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千年前彩陶到魏晉畫像磚,五百多文物再現甘肅古文明

2020-12-04 澎湃新聞

從甘肅遠道而來的「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展」這些天正在國家博物館舉行,500餘件精品文物是歷年來甘肅省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珍貴文物佔比最高的一次大型展覽。「澎湃新聞·古代藝術」帶您走進展覽的八個單元,細品展出文物。

曾在《國家寶藏》裡大放異彩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驛使圖畫像磚」,絢麗多彩的馬家窯彩陶,設色、線條均優美精細的畫像磚,氣派的彩繪木軺車,精雕細刻著一百餘位人物形象的石雕佛傳故事碑……這些難得一見的展品如今匯聚到了國家博物館。

展覽現場

從甘肅遠道而來的「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展」這些天在國家博物館開展。展覽以甘肅省博物館藏品為主,共展出甘肅4個省直文博單位及11個市州38個文物收藏單位的精品文物516件(套),其中一級文物322件(套,含國寶7件)、二級文物94件(套)、三級文物42件(套),展覽面積3000平方米,是歷年來甘肅省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珍貴文物佔比最高的一次大型展覽。

大地灣文化:文明的序曲

甘肅地處我國中原地區通往西北邊疆的走廊形過渡地帶,其西北直通中亞腹地,東部則為關隴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考古發現的秦安大地灣文化,與中原地區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以及東南沿海地區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諸多史前新石器文化並行發展。

繼大地灣文化後,甘肅一帶的先民們歷經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和沙井文化,創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彩陶文化體系,甘肅地區也因而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彩陶之鄉」,絢麗多彩的馬家窯彩陶更是代表了中國彩陶藝術的最高成就,被譽為「彩陶之冠」;不僅如此,距今5000年前的馬家窯先民在中華大地上還率先開啟了青銅鑄造的先聲,隨後的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四壩文化、沙井文化居民在吸收中原青銅文化、借鑑歐亞青銅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甘肅青銅文化,甘肅因而成為中國青銅文化的萌生之地。

展覽的第一部分為「文明序曲」,該單元就通過大地灣遺址出土早期旱作農作物粟、黍的炭化標本,早期彩陶以及陶片上的記事符號等,向觀眾呈現距今約8000年至5000年的大地灣文化,揭示其在早期中華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與地位。

距今6500到6000年的大地灣二期文明 寫實魚紋陶盆

有的學者認為魚是大地灣先民的圖騰,也有學者認為由於魚繁殖比較快,魚紋寄託了先民對於繁衍後代的希望,魚紋彩陶盆也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也是中國史前文化的象徵和標誌物之一。

早期陶器中的魚紋都很寫實,魚唇向上翹起,張大的嘴中還能看到牙。後來牙的數量逐漸減少,魚頭也開始變長,魚身呈三角形或長方形,而到最後,魚的牙齒、眼睛全部消失。魚紋也由自然界中真實的魚,簡化概括成概念化的魚,並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變體魚紋彩陶缽

大地灣四期文化 距今5500到4900年的 尖底陶瓶

尖底陶瓶是大地灣先民常用的一種水器,造型奇特優美,瘦長的尖底可以直接插入土中,也方便取水用。

甘肅的彩陶文化:世界彩陶之冠

從大地灣一期文化之後,「中國彩陶之鄉」甘肅又經歷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和沙井文化等階段,形成了獨立的彩陶文化體系和完整的發展史,而甘肅出土的彩陶數量巨大、器型豐富、紋飾精美、工藝精湛,極具藝術性。其中尤以馬家窯文化彩陶最為聞名,它代表了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的高峰,在世界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被公認為世界「彩陶之冠」。

變形人面紋葫蘆形彩陶瓶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陶瓶呈葫蘆形,通體繪彩。葫蘆上半部滿黑彩,下半部繪一周三組「口」字形紋(宛若張開的嘴唇)及口唇紋圖案,組成人面紋形狀,並以點圓方格豎條紋分隔。構圖嚴謹,圖案繁複美觀,是仰韶文化早期彩陶精品之作。

