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研討會紀要

2020-09-04 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

「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是由國家文物局、陝西省政府共同主辦,陝西省文物局等10多家文博機構協辦,陝西歷史博物館承辦的大型原創特展。該展覽是迄今中國博物館界涉及彩陶分布範圍最廣的一次展示,匯集了來自全國16省、市、自治區36家文博單位共245件(組)彩陶及相關精品文物,分為「藝術·源流」 「觀念·社會」 「尋根·中國」三個單元,呈現出五千年前中華大地上不同區域間以彩陶為媒介所開展的文化交流與互動,突出渭河流域在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主根脈地位,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尋根溯源。

展覽自2020年1月21日開展以來,獲得業界一致好評,引發公眾持續關注。在展覽即將閉幕之際,為進一步推動史前彩陶文化研究,學術成果的博物館轉化和大眾傳播,加深博物館間的密切合作,陝西歷史博物館特舉辦「溯源尋根 傳承利用『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研討會」。來自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大學、河南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全國36家文博單位的50餘位專家學者參會研討。

7月11日上午,研討會開幕式在陝西歷史博物館隆重舉行,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賈強、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侯寧彬分別代表主辦方和承辦方致辭陝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龐雅妮主持會議。與會嘉賓分為兩組,分別就彩陶學術研究、彩陶展策展兩個方向進行研討。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陳洪海主持第一小組討論,中國博物館協會常務理事張禮智先生主持第二小組討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網絡平臺參與討論。

彩陶視野下的文化互動與融合

第一小組討論圍繞「中國彩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和「彩陶視野下的文化互動與融合」兩個學術議題進行。在討論開始前,本次展覽的主要策展人王煒林就展覽的緣起作簡要陳述:仰韶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拉開了中國彩陶研究的序幕,近百年的考古工作證明,彩陶不僅是黃河文化的標識,而且還涉及到中華文化的肇始、中華古禮的起源和華夏民族的形成,彩陶在與周鄰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中的歷程還為後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國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蘇秉琦先生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對仰韶文化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其核心意義是通過對仰韶文化的研究,使探索中華文明和中華文明起源向前邁進了一步。但客觀的講,學界近年對仰韶文化在中國文明起源與發展中的地位重視還不夠,公眾更缺乏對這個時代的認識。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展覽,能使更多的人關注彩陶,關注仰韶時代,從歷史的視覺審視和理解今天的中國。

