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其實不用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因為實際上是藺相如害慘了趙國
說到廉頗跟藺相如的故事,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因為小學時曾經學過《廉頗藺相如列傳》就曾經介紹過他們的故事。而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的典故就是來自於他們兩個。
當時廉頗是趙國的武將,他因為勇猛而出名。當時廉頗跟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可以說,在趙國,廉頗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藺相如呢,則是以口才出名,在政治上非常有才幹。他的辯才非常厲害,常常把人懟得啞口無言,但是又感覺對方說得好有道理根本無法反駁,可是又好氣啊但是又不得不保持微笑,可以說是氣死人不償命了。而這兩個人,一個文臣一個武臣,可以說是不沾邊的,那麼他們的淵源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是這樣的,說起來,自古朝中文臣和武臣的關係可以說是勢同水火了,一個覺得秀才遇到兵有力說不清,一個覺得對方就只會瞎扯淡,一股子腐朽的窮酸味。而廉頗跟藺相如的情況,也是如此。
當時秦國國力因為已經強大到一定程度了,當聽說趙國得到了一塊很完美的和氏玉時,就有了據為己有的想法,而這和氏玉就是後來的和氏璧,被秦國用來做傳國玉璽。當時秦國就提出要用五十座城池來交換和氏壁,趙王就答應了,可是把和氏璧送過去了,秦國卻並沒有遵守承諾交換五十座城池,所以趙王就很方啊,該咋辦呢,把朝中所有的大臣都找來問該怎麼辦,當時廉頗身為武將肯定第一個是想著受到欺負了肯定是要打回來啊,可是藺相如不同意,他覺得自己可以不用動用一兵一卒就可以把和氏璧帶回來。於是他就去了秦國,運用了一系列計策把和氏璧帶了回來,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而因為這,趙王就開始對藺相如另眼相看了,覺得藺相如是個人才。然而廉頗當然不服氣啦,就覺得,你一個文弱書生,就會瞎比比,啥也幹不了,我才是最厲害的,憑什麼趙王那麼看重你不看重我呢?於是就常常看藺相如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還常常跟人講藺相如的壞話。後來藺相如聽說了,就說,我們都是趙國的臣子,他是武臣,我是文臣,我們擅長的方向不同,我們應該發揮自己擅長的部分盡心把趙國治理得更加強大才是,怎麼能夠自相殘殺內鬥呢?那樣趙國不就亂套了嗎?而廉頗聽完後就很羞愧,就去跟藺相如道歉了,這就是負荊請罪的典故。
後來有人說其實廉頗不用給藺相如道歉,因為是他害死了趙國,但其實小編覺得不是這樣的,弱國無外交,就算當時藺相如不去,單憑廉頗,就能打倒秦國嗎,要知道當時秦國已經很強大了,一統天下已經是大勢所趨,並不是單靠個人的力量就可以改變的。那麼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