人頭型彩陶瓶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秦安縣博物館藏

這件器物的器口陶塑人頭,人臉表情非常憨直可愛,眼睛是雕空的小圓孔,但在眼睛的圓孔外面堆塑了一圈凸起的泥條,鼻子是微翹的三角體。

長頸雙耳彩陶瓶與鯢魚紋彩陶瓶 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 甘肅省博物館藏

鯢魚紋是彩陶上流行的紋樣。鯢魚就是娃娃魚,因有類人的特點,被先民當作神物繪製在彩陶上,多以「龍身人頭」的形象出現,這也是人們心目中龍的形象。

仰韶文化之後,出現了馬家窯文化,它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即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常見的紋樣有旋紋、四大圓圈紋、變體神人紋等,這些圖案紋飾大多與先民的自然崇拜有關。

對鳥紋彩陶壺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陶壺腹部兩側有對稱雙耳,通體施黑彩,壺頸部飾平行條紋,腹部繪兩組展翅相對的變形鳥紋,其下為垂弧紋周鳥紋,這是中國早期彩陶上最常見、應運最廣泛的紋飾。這一圖案富於變化,種類繁多,其形象也經歷了從寫實到簡化變體的過程。

鋸齒漩渦紋彩陶鼓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

半山鋸齒旋渦紋彩陶鼓為泥質橙黃陶。鼓體採用泥條盤築法經慢輪修胎製成,共分三部分,即喇叭形口、中筒和曲頸小口。施彩較滿,在曲頸小口內沿以連弧紋裝飾,外壁飾黑彩網格紋;中筒及喇叭形口壁均以黑、紅彩間繪平行鋸齒紋和漩渦鋸齒紋。從鼓體表面的施彩部位和乳釘的設置看,該鼓應為單面鼓。

鼓是最早出現的打擊樂器之一,是原始藝術發展的主要標誌之一。鼓可以是民間的歡慶鑼鼓,也可入廟堂祭祀和宮廷宴集。雄壯的鼓聲緊緊伴隨著人類,從蠻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四壩文化、沙井文化

彩陶馬家窯文化在馬廠類型時期傳到河西走廊西部,四壩文化隨之悄然興起。考古表明,四壩文化內涵豐富、獨具特色,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銅文化。彩陶器形奇特多樣,色彩濃重,以四耳帶蓋罐、腹耳壺為代表性器物。

四壩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區,東起山丹,西至安西以及新疆東部哈密盆地一帶。目前,火燒溝遺址有4個碳測數據,東灰山遺址有1個數據,年代約為距今3900年—3400年。相當於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

此外,四壩文化彩陶具有濃鬱的地方風格,蜥蜴、犬、羊、鹿等動物紋樣直觀地表達了河西走廊的自然環境特徵和生活氣息,沙井文化是甘肅境內年代最晚的一支含有少量彩陶的青銅文化,年代約為西周至戰國時期。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且多無紋飾。研究顯示,沙井文化屬於河西走廊東部的一支地方性文化,但發展過程中也受到北方草原文化和渭河上遊文化的影響。沙井文化彩陶被稱為「甘肅彩陶文化的絕響」。沙井文化之後甘肅彩陶文化逐漸消失。

這件十分可愛的人形彩陶罐就是四壩文化的代表

這件陶罐,與人們通常印象中的彩陶有很大的區別,它塑造成一個男人站立的樣子,這位男子身著短上衣,下著長褲,雙手好像插在褲兜裡一樣,形成陶罐的雙耳,最特別的就是他腳上的鞋,看上去完全是一雙現代的高腰靴子,而且腳型巨大。陶男子的裝束可能代表了當時的流行風尚,人體中空可以盛水。

鷹形彩陶壺 四壩文化

狩獵紋彩陶罐(局部) 辛店文化

展覽的第三單元為「青銅之路」,該單元從約5000年前的馬家窯文化林家遺址出土的青銅刀開始,到甘肅境內最晚的青銅文化——沙井文化為止,全面呈現河隴早期青銅文化發展的面貌:河隴青銅文化受到中原青銅文化和歐亞草原地區考古學文化的雙重影響,這也決定了甘肅青銅文化的獨特性,即既保有商周中原青銅器的基本特徵,又融有域外青銅器文化的獨特風貌。