「彩陶·中華」 展廳

小組與會專家對於彩陶的起源、紋飾表徵含義以及彩陶相關的考古學文化關係的不同解讀成為研討的焦點。專家在彩陶研究理論方法有待突破創新、應當將彩陶置於當時社會背景下解讀、彩陶勾勒出早期中國的文化格局以及廟底溝文化彩陶在中華文明進程中充當重要角色等方面達成了學術共識,並一致對「彩陶·中華」展的學術意義給予了充分肯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關中西部到隴原這一地區,彩陶出現時間早而消失晚,延續時間長、發展序列完整,是彩陶起源與發展的核心區域。與此同時,中國與歐亞大陸西部彩陶的出現與發展進程大致同步,二者還存在類似的紋飾母題及構圖方法,若將各自的文化背景、傳承體系以及發展軌跡等因素納入對比研究的範疇,有助於全面、深入認識以彩陶為媒介的文化互動與交流。彩陶藝術與史前人類的信仰密切相關,廟底溝文化彩陶紋飾的廣泛傳播,體現了同一信仰在廣大區域內被接受的事實。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廟底溝文化典型的花卉紋、花瓣紋圖案為複雜的、簡化的或圖案化的魚鳥組合圖像,這一傳統源於史家期彩陶的魚鳥組合。魚頭或魚身中包含抽象鳥紋的組合圖案,或許表達了鳥從魚體中誕生的意向,具有濃厚的宗教含義。這種相似的表達形式在石家河等考古學文化中也可見到,而運用對比研究的方法分析不同考古學文化中相同的藝術表現主題,則有助於理解彩陶紋飾反映的深層精神文化內涵。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春青:廟底溝文化研究歷來受到學界重視,是史前考古重要的研究內容。從目前發掘的墓葬材料來看,能夠代表這一時期的楊官寨墓地和西坡墓地,墓葬形制與隨葬品數量都較為一致,沒有顯現出明顯的社會分化。在廟底溝文化時期,和平是社會的主流色彩,具備「大同世界」的某些特質。廟底溝文化最具特色的彩陶紋飾,表現的主題是「花」,廣泛分布的「花」紋彩陶則是當時社會相對和平、文明發達的重要物化表徵。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戴向明:對於廟底溝文化彩陶紋飾的解讀,實質仍依賴於對半坡文化與廟底溝文化關係的理解。一種觀點認為,弧線、弧邊三角、垂弧、圓點等廟底溝文化彩陶構圖元素,傳承自半坡晚期抽象的變體魚紋,廟底溝文化彩陶表現的主題相應的理解為變體鳥紋或魚鳥組合紋,這與廟底溝文化承襲自半坡文化傳統的觀點相對應;另一種觀點認為,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分別以魚紋、鳥紋為其特徵,魚紋和鳥紋各自獨立發展,二者不存在演變轉化關係,與之對應的是半坡文化與廟底溝文化並行發展。另外,彩陶跨越時空的廣泛傳播與各地區對彩陶文化內涵的認可及接納有關。考古資料顯示,仰韶核心區的彩陶十分發達,外圍和邊緣區域彩陶少見,這反映了以彩陶為載體的某種觀念信仰的淡化,同時,也與其經濟發達程度相關。廟底溝文化是以關中為核心的半坡文化向東傳播遷移,並與晉南本地棗園文化結合而成,若據李新偉先生將廟底溝文化彩陶紋飾理解為魚鳥融合,恰好與廟底溝文化的形成過程相契合。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建業:展覽主題「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聚焦學界關心的中國文明起源重大課題,通過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挖掘彩陶文化內涵,較為充分地展現了仰韶時代在中國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仰韶文化系統的核心分布區,以黃土高原為依託,包括陝晉豫以及甘肅東部,這一地區在中國史前社會格局的變化中,是重要的參與者,佔據主導地位,關係到中國文明起源的根脈所在。彩陶的產生和發展機制,在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地區具有相似性,首先是大致同時出現,而在進入真正的文明社會之前也都經歷了一個彩陶高度發達期;但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彩陶都迅速衰落,這一現象值得深入研究。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方向明:長江下遊地區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在一萬到八千年左右也發現早期彩陶。彩陶紋飾以太陽紋為代表,常採用彩繪與鏤空、刻劃結合表現主題圖案,彩陶原料為泥釉,與渭河流域老官臺文化彩陶表現手法、彩繪原料明顯不同。同時,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陶器上刻劃有花瓣紋,與廟底溝文化彩陶花瓣紋表現出驚人的相似,說明地域跨度大的東亞文化圈,儘管生產模式不同,但對於同一主題的表達則有共通之處,這或許就是形成「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綿延不斷」中國文明的基礎之一。

