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亦稱陶瓷繪畫,是我國悠久的&34;。彩陶作為遠古人類智慧與審美的代表,被學術界和收藏界視為華夏民族的瑰寶。近年來,隨著文物收藏熱的升溫,彩陶的價值逐漸被發掘放大,國內收藏者開始將目光投向彩陶。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彩陶究竟是「何方神聖」吧~
1972年,我國考古隊在陝西省臨潼縣城北姜寨,發現了一個距今約6700年的原始聚落遺址。出土了大量生產工具,以及大量以陶器為主的生活用具,其中的彩陶尤為精美。專家認為該彩陶為新石器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器。
魚紋彩陶(陝西姜寨遺址)
小口尖底瓶和波折紋彩陶尖底瓶(陝西姜寨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陶器的製作技術開始進步,其燒制性能和器表施釉等方面均有很大發展。器形規整,釉層厚薄均勻,釉色青黃,造型多仿當時的青銅器。有尊、鼎、簋、盉、豆、鍾等,紋飾多以刻、劃、捏塑等為裝飾,具有純樸簡潔的風格。
彩陶臥鹿(春秋戰國)
秦代陶器的品種繁多,大多仿自銅器的造型。最惹人注目的是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個個形體高大,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形象生動而傳神。秦兵馬俑的燒成,是陶瓷工藝史上的空前壯舉,它不僅反映了當時的文化藝術、科學技術和生產水平,而且為研究秦代燒陶技術和雕塑藝術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秦)
彩陶(秦)
△為了讓各位看官更好的理解陶瓷工藝,請先看看下面的小貼士吧~
小貼士:陶和瓷分別
一、 燒成溫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一般都低於瓷器,
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淄博陶器:陶的燒成溫度在1230度——1280度,素燒則在800度——1000度)
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
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二、堅硬程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並未完全燒結,
敲擊時聲音發悶,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
瓷器的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
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燒成,而黏土製成的坯體,
在燒到1200℃時,不可能成為瓷器,會被燒熔為玻璃質。
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土作坯。
高嶺土在燒制瓷器所需要的溫度下,所制的坯體則成為瓷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
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
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融。
瓷器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
六、概念不同
陶器:用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乾燥後,放在窯內燒制而成的物品。
瓷器: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等組成,經混煉,成形,煅燒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
廣義地講:瓷器是從陶器發展而來的,可以說沒有陶器的發明與發展就不可能有瓷器。瓷器出現以後陶器還是在繼續生產,陶器和瓷器是各自獨立發展,並且從生活用品逐漸轉變為收藏藝術品。
ps:如果各位對瓷器也產生興趣的話 可期待下期「龍泉青瓷」哦~
漢代是中國陶器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漢代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廣泛施釉,有學者認為是受羅馬及歐洲人製造琉璃技術的影響,因為當時的人們與歐洲地區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漢代同時也是陶器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漢代藝術陶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超過了以往。西漢的陶塑更是繼承了秦代藝術風格,深沉雄大。
凸雕龍鳳紋彩繪陶壺(西漢)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三彩的出現反映了這種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詩歌、繪畫、建築等其他文化一樣,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於其他的文化藝術,據現代的陶瓷史上記載,唐三彩是陶瓷在唐代歷史上的裡程碑。
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中國古代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於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唐三彩(唐)
三彩陶枕(宋)
在宋朝,伴隨著燒瓷技術的成熟以及瓷器使用的普遍性,陶器逐漸淡化了。
20世紀初初彩陶 現藏於深圳惠風古陶博物館
1990年,中國郵政發行了《彩陶》特種郵票。
馬家窯類型
半坡型
廟底溝型
馬廠型
2005年4月1日《中國彩陶圖譜》一書出版。
陶器的製作基本分為四個階段:原料的選擇、胚體成型、彩繪、燒制。
1、選用沙河淤積的黃膠泥,原料泥要經過晾曬,粉碎,篩選、浸潤、醒泥等多道工序製成品泥。
2、蹂泥,所用的泥土要經過選,篩,撿,分,晾,浸等十幾道工序。
3、拉坯是製作的基本工作。
4、修坯是成型的最後一道工序。
5、上粉土,在乾燥到一定程度時在其表面澆上薄薄一層粉土調和的漿液。
6、上白土,這道工序和上粉土基本相似,但是要求要比其嚴格。因為它是刻畫層,要求均勻,要有一定的厚度來保證其釉下刻畫在燒製成功後有一定的凹凸感,要嚴格控制陶坯和白土漿乾濕程度。
7、釉下刻畫,這道工序是成品外觀的核心所在。
8、素燒,溫度在700至800度。
9、上釉,是素燒出窯的第一大工序,把釉料調和好均勻塗於內外表面。
10、釉燒,在掌握一個窯內工況,控制燃燒。