人面柄首青銅銅匕 辛店文化

嵌綠松石銅壺 戰國

第四單元為「嬴秦搖籃」,講述早期秦人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與戎之間密切交往,既和睦共處,又有碰撞競爭,加速了兩大族群間的交流與融合的歷史。西戎文化為早期秦文化注入了活力,也加速了早期秦文化趨向穩定與成熟。秦人力量不斷壯大,威服百戎,銳意經營關中,虎視列國,逐鹿中原,最終實現了對華夏的統一。

青銅敦 戰國

魏晉墓出土畫像磚:真實再現彼時人類生活

展覽的第五單元和第六單元更為精彩。第五單元為「千裡走廊」,介紹漢武帝時期河西歸漢後,漢廷對河西走廊的開發與經營,在移民屯墾實邊的舉措下,河西地區農業得到了較大發展,逐漸形成「農牧並序」的發展格局。

西晉「永嘉之亂」後隨著大量中原民眾的遷入,他們帶來「二牛抬槓」、大型鐵犁鏵等先進農耕技術與工具,促進了河西走廊農業的發展。敦煌、嘉峪關、酒泉和張掖高臺等地魏晉墓出土的壁畫磚上描繪的牛耕圖、播種圖、揚場圖等正是對河西走廊農業發展的真實寫照。該單元重點展品有漢代《儀禮》簡、《建武三年侯粟君責寇恩事》簡、彩繪漆木鳩杖、「白馬作」毛筆、彩繪木軺車、陶樓院等,魏晉二牛耕地圖壁畫磚、六簙圖彩繪墓室磚、銅獬豸等。

彩繪木軺車

軺車是漢代常見的一種乘用車,多用於官吏出行和王命宣達。史載:「一馬日軺車,二馬曰軺傳」,常見的木軺車多為單馬駕轅,系官吏乘用車駕。根據漢代車輿制度,傘蓋的顏色是劃分軺車(傳)等級的依據之一。二百石以下的官員用白布蓋,三百石以上的用黑布蓋,千石以上的用黑繒蓋,王用青蓋,皇帝則用羽蓋。此木軺車主要由車輿、傘蓋、御奴和轅馬等部組成。根據漢代車輿制度,其乘用者(墓主人)當為六百石至千石的官吏。此木軺車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一套,規格接近真實車輛。造型古拙渾厚,局部刻畫精細,並施紅、白、黑三色彩,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

彩繪木鳩杖 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

漢武帝時頒布了一系列贍養、扶助和尊重老人的尊老制度。「七十賜王杖」之制便是其中之一。王杖,俗稱鳩杖,因杖首安裝有圓雕鳩鳥形象而得名。「鳩者不噎之鳥也」,裝飾在王杖之上,意在「欲老人不噎」。

此件木鳩杖的杖端以母卯鑲一木鳩,口含食粒,鳩身以白粉作底,以黑、紅二彩繪出羽毛。杖杄粗細均勻,光滑結實。出土時平置在棺蓋上,鳩鳥在棺首一側。在河西走廊漢墓中出土了為數較多的木鳩杖,此件是最長、保存最完整的一件。

這兩個單元裡很值得關注的是眾多畫像磚的展陳。

彩繪帳居圖壁畫磚

上圖為墓室壁畫磚。圖上用墨線勾勒出穹廬的結構,再用紅彩塗飾,以示用布或絲織物做成的帳圍。帳內繪一男子和一女僕,男子頭戴巾幘、身著皂袍盤坐於榻上,正欲接過女僕手裡盤中的食物。畫面展現了一幅墓主人身前帳居的情景。有趣的是,墓主人為漢人裝束,卻穩坐在少數民族的氈帳內用餐。通過這個畫面,對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地方社會各民族之間的融合程度可窺一斑。