第一小組討論現場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星德:紅山文化彩陶是中國史前彩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山文化彩陶紋樣的分期及其演變與中國北方新石器文化的重大變遷節奏一致,紅山文化彩陶紋樣也源於中原不同的考古學文化,反映了中國北方分別以鼎壺、小口尖底瓶及筒形罐為特徵的不同譜系考古學文化的碰撞、交流與融合。紅山文化彩陶即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彩陶·中華」展主題立意高遠,生動地呈現了史前中國第一次文化融合與大一統的歷程。歷史啟示我們,昌平盛世往往會孕育出文化發展的高峰。據此反推,彩陶藝術高度發達的廟底溝文化時期也應當有一番壯闊的社會圖景。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曉毅:「彩陶·中華」展給人以震撼的感受,堪稱一場視聽盛宴。展品分布範圍涉及黃河九省以及長江流域,時代跨度近五千年,較為全面地展示了史前中國的代表性彩陶。這次史前彩陶的集中展示,有搜集資料、關注熱點、啟發思考之功,為引發學界持續探索早期中國文明化進程這一課題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田建文:「彩陶·中華」展是史前彩陶研究貢獻於社會最好的展覽。彩陶與一般陶器不同,佔比數量少、紋飾精美,不是普通的生活實用器具,在不同地域的社會上層之間流通,集中體現了跨區域文化交流。彩陶背後所承載觀念意識的廣泛傳播,則反映了中華大地五千多年前在精神領域的社會大一統。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卜工:彩陶與史前中國文化整合,文明浪潮以及國家興起等重要問題密切相關。彩陶是禮器,禮制的發生發展、成熟完善是中國古代獨特的經歷,是中國文明起源的基本脈絡與中華文明的核心特色。中國古禮是有載體的制度文化,其具體抓手主要有用彩制度、用玉制度和用鼎制度。用彩制度發源於陝晉豫地區,影響範圍廣,是早期中國古禮之源頭。早期中國的用彩制度內容複雜,涉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依據彩陶出土背景的不同,至少有喪禮用彩、祭天用彩、盟誓用彩等幾種專項分類。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彩陶以勾連渦紋、曲折紋和角對角的連心紋為特徵,是典型的盟誓用禮器,是聚落聯盟的標誌。廟底溝文化彩陶花卉紋呈現出的勾連形,可能象徵聯盟成員「手拉手」,從圓點延展出的花瓣紋,或許寓意聯盟成員「心連心」。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王輝:要宏觀把握彩陶起源機制研究,綜合考量彩陶產生的自然環境、社會基礎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在世界範圍內探討彩陶的發生與發展問題。同時,借鑑功能主義方法,提升理論水平,將彩陶的傳播與交流置於文化系統中研究,避免針對單一相同文化因素的簡單比較,從深層次、全方位探索彩陶的社會功能,合理解讀彩陶的紋飾內涵。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許永傑:廟底溝文化是中國史前最發達、最強大的考古學文化,其分布範圍與史記所載黃帝的活動範圍吻合,半坡文化與廟底溝文化很可能分別與炎帝、黃帝相關。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孫金松:彩陶是內蒙古史前文化中重要的遺存,展覽以彩陶為主角,為邊疆地區考古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點。展覽「融合與統一」單元文物的展示,對於認識廟底溝文化彩陶北向分布範圍與北傳路徑、邊緣區與外圍區文化互動等問題具有啟發意義。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張宏彥:展覽題目「中華」這一概念的使用,包含了文化認同的理念,準確概括了彩陶使用人群是由若干個民族形成的聚合體的特徵。「彩陶·中華」展呈現出中國五千年前廟底溝文化時期,在以黃河中下遊為中心,包括江漢流域,北到內蒙古中南部地區,西至甘青,這一廣大區域的文化傳播和互動歷程。選取彩陶作為這次文化大事件顯性的文化要素展現,是十分恰當的。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錢耀鵬:「彩陶·中華」展引發了學人有關中國文明起源標準、早期中國禮器兩個重要學術問題的思考。第一,中國史前社會統一有獨特的發展模式,要對「統一」的定義、判斷標準以及階段性特徵做出明確的界定。第二,在冶銅技術傳入中國之前,以彩陶為代表的陶禮器率先參與了史前社會複雜化進程,即彩陶先於青銅器成為禮器,因而將青銅器的出現作為中國文明起源的標誌以及青銅禮制才是文明的說法有待商榷。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楊利平:廟底溝文化時期出現彩陶發展高峰,與當時的自然環境、器用傳統以及制陶技術等密切相關相關。器物組合的變化反映了考古學文化的發展演變,釜灶類器物在廟底溝文化時期的中原地區出現,這一變化,受到來自山東地區考古學文化的影響,反映了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文化交流與互動。

與會專家表示,策展團隊整合全國文物考古資源,完成了目前對中國史前彩陶涉及地域最廣、規模最大的一次集中展示,是深入踐行「讓深藏在禁宮裡的文物活起來」的重要舉措。同時,策展團隊成員構成合理,以策展人為核心引領,充分吸納不同學科背景成員,尤其是考古學相關專業背景成員,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有助於精準把握學科發展前沿動向,確保展覽具有較高學術水準。

學術性與大眾性兼具的展覽策劃

第二組討論圍繞「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的策劃展開。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本次展覽在展陳策劃方面具有立意高遠、學術性強、展陳方式創新、宣傳推廣到位、學術性和通俗性並重等特點,並對展覽的選題、策劃、內涵、設計以及宣傳推廣等各方面均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第二小組討論現場

中國博物館協會秘書長安來順:學術性展覽是近幾年國內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流行趨勢。不同於以往「精品式」「曬寶式」的展覽,「彩陶·中華」展覽以紮實、系統的研究為基礎,不僅讓觀眾認識彩陶、了解彩陶,還揭示了彩陶背後更深更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引發觀眾們的思考。