陶的產生,是土壤、水、火交織在一起,在雙手的作用下,發生物理的化學反應。這是人類從無到有的實驗,也是文明的起源。人類從對泥土的把弄開始認識自身,逐漸具有了創作萬物的非凡能力。用最質樸的材質,邂逅最巔峰的工藝。(這裡小編為標題的「蠢萌」二字,隆重的道個歉啦~)
一、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是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最豐盛繁華的時期。它位於黃河中遊地區,以黃土高原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河北、寧夏等地。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藝相當成熟,器物規整精美,多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灰陶與黑陶較為少見。其裝飾以彩繪為主,於器物上繪精美彩色花紋,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部分內容及藝術創作的聰明才智。另外還有磨光、拍印、等裝飾手法。造型的種類有杯、缽、碗、盆、罐、甕、盂、瓶、甑、釜、灶、鼎、器蓋和器座等,最為突出的是雙耳尖底瓶,線條流暢、勻稱,極具藝術美感。由於時間跨度與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須分類加以區別,主要有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
雙耳尖底瓶
△半坡彩陶
半坡彩陶最早發現於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歷史。是我國彩陶文化歷史較早、特點突出、影響較大的一個類型。半坡彩陶的遺址,在河流的岸邊,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蘆、長頸瓶,另外還有盆類、罐類,與盆罐大體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紋飾,多為散點式構圖。也就是說,在一件器型上,裝飾往往只佔據器面的一小部分,紋樣一般是自然形態的再現。半坡紋飾的形象可愛,表現了人類童年的天真稚氣和與自然的親切關係。仔細體味,有人與自然溶為一體的感覺,可以說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記錄。
紋飾形象主要描繪了當時人們接觸的動物,有奔跑的鹿、魚紋、人面紋、蛙紋、鳥紋、豬紋以及由以上紋樣兩種或三種組合的紋樣。也有一些單純的任何紋樣如折線紋、三角紋、網紋等。
△廟底溝彩陶
廟底溝類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類似半坡的葫蘆形瓶。廟底溝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點、線、面搭配得當,空間疏朗明快。曲面之間,穿插活潑的點和線,使紋樣節奏鮮明,韻律感很強。二方連續的組織結構,是節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較強的音樂效果。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閒靜的心態。
二、馬家窯文化彩陶
馬家窯文化制陶業非常發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為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條盤築法成型,陶質呈橙黃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細膩。許多馬家窯文化遺存中,還發現有窯場和陶窯、顏料以及研磨顏料的石板、調色陶碟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製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並用繪製花紋。馬家窯文化的制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輪修坯,並利用轉輪繪製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表現出了嫻熟的繪畫技巧。彩陶的大量生產,說明這一時期制陶的社會分工早已專業化,出現了專門的制陶工匠師。彩陶的發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在我國所發現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馬家窯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內彩也特別發達,圖案的時代特點十分鮮明。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蛙紋內彩盆
三、半山彩陶
半山類型的彩陶器,多為罐、壺。造型飽滿近似球,足內收,腹近直線,由於器型的下半部內收,裝飾都集中於上半部。
半山類型的彩陶,是在馬家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比馬家窯更豐富;她的繁榮昌盛、雍榮華貴的風格是由飽滿器型上的旋動結構的紋飾,黑紅相間的色彩,線條的粗細變化,及鋸齒紋、三角紋的配合,大圖案裡套小圖案形成的。旋轉而連續的結構,使幾個大圓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連結,有前呼後應、魚貫而行、連綿不斷的效果,顯示一種融合、纏綿的氣勢。與器型共同構成一種雄偉宏大的氣勢。半山期,是我國彩陶文化的高峰階段,顯示博大、成熟的特色。
有著無數鋸齒紋的半山彩陶,被稱為「神秘的睫毛」
四、馬廠類型彩陶
1924年秋發現於青海民和馬廠塬,主要分布於青海、甘肅等地,器形基本沿襲半山類型的造型,但較之半山彩陶顯得高聳、秀美。出現了單耳筒形杯,耳、紐的造型富有變化。其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紋飾有同心圓紋、菱形紋、人形蛙紋、平行線紋、回紋、鉤連紋等。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在數量、規模、藝術水平上與上述文化類型的彩陶有一定差距。古代陶器中還有一種在陶器燒成後畫上紋飾的彩繪陶。
高低耳折線神人紋彩陶罐
陶和瓷,同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以獨特的疊代方式延展著中華文明前進的足跡。通過一代代的陶瓷器物,把我們先人的豐富智慧和博大文化世代相承。
(本文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大家傳世」閱讀)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大家傳世」
歡迎踴躍留言和吐槽~
人海茫茫,字裡行間的相逢,也是一種緣分
—聲明—
本文部分素材及圖片源自網絡
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