彩繪車馬出行圖壁畫磚

這塊畫像磚裡的馬似乎受到了驚嚇,正在奮蹄奔馳,主人微露出驚恐狀,馭馬者手挽韁繩,身體後仰。

彩繪西王母畫像磚

彩繪宴樂圖壁畫磚

墓室壁畫磚。磚飾白底,圖繪九個頭挽高髻、著交領長服的人物正在一同宴飲的場景。其中左側兩人當為墓主人夫婦,四人面向墓主人跪坐一圈,正中上方男子正在彈奏阮,一男一女兩名舞者應聲翩翩起舞。右下角有侍者正在向一女子遞送食物。在畫面中間放一三足案,案上放一釜形食器。漢晉時期,河西走廊形成多民族雜居的局面。受少數民族能歌善舞特性的影響,舞蹈、音樂也成為遷居於此的中原人宴會上不可缺少的內容。此磚描繪的是墓主人身前與友人們歌舞宴樂的情景。

絲路交響與佛陀之路

展覽第七單元為「絲路交響」。該單元通過大量文物,展示在漫長的漢唐甘肅絲綢之路上,「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這一部分展出許多胡人俑的形象,以及與馬有關的畫像磚。

胡人俑

胡人俑

三彩鎮墓獸 唐墓中出土了很多這樣造型奇特詭異的鎮墓獸(獅子形狀,帶翅膀)很可能吸收了西方造型元素的影響。

墓室壁畫磚,繪以馬的形象。

墓室壁畫磚。以朱紅色勾勒邊框,圖繪家丁備馬出行的場景。圖中一男子牽匹體型巨大、健碩的馬,後跟一條黑色細獵犬。馬鞍、獵犬皆已備好,只待主人起身跨馬,一同去打獵。畫者用富有彈性的圓弧線,寥寥數筆即勾勒出駿馬高大健碩的形象,展現了筆墨線條的豐富表現力。

展覽第八單元為「佛陀之路」,佛教東傳,自敦煌至秦州(今天水)沿途佛教石窟星羅棋布,形成了一條佛陀之路。著名者有河西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文殊山石窟、馬蹄寺石窟、天梯山石窟;隴中炳靈寺石窟、慶陽北石窟寺;隴東麥積山石窟、水簾洞石窟、木梯寺石窟等。通過大量佛造像、經卷等文物,向觀眾介紹漢魏晉唐時期佛教東傳過程中在甘肅地區形成的不同面貌。

三層石造像塔

石雕佛傳故事碑

本次展覽很重要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因「公務繁忙」只展出了二十天,目前已經撤陳。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相關焦點