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段勇:談到中國歷史上的融合與統一,大家首先會想到秦漢時期政治和文化上的「大一統」,而「彩陶·中華」展覽則將此前不太受人關注的五千年前早期融合統一的社會圖景展示了出來。從這一點上講,該展覽的主題新、立意好、站位高。展覽設計方面,不同於以往歷史類陳列的「黑匣子」空間,本次展覽引入和使用了美術館「白盒子」的概念,營造出亮麗、大氣、舒適的展陳空間。在此基礎上,利用展牆空間布局了大量輔展信息,為展覽的專業化展示提供了通俗的解讀,使展覽獲得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真正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統一。可以說,「彩陶·中華」展覽是近兩年國內外展覽中質量很高的展覽。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彩陶·中華」展覽真正做到了開放辦展、高位辦展、創新辦展、立體辦展。展覽雖為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原創展覽,但並不局限於陝歷博或陝西省,而是集全國16省、市、自治區36家文博單位之力,通過精心挑選出的245件(組)彩陶展品,來展示五千年前文化融合與統一這一宏大、高遠的主題,可謂是「三年辦一展,一展八千年」。展覽在展陳設計、空間布局、氛圍營造等方面的創新與突破,使展覽的主題和理念可以通過豐富的展覽語言傳遞給觀眾。在遭遇新冠疫情而不得不閉展時,陝歷博迅速而積極的予以應對,通過線上雲展覽、新媒體直播等創新手段,使展覽體系更加多維度和立體化。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長期以來,彩陶背後的精神和文化內涵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本次「彩陶·中華」展覽,正是重新喚起學界和公眾對彩陶的興趣和思考。「彩陶·中華」展覽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展覽不僅展示了彩陶領域最新的考古發現,而且體現了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對尖底瓶功能的討論以及對彩陶所反映的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探討。

天津博物館館長陳卓:彩陶是文字出現以前文明的載體,彩陶上的圖案、符號都是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彩陶·中華」展覽正是將彩陶作為五千年前文明文化的見證者,揭示其背後的文化內涵。本次展覽是一次很好的「課題式」展覽的實踐,籌備展覽的過程亦是研究課題的過程,而最終呈現出的展覽則是對研究成果的創造性轉化。這種辦展理念是非常值得借鑑和推廣的。

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展覽選題立意高遠,契合習近平總書記「對歷史文化,要注重發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以及要「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指示;在展品方面,不僅匯集了全國36家文博單位的彩陶精品,更通過對展品的取捨和選擇來詮釋展覽主題,使展覽「言之有物」;在展示方面,能做到內容豐富、層次分明,並利用多媒體等各種配套手段讓展覽深入淺出,貼近公眾。

甘肅省博物館館長賈建威:彩陶的時代距離我們已很久遠,且彩陶本身也較為單一,因此單純以彩陶做展覽,是比較有難度的。而「彩陶·中華」展覽採取了「一軸兩線」的展陳模式,由文物中心軸搭配常規輔助線和互動輔助線,營造出一個主題鮮明、展示鮮活、形式和內容相輔相成的展覽。可以說,該展覽是一個有深度、有高度、有廣度的高水準展覽。

弘博網總編輯康文偉:此次展覽除展覽本身以外,還配套推出了一系列專家講座、文創產品及教育活動,通過多種渠道和途徑來使展覽貼近公眾,全方位、立體化的詮釋了展覽主題,也收穫了良好的口碑和社會影響力,可謂是一次「現象級」展覽。「彩陶·中華」展覽的辦展實踐,證明學術性展覽也可以具有很高的公眾吸引力和傳播度。

彩陶不僅是史前先民卓越的藝術創造,也是其豐富精神世界的物質映射。從宏觀層面上講,彩陶更是史前時期禮制產生、社會複雜化進程加速、早期文明形成與整合的重要物證。本次研討會以「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為契機,對我國史前彩陶的表徵、內涵和外延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也從博物館學的角度,對展覽的組織策劃、展陳設計等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達到了深化彩陶研究、分享辦展經驗的目的。1921年,彩陶的發現拉開了中國考古學的序幕。此次研討會的成功召開,不僅是對中國考古學百年的致敬與獻禮,也必將對深挖彩陶文化價值、探尋華夏文明根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持久而深遠的意義。

(原文刊登於《中國文物報》2020年8月25日第6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陝西歷史博物館,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相關焦點

