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浙東——浙江省現代水墨畫研究院作品聯展現場
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四條詩路」重要決策部署,作為「文化浙江」和「大花園」建設的標誌性工程,旨在打造覆蓋浙江全省的「詩畫浙江」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浙江省現代水墨畫研究院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關於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紮實推進「四條詩路」建設的總體要求,選取「浙東雁蕩山」為題材,整理相關的文獻資料並赴雁蕩寫生收集創作素材。
詩畫浙東——浙江省現代水墨畫研究院作品聯展現場
傳統意義上的「浙東唐詩之路」,以錢塘江經越州(即紹興)至雁蕩山為主線,於此一路上,與此相關的山水畫創作與詩歌流傳甚夥,尤其是雁蕩山風光,頗受歷代山水畫家和詩人喜愛。
自五代、北宋起雁蕩就進入了畫家的視野,沈括《夢溪筆談·雁蕩山》載:「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之句。」明代嘉靖年間畫家葉澄有《雁蕩山圖》卷,寫北雁蕩景觀,計有石門潭、章毅樓等多處,描繪真實,筆墨繁細勁峭,線條方折挺勁,暈染清淡,層次豐富,文氣十足。其後,吳彬亦作有《雁蕩山圖》長卷,亦寫實,觀圖可見雁蕩諸景。在清代,錢維城《雁蕩圖》卷為青綠設色,繪五十三處景觀,全圖蒼渾華滋,雍容大度,典雅端莊,呈出一派宮廷富貴氣象,《石渠寶笈》著錄。近現代,潘天壽曾作《記寫雁蕩山花》,陸儼少的很多作品也是以雁蕩為主題創作的。在《全唐詩》中有多位詩人遊歷過雁蕩山並寫下了多首佳作。其中有張又新的《常雲峰》中的「仙府靈臺莫漫登,彩雲香霧晝常蒸」的詩句。宋代梅堯臣亦有詩云雁蕩山:「海邊巉絕有蒼山,怪怪奇奇物象閒。百丈素流珠噴薄,千裡紅樹火迴環」。故雁蕩是一座山水畫之山、文學之山、體現了其歷史文化價值。
部分展品
此次由浙江省現代水墨畫研究院創研部導師帶領的研究員和學員十數人在2019年10月走進雁蕩山,為期數周的寫生。以雁蕩之奇之險澄懷味象,心師造化;借雁蕩的山光水色,暢意抒懷,落墨成象。在之後的時間裡,大家又分別圍繞雁蕩主題展開了創作,終呈現於今日的展覽。