  • 【絢麗甘肅】高臺畫像磚 魏晉塵世生活的丹青再現
    高臺駱駝城墓群畫像磚的發現緣於1994年7月一起盜墓案,查獲畫像磚58塊,由高臺縣博物館收藏。至目前,共發掘彩繪壁畫墓13座,出土畫像磚400多塊。這些畫像磚的內容除部分古代神話宗教題材外,大多是社會生活場景,有農耕、畜牧、狩獵、宴飲、出行、庖廚、屠宰、衣著、生活用具、莊園建築等,表現題材廣泛,藝術風格活潑,構圖巧妙生動,時隔一千六七百年,畫中人和物依然呼之欲出,折射著強烈的時代氣息,再現了魏晉塵世生活的風貌。
  • 再現最美的甘肅彩陶?「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
    【博之美物】再現最美的甘肅彩陶——「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工作人員在展廳內布展。國博展廳一角。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閔媛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甘肅文物走出去參展,文物外展成為推介甘肅歷史文化的一張「名片」。12月25日,「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這些有著數千年歷史的甘肅文物,將於今後一年裡,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再次綻放光彩。
  • 2020年遊學:甘肅省博的精品文物:人頭彩陶、銅奔馬、驛使圖
    之前已經先後去過永登縣博物館和蘭州市博物館( )當然更不能錯過甘肅博物館,那裡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馬踏飛燕銅奔馬、驛使圖畫像磚三件國寶級文物更是名滿天下。主要有甘肅絲綢之路文明、甘肅彩陶、甘肅佛教藝術、紅色甘肅幾個基本文物陳列展覽,當然我們此次主要還是看甘肅的彩陶。
  • 彩陶中華丨五千年前中華大地上第一次文化大整合
    —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展覽通過「藝術·源流」「觀念·社會」「尋根·中國」三個單元,以渭河流域彩陶發展的縱向脈絡、彩陶繁盛期社會的橫向剖面,以及對「華夏之花」的探源溯流,展示了五千年前中華大地上第一次文化大整合的恢宏歷程以及這一歷程中先民創造的不朽成就。
  • 「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研討會紀要
    「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是由國家文物局、陝西省政府共同主辦,陝西省文物局等10多家文博機構協辦,陝西歷史博物館承辦的大型原創特展。該展覽是迄今中國博物館界涉及彩陶分布範圍最廣的一次展示,匯集了來自全國16省、市、自治區36家文博單位共245件(組)彩陶及相關精品文物,分為「藝術·源流」 「觀念·社會」 「尋根·中國」三個單元,呈現出五千年前中華大地上不同區域間以彩陶為媒介所開展的文化交流與互動,突出渭河流域在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主根脈地位,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尋根溯源。
  • 「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研討會紀要
    「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是由國家文物局、陝西省政府共同主辦,陝西省文物局等10多家文博機構協辦,陝西歷史博物館承辦的大型原創特展。該展覽是迄今中國博物館界涉及彩陶分布範圍最廣的一次展示,匯集了來自全國16省、市、自治區36家文博單位共245件(組)彩陶及相關精品文物,分為「藝術·源流」 「觀念·社會」 「尋根·中國」三個單元,呈現出五千年前中華大地上不同區域間以彩陶為媒介所開展的文化交流與互動,突出渭河流域在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主根脈地位,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尋根溯源。
  • 「視點」甘肅宋元畫像磚藝術
    在甘肅,墓葬文化產生了無比豐富的美術作品,為我們保存了彌足珍貴的藝術珍品,畫像磚藝術就是其中最為主要的內容之一。畫像磚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漢代的發展高峰之後,漸趨衰退,到了宋元,在甘肅等地域有所復甦,雖然其規模、品位都不能與漢代相比,但它所表現的時代內容,尤其是那豐富多彩、風格各異的藝術特色,是漢代畫像磚不能替代的。這些畫像磚因出土較晚,介紹較少,使得人們對它缺乏了解。
  • 漠跡文物鑑賞系列——甘肅彩陶
    漠跡聯合甘肅省文物商店,推出文物鑑賞專題系列推文。帶大家鑑文物、學知識、探歷史,感受文物之美的同時,領略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喜歡歷史的小夥伴千萬不要錯過,今天為大家帶來系列推文的第一篇——甘肅彩陶。 甘肅位於我國西北地區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交會處,地處黃河流域上遊,省內蘊藏著十分豐富的古文化遺存。近一個世紀的考古研究顯示,甘肅也是我國的彩陶大省,素有「彩陶之鄉」的美譽。
  • 白銀市博物館第二十七期未成年人研學活動——「古墓丹青」畫像磚
    白銀市博物館「絲路鎖鑰——敦煌歷史文物精品展」展出的畫像磚精美絕倫,風格獨特。作為一種墓葬裝飾,它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墓葬制度和習俗。為了能夠充分利用展覽資源拓展青少年的學習空間,讓更多的青少年認識畫像磚,從而了解甘肅畫像磚的分布與特點,激發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12月12日上午白銀市博物館第二十七期未成年人研學之旅——「古墓丹青」畫像磚活動在二樓展廳舉辦。