  • 「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研討會紀要
    「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是由國家文物局、陝西省政府共同主辦,陝西省文物局等10多家文博機構協辦,陝西歷史博物館承辦的大型原創特展。展覽自2020年1月21日開展以來,獲得業界一致好評,引發公眾持續關注。在展覽即將閉幕之際,為進一步推動史前彩陶文化研究,學術成果的博物館轉化和大眾傳播,加深博物館間的密切合作,陝西歷史博物館特舉辦「溯源尋根 傳承利用『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研討會」。
  • 彩陶中華丨五千年前中華大地上第一次文化大整合
    掃碼觀看「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網上展覽▲,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重要指示要求,推動學術成果創新性轉化,陝西歷史博物館聯合全國16省、市、自治區36家文博單位,精選了245件(組)彩陶,共同舉辦了「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
  • 專家齊聚陝歷博 共論彩陶背後5000年前的文化融合與社會統一
    為了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轉化成文物展覽,陝西歷史博物館於2020年1月22日特別推出「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大型原創展覽,以向廣大觀眾展示我國古代彩陶在早期中國形成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彰顯渭河流域在孕育中華文明過程中所發揮的主根脈地位。
  • 245件(組)彩陶亮相陝歷博 再現五千年前中國史前文化融合的壯闊圖景
    近日,「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展覽正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展出,展覽匯集16省、市、自治區36家文博單位的245件(組)彩陶及相關精品文物,是迄今中國博物館涉及彩陶分布範圍最廣的一次展示。展覽通過渭水流域彩陶發展歷程的縱向脈絡以及仰韶時代廟底溝文化彩陶的橫向切面,勾勒出5000年前中華大地上文化融合、社會一統的壯麗圖景。
  • 博物館照明之陝西歷史博物館:彩陶中華,埃克蘇燈光裡的華夏文化...
    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都隱藏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大型展覽裡,埃克蘇(AKZU)Sprite X1/2博物館展櫃燈澄澈柔和、配光精準、飽和通透的燈光中,半坡文化彩陶上的魚紋、廟底溝文化彩陶上的動物紋飾、橙色陶罐上漂亮的花瓣紋彩沉默訴說著那個古老而遙遠的起源故事。
  • 中華三祖文化在臺展覽 史料還原首次民族大融合
    中華三祖文化在臺展覽 史料還原首次民族大融合 2016-12-12    12月12日,「千古文明開涿鹿——中華三祖文化展」在臺灣中原大學開幕,展現五千年前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黃帝、炎帝、蚩尤領導族群遷徙、發展的歷史。
  • 陝歷博這場史前彩陶展:每一個華人都需要知道的歷史
    至今已百年,學者們從彩陶文明上找到了華夏民族之根,回答了華人從何而來,解密了東方文明體系的起源與發展問題。《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是陝歷博2020年的重要展覽,這一展覽用清晰的邏輯線串起了這段史前史,回答了「中國文化從哪兒來的問題,五千年的文明到底有沒有的問題。」
  • 國家文物局面向社會推介2020年百項展覽 陝西四展覽入選
    近日,國家文物局向社會推介100項2020年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其中,陝西四個展覽項目入選。交大西遷博物館《「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西遷精神圖片實物展》、陝西歷史博物館《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入選國家文物局推介百項2020年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20項重點推介展覽。
  • 看廟底溝文化彩陶的足跡
    製圖:蔡華偉核心閱讀仰韶時代的彩陶,「物化」了5000年前中國先民們的心靈,折射出那個時代的精神,在推進早期中國文明化進程中扮演過重要角色,也為今天的我們與歷史對話搭建起橋梁。這筆豐厚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傳之久遠國家文物局近日向社會推介百項2020年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名列其中。
  • 秦知道|中國歷史上首波融合統一浪潮從這裡發端
    他所說的三次大的融合和統一,分別發生在3000多年前的青銅時代,4000多年前的玉器時代和5000多年前的彩陶時代,依託全國各地出土的這三類器物,一代代的考古專家在上面尋找到了中華文明早期發展的密碼,逐漸梳理出統一與融合的脈絡。
  • 看廟底溝文化彩陶的足跡(文明之聲)
    這筆豐厚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傳之久遠國家文物局近日向社會推介百項2020年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名列其中。這個看起來「滿目繁花」的原創展覽,由國家文物局、陝西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陝西歷史博物館承辦,展品來自16個省、區、市36家文博單位,是目前國內博物館涉及彩陶分布範圍頗廣和深受關注的一次展示。展覽以渭河流域彩陶發展為縱向脈絡,以彩陶繁盛期社會為橫向切面,對彩陶紋飾「華夏之花」的探源溯流,勾勒了5000年前中華大地上第一次文化大整合的恢宏歷程及深遠影響。
