成語故事。
  • 品讀|在成語裡遇見中醫智慧
    關於中醫,我們自己還需要對之有更深的了解。比如說,我們需要知道,中醫除了是一種治病的學科、手法,還是一門蘊涵著關於身體、自然的智慧之學。中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智慧也沉澱、體現在諸多經典成語之中。成語,作為漢語言文字中尤為閃亮的那顆珍珠,是前人生活的積累和思辨的閃爍,是最能體現民族特色的詞彙。但是您知道嗎?在很多成語中,我們可以遇見中醫。
  • 對症下藥(成語裡的中醫)
    開欄的話「成語裡的中醫」欄目今天和大家見面了。為什麼要開這個欄目呢?主要想傳播一些有趣味性的中醫文化知識。中醫藥根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古人的生存生活休戚相關。而成語是約定俗成、廣泛使用的短語,其中有不少反映了中醫治病救人的內容,如病入膏肓、對症下藥等;有的是文人學者借用中醫概念來說明社會現象的,如諱疾忌醫、無病呻吟等;還有一種情況,是其他領域的用語被中醫拿來改造後賦予了新內涵的,如起死回生、不寒而慄等。我們想通過介紹一個個與中醫有關的成語,來說明廣義的醫學、廣義的健康概念在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根深葉茂。
  • 《成語荊州》用典故講述荊州歷史 弘揚荊楚文化
    《成語荊州》用典故講述荊州歷史 弘揚荊楚文化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 > 荊州新聞 正文 來源:荊州新聞網 時間:2012-02-02 19:37     荊州新聞網消息(記者 肖琦)荊州作為楚文化和三國文化的發源地,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濃厚的文化氛圍
  • 成語裡的中醫: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這個成語,其實講的就是「治心病」的故事。  《晉書·樂廣傳》中講到,西晉名士樂廣有個好友,很久沒來作客。樂廣一問,好友道出心結——上次來你家宴飲,剛要端起酒杯,卻發現杯中有條小蛇,心中百般不快。雖然勉強喝下了酒,可回家輾轉難測,不久就病了。  小小酒杯,斷然盛不下一條蛇。樂廣思忖,自家牆上掛著一張角弓,並用漆在弓上畫了蛇,好友怕是把酒杯中的角弓倒影認成了蛇。
  • 杯弓蛇影(成語裡的中醫)
    「杯弓蛇影」這個成語,其實講的就是「治心病」的故事。《晉書·樂廣傳》中講到,西晉名士樂廣有個好友,很久沒來作客。樂廣一問,好友道出心結——上次來你家宴飲,剛要端起酒杯,卻發現杯中有條小蛇,心中百般不快。雖然勉強喝下了酒,可回家輾轉難測,不久就病了。小小酒杯,斷然盛不下一條蛇。
  • 聖賢智慧可以這樣學 讀《孟子成語解讀》的收穫
    《孟子成語解讀》書影,廣陵書社出版早春二月,楊柳未拂窗,書香趨庭至。從未謀面的田霞女士,跟隨攝影家呂衛鋒來訪,且帶來新書《孟子成語解讀》,或許正是她的這縷書香融化了生澀,茶語間,我們相談甚歡,也就釀成了這篇小文。
  • 崔永元加盟河南衛視《成語英雄》 講解成語典故
    昨日,大河報記者從河南衛視獲悉,崔永元將搭檔著名文化學者錢文忠和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等,在河南衛視全新打造的《漢字英雄》姊妹篇《成語英雄》中擔任嘉賓,與選手互動,講解成語典故,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據悉,《成語英雄》將於11月21日開始每周四、周五晚9點25分在河南衛視播出。
  • 沁人心脾(成語裡的中醫)
    沁人心脾這個成語的形成,受到了中醫理論的影響,其中出現了兩個器官名稱:心和脾。中醫認為:脾喜歡清爽,討厭黏膩和濁氣;心主神,而人的感覺、知覺是神的一部分。因此,吸入芳香清爽的氣味,正迎合了脾的喜好,使人內心舒適。這個成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宋詩《冷泉亭》裡的一句:「一泓清可沁詩脾。」中醫裡有五氣的概念:臊、焦、香、腥、腐。
  • 不合時宜(成語裡的中醫)
    「不合時宜」這個成語的流傳是因蘇軾發揚光大的。他有一次拍著肚子問侍妾們:「你們知道這裡面都有什麼嗎?」有人說「都是文章」,有人說「都是見識」,蘇軾均搖頭。這時朝雲說:「一肚皮不入時宜。」蘇軾大笑。所謂「夏令用香薷,猶之冬月用麻黃」「夏不用麻黃,冬不用石膏」等古訓,正是順應時宜思想的經驗總結。再比如用藥上,中醫強調道地藥材的運用,認為生長在不同地域、採收於不同時段的藥物,其質地、成分、效果是有差異的。
  • 趣談「針砭時弊、過猶不及、神魂顛倒」等成語中隱藏的中醫烙印
    近來偶然間把很多司空見慣的成語與中醫聯繫了起來,非常有趣,藉此將幾點拙思分享給大家。「針砭時弊」,針對時代的弊政,有人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見解,指出問題所在,以期修正這樣的弊端。這裡的「針」「砭」是對中醫師治病工具的化用。
  • 如法炮製(成語裡的中醫)
    如法炮製這個成語,曾出現在清代長篇小說《鏡花緣》中。李汝珍在講述討伐武則天的軍隊時寫道:「即如法炮製,果然把陣破了。」依照現有的方法、照著現成的樣子去辦,結果和成效也是可以預期的。如今,如法炮製往往用作貶義,例如有時同製造假貨聯繫在一起。
  • 《〈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在瓊首發
    每條成語的解析,都對成語在《江澤民文選》中的原文進行了摘引。學習該書,不僅能賞析成語,更是對《江澤民文選》的學習和重溫。  一部由海南作家編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澤民文選〉成語典故》11月1日下午在省新華書店海口購書中心舉行首發儀式。
  • 成語裡的中醫:不合時宜
    「不合時宜」這個成語的流傳是因蘇軾發揚光大的。他有一次拍著肚子問侍妾們:「你們知道這裡面都有什麼嗎?」有人說「都是文章」,有人說「都是見識」,蘇軾均搖頭。這時朝雲說:「一肚皮不入時宜。」蘇軾大笑。所謂「夏令用香薷,猶之冬月用麻黃」「夏不用麻黃,冬不用石膏」等古訓,正是順應時宜思想的經驗總結。再比如用藥上,中醫強調道地藥材的運用,認為生長在不同地域、採收於不同時段的藥物,其質地、成分、效果是有差異的。
  • 開封成為全國首座「中國成語典故名城」
    八朝古都開封有一種「土特產」,中國人幾乎天天都在用,你知道是什麼嗎?答案就是開封成語典故。「開卷有益」「杞人憂天」「五十步笑百步」……這些你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故事都發生在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