  • 甘肅武威出土彩陶盆,發現五千年前舞蹈!竟是李白筆下的「踏歌」
    專欄204:彩陶盆上的踏歌圖 史前彩陶盆上,五千年前先民們描繪的圖案,竟然是唐代李白筆下的「踏歌」, 真的好神奇。 這類彩陶盆,名叫舞蹈紋彩陶盆,其中一件出土甘肅武威磨嘴子。 李白自帶仙氣,超然出塵,即便是送別詩,也是超出俗人的想像。
  • 藏多件「鎮國之寶」的博物館
    甘肅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以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躋身全國文物大省之列,而甘肅省博物館也因得天獨厚的條件和豐富的收藏,榮升國家一級博物館。建議遊客在開始西北之旅前,先來這裡了解一些甘肅的歷史文化知識。
  • 郵票上的甘肅彩陶
    郵票上的甘肅彩陶」一行十餘人到省博物館參觀。1954年,中國科學院黃河考古隊甘肅分隊考古專家翟廣煒先生來村子普查文物,找到他家,他就把這件珍寶無償獻了出去,這陶罐便是「彩陶王」。  據介紹,這件「彩陶王」學名叫甕,屬馬家窯文化,距今約4800年-5200年,現命名為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旋渦紋彩陶甕。甕高49.3釐米,罐體肩部最大直徑33釐米,肩下部有4隻提耳,最寬處為36釐米。甕平口,短頸,闊肩,腹部逐漸下收,平底,系泥制紅陶。
  • 五千年前的蠢萌匠作——彩陶
    近年來,隨著文物收藏熱的升溫,彩陶的價值逐漸被發掘放大,國內收藏者開始將目光投向彩陶。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彩陶究竟是「何方神聖」吧~歷史起源1972年,我國考古隊在陝西省臨潼縣城北姜寨,發現了一個距今約6700年的原始聚落遺址。出土了大量生產工具,以及大量以陶器為主的生活用具,其中的彩陶尤為精美。
  • 這件四千年前,就已殘破的彩陶盆,卻是甘肅彩陶中的唯一
    專欄225: 雖然有些殘破,但卻是甘肅唯一一件。翻閱資料,看到一件比較殘破的彩陶盆,只剩下了底部和一段很窄的殘部,能看出盆的形狀,被人們仔細地進行了修復。讓人一眼就看出它的不凡之處了。 彩陶盆大部分地方是白色的石膏狀物,大小殘片鑲嵌在石膏上,它們組成一個完整的彩陶盆。這個彩陶盆的名字叫舞蹈紋曲腹彩陶盆。
  • 245件(組)彩陶亮相陝歷博 再現五千年前中國史前文化融合的壯闊圖景
    奔流不息的黃河水,肥沃豐饒的黃土地,為史前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給養,也孕育出高度發達的彩陶文明。近日,「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正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展出,展覽匯集16省、市、自治區36家文博單位的245件(組)彩陶及相關精品文物,是迄今中國博物館涉及彩陶分布範圍最廣的一次展示。
  • 蘭州這座博物館 高居亞太區第八位 藏多件「鎮國之寶」卻少有人知
    甘肅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以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躋身全國文物大省之列,而甘肅省博物館也因得天獨厚的條件和豐富的收藏,榮升國家一級博物館。建議遊客在開始西北之旅前,先來這裡了解一些甘肅的歷史文化知識。
  • 國博大展接二連三,「甘肅彩陶藝術」展覽即將啟幕
    你是否還對今年春夏之交的「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展」正念念不忘?國博聯合甘肅方面的小夥伴再出大招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將於本月內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啟幕「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覽新聞發布會現場(攝影/龐道瓊)「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甘肅省文物局、甘肅省博物館主辦,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蘭州市博物館、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臨夏市博物館、定西市博物館
  • 甘肅發現古文明遺址,再次改寫我國華夏歷史,引起國內外專家關注
    如今我國新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址已經超過七千多處,遍布於全國各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這些是我國華夏民族產生和發展的源頭。眾所周知,我國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文化,其中有一個名叫寺窪文化,想必很多人並不是很了解。關於寺窪文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安特生。安特生被譽為「仰韶文化之父」,他陸續在我國發現了多個古文明遺址,這些遺址一次次改寫我國華夏歷史。
  • 5500年前的甘肅史前彩陶藝術,仰韶魚紋盆等在國博展出
    最初的魚紋寫實性較強,後來從頭部開始簡化,進而魚鰭合併,最終成為一種十分固定的程式化圖案,表現為由具象到抽象的發展規律。第一單元「黃土下的彩色世界」主要表現甘肅彩陶的文化背景。第二單元「筆畫與色調的奏鳴」按照時代順序介紹甘肅彩陶各個文化的主要紋飾及演變規律。內容上分為「一抹紅彩」「從直線到曲線」「激流湧蕩」「紅黑彩與鋸齒紋」「圓形天地」「餘音綿綿」六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