  • 從五千年前彩陶到魏晉畫像磚,五百多文物再現甘肅古文明
    繼大地灣文化後,甘肅一帶的先民們歷經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和沙井文化,創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彩陶文化體系,甘肅地區也因而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彩陶之鄉」,絢麗多彩的馬家窯彩陶更是代表了中國彩陶藝術的最高成就,被譽為「彩陶之冠」;不僅如此,距今5000年前的馬家窯先民在中華大地上還率先開啟了青銅鑄造的先聲,隨後的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四壩文化、沙井文化居民在吸收中原青銅文化
  • 「以神媚道——魏廣君藝術展」研討會紀要
    「以神媚道——魏廣君藝術展」研討會紀要  時間:2016年11月13日  主持人:河南省美術館館長化建國、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秘書長謝安鈞河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傑表示透過此次展覽看到魏廣君較之以往有非常大的突破,尤其是硃砂竹系列的大膽創新,令人耳目一新。
  • 五千年前的蠢萌匠作——彩陶
    20世紀初初彩陶 現藏於深圳惠風古陶博物館1990年,中國郵政發行了《彩陶》特種郵票。廟底溝型馬廠型2005年4月1日《中國彩陶圖譜半山類型的彩陶,是在馬家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比馬家窯更豐富;她的繁榮昌盛、雍榮華貴的風格是由飽滿器型上的旋動結構的紋飾,黑紅相間的色彩,線條的粗細變化,及鋸齒紋、三角紋的配合,大圖案裡套小圖案形成的。旋轉而連續的結構,使幾個大圓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連結,有前呼後應、魚貫而行、連綿不斷的效果,顯示一種融合、纏綿的氣勢。與器型共同構成一種雄偉宏大的氣勢。
  • 聽小姐姐講彩陶|泥火幻彩中隱藏的文明密碼
    彩陶由最早的一抹紅,蔚然壯觀為一股時代浪潮,推動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向前奔湧。這些凝結著先民情感與思想的稚拙筆觸,依然令今天的我們不禁怦然心動。2020年,陝西歷史博物館主辦的「彩陶·中華——中國五千年前的融合與統一」原創大型特展,匯集16省、市、自治區36家文博單位的245件(組)彩陶及相關精品文物,是迄今中國博物館涉及彩陶分布範圍最廣的一次展示。
  • 彩陶中華 | 這條彩陶之路早了張騫四千多年
    這條「彩陶之路」是由「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先生率先提出的,但「彩陶之路」概念本身卻源自一位影響了中國考古學史的大人物——安特生。上世紀20年代,在中國勘探礦藏的瑞典人安特生偶然發現,中國仰韶文化的彩陶與中亞安諾文化、東歐特裡波利文化發現的彩陶紋飾十分相似。
  • 遙望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絢麗日出
    陶人形壺 資料圖片   1986年7月25日,《光明日報》頭版刊登消息:「中華文明起源問題找到新線索,遼西發現五千年前祭壇、女神廟、積石冢群址。考古學界推斷,這一重大發現不僅把中華古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展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而且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33年後,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斷深入,以及黃河中上遊、東南沿海、江漢平原及遼西等地考古成果頻出,尤其是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遺後,五千年前中華大地「滿天星鬥」的文明盛景已越來越清晰。
  • 彩陶丨中華大地上盛開的重瓣花朵
    新石器時代的定居生活,使得中華大地上不同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逐漸形成地域特色,這就是「文化」。5500年前後,黃河中遊地區發展起來的廟底溝文化,下遊的大汶口文化,長江中遊地區的大溪文化,下遊的崧澤文化,內蒙古中南部的白泥窯子文化,北方地區的紅山文化成為當時最為重要的文化圈。
  • 彩陶中國:紀念廟底溝遺址發現60周年暨首屆中國史前彩陶學術研討會...
    基本信息:  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主編:趙春青 賈連敏,是中國新石器文化的重要載體,其造型演變可以為中國新石器考古的歷時性研究提供重要素材;其紋飾顏色可以為新石器考古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研究提供資料,因而是重要的研究對象。
  • 洮河遺韻潤太平,一起來感受中華五千年文明
    為豐富國慶中秋兩節期間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展現五千年悠久燦爛的華夏文明,增進區域間文化交流,經過精心籌備,9月29日上午,《洮河遺韻——臨洮5000年歷史文物展》在區博物館如期開展。展覽分為「臨洮——三大文明的發現地和命名地」、「臨洮——戰國秦長城西端起首地」和「臨洮——絲綢之路南線的樞紐和重鎮」三個單元,共展出馬家窯文化彩陶、秦磚漢瓦等臨洮文物精品114件/套,記載著古代文化和文明的信息,展現了五千年華夏文明